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城內,到處都是巡邏的兵丁,周世顯帶來的上千兵馬,路振飛麾下的標兵營,以及臨時征來的上千民夫,在城裏城外形成了戒備森嚴的重重關卡。
張洪一身光亮的銀白色鐵甲,肅立在淮安城的南大門,南京來的那些官員們,都需要從他這裏核驗之後,才能入城。
這讓張洪頗有一種為天子守國門的感覺,心中再次感慨自己果然跟對了人。
為了避免自己在如此重大的事情上出了錯漏,張洪這幾日都忍住了,滴酒不沾,就怕自己一個不小心,把事情給搞砸了。要是因此觸犯天顏,丟了性命或官職,那就更加不值得了。
看著平日裏那些趾高氣昂的勳貴們,文官們,在自己麵前低聲下氣,拚命討好,就為了知道一點內情,張洪表麵上冷臉相對,一言不發,其實心裏根本就是樂得不行。
他這種幹實事,又沒有深厚背景的武將,心中是最反感這些文官勳貴們的。這些人除了貪汙軍餉,占據高位,胡亂指揮,就沒有做過一件好事。
不過,張洪現在已經不怕他們了,所以也沒有給好臉色。
首先進城的是南京城內的勳貴們,他們的祖上都是大明開國功臣,功勳世代沿襲,如今一個個還都在南京京營中掛著空職,幾乎占據了所有重要的位置。
不過,自從土木堡之變後,大明的勳貴集團的力量便一落千丈,他們在那些文官書生們眼裏,也不過是比草根出身的丘八們好一些罷了。
因此,這些勳貴對周世顯具有天然好感,特別是看著對方一身戎裝守在淮安府府衙大院之中的時候。
畢竟,如今誰都已經知道,大明出了一個堪比武戰神的駙馬,聖駕能夠一路平安,靠的就是駙馬爺的英明神武。
如此一來,駙馬必然是傾向於武人一派的,特別是如今聖上的三個皇子,包括太子在內的永王和定王都已經淪落敵手,聖上又必然是不放心那些個藩王的,天下大統,將來極有可能是落在駙馬一脈的身上。
這也就是為什麽周世顯要把皇子們留給李自成的原因了,就是為了讓那些官員們沒得選,隻能支持自己。
對於這些勳貴們表現出來的熱情,周世顯自然是照單全收了,他還需要這些人來製衡文官們,而且,到時候掏空南京京營,也還需要有人和他配合一下。
而且,這些勳貴全都是些沒臉沒皮的家夥,在原本的曆史上,周世顯麵前的這個隆平侯張拱日,便毫不猶豫投降了,想要收買他們,簡直易如反掌。
甚至說,隻要周世顯明麵上不動南京京營,隻是從中抽調了一點兵馬,南京京營這個空殼還在,不影響到他們吃空餉,不威脅到他們的官職和地位,他們根本就不在乎。
當然,別讓他們上戰場,否則這些人可能連跑都不會跑,直接就投降韃子了。
其他的,周世顯想要怎麽折騰,他們都不會在乎,更不要說還能借著皇親之威,壓一壓那些文官們了。
第一批前來覲見的,都是南京城內的勳貴,他們由忻城伯趙之龍和隆平侯張拱日領頭,跟著身著飛魚服,腰佩繡春刀的錦衣衛魚貫而入,很快就見到了坐在高位,身著龍袍,此時正神態自若的崇禎皇帝。
雖然說對外宣稱,崇禎正在洪澤湖野狩,召見諸位大臣隻是順便的,但其實事實剛剛好相反——召見大臣們,才是崇禎的首要目的。
周世顯看著魚貫而入的勳貴們,提督軍務南京守備趙之龍,魏國公徐文爵,靈璧侯湯國祚,撫寧侯朱國弼,臨淮侯李祖述,安遠侯柳祚昌.....好家夥,全都是原本曆史上帶頭出城降清的軟骨頭,這是漢奸大雜燴啊!
如果不是為了製衡文官,改變武將們卑微的地位,以及維係朝堂平衡還需要他們,周世顯恨不得現在就把這些叛徒敗類們全部都解決掉。
勳貴們在地上跪了一片,無不以淚洗麵,痛哭流涕,好像誰哭得大聲,誰就是最忠心的一樣。
周世顯看著他們的樣子,隻覺得滑稽,這些人當初迎降多鐸那個劊子手的時候,是不是也是如此裝模作樣,醜態盡露呢?
崇禎倒是難得不糊塗,也知道這些勳貴們的本性,隻是象征地安慰了幾句,詢問了一些問題,特別是了解了南京城內的文官各部各府各道的基本情況之後,便讓他們退下了。
作為第一批被召見的大臣,這些勳貴雖然表現得赤膽忠心,一個個都說著若是知道聖駕在此,早就身先士卒,前來迎駕了。
但退下時那種唯唯諾諾的可笑姿態,還是把他們的本性毫無保留地揭露了出來。
不過,可笑歸可笑,崇禎和周世顯的目的,也都已經達成了,僅僅是看著這些人臉上的淚痕,緊張的神情,惶恐的麵容,以及不斷流出的汗,他們便知道——君威已立,皇恩浩蕩。
這便是所謂的“以臣就君,恩威必顯”了,否則,這些人難免會產生輕視之心,覺得皇帝也不過如此,到時候恐怕便會出現許多不聽調不聽宣的情況,更難以整頓朝堂。
而這也是周世顯為什麽不殺崇禎皇帝的原因之一。
若是這個現成皇帝沒了,自己手握重權,名不正言不順,必然是有求於他們了。
作為擁護之臣,這些人會不會如同原本曆史上對待福王一樣,武將擁兵自重,文臣蔑視君威,就很難說了。
就算周世顯手中有刀,等他一頓操作,解決了內部問題之後,多鐸早已經揮師南下了,到時候他又拿什麽來抵擋呢?
