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親友溝通的方法
張嘴就來:99%的人都不知道的即興發言技巧 作者:林望道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親友,是親戚、朋友的總稱。親戚關係,因為它是以血緣為聯係的,所以,以此為聯結的各方就有一種自然的親近感,久而久之,當然也就有了感情和友誼。朋友關係,則主要是思想、情趣、性格相近才組合形成的。它們都不是孤立、超越於社會關係之外的,都是社會關係的一部分。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總要與親友打交道,因此與親友交談的語言藝術不可忽視。
●推心置腹,相互信任
同祖曰親,同師曰朋,同誌曰友。親友之間聯結的紐帶主要是血緣和感情,因而理應誌同道合、互相關心、互相幫助。表現在語言上則是語氣樸實、忠誠,不客套、不作假,適當地公開自我、敞開心靈,以一個真正的自我與親友相交談,平等待人、互相理解,爭取對方的信任,同時也信任對方。為此,應該注意兩點:
一是從對方的角度回答問題。在回答對方的問題、評價對方語言時,首先問問自己:“他為什麽要這樣說?”“假如我是他,我也會這樣說嗎?”即使對方的要求你不能滿足,也應用一種適當的方式和他交換意見,使人感到你通情達理。
二是對對方的想法、做法、說法表示同情。有人極為推崇這樣一句處理人際關係的話:“我一點也不怪您有這種感覺,如果我是您,很可能也會這麽想的。”其實,這句話的可取之處就是表現出對人的理解。雙方相互理解了,工作也就好做了。當然,理解的東西並不一定都要同意和支持,有的事情,理解其心情,但不一定肯定其做法和思想出發點。因此,不能不講原則,對什麽都同情。
語言上推心置腹、互相信任,容易使親友認為我們是“自己人”,獲得極大的安慰感和心理滿足,從而更能理解和支持我們的工作。
●動之以情,曉之以理
攻與守,都是策略。攻者主動,守者被動,攻為進取,守為防禦,二者各有千秋,難分伯仲。然而,攻與守並不是水火不容的。守可謂“不讓”之攻,攻可謂“主動”之守。我們在與親友的語言交往中,以攻為守更有其獨特的妙處。
在我們的親友中,求情辦事者屢見不鮮。一方麵是因為親友之間互幫互濟本是人之常情,另一方麵是由於你可能有一定的實力,辦事容易,所以眾多親友莫不有求於你。對此,你既無法一概回絕,又難以統統滿足,怎麽辦?與其消極防禦,不如“主動出擊”。
“主動出擊”就是率先發動感情攻勢,“逆流而上”。因為親友既然有求,那麽他們的拿手好戲也不外乎是套近乎、拉關係,其前提是你可能不答應。你若熱情接待、情真意切,很容易使對方感動。此時,能辦的事給辦,不能辦的事你以情裹理,感染和說服對方,使之感到你有你的難處,從而取得對方的諒解,不再強求。
●保持距離,適當回避
有些事,不便直接反駁親友,又不能應承下來,可以對此保持一定的距離,或在語言上予以“回避”。即一方麵可以把問題推開,做出力不從心之狀;另一方麵也可以顧此而言他,絕口不提此事,甚至裝聾作啞,不予正麵回答;再一方麵,還可以通過一種曲折的途徑予以反駁。其基本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1.他人轉告
這種方式是請求關係較好的第三者代勞。如:“他這幾天身體不太好,我看這事暫且就不要去麻煩了吧。”“上次為這事,他和王經理弄得很不好,你是不是另想辦法,免得使他為難?”這些話經第三者(最好是家庭成員)說出,你的態度也就很自然地為親友所知曉。
2.推托其辭
如:“這事我一個人也決定不了,還得經過大家討論,恐怕很難通過。”
在不便明言相拒的時候,推托其實是一種比較好的辦法。
3.答非所問
如:“此事您能不能幫忙?”“我明天必須去開會。”用答非所問委婉拒絕了對方。
4.拖延回答
如:“請您今晚到我家來吃飯。”“今天恐怕不行了,下次一定來。”下次是什麽時候,實際上並沒說定。對方若是聰明人,就不會再強人所難了。
5.轉移話題
如:“此事務請幫忙!”“你也沒有吃飯吧?”對方一聽便知,你既不想回答他的問題,又下了逐客令(“我想吃飯”)。
●轉移重心,以李代桃
“獻其可,替其否”,這是《左傳·昭公二十年》中的一句話。“獻可替否”已成為一句成語,意思是建議可行的而替代不該做的。
