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帥,資州城陷,百家奴帥戰死”,聽到這個消息的紐璘如遭五雷轟頂,當場慒在了原地。他知道曹二狗及其麾下的異常勇悍,號稱霹靂軍第一主力,資州守不住也並不奇怪。隻不過如此之快被攻陷卻出乎他的意料,要知道百家奴手中有數千守軍和民壯,還有忽都所率真的兩千精銳騎兵助陣。在紐璘看來,憑借資州的高大城池,再加上城牆上的婦孺老幼做肉盾,百家奴要守個月餘並不困難,甚至可以將戰事拖到水枯時節,卻不料到連十天半月也沒有堅持住。
眼見忽都蓬頭垢麵,躲閃的眼神中閃爍著驚恐,紐璘知道他還有話說。隻不過現在心中煩燥,無暇聽其言。思索半刻之後,紐璘終於吩咐書吏寫下軍令:“在外諸軍速速回城堅守,吾將率軍接應東來的援軍,富順城守之位由劉元振暫代,城中漢軍及新附軍皆聽其號令。時值戰況緊急,諸將應戮力同心共克時艱,怠慢者軍法從事”。
跪伏在下首的忽都聽得紐璘口授的軍令,原本晦暗的臉色倒有了些好轉。他明白這道軍令的意味著紐璘已決定往東川退兵,而斷後的將是劉黑馬的兒子劉元振,守城的則是蒙古漢軍和新附軍。自己麾下的騎兵將撤退至河東岸,以便時跑路。至於接應東川而來的援軍,忽都知道,那是騙人的鬼話而已。
忽都對紐璘內心的揣摩十分準確。富順城外的霹靂軍營壘久攻不下,儼然成了卡在蒙軍喉嚨的一顆釘子。昝萬壽所率的水軍和播州軍已逼近城池下遊五裏的河段,而資州城方向的曹二狗正率大軍沿水陸兩路前來。紐璘明白這城是鐵定守不住了,如果再不撤退,蒙軍將被四麵合圍。
隻不過在倉促之間撤退,必將遭到尾隨追擊甚至全麵潰敗,必須留炮灰堅守富順城,這個角色自然非蒙古漢軍和新附軍莫屬了。劉元振和劉元禮兩兄弟有勇有謀,其統領的蒙古漢軍也實力強悍,紐璘並不舍得這他們充作炮灰。隻不過他也明白,指望士氣低迷軍紀渙散的新附軍堅守是不可能的。為爭取更多的退兵時間,讓蒙古騎兵從容撤退,隻好犧牲劉氏兄弟和蒙古漢軍了。
下達軍令之後,紐璘的臉色也有了些好轉,便聽忽都詳細講了資州之戰的情況。在資州城下,曹二狗通過掘壕延伸火炮陣地的辦法,先是在北門、東門構建了火炮陣地,並準備向南門延伸——西門臨水,早已被戰船火力封鎖。百家奴心知不妙,便急令手下出城突襲,都被火炮揍了回去,忽都的騎兵也參與了數次突襲,雖然殺傷了上百名霹靂軍士兵,甚至還用火油焚毀了幾門尚未安裝好的火炮,但代價卻是死傷了五百餘騎。
忽都眼見資州難以守住,便極力勸諫百家奴退到富順城或退往東川。百家奴以城中數千百姓作為人肉盾牌,自忖霹靂軍礙於仁義之名不敢炮擊,無論怎麽勸說都不肯退兵。忽都眼見勸說無說,便趁著霹靂軍的包圍圈尚未合攏之時,率領麾下騎兵出了南門,在城外伺機而動。他的兩千騎兵,此時隻剩下了一千兩百餘騎。
曹二狗行軍打仗並不按常理出牌。他先是派了火槍手對城牆上的蒙軍進行精準射擊,殺得蒙軍士兵不敢露頭,又命人大聲朝城內喊話,宣傳霹靂軍的俘虜政策。城內守軍以新附軍和蒙古漢軍為主,圍城之後便是人心惶惶,現聽得能有一線生機,鬥誌消解了不少。
三日之後,曹二狗又令將火炮集中轟炮擊四座城門,雖然誤傷了不少平民百姓,卻也打開了進攻通道。麵對蜂擁而至的霹靂軍,鬥誌全無的蒙軍紛紛跪地請降,隻有百家奴帶著親兵躲在州衙之中拚死抵抗,傷了不少霹靂軍士兵。曹二狗心中惱怒,便命人用火炮將州衙轟成了一片瓦礫,將百家奴一夥活埋在了其中。城外的忽都眼見大勢已去,便徑直往富順城而來。
聽了忽都關於資州戰況的介紹,紐璘心中五味雜陳,讓他既驚恐又慶幸。驚恐的是霹靂軍騎兵不僅有了與蒙古精銳騎兵野戰的能力,就連步兵也在野戰中擊敗了忽都的騎兵;慶幸的是守衛簡州和資州不是自己,而是劉黑馬和百家奴,否則自己兵敗身死也可未知。