張洪一身光亮的銀白色鐵甲,肅立在淮安城的南大門,南京來的那些官員們,都需要從他這裏核驗之後,才能入城。
這讓張洪頗有一種為天子守國門的感覺,心中再次感慨自己果然跟對了人。
為了避免自己在如此重大的事情上出了錯漏,張洪這幾日都忍住了,滴酒不沾,就怕自己一個不小心,把事情給搞砸了。要是因此觸犯天顏,丟了性命或官職,那就更加不值得了。
看著平日裏那些趾高氣昂的勳貴們,文官們,在自己麵前低聲下氣,拚命討好,就為了知道一點內情,張洪表麵上冷臉相對,一言不發,其實心裏根本就是樂得不行。
他這種幹實事,又沒有深厚背景的武將,心中是最反感這些文官勳貴們的。這些人除了貪汙軍餉,占據高位,胡亂指揮,就沒有做過一件好事。
不過,張洪現在已經不怕他們了,所以也沒有給好臉色。
首先進城的是南京城內的勳貴們,他們的祖上都是大明開國功臣,功勳世代沿襲,如今一個個還都在南京京營中掛著空職,幾乎占據了所有重要的位置。
不過,自從土木堡之變後,大明的勳貴集團的力量便一落千丈,他們在那些文官書生們眼裏,也不過是比草根出身的丘八們好一些罷了。
因此,這些勳貴對周世顯具有天然好感,特別是看著對方一身戎裝守在淮安府府衙大院之中的時候。
畢竟,如今誰都已經知道,大明出了一個堪比武戰神的駙馬,聖駕能夠一路平安,靠的就是駙馬爺的英明神武。
如此一來,駙馬必然是傾向於武人一派的,特別是如今聖上的三個皇子,包括太子在內的永王和定王都已經淪落敵手,聖上又必然是不放心那些個藩王的,天下大統,將來極有可能是落在駙馬一脈的身上。
這也就是為什麽周世顯要把皇子們留給李自成的原因了,就是為了讓那些官員們沒得選,隻能支持自己。
對於這些勳貴們表現出來的熱情,周世顯自然是照單全收了,他還需要這些人來製衡文官們,而且,到時候掏空南京京營,也還需要有人和他配合一下。
而且,這些勳貴全都是些沒臉沒皮的家夥,在原本的曆史上,周世顯麵前的這個隆平侯張拱日,便毫不猶豫投降了,想要收買他們,簡直易如反掌。
甚至說,隻要周世顯明麵上不動南京京營,隻是從中抽調了一點兵馬,南京京營這個空殼還在,不影響到他們吃空餉,不威脅到他們的官職和地位,他們根本就不在乎。
當然,別讓他們上戰場,否則這些人可能連跑都不會跑,直接就投降韃子了。
其他的,周世顯想要怎麽折騰,他們都不會在乎,更不要說還能借著皇親之威,壓一壓那些文官們了。
第一批前來覲見的,都是南京城內的勳貴,他們由忻城伯趙之龍和隆平侯張拱日領頭,跟著身著飛魚服,腰佩繡春刀的錦衣衛魚貫而入,很快就見到了坐在高位,身著龍袍,此時正神態自若的崇禎皇帝。
雖然說對外宣稱,崇禎正在洪澤湖野狩,召見諸位大臣隻是順便的,但其實事實剛剛好相反——召見大臣們,才是崇禎的首要目的。
周世顯看著魚貫而入的勳貴們,提督軍務南京守備趙之龍,魏國公徐文爵,靈璧侯湯國祚,撫寧侯朱國弼,臨淮侯李祖述,安遠侯柳祚昌.....好家夥,全都是原本曆史上帶頭出城降清的軟骨頭,這是漢奸大雜燴啊!
如果不是為了製衡文官,改變武將們卑微的地位,以及維係朝堂平衡還需要他們,周世顯恨不得現在就把這些叛徒敗類們全部都解決掉。
勳貴們在地上跪了一片,無不以淚洗麵,痛哭流涕,好像誰哭得大聲,誰就是最忠心的一樣。
周世顯看著他們的樣子,隻覺得滑稽,這些人當初迎降多鐸那個劊子手的時候,是不是也是如此裝模作樣,醜態盡露呢?
崇禎倒是難得不糊塗,也知道這些勳貴們的本性,隻是象征地安慰了幾句,詢問了一些問題,特別是了解了南京城內的文官各部各府各道的基本情況之後,便讓他們退下了。
作為第一批被召見的大臣,這些勳貴雖然表現得赤膽忠心,一個個都說著若是知道聖駕在此,早就身先士卒,前來迎駕了。
但退下時那種唯唯諾諾的可笑姿態,還是把他們的本性毫無保留地揭露了出來。
不過,可笑歸可笑,崇禎和周世顯的目的,也都已經達成了,僅僅是看著這些人臉上的淚痕,緊張的神情,惶恐的麵容,以及不斷流出的汗,他們便知道——君威已立,皇恩浩蕩。
這便是所謂的“以臣就君,恩威必顯”了,否則,這些人難免會產生輕視之心,覺得皇帝也不過如此,到時候恐怕便會出現許多不聽調不聽宣的情況,更難以整頓朝堂。
而這也是周世顯為什麽不殺崇禎皇帝的原因之一。
若是這個現成皇帝沒了,自己手握重權,名不正言不順,必然是有求於他們了。
作為擁護之臣,這些人會不會如同原本曆史上對待福王一樣,武將擁兵自重,文臣蔑視君威,就很難說了。
就算周世顯手中有刀,等他一頓操作,解決了內部問題之後,多鐸早已經揮師南下了,到時候他又拿什麽來抵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