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最後還是見了麗嬪,原因是麗嬪的兒子帶著太醫前來求見。
皇帝可以不見麗嬪,但總不能不見兒子,且,兒子還帶著太醫前來,太醫證實他兒子,的確中了毒。
皇帝聽了這話,這才見了麗嬪,由她陳述此事。
麗嬪便將自己怎麽發現這事的說了出來,並呈上了讓她找到凶手的那封匿名信。
皇帝一看那封匿名信,就知道這又是有人在搞事,針對的,肯定是那個下毒的妃嬪,但,要是那個下毒的妃嬪,的確派廚娘嬤嬤下毒準備害死麗嬪母子,那肯定還是要收拾的,畢竟殘害皇嗣後妃,他要是就因為看到了這封信,不喜有人在背地裏做手腳,就不弄死對方,那將來後宮還不知道有多少人會玩這一套,反正害了人也不會有事。
所以這封信就是個陽謀,就算他知道寫信的人是想弄死那個妃嬪,但隻要那個妃嬪真的做了這個事,他就得處理。
明知道是怎麽一回事,也隻能按寫信人的意願行事,這可不就是陽謀?
所以皇帝看到了這封信,雖有點不快,但還是派人去調查了這個事。
因廚娘嬤嬤做的十分明顯,而那個妃嬪的娘家人買下了廚娘嬤嬤的家裏人也是一查就知道的事,皇帝稍微派慎刑司,將廚娘嬤嬤押過去調查,就問出了全部真相,畢竟廚娘嬤嬤也沒什麽鋼鐵意誌,看著慎刑司那些刑具,哪敢寧死不招啊。
其實廚娘嬤嬤也是沒想到,麗嬪那麽信任她,這會兒竟然會懷疑她,進而查出了她下毒的事。
查出她下毒也就罷了,竟然還查出她背後的人是誰,這就有點可怕了,她不覺得麗嬪有這個能耐,畢竟相處這麽長時間,她早知道,麗嬪其實蠢的很,所以麗嬪知道這個事,隻怕是有人跟她說了她跟那個妃嬪的事——雖然廚娘嬤嬤不知道有人給麗嬪寫了匿名信,但通過麗嬪的表現,多少也猜出來了。
而廚娘嬤嬤一招,不用說了,她背後的妃嬪自然就被皇帝收拾了。
她背後的妃嬪自然不承認自己做了這樣的事,說這是廚娘嬤嬤栽贓她的,她這是賭廚娘嬤嬤手上沒證據,單憑嘴說,皇帝不一定會信。
但皇帝怎麽可能不信那個廚娘嬤嬤的話,畢竟廚娘嬤嬤的家裏人,全在那個妃嬪娘家,相當於廚娘嬤嬤的賣身契,就在那個妃嬪手上,也就是說,廚娘嬤嬤是她的人。
她的人給麗嬪母子下毒,還說這事不是她做的,誰能信啊。
要真不是她做的,她為什麽要將自己的人,繼續放在麗嬪宮殿裏?不應該在王家倒台,他們將廚娘嬤嬤家裏人買了回來後,就讓廚娘嬤嬤從麗嬪那兒離開,侍候她麽?還繼續留在麗嬪宮裏,傻子也看的出來,她是不懷好意。
更何況,這個布局還在更早——她要不是不懷好意,會讓家裏人查廚娘嬤嬤家裏人的情況,查出來後,還在王家倒台時,將人買了過去?