紐璘更慶幸是從神臂城撤退到富順城之後,他便下令架設了一座通往內江水東岸的浮橋。現在得趁霹靂軍戰船到來之時,趕緊渡過河。浮橋雖然通行能力比渡船快上許多,但要渡過河的兵馬實著不少,加上必備的糧草物資,時間著實緊張。
雖然心急火燎原地要逃跑,但紐璘表麵上卻不露聲色,他先是勉慰了留守的劉元振、劉元禮及其餘諸將一番,聲稱自己不日便會帶領強援返回富順城。劉元振等諸將都是人精,那裏容易糊弄,他們對於被留下守城極為憤恨,心中早已將紐璘的祖宗十八代和女性親屬問侯了無數遍,但表麵上卻是一臉諂笑,極力吹捧紐帥英明神武。
接下來紐璘又裝模作樣到城牆察看了一番防務。他舉目四望,隻見遠處的霹靂軍營壘並無動靜,仍是一副固守的姿態,視野之內一片寧靜,唯有南門方向的地平線處隱隱傳來雷聲。紐璘知道,那是溯河而上的霹靂軍水軍在爆破河中的水障。
經曆簡州、資州和神臂城及富順城營壘攻防四次大戰之後,紐璘部屬及撤退到富順城的蒙軍仍有八千餘人,其中蒙古漢軍和新附軍六千餘人,蒙古騎兵二千三百人。失裏答陣亡之後,紐璘親領了其部屬,又從忽都部抽調了部分精銳,湊足了一千五百人,組成了東渡的殿後之軍,由自己親自指揮。
就在紐璘在城頭裝腔作勢,蒙古漢軍和新附軍諸將虛以委蛇之際,忽都率領作為東渡前鋒的八百騎兵開始渡河了。忽都渡河之後,將是劉整率其手下的一千新附軍渡河。劉整萬萬沒有想到的是,短短數月時間自己便從擁兵二三萬的一方主帥變成了如此模樣,實在是悔不該當初。
新附軍在蒙軍的體係中地位最低,新附軍的地位高低則視降蒙的時間。劉整作為新降之將,紐璘撤退沒有帶上劉元振、劉元禮等蒙古漢軍宿將而是帶上他,實在出乎眾人意外。實際上紐璘此舉並非無心之舉,而是經過精心考量。一方麵,隻有劉元振才有足夠的威望統領留下來守城的蒙古漢軍和新附軍。隻有堅守富順城數日甚至更長的時間,才能保證自己安全撤退。
紐璘此舉的另一方麵則是基於政治考量。劉振叛宋降蒙之後,為了樹立“千金買馬骨”的形像,忽必烈親自下令援救劉整。如今不僅神臂城已失,甚至潼川府路都會不保,如果再讓劉整戰死,將會讓忽必烈顏麵盡失,必然雷霆大怒。如今劉黑馬病亡,百家奴戰死,這滔天的怒火必然要由自己來承受。
眼見忽都蓬頭垢麵,躲閃的眼神中閃爍著驚恐,紐璘知道他還有話說。隻不過現在心中煩燥,無暇聽其言。思索半刻之後,紐璘終於吩咐書吏寫下軍令:“在外諸軍速速回城堅守,吾將率軍接應東來的援軍,富順城守之位由劉元振暫代,城中漢軍及新附軍皆聽其號令。時值戰況緊急,諸將應戮力同心共克時艱,怠慢者軍法從事”。
跪伏在下首的忽都聽得紐璘口授的軍令,原本晦暗的臉色倒有了些好轉。他明白這道軍令的意味著紐璘已決定往東川退兵,而斷後的將是劉黑馬的兒子劉元振,守城的則是蒙古漢軍和新附軍。自己麾下的騎兵將撤退至河東岸,以便時跑路。至於接應東川而來的援軍,忽都知道,那是騙人的鬼話而已。
忽都對紐璘內心的揣摩十分準確。富順城外的霹靂軍營壘久攻不下,儼然成了卡在蒙軍喉嚨的一顆釘子。昝萬壽所率的水軍和播州軍已逼近城池下遊五裏的河段,而資州城方向的曹二狗正率大軍沿水陸兩路前來。紐璘明白這城是鐵定守不住了,如果再不撤退,蒙軍將被四麵合圍。
隻不過在倉促之間撤退,必將遭到尾隨追擊甚至全麵潰敗,必須留炮灰堅守富順城,這個角色自然非蒙古漢軍和新附軍莫屬了。劉元振和劉元禮兩兄弟有勇有謀,其統領的蒙古漢軍也實力強悍,紐璘並不舍得這他們充作炮灰。隻不過他也明白,指望士氣低迷軍紀渙散的新附軍堅守是不可能的。為爭取更多的退兵時間,讓蒙古騎兵從容撤退,隻好犧牲劉氏兄弟和蒙古漢軍了。
下達軍令之後,紐璘的臉色也有了些好轉,便聽忽都詳細講了資州之戰的情況。在資州城下,曹二狗通過掘壕延伸火炮陣地的辦法,先是在北門、東門構建了火炮陣地,並準備向南門延伸——西門臨水,早已被戰船火力封鎖。百家奴心知不妙,便急令手下出城突襲,都被火炮揍了回去,忽都的騎兵也參與了數次突襲,雖然殺傷了上百名霹靂軍士兵,甚至還用火油焚毀了幾門尚未安裝好的火炮,但代價卻是死傷了五百餘騎。
