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後,皇帝聽了蔡貴嬪說的話,果然像琳琅想的那樣,生氣了,甚至大怒,將蔡貴嬪從貴嬪降到了貴人,連降好幾級。
這才對嘛,這個皇帝據琳琅所知,就是這樣自我的人,想幹什麽就幹什麽,怎麽可能接受後宮妃嬪的規訓。
大家在看笑話,那笑話中心的人,前蔡貴嬪,現蔡貴人呢?她是個什麽反應?
那還用說,自然是恐懼到了極點。
她也是沒想到,吳太後直接將她的話跟皇帝說了,而不是用吳太後的口吻提上去的。
她本以為自己跟吳太後說了後,吳太後會把她的話,轉化成她自己的想法,跟皇帝說的,哪知道吳太後直接就說,是她提的建議呢。
當然了,就算吳太後直接說了,是她提的建議,她也以為,皇帝不會怎麽著自己的,畢竟她提的建議挺中肯的,連吳太後都稱讚,按理,皇帝以孝治天下,看吳太後誇獎,他肯定要聽的,哪知道皇帝行事出乎人意料之外,根本不聽呢。
甚至還罵了她,說她的身份跟民間姬妾身份一樣,有什麽權力管男主子怎麽納姬妾,罵的她臉都漲紅了,極其難堪。
其實按道理,她的確跟民間姬妾沒什麽區別,畢竟她又不是皇後,隻是後宮一員,跟民間姬妾有什麽不一樣,根本沒資格讓男主子怎麽做。
隻是她以為皇家不一樣,她又身為貴嬪,身份地位這麽高了,怎麽就不能給皇帝提點建議呢?畢竟又不是要讓皇帝怎麽怎麽做,隻是提點建議罷了,這也不行麽?
不管怎麽說,事情已經發生了,而她,還遭到了全宮嘲笑,尤其是那些被她得罪了的民間秀女出身的妃嬪,更是一直在嘲笑她——一些人落井下石,還跑到她門前,拿皇帝說的那個話嘲笑她呢,說她不過區區貴嬪,也敢要求皇帝怎麽怎麽做——聽的她真是氣死了,但她現在是待罪之身,還被關了禁閉,也不敢跟別人吵起來,於是隻能聽著那些嘲笑氣死了,卻也沒任何辦法。
其實宮裏不少人已經分析出,蔡貴嬪為什麽說那話了,大家也明白,對方大概是想針對琳琅,畢竟其他民間秀女也沒誰升的那麽快,升的那麽高,就是琳琅,升到了婕妤,快要升一宮主位了,蔡貴嬪的提議要成功了,受到限製的,就是琳琅。
宮裏不少人也不想琳琅升的高,要是蔡貴嬪的提議成功了,她們自然是高興的,甚至可能有人會繼續附和這事。
但,這不是沒成功嗎?於是那些也想限製琳琅的人,就不敢再開口了,免得也像蔡貴嬪這樣倒黴了,那就不好了。
不過宮裏這場大的紛紛擾擾,因為蔡貴人表麵上沒提琳琅的名字,所以跟琳琅自然不相幹,琳琅這邊還是按部就班地做自己的事,隻偶爾吃瓜看戲罷了。
做自己的事,自然是琳琅升到了婕妤,侍候的人又多了一個,然後張女史升到了九品女官,下麵又多了一個女史,這個女史名額,琳琅給了第二個跟著自己的人。
一般來說,上麵給琳琅的人,隻要沒問題——指不會在暗地裏被人籠絡,背刺琳琅——琳琅就會培養對方,這樣到時間了,可以晉升了,琳琅自然就會推薦她們。
而要是對方有問題,琳琅一般會提前找些理由,將對方收拾了,不會等到繼續升級,又能多一個侍候的人時才將對方打發掉,免得浪費培養的時間。
雖然有時候留一下別人安插的眼線,能放長線釣大魚,不過目前還沒有需要她釣的大魚,所以琳琅就直接收拾了。