傻子都知道,她娘家人不買其他王家下人,隻買廚娘嬤嬤家裏人的原因,不就是看中了,廚娘嬤嬤在麗嬪身邊做事的身份,想將廚娘嬤嬤變成她的人,將來好害人麽,這會兒說自己沒做這樣的事,是廚娘嬤嬤故意害她,誰信呐。
當然了,皇帝也曾想過會不會是寫信的人做的,然後栽贓給那個妃嬪,但皇帝很快就推翻了這個想法,因為,廚娘嬤嬤家裏人的賣身契又不在寫信人手裏,也沒查出來廚娘嬤嬤有什麽把柄在寫信人手裏,廚娘嬤嬤為什麽要聽對方的?反倒是廚娘嬤嬤家裏人,在那個妃嬪手裏,廚娘嬤嬤更容易因為家人,聽那個妃嬪的話,畢竟相當於自己有人質在那個妃嬪手裏,敢不聽麽。
——其實皇帝的猜測沒錯,要不是琳琅不是那種歹毒的人,要不然,在知道那個妃嬪別有用心,將廚娘嬤嬤家人弄到了手,將來就想控製廚娘嬤嬤做事,她完全可以提前下手,以廚娘嬤嬤以前做過的事,威脅廚娘嬤嬤,廚娘嬤嬤為了小命著想,有可能的確會幫她害人,然後琳琅再將這事扣到那個妃嬪頭上,讓那個妃嬪倒黴。
但,琳琅沒必要這麽做,畢竟那個妃嬪會瞅準時機,買下廚娘嬤嬤家裏人,肯定是要讓對方替自己做事的,這樣一來,對方害人是遲早的事,她根本不需要自己出頭,坐等那個妃嬪犯事就行了。
皇帝也是想到了這一點,所以才不會覺得,這事是別人栽贓給那個妃嬪的,因為任何人知道這個妃嬪買了廚娘嬤嬤,都知道這個妃嬪遲早會下手,根本不需要他們出手,老實等著就行了。
而現在,這個妃嬪的確出手了,然後竟然說她的人廚娘嬤嬤在誣賴她,誰信呐。
當初麗嬪的第一個心腹嬤嬤也是這樣害人,他逮到了,對方說是自己自作主張,不是麗嬪指使的,當初麗貴妃得寵,皇帝都覺得她心腹說的話不可信,隻是看在麗貴妃得寵的份上,沒追究她罷了,但心裏對麗貴妃,也是從那時起,觀感越來越不好的。
對自己的寵妃,都不信,更何況這個不喜歡的妃子了,自然是更不可能相信了。
麗貴妃因為得寵,皇帝沒收拾對方,但也冷落了好一陣子;這個不得寵的妃嬪,皇帝自然就直接發作了。
當下因那妃嬪下毒殘害後妃和皇嗣,皇帝便給對方一條白綾了。
畢竟這不是普通宮鬥小事,而是殘害皇嗣,程度是不一樣的,不將對方殺了,天知道她下次還會害誰。
不過也就是殺了那個妃嬪,她的兒子就沒殺了。
雖然她的兒子也不見得就幹淨,畢竟這女人的兒子不小了,他母妃做什麽事,肯定會跟他通氣的,不可能不知道的。
但考慮到是自己的親生兒子,皇帝還是沒殺那個皇子,隻關了那皇子三個月禁閉,讓對方在自己的院子裏好好反省反省,其他的懲罰就沒了。
沒辦法,這些年生的子女雖多,但這些人鬥來鬥去,死的也不少,所以皇帝對兒子,一般頂多廢為庶人,或關進懷恩宮,殺是不殺的。
皇帝可以不見麗嬪,但總不能不見兒子,且,兒子還帶著太醫前來,太醫證實他兒子,的確中了毒。
皇帝聽了這話,這才見了麗嬪,由她陳述此事。
麗嬪便將自己怎麽發現這事的說了出來,並呈上了讓她找到凶手的那封匿名信。
皇帝一看那封匿名信,就知道這又是有人在搞事,針對的,肯定是那個下毒的妃嬪,但,要是那個下毒的妃嬪,的確派廚娘嬤嬤下毒準備害死麗嬪母子,那肯定還是要收拾的,畢竟殘害皇嗣後妃,他要是就因為看到了這封信,不喜有人在背地裏做手腳,就不弄死對方,那將來後宮還不知道有多少人會玩這一套,反正害了人也不會有事。
所以這封信就是個陽謀,就算他知道寫信的人是想弄死那個妃嬪,但隻要那個妃嬪真的做了這個事,他就得處理。
明知道是怎麽一回事,也隻能按寫信人的意願行事,這可不就是陽謀?
所以皇帝看到了這封信,雖有點不快,但還是派人去調查了這個事。
因廚娘嬤嬤做的十分明顯,而那個妃嬪的娘家人買下了廚娘嬤嬤的家裏人也是一查就知道的事,皇帝稍微派慎刑司,將廚娘嬤嬤押過去調查,就問出了全部真相,畢竟廚娘嬤嬤也沒什麽鋼鐵意誌,看著慎刑司那些刑具,哪敢寧死不招啊。
其實廚娘嬤嬤也是沒想到,麗嬪那麽信任她,這會兒竟然會懷疑她,進而查出了她下毒的事。
查出她下毒也就罷了,竟然還查出她背後的人是誰,這就有點可怕了,她不覺得麗嬪有這個能耐,畢竟相處這麽長時間,她早知道,麗嬪其實蠢的很,所以麗嬪知道這個事,隻怕是有人跟她說了她跟那個妃嬪的事——雖然廚娘嬤嬤不知道有人給麗嬪寫了匿名信,但通過麗嬪的表現,多少也猜出來了。
而廚娘嬤嬤一招,不用說了,她背後的妃嬪自然就被皇帝收拾了。
她背後的妃嬪自然不承認自己做了這樣的事,說這是廚娘嬤嬤栽贓她的,她這是賭廚娘嬤嬤手上沒證據,單憑嘴說,皇帝不一定會信。
但皇帝怎麽可能不信那個廚娘嬤嬤的話,畢竟廚娘嬤嬤的家裏人,全在那個妃嬪娘家,相當於廚娘嬤嬤的賣身契,就在那個妃嬪手上,也就是說,廚娘嬤嬤是她的人。
她的人給麗嬪母子下毒,還說這事不是她做的,誰能信啊。
要真不是她做的,她為什麽要將自己的人,繼續放在麗嬪宮殿裏?不應該在王家倒台,他們將廚娘嬤嬤家裏人買了回來後,就讓廚娘嬤嬤從麗嬪那兒離開,侍候她麽?還繼續留在麗嬪宮裏,傻子也看的出來,她是不懷好意。
更何況,這個布局還在更早——她要不是不懷好意,會讓家裏人查廚娘嬤嬤家裏人的情況,查出來後,還在王家倒台時,將人買了過去?