忽都眼見資州難以守住,便極力勸諫百家奴退到富順城或退往東川。百家奴以城中數千百姓作為人肉盾牌,自忖霹靂軍礙於仁義之名不敢炮擊,無論怎麽勸說都不肯退兵。忽都眼見勸說無說,便趁著霹靂軍的包圍圈尚未合攏之時,率領麾下騎兵出了南門,在城外伺機而動。他的兩千騎兵,此時隻剩下了一千兩百餘騎。
曹二狗行軍打仗並不按常理出牌。他先是派了火槍手對城牆上的蒙軍進行精準射擊,殺得蒙軍士兵不敢露頭,又命人大聲朝城內喊話,宣傳霹靂軍的俘虜政策。城內守軍以新附軍和蒙古漢軍為主,圍城之後便是人心惶惶,現聽得能有一線生機,鬥誌消解了不少。
三日之後,曹二狗又令將火炮集中轟炮擊四座城門,雖然誤傷了不少平民百姓,卻也打開了進攻通道。麵對蜂擁而至的霹靂軍,鬥誌全無的蒙軍紛紛跪地請降,隻有百家奴帶著親兵躲在州衙之中拚死抵抗,傷了不少霹靂軍士兵。曹二狗心中惱怒,便命人用火炮將州衙轟成了一片瓦礫,將百家奴一夥活埋在了其中。城外的忽都眼見大勢已去,便徑直往富順城而來。
聽了忽都關於資州戰況的介紹,紐璘心中五味雜陳,讓他既驚恐又慶幸。驚恐的是霹靂軍騎兵不僅有了與蒙古精銳騎兵野戰的能力,就連步兵也在野戰中擊敗了忽都的騎兵;慶幸的是守衛簡州和資州不是自己,而是劉黑馬和百家奴,否則自己兵敗身死也可未知。
紐璘更慶幸是從神臂城撤退到富順城之後,他便下令架設了一座通往內江水東岸的浮橋。現在得趁霹靂軍戰船到來之時,趕緊渡過河。浮橋雖然通行能力比渡船快上許多,但要渡過河的兵馬實著不少,加上必備的糧草物資,時間著實緊張。
雖然心急火燎原地要逃跑,但紐璘表麵上卻不露聲色,他先是勉慰了留守的劉元振、劉元禮及其餘諸將一番,聲稱自己不日便會帶領強援返回富順城。劉元振等諸將都是人精,那裏容易糊弄,他們對於被留下守城極為憤恨,心中早已將紐璘的祖宗十八代和女性親屬問侯了無數遍,但表麵上卻是一臉諂笑,極力吹捧紐帥英明神武。
接下來紐璘又裝模作樣到城牆察看了一番防務。他舉目四望,隻見遠處的霹靂軍營壘並無動靜,仍是一副固守的姿態,視野之內一片寧靜,唯有南門方向的地平線處隱隱傳來雷聲。紐璘知道,那是溯河而上的霹靂軍水軍在爆破河中的水障。
經曆簡州、資州和神臂城及富順城營壘攻防四次大戰之後,紐璘部屬及撤退到富順城的蒙軍仍有八千餘人,其中蒙古漢軍和新附軍六千餘人,蒙古騎兵二千三百人。失裏答陣亡之後,紐璘親領了其部屬,又從忽都部抽調了部分精銳,湊足了一千五百人,組成了東渡的殿後之軍,由自己親自指揮。
就在紐璘在城頭裝腔作勢,蒙古漢軍和新附軍諸將虛以委蛇之際,忽都率領作為東渡前鋒的八百騎兵開始渡河了。忽都渡河之後,將是劉整率其手下的一千新附軍渡河。劉整萬萬沒有想到的是,短短數月時間自己便從擁兵二三萬的一方主帥變成了如此模樣,實在是悔不該當初。
新附軍在蒙軍的體係中地位最低,新附軍的地位高低則視降蒙的時間。劉整作為新降之將,紐璘撤退沒有帶上劉元振、劉元禮等蒙古漢軍宿將而是帶上他,實在出乎眾人意外。實際上紐璘此舉並非無心之舉,而是經過精心考量。一方麵,隻有劉元振才有足夠的威望統領留下來守城的蒙古漢軍和新附軍。隻有堅守富順城數日甚至更長的時間,才能保證自己安全撤退。
紐璘此舉的另一方麵則是基於政治考量。劉振叛宋降蒙之後,為了樹立“千金買馬骨”的形像,忽必烈親自下令援救劉整。如今不僅神臂城已失,甚至潼川府路都會不保,如果再讓劉整戰死,將會讓忽必烈顏麵盡失,必然雷霆大怒。如今劉黑馬病亡,百家奴戰死,這滔天的怒火必然要由自己來承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