所以無論怎樣,琳琅都能將第二個侍候自己的人升級,以後繼續晉升,有更多女史女官,隻要大家的能力和忠心沒問題,她升級的順序也是這樣,先來後到,但大家都有機會往上升。
張女史看琳琅果然繼續步步高升,自然高興,尤其是現在她成了有品級的女官,就更高興了。
能管的人更多了,還有品級,各種待遇再次上升,這誰能不高興呢,張女官覺得自己夢裏都能笑醒,再也不用擔心過了二十五歲要回家嫁人當後媽了,也不用擔心在宮裏過的不好了,這多好呢。
不過地位高了,管的人多了,她自然也要將這些人管好,免得出了什麽簍子,到時就對不起琳琅的栽培了。
所以張女官在升官後,對手下四人可都敲打過,讓大家精神著點,別被外麵的人使什麽絆子陰著了,到時影響了琳琅。
那四人自然也是知道厲害的,肯定是答應的。
說起來,當初琳琅地位很低時,派過來侍候她的人,不會有人做手腳,都是女官那邊隨機派的,但,等琳琅地位變高,尤其是越來越得寵後,有人想在她身邊做手腳,所以派的人,就有人開始做手腳了。
好在,女官那邊讓她選新的侍候的宮女,不可能隻送一個來讓她挑,一般會送二十個過來,讓她挑選。
的確有人做手腳,但不可能二十個全做了手腳,所以琳琅每次挑的都是沒被做過手腳的人。
就算全是做了手腳的人,她現在已經是婕妤了,也有一定的話語權了,可以讓女官那邊重新送人過來,她再繼續選,隻要塞點錢給那些女官,那些女官也不會嫌煩,會給她再挑一批人過來,讓她選的。
如果再送一批,還不滿意,還可以繼續挑——隻要給錢就不會被女官煩。
不過頂多挑第二批,就能挑到滿意的人,因為她一旦沒要第一批的人,第二批的人,暗中下手的人,大多來不及重新布局,這樣就能挑到合適的人。
所以,她基本上不會挑到做了手腳的人。
不過,就算沒挑到做了手腳的人,等進來後,這些人也有可能被人籠絡,那樣也不用擔心,隻要發現被人籠絡了,找個理由打發走,再選新的進來就是了。
也不可能每個人都會被人籠絡,肯定也有腦子清醒,不會被人籠絡的。
這才對嘛,這個皇帝據琳琅所知,就是這樣自我的人,想幹什麽就幹什麽,怎麽可能接受後宮妃嬪的規訓。
大家在看笑話,那笑話中心的人,前蔡貴嬪,現蔡貴人呢?她是個什麽反應?
那還用說,自然是恐懼到了極點。
她也是沒想到,吳太後直接將她的話跟皇帝說了,而不是用吳太後的口吻提上去的。
她本以為自己跟吳太後說了後,吳太後會把她的話,轉化成她自己的想法,跟皇帝說的,哪知道吳太後直接就說,是她提的建議呢。
當然了,就算吳太後直接說了,是她提的建議,她也以為,皇帝不會怎麽著自己的,畢竟她提的建議挺中肯的,連吳太後都稱讚,按理,皇帝以孝治天下,看吳太後誇獎,他肯定要聽的,哪知道皇帝行事出乎人意料之外,根本不聽呢。
甚至還罵了她,說她的身份跟民間姬妾身份一樣,有什麽權力管男主子怎麽納姬妾,罵的她臉都漲紅了,極其難堪。
其實按道理,她的確跟民間姬妾沒什麽區別,畢竟她又不是皇後,隻是後宮一員,跟民間姬妾有什麽不一樣,根本沒資格讓男主子怎麽做。
隻是她以為皇家不一樣,她又身為貴嬪,身份地位這麽高了,怎麽就不能給皇帝提點建議呢?畢竟又不是要讓皇帝怎麽怎麽做,隻是提點建議罷了,這也不行麽?