傻子都知道,她娘家人不買其他王家下人,隻買廚娘嬤嬤家裏人的原因,不就是看中了,廚娘嬤嬤在麗嬪身邊做事的身份,想將廚娘嬤嬤變成她的人,將來好害人麽,這會兒說自己沒做這樣的事,是廚娘嬤嬤故意害她,誰信呐。
當然了,皇帝也曾想過會不會是寫信的人做的,然後栽贓給那個妃嬪,但皇帝很快就推翻了這個想法,因為,廚娘嬤嬤家裏人的賣身契又不在寫信人手裏,也沒查出來廚娘嬤嬤有什麽把柄在寫信人手裏,廚娘嬤嬤為什麽要聽對方的?反倒是廚娘嬤嬤家裏人,在那個妃嬪手裏,廚娘嬤嬤更容易因為家人,聽那個妃嬪的話,畢竟相當於自己有人質在那個妃嬪手裏,敢不聽麽。
——其實皇帝的猜測沒錯,要不是琳琅不是那種歹毒的人,要不然,在知道那個妃嬪別有用心,將廚娘嬤嬤家人弄到了手,將來就想控製廚娘嬤嬤做事,她完全可以提前下手,以廚娘嬤嬤以前做過的事,威脅廚娘嬤嬤,廚娘嬤嬤為了小命著想,有可能的確會幫她害人,然後琳琅再將這事扣到那個妃嬪頭上,讓那個妃嬪倒黴。
但,琳琅沒必要這麽做,畢竟那個妃嬪會瞅準時機,買下廚娘嬤嬤家裏人,肯定是要讓對方替自己做事的,這樣一來,對方害人是遲早的事,她根本不需要自己出頭,坐等那個妃嬪犯事就行了。
皇帝也是想到了這一點,所以才不會覺得,這事是別人栽贓給那個妃嬪的,因為任何人知道這個妃嬪買了廚娘嬤嬤,都知道這個妃嬪遲早會下手,根本不需要他們出手,老實等著就行了。
而現在,這個妃嬪的確出手了,然後竟然說她的人廚娘嬤嬤在誣賴她,誰信呐。
當初麗嬪的第一個心腹嬤嬤也是這樣害人,他逮到了,對方說是自己自作主張,不是麗嬪指使的,當初麗貴妃得寵,皇帝都覺得她心腹說的話不可信,隻是看在麗貴妃得寵的份上,沒追究她罷了,但心裏對麗貴妃,也是從那時起,觀感越來越不好的。
對自己的寵妃,都不信,更何況這個不喜歡的妃子了,自然是更不可能相信了。
麗貴妃因為得寵,皇帝沒收拾對方,但也冷落了好一陣子;這個不得寵的妃嬪,皇帝自然就直接發作了。
當下因那妃嬪下毒殘害後妃和皇嗣,皇帝便給對方一條白綾了。
畢竟這不是普通宮鬥小事,而是殘害皇嗣,程度是不一樣的,不將對方殺了,天知道她下次還會害誰。
不過也就是殺了那個妃嬪,她的兒子就沒殺了。
雖然她的兒子也不見得就幹淨,畢竟這女人的兒子不小了,他母妃做什麽事,肯定會跟他通氣的,不可能不知道的。
但考慮到是自己的親生兒子,皇帝還是沒殺那個皇子,隻關了那皇子三個月禁閉,讓對方在自己的院子裏好好反省反省,其他的懲罰就沒了。
沒辦法,這些年生的子女雖多,但這些人鬥來鬥去,死的也不少,所以皇帝對兒子,一般頂多廢為庶人,或關進懷恩宮,殺是不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