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中,霹靂軍的士兵邁著沉重而緩慢的步伐往前推進。他們全身甲胄扛著重矛,速度也根本快不起來。雖然太陽剛出來,但此時的天氣已是十分燥熱,稍有動作便全身冒汗。如果疾步行軍,對士兵的體力消耗極大,不利即下來的戰鬥。更重要是,緩步推進能讓隊例保持嚴密整齊,不致使隊形散亂歪扭。
在火槍方陣中央,有一輛八匹健騾所拉的大車。大車之上架設著一個帶護欄的小平台。董虎此刻正站在小平台之上觀察著前方,身邊的傳令兵正按他的命令舞動著旗幟,指揮著全軍的行動。眼下四個方陣正如牆列進,前後之間均隔有五十米左右的距離,騎兵則緊緊護衛在陣列的兩翼。在初升的陽光之下,如林的長矛尖和火槍刺刀閃閃發光。
霹靂軍剛開始行動,對麵的蒙軍也有了動作。董虎從望遠鏡中看到,蒙軍營壘之中先是一片騷動,接著便是大群的步兵衝到營壘外結陣。一陣隱隱的牛角號聲後,大群的騎兵自蒙軍營壘後方湧出,在步兵前方開始結陣。董虎初步估算,蒙軍的步兵約有六千人,而騎兵人數在三千左右,估計此次是傾巢出動了。
要說東川元帥府的蒙軍也是號令整齊,軍令嚴謹,否則不會多年壓著宋軍打。不多時他們便結陣完成,騎兵陣列在前,步兵陣列在後。騎兵陣列分為左中右三個方陣,中間騎兵的陣列嚴整,戰馬也十分高大,人馬皆著黑色的甲胄,配備了長矛、槊等長兵器;相形之下左右兩翼的騎兵便稍顯散亂,甲胄和裝束不盡相同,手中武器也是多種多樣。
對於蒙軍的反應,董虎心中波瀾不驚,仍指揮陣列緩步向前。眼下兩軍相距有五裏之遙,此時霹靂軍方陣仍在河岸戰船火炮的保護之下,根本不怕蒙軍發動攻擊。汪惟正發動攻擊的時機,肯定是霹靂軍方陣遠離河岸之時。盆地平坦的地形,有利於占據優勢的蒙軍騎兵,加之蒙軍此次出動了九千人,兵力足足是霹靂軍的兩倍。汪惟正有信心擊退霹靂軍,甚至一鼓而下。
霹靂軍方陣緩緩向前推進,蒙軍則靜默列陣。當兩軍相距隻有三裏地之時,蒙軍發動了攻擊。首先行動是中間的玄甲騎兵,他們驅馬開始小跑起來。雖然是小幅慢跑,聲勢卻也不小,其身後隨即騰起了大片灰塵,將隨後列陣前進的蒙軍步兵籠罩在煙塵之中。這些步兵中間是蒙古漢軍步兵,兩側是張大悅和楊大淵所率的新附軍。
汪惟正此時並沒有蒙軍陣列之中,而是在營壘之中高高的方鬥之上。他手拿繳獲自霹靂軍望遠鏡,將整個戰場形勢看得一清二楚。在方鬥之下,有數十餘名騎兵在等侯,以便將軍令快速傳到戰場之上。此時戰場上的蒙軍將領,除了張大悅和楊大淵外,還有汪惟正的叔父汪良臣,其正指揮那些全身玄甲的蒙古漢軍騎兵。指揮兩翼蒙古輕騎兵的則分別是蒙古都元帥按東和趙匣剌。
眼見蒙古騎兵出動,董虎急令全軍停步。霹靂軍本就是以防禦陣列前進,故片刻之間便做好迎戰準備。長矛兵將矛尖朝向蒙軍來向,矛尾則斜紮入泥土之中,足足達一尺有餘。這種四米餘長的重矛,精鋼鍛造的三棱尖頭長達半米,以防被敵人削砍掉矛頭。為了防止頭重腳輕,也用鐵製矛尾配重,此刻插入泥土之中倒也方便。
第三陣列的火槍兵在默不作聲地再次整理彈藥,將之放在最順手的位置。早在出發前槍支和手雷便進行了反複檢查,三棱槍刺也安裝到位,槍管也精心擦拭並塗了油脂。相形之下炮兵們便稍顯忙碌,停步之後他們七手八腳地將繩索從拉火炮騾馬身上解下,又開始設置炮位。野戰炮雖然有帶輪子的炮架,但仍需要挖炮位,以消解其強大的後坐力。炮兵軍官們開始測距、測量風速,以計算射擊諸元。
方陣兩翼的霹靂軍騎兵則停留在原地。衝鋒速度對騎兵甚關重要,而戰馬衝鋒需要一定的時間和距離來加速。故作戰之中,為了阻截騎兵對步兵的衝陣,往往是利用壕溝、土牆、絆馬索等遲滯其速度。在騎兵對戰之中,已方的騎兵也應第一時間策馬加速,以免居於劣勢。眼下蒙古騎兵已經發動,一旦他們衝鋒起來達到最大速度,將勢不可擋。在巨大的慣性之下,讓速度居於劣勢的霹靂軍騎兵迎去,必然會吃大虧。