親友所求之事,可能千奇百怪,隻要不違背原則,理應盡力幫忙,切不可漫不經心、敷衍了事。但親友托辦的某些觸犯原則之事也不可一口拒絕,應在講明道理之後,幫助想一些別的好辦法作為替補。因為一般的人都有一種補償心理,結果雖然並不很理想,但看到對方已盡了力,情感便得到了滿足,這就在某種程度上將原有的失望感抵消了一部分。如在不違反原則的情況下,又為親友找到了其他的解決辦法,那就更能使親友滿意了。
●推心置腹,相互信任
同祖曰親,同師曰朋,同誌曰友。親友之間聯結的紐帶主要是血緣和感情,因而理應誌同道合、互相關心、互相幫助。表現在語言上則是語氣樸實、忠誠,不客套、不作假,適當地公開自我、敞開心靈,以一個真正的自我與親友相交談,平等待人、互相理解,爭取對方的信任,同時也信任對方。為此,應該注意兩點:
一是從對方的角度回答問題。在回答對方的問題、評價對方語言時,首先問問自己:“他為什麽要這樣說?”“假如我是他,我也會這樣說嗎?”即使對方的要求你不能滿足,也應用一種適當的方式和他交換意見,使人感到你通情達理。
二是對對方的想法、做法、說法表示同情。有人極為推崇這樣一句處理人際關係的話:“我一點也不怪您有這種感覺,如果我是您,很可能也會這麽想的。”其實,這句話的可取之處就是表現出對人的理解。雙方相互理解了,工作也就好做了。當然,理解的東西並不一定都要同意和支持,有的事情,理解其心情,但不一定肯定其做法和思想出發點。因此,不能不講原則,對什麽都同情。
語言上推心置腹、互相信任,容易使親友認為我們是“自己人”,獲得極大的安慰感和心理滿足,從而更能理解和支持我們的工作。
●動之以情,曉之以理
攻與守,都是策略。攻者主動,守者被動,攻為進取,守為防禦,二者各有千秋,難分伯仲。然而,攻與守並不是水火不容的。守可謂“不讓”之攻,攻可謂“主動”之守。我們在與親友的語言交往中,以攻為守更有其獨特的妙處。
在我們的親友中,求情辦事者屢見不鮮。一方麵是因為親友之間互幫互濟本是人之常情,另一方麵是由於你可能有一定的實力,辦事容易,所以眾多親友莫不有求於你。對此,你既無法一概回絕,又難以統統滿足,怎麽辦?與其消極防禦,不如“主動出擊”。
“主動出擊”就是率先發動感情攻勢,“逆流而上”。因為親友既然有求,那麽他們的拿手好戲也不外乎是套近乎、拉關係,其前提是你可能不答應。你若熱情接待、情真意切,很容易使對方感動。此時,能辦的事給辦,不能辦的事你以情裹理,感染和說服對方,使之感到你有你的難處,從而取得對方的諒解,不再強求。
●保持距離,適當回避
有些事,不便直接反駁親友,又不能應承下來,可以對此保持一定的距離,或在語言上予以“回避”。即一方麵可以把問題推開,做出力不從心之狀;另一方麵也可以顧此而言他,絕口不提此事,甚至裝聾作啞,不予正麵回答;再一方麵,還可以通過一種曲折的途徑予以反駁。其基本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1.他人轉告
這種方式是請求關係較好的第三者代勞。如:“他這幾天身體不太好,我看這事暫且就不要去麻煩了吧。”“上次為這事,他和王經理弄得很不好,你是不是另想辦法,免得使他為難?”這些話經第三者(最好是家庭成員)說出,你的態度也就很自然地為親友所知曉。
2.推托其辭
如:“這事我一個人也決定不了,還得經過大家討論,恐怕很難通過。”
在不便明言相拒的時候,推托其實是一種比較好的辦法。
3.答非所問
如:“此事您能不能幫忙?”“我明天必須去開會。”用答非所問委婉拒絕了對方。
4.拖延回答
如:“請您今晚到我家來吃飯。”“今天恐怕不行了,下次一定來。”下次是什麽時候,實際上並沒說定。對方若是聰明人,就不會再強人所難了。
5.轉移話題
如:“此事務請幫忙!”“你也沒有吃飯吧?”對方一聽便知,你既不想回答他的問題,又下了逐客令(“我想吃飯”)。
●轉移重心,以李代桃
“獻其可,替其否”,這是《左傳·昭公二十年》中的一句話。“獻可替否”已成為一句成語,意思是建議可行的而替代不該做的。
親友所求之事,可能千奇百怪,隻要不違背原則,理應盡力幫忙,切不可漫不經心、敷衍了事。但親友托辦的某些觸犯原則之事也不可一口拒絕,應在講明道理之後,幫助想一些別的好辦法作為替補。因為一般的人都有一種補償心理,結果雖然並不很理想,但看到對方已盡了力,情感便得到了滿足,這就在某種程度上將原有的失望感抵消了一部分。如在不違反原則的情況下,又為親友找到了其他的解決辦法,那就更能使親友滿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