因為缺乏肥料,何家旱地產量並不高。如果是夏收蠶豆秋收黃豆,全年畝產量在二百斤左右,全年能收獲六萬斤豆類。玉米的產量稍高,畝產在五百斤左右,三百畝便是十五萬斤。紅薯和土豆這兩種農作物在旱地的表現不錯,即便粗放種植畝產也能達到千斤以上,隻不過收獲塊根含水量大,並不能長期貯藏,隻能賣給商家用於製作粉條,剩餘的用於畜禽的飼料。正是這些雜糧,何家才能養得起許多家禽和兔子,才能將幾十頭豬和大牲畜養得膘肥體壯。


    畜禽多,肉蛋自然不缺。何家餐桌上每天都有肉食,多是雞鴨鵝和魚兔,每年春節還要宰殺兩三隻大肥豬——其餘的則變賣為銀錢。話說一家人起早貪黑地忙碌,消耗非常大,光靠麥餅和米飯及地裏的蔬菜不頂事,特別是何老六和何老七勞動強度極大,肚子裏沒有油水根本抗不住,另外一方麵也是因為何老二的幾個兒女正是長身體的時候,自然要保證營養。何壯極其溺愛幾個孫輩,每天早上都要給他們煮上一個雞鴨蛋,隔三差五還會煮個大鵝蛋,將他們個個養得虎頭虎腦。


    變賣畜禽的收入,隻占何家年收入的一小部分,甚至比不得養蠶的收入。話說養蠶十分辛苦,特別是蠶寶寶就吐絲的前幾天,其生長特別旺盛,對桑葉的需要量也極大,即便姚氏婆媳不停采摘也跟不上其進食。在那幾天裏,何老六和何老七也要放下手中的農活,來幫忙飼喂蠶寶寶。最忙的時侯,何壯還請鄉鄰幫忙采摘桑葉,除了管酒管肉外,還要送些雞鴨蛋。周邊的鄰居雖然也勤勞肯幹,辛勞一年下來也不愁吃喝,卻家業卻比不得何壯,畢竟誰家能有幾個兒子在外掙大錢?


    何家最主要的收入還是來自於那兩百畝良田。合州的土地比不得川西平原肥沃,但如果水肥充足,糧食產量也低不了多少。從常年來看,何家良田的夏季小麥畝產能達到二百五十斤,秋季水稻能達到四百五十斤,每年每畝地能收獲七百斤糧食,合計參達到十四萬斤,按當地三百斤糧值一兩銀計——大麵積的開荒之下巴蜀糧食跌了不少,全年收入接近五百兩銀子。由於霹靂軍不征農稅,種糧的收益也頗高,毛利潤能達到三百兩銀子左右。如果再加上雜糧及養蠶、畜禽收入,何壯全家能收入五百兩銀子。這也是雖然辛勞,但何老六何老七勉強願意留在家種田的原因。由於政策的限製,兩兄弟是當不成兵了,但他們一直像想大哥、四哥、五哥一樣在外闖出一番事業,無奈何壯那裏肯答應。


    何家的糧食、畜禽和蠶繭都有人上門來收購,這些東西都用騾馬拉到附近的碼頭後,走水路分別運往各地的城鎮、工廠、學校和軍營。由於合州一帶產糧頗多,這些糧食大都運往周邊地區,如漢中或利州等地,這兩地雖然也盛產糧食,甚至比合州產量更大,但其需求量更多。作為將來北伐蒙軍的前進基地,漢中和利州駐軍數量極大,還有規模頗大的兵工廠和軍馬場,所需要的糧食也更多——馬匹的耗糧是士兵的五倍,每天能達到二十斤,而且要有相當比例的豆類等蛋白質飼料。除此之外,漢中還修建了眾多的糧倉,每年也要購買大量的新糧入庫。


    蠶繭則送到重慶府的絲綢廠,生產出的錦鍛則順江而下,借霹靂軍強大的商業貿易網絡銷售到海外。蜀錦名揚天下,並不比蘇杭絲綢的品質差,在海外貿易中屬於搶手貨。栽桑養蠶是巴蜀除了糧食之外的第二大農業產業,眼下已形成了川西、川中和川東三個種養殖帶,並形成了崇慶府、潼川府和重慶府三個絲綢紡織中心。由於廣泛采用高效率的水力紡織機和標準的印染流程,霹靂軍生產的絲綢產品良品率高,成本也比江南一帶手工絲綢成本低許多,使得蠶繭原料反向流動,由原來從長江上遊向下遊運輸,變為江南向巴蜀運輸。


    蔗糖種植是巴蜀當下第三大農業產業,主要集中在光熱條件更好的南部州縣,僅瀘州府和敘州這兩地,便種植有上百萬畝的甘蔗,其製成的砂蔗糖通過內貿公司的商隊分銷到各地,甚至走私到蒙古人治下的河西走廊和北方漢地。作為傳統的優勢商品,主要產地在川西的茶葉,則退居第四。蜀地的茶葉除了沿茶馬古道在夷蕃地區銷售外,也有小部分順江而下,銷往海外市場。出於成本因素考慮,南洋、西洋公司在海外銷售的茶葉,多采購於臨安、舟山、泉州、廣州等地。


    就合州而言,大部分農戶仍然如何家一樣,以糧食種植為主,也是實行良田稻麥輪種和旱地休耕製,再養殖一部分畜禽。隻不過規模都比不上何家,收入也要少三分之一以上。何家的種養規模大,除了人多田多牛馬大的原因外,也因何家財大氣粗,極舍得在農業上投入。雖然霹靂軍出台了支農小額貸款的政策,農戶可以貸款購置大牲畜、糧食種子、畜禽種苗,建設畜禽養殖圈舍,但規模比何家小了不少,每年的產出自然也要少許多。話說田間的道路、水利設施的投入也是一筆巨大的支出,要不是用何老大等幾兄弟從海外寄回來的錢財聘請人建設,光憑何壯父子三人,根本無法完成。


    在合州,還有一部分農戶並沒有種植糧食,而是種植油菜、花生、黑豆和燕麥、苜蓿等牧草。油菜是為了榨取食用油脂,花生除了榨油外,也是頗受歡迎的零食,這兩樣農作物都是應商家提前訂購而播種。黑豆、燕麥、苜蓿這三種農作物十分特殊,皆為軍方為飼喂戰馬所訂購。眼下霹靂軍在巴蜀的山間草原和涼爽河穀地帶,養殖了數萬匹戰馬。這些馬匹乃是天竺、大食馬和青海驄的公馬和蒙古馬、蕃區馬、大理馬的母馬雜交的後代,在肩高、速度、耐力等方麵均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不如蒙古馬耐粗飼,需要大量優質牧草和穀物豆類。


    即便比不上何家,普通農戶一年也能掙上幾十甚至上百兩銀子,其實不比在鮮卑利亞的冰天雪地或遙遠新大陸冒險的收入差多少。相比後兩者,農戶們雖然整日辛勞,也沒有一夜暴富的機會,但日子平安,隻要不遭遇旱澇災害,收入倒也穩定,至少沒有生命危險,讓百姓們十分滿意,也引得臨安或蒙古治下的漢民紛紛冒險逃到霹靂軍轄區。相較相言,巴蜀普通農民吃穿不愁,還有肉吃的生活,已經超過臨安治下小官吏、小地主和小商人不少了,更比蒙古治下北方漢地的中等規模地主生活還滋潤,畢竟霹靂軍沒有橫征暴斂,也沒有苛捐雜稅。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南宋之霹靂風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寂靜的銀鬆森林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寂靜的銀鬆森林並收藏南宋之霹靂風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