在戰前,霹靂軍總參謀部便得到了汪惟正升級具裝甲騎的詳細情報。金國凶名赫赫的鐵浮屠便是具裝甲騎,即便戰神嶽飛也隻能派士兵冒死去砍其馬腳,以人命來換取勝利。在滅金的過程中,蒙軍也吃過大虧。戰神哲別所率的三萬蒙軍也曾被完顏陳和尚所率的幾百人忠孝軍所擊敗,而忠孝軍便是一人三馬的具裝甲騎。汪氏原本效力於金國,後投降蒙古,自然清楚具裝甲騎的戰力。這也是汪惟正信心的來源。
曹軒與董虎在戰前也多次商議過克製具裝甲騎的戰法。第一、二師所部的騎兵隻有一千五百人,雖然人員配備了鐵盔和皮甲,但戰馬卻沒有披甲。短火槍和手雷威力巨大,但也無法阻止汪氏重裝騎兵的衝鋒。火槍彈丸和手雷碎片對裝備皮甲的重裝騎兵有殺傷力,但對於人馬皆披掛鐵甲的具裝甲騎的效果卻是寥寥。僅憑汪氏的二百名鐵甲騎兵,便能將擋路的霹靂軍一千五百名騎兵驅散。
指揮霹靂軍騎兵的是第一師騎兵團團長吳青。他在蓬溪寨之戰中表現出色,本可以因功升遷,但其自責於屬下損失慘重,便給歐陽軒寫了信,要求將功勞獎賞分給下屬,自己仍留原職,得到了歐陽軒允許。在戰前商議中,吳青頗為讚同曹軒、董虎的意見。他認為長矛方陣的薄弱環節在於兩翼,一旦被襲擊便可能導致陣形的崩潰。蒙古輕騎兵來去如風,需要牢牢地盯住。
果然,蒙軍重騎兵衝出一裏地之後,兩翼的蒙軍輕騎兵也開始衝鋒了。汪良臣所率的具裝甲騎雖然隻有一千騎,但衝鋒起來的卻如千軍萬馬,聲勢十分駭人。重騎兵踏擊地麵的聲音如同密集的滾雷般,卷起的煙塵遮蔽了小半個戰場。正是借著巨大聲音和煙塵的掩護,按東和趙匣剌各率著一千輕騎兵向霹靂軍兩翼衝了過來。
眼見蒙軍輕騎出動,董虎令旗一揮,吳青便率霹靂軍騎兵迎了上去。輕騎兵速度比重騎兵快了不少,當兩軍隻距一裏地之時,兩軍的輕騎兵前鋒已經碰撞在一起,而蒙軍重騎兵仍徑直往霹靂軍步兵方陣衝鋒過來。
在火槍方陣中央,有一輛八匹健騾所拉的大車。大車之上架設著一個帶護欄的小平台。董虎此刻正站在小平台之上觀察著前方,身邊的傳令兵正按他的命令舞動著旗幟,指揮著全軍的行動。眼下四個方陣正如牆列進,前後之間均隔有五十米左右的距離,騎兵則緊緊護衛在陣列的兩翼。在初升的陽光之下,如林的長矛尖和火槍刺刀閃閃發光。
霹靂軍剛開始行動,對麵的蒙軍也有了動作。董虎從望遠鏡中看到,蒙軍營壘之中先是一片騷動,接著便是大群的步兵衝到營壘外結陣。一陣隱隱的牛角號聲後,大群的騎兵自蒙軍營壘後方湧出,在步兵前方開始結陣。董虎初步估算,蒙軍的步兵約有六千人,而騎兵人數在三千左右,估計此次是傾巢出動了。
要說東川元帥府的蒙軍也是號令整齊,軍令嚴謹,否則不會多年壓著宋軍打。不多時他們便結陣完成,騎兵陣列在前,步兵陣列在後。騎兵陣列分為左中右三個方陣,中間騎兵的陣列嚴整,戰馬也十分高大,人馬皆著黑色的甲胄,配備了長矛、槊等長兵器;相形之下左右兩翼的騎兵便稍顯散亂,甲胄和裝束不盡相同,手中武器也是多種多樣。
對於蒙軍的反應,董虎心中波瀾不驚,仍指揮陣列緩步向前。眼下兩軍相距有五裏之遙,此時霹靂軍方陣仍在河岸戰船火炮的保護之下,根本不怕蒙軍發動攻擊。汪惟正發動攻擊的時機,肯定是霹靂軍方陣遠離河岸之時。盆地平坦的地形,有利於占據優勢的蒙軍騎兵,加之蒙軍此次出動了九千人,兵力足足是霹靂軍的兩倍。汪惟正有信心擊退霹靂軍,甚至一鼓而下。
霹靂軍方陣緩緩向前推進,蒙軍則靜默列陣。當兩軍相距隻有三裏地之時,蒙軍發動了攻擊。首先行動是中間的玄甲騎兵,他們驅馬開始小跑起來。雖然是小幅慢跑,聲勢卻也不小,其身後隨即騰起了大片灰塵,將隨後列陣前進的蒙軍步兵籠罩在煙塵之中。這些步兵中間是蒙古漢軍步兵,兩側是張大悅和楊大淵所率的新附軍。