不管怎麽說,事情已經發生了,而她,還遭到了全宮嘲笑,尤其是那些被她得罪了的民間秀女出身的妃嬪,更是一直在嘲笑她——一些人落井下石,還跑到她門前,拿皇帝說的那個話嘲笑她呢,說她不過區區貴嬪,也敢要求皇帝怎麽怎麽做——聽的她真是氣死了,但她現在是待罪之身,還被關了禁閉,也不敢跟別人吵起來,於是隻能聽著那些嘲笑氣死了,卻也沒任何辦法。
其實宮裏不少人已經分析出,蔡貴嬪為什麽說那話了,大家也明白,對方大概是想針對琳琅,畢竟其他民間秀女也沒誰升的那麽快,升的那麽高,就是琳琅,升到了婕妤,快要升一宮主位了,蔡貴嬪的提議要成功了,受到限製的,就是琳琅。
宮裏不少人也不想琳琅升的高,要是蔡貴嬪的提議成功了,她們自然是高興的,甚至可能有人會繼續附和這事。
但,這不是沒成功嗎?於是那些也想限製琳琅的人,就不敢再開口了,免得也像蔡貴嬪這樣倒黴了,那就不好了。
不過宮裏這場大的紛紛擾擾,因為蔡貴人表麵上沒提琳琅的名字,所以跟琳琅自然不相幹,琳琅這邊還是按部就班地做自己的事,隻偶爾吃瓜看戲罷了。
做自己的事,自然是琳琅升到了婕妤,侍候的人又多了一個,然後張女史升到了九品女官,下麵又多了一個女史,這個女史名額,琳琅給了第二個跟著自己的人。
一般來說,上麵給琳琅的人,隻要沒問題——指不會在暗地裏被人籠絡,背刺琳琅——琳琅就會培養對方,這樣到時間了,可以晉升了,琳琅自然就會推薦她們。
而要是對方有問題,琳琅一般會提前找些理由,將對方收拾了,不會等到繼續升級,又能多一個侍候的人時才將對方打發掉,免得浪費培養的時間。
雖然有時候留一下別人安插的眼線,能放長線釣大魚,不過目前還沒有需要她釣的大魚,所以琳琅就直接收拾了。
所以無論怎樣,琳琅都能將第二個侍候自己的人升級,以後繼續晉升,有更多女史女官,隻要大家的能力和忠心沒問題,她升級的順序也是這樣,先來後到,但大家都有機會往上升。
張女史看琳琅果然繼續步步高升,自然高興,尤其是現在她成了有品級的女官,就更高興了。
能管的人更多了,還有品級,各種待遇再次上升,這誰能不高興呢,張女官覺得自己夢裏都能笑醒,再也不用擔心過了二十五歲要回家嫁人當後媽了,也不用擔心在宮裏過的不好了,這多好呢。
不過地位高了,管的人多了,她自然也要將這些人管好,免得出了什麽簍子,到時就對不起琳琅的栽培了。
所以張女官在升官後,對手下四人可都敲打過,讓大家精神著點,別被外麵的人使什麽絆子陰著了,到時影響了琳琅。
那四人自然也是知道厲害的,肯定是答應的。
說起來,當初琳琅地位很低時,派過來侍候她的人,不會有人做手腳,都是女官那邊隨機派的,但,等琳琅地位變高,尤其是越來越得寵後,有人想在她身邊做手腳,所以派的人,就有人開始做手腳了。
好在,女官那邊讓她選新的侍候的宮女,不可能隻送一個來讓她挑,一般會送二十個過來,讓她挑選。
的確有人做手腳,但不可能二十個全做了手腳,所以琳琅每次挑的都是沒被做過手腳的人。
就算全是做了手腳的人,她現在已經是婕妤了,也有一定的話語權了,可以讓女官那邊重新送人過來,她再繼續選,隻要塞點錢給那些女官,那些女官也不會嫌煩,會給她再挑一批人過來,讓她選的。
如果再送一批,還不滿意,還可以繼續挑——隻要給錢就不會被女官煩。
不過頂多挑第二批,就能挑到滿意的人,因為她一旦沒要第一批的人,第二批的人,暗中下手的人,大多來不及重新布局,這樣就能挑到合適的人。
所以,她基本上不會挑到做了手腳的人。
不過,就算沒挑到做了手腳的人,等進來後,這些人也有可能被人籠絡,那樣也不用擔心,隻要發現被人籠絡了,找個理由打發走,再選新的進來就是了。
也不可能每個人都會被人籠絡,肯定也有腦子清醒,不會被人籠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