汪惟正此時並沒有蒙軍陣列之中,而是在營壘之中高高的方鬥之上。他手拿繳獲自霹靂軍望遠鏡,將整個戰場形勢看得一清二楚。在方鬥之下,有數十餘名騎兵在等侯,以便將軍令快速傳到戰場之上。此時戰場上的蒙軍將領,除了張大悅和楊大淵外,還有汪惟正的叔父汪良臣,其正指揮那些全身玄甲的蒙古漢軍騎兵。指揮兩翼蒙古輕騎兵的則分別是蒙古都元帥按東和趙匣剌。
眼見蒙古騎兵出動,董虎急令全軍停步。霹靂軍本就是以防禦陣列前進,故片刻之間便做好迎戰準備。長矛兵將矛尖朝向蒙軍來向,矛尾則斜紮入泥土之中,足足達一尺有餘。這種四米餘長的重矛,精鋼鍛造的三棱尖頭長達半米,以防被敵人削砍掉矛頭。為了防止頭重腳輕,也用鐵製矛尾配重,此刻插入泥土之中倒也方便。
第三陣列的火槍兵在默不作聲地再次整理彈藥,將之放在最順手的位置。早在出發前槍支和手雷便進行了反複檢查,三棱槍刺也安裝到位,槍管也精心擦拭並塗了油脂。相形之下炮兵們便稍顯忙碌,停步之後他們七手八腳地將繩索從拉火炮騾馬身上解下,又開始設置炮位。野戰炮雖然有帶輪子的炮架,但仍需要挖炮位,以消解其強大的後坐力。炮兵軍官們開始測距、測量風速,以計算射擊諸元。
方陣兩翼的霹靂軍騎兵則停留在原地。衝鋒速度對騎兵甚關重要,而戰馬衝鋒需要一定的時間和距離來加速。故作戰之中,為了阻截騎兵對步兵的衝陣,往往是利用壕溝、土牆、絆馬索等遲滯其速度。在騎兵對戰之中,已方的騎兵也應第一時間策馬加速,以免居於劣勢。眼下蒙古騎兵已經發動,一旦他們衝鋒起來達到最大速度,將勢不可擋。在巨大的慣性之下,讓速度居於劣勢的霹靂軍騎兵迎去,必然會吃大虧。
在戰前,霹靂軍總參謀部便得到了汪惟正升級具裝甲騎的詳細情報。金國凶名赫赫的鐵浮屠便是具裝甲騎,即便戰神嶽飛也隻能派士兵冒死去砍其馬腳,以人命來換取勝利。在滅金的過程中,蒙軍也吃過大虧。戰神哲別所率的三萬蒙軍也曾被完顏陳和尚所率的幾百人忠孝軍所擊敗,而忠孝軍便是一人三馬的具裝甲騎。汪氏原本效力於金國,後投降蒙古,自然清楚具裝甲騎的戰力。這也是汪惟正信心的來源。
曹軒與董虎在戰前也多次商議過克製具裝甲騎的戰法。第一、二師所部的騎兵隻有一千五百人,雖然人員配備了鐵盔和皮甲,但戰馬卻沒有披甲。短火槍和手雷威力巨大,但也無法阻止汪氏重裝騎兵的衝鋒。火槍彈丸和手雷碎片對裝備皮甲的重裝騎兵有殺傷力,但對於人馬皆披掛鐵甲的具裝甲騎的效果卻是寥寥。僅憑汪氏的二百名鐵甲騎兵,便能將擋路的霹靂軍一千五百名騎兵驅散。
指揮霹靂軍騎兵的是第一師騎兵團團長吳青。他在蓬溪寨之戰中表現出色,本可以因功升遷,但其自責於屬下損失慘重,便給歐陽軒寫了信,要求將功勞獎賞分給下屬,自己仍留原職,得到了歐陽軒允許。在戰前商議中,吳青頗為讚同曹軒、董虎的意見。他認為長矛方陣的薄弱環節在於兩翼,一旦被襲擊便可能導致陣形的崩潰。蒙古輕騎兵來去如風,需要牢牢地盯住。
果然,蒙軍重騎兵衝出一裏地之後,兩翼的蒙軍輕騎兵也開始衝鋒了。汪良臣所率的具裝甲騎雖然隻有一千騎,但衝鋒起來的卻如千軍萬馬,聲勢十分駭人。重騎兵踏擊地麵的聲音如同密集的滾雷般,卷起的煙塵遮蔽了小半個戰場。正是借著巨大聲音和煙塵的掩護,按東和趙匣剌各率著一千輕騎兵向霹靂軍兩翼衝了過來。
眼見蒙軍輕騎出動,董虎令旗一揮,吳青便率霹靂軍騎兵迎了上去。輕騎兵速度比重騎兵快了不少,當兩軍隻距一裏地之時,兩軍的輕騎兵前鋒已經碰撞在一起,而蒙軍重騎兵仍徑直往霹靂軍步兵方陣衝鋒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