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之前,荀攸從未跟劉備有過真正的私下交談。


    所見、所聞,皆是劉備麾下文武及青州士民百姓對劉備的評價。


    荀攸來見劉備,主因是跟鄭平論勢的時候論輸了,得出了這天下間唯有劉備才有能力和資格去匡定的結論。


    喜歡用最簡單直接的方式解決問題的荀攸,決定順應大勢助劉備功成。


    但認同大勢,不等於認同青州士民對劉備的德行評價。


    即便是來見劉備之前,荀攸心底亦是對劉備的德行持有保留的態度。


    但今日一聚,短短的時間內,荀攸就看到了比傳聞中更真實的劉備。


    那對刺董義士的尊敬,真情流露、發自內心,瞞不過荀攸的這雙慧眼。


    深深的吸了一口氣,荀攸雙手也不再顫抖。


    雙手向前,身體微驅,荀攸鄭重其事的接過劉備手中的酒樽,隨即將酒樽中的桃花酒一飲而盡。


    劉備以禮相敬,荀攸又豈能不以禮回敬。


    “好酒!”一樽酒下肚,荀攸的語氣也多了幾分豪邁:“不知此酒如何釀得?”


    劉備大笑:“酒是仙人釀,我以桃花泡酒,密封七七四十九日,可讓仙人釀跟桃花的香韻徹底融合。”


    “顯謀亦曾言,以酒漬桃花服之,好顏色,可治百病。”


    荀攸讚道:“《山海經》曾記載誇父追日:誇父追日,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鄧林即為桃林,桃有救命之意。”


    “漢亦有舊俗,縣官常以臘除夕飾桃人,垂葦茭,畫虎於門,皆追效於前事,冀以禦凶也。桃有辟邪之意。”


    “《尚書》有載:周武王克商,歸馬於華山之陽,放牛於桃林之野。桃有勝樂之意”


    “賢士大才立誌修身治國平天下,卻又因為時局混亂而不得不歸隱田園寄情山水。”


    “桃花也時常用以寄托隱士賢才心中之情,既有百姓對安居樂業的向往,亦有對太平盛世與國家興衰的期盼。”


    一時之間,劉備和荀攸以桃花酒為引,因酒論勢,既談桃花也論人,漸有心心相惜之意,大有相見恨晚之意。


    自午時到未時,又自未時到戌時,直到太陽引入山巒、桃園中亮起火把,劉備和荀攸這才意猶未盡。


    “隻恨今日無明月,否則定與公達先生再把盞。”劉備語氣頗為遺憾。


    荀攸則是笑道:“使君盛情,攸亦難忘。不知使君別院是否有棋房,攸願再與使君對弈三局。”


    劉備一愣,隨即明白了荀攸話中意,大笑起身:“棋房自然有,勞煩公達先生移步,今夜定要與公達先生在棋盤上一較高低。”


    離開桃園,回到別院。


    劉備令人取來飲食,一邊跟荀攸合榻對弈,一邊跟荀攸再論天下大勢。


    “備欲助天子匡定天下,然而方今之勢,錯綜複雜,北有袁紹、馬騰、韓遂輔佐偽帝,南有呂布、張邈、曹操、臧洪、劉表、劉焉與備共扶天子。”


    “公達先生乃當世大才,可知這亂世洪流,要如何才能讓其恢複如初?”


    劉備誠心而問。


    荀攸很清楚,劉備麾下有鄭平、田豐、沮授等賢士大才,對於如何平定這亂世洪流早有自己的認知了。


    此時來問,既有考校之意,也有讓荀攸表現之意。


    略思片刻,荀攸微微斂容:“天下大勢,南北兩分。袁紹擁立偽帝,據幽、冀、並廣褒之地,民過千萬,又以烏桓、匈奴等部落相助,兵精糧足,謀多將廣。”


    “雖然北方尚有公孫瓚固守易京城,黑山亦有黃巾賊一息尚存,但袁紹鯨吞天下之勢已成,公孫瓚和黑山賊已經不足為患。”


    “反觀南方之勢,雖有使君亦據青徐揚三州之地,然而青徐揚三州論人力、物力、財力,皆遜於幽冀並。”


    “其中又以戰馬最是稀缺!”


    “袁紹據北方三州,又結善烏桓、匈奴,即便要組成十萬騎兵,也非難事。”


    “使君想要對抗袁紹,僅僅隻依靠青徐揚三州是不行的。”


    “以攸之見,兗州臧洪、豫州曹操、荊州劉表、關中呂布、張邈、陳宮之輩,雖然都以長安天子為尊,但對使君而言,皆是潛在之禍。”


    “這群人,大抵都是不願屈居人下的野心之輩,不可輕信。”


    “攘外必先安內!”


    “若尋得機會,可先取兗州,占黃河險要之地以拒河北之兵;再取豫州之地,滅呂布、曹操等野心之徒;再以天子令召荊州之兵北上,集六州之力,方可跟袁紹一決勝負。”


    劉備遲疑道:“我自青州立足至今,行事無不奉之以大義。然而取兗豫之地、滅呂布、曹操等人,卻是師出無名。”


    “倘若擅自攻伐,那我又與曹操等人有什麽區別呢?”


    “天子賜我假節之權,是希望我能維護漢室的權威掃賊滅寇,而非恣意妄為。”


    荀攸暗暗欽佩,解釋道:“攸之意,亦非讓使君擅自攻伐。”


    “攸之叔父荀彧,如今在曹操麾下謀劃大勢,以攸對叔父的了解,叔父必然會勸曹操迎天子入潁川,奉天子以令不臣。”


    劉備疑道:“曹操的確遣人來信,邀我一同奏請天子遷都洛陽。我納顯謀之言,同意了曹操的邀請,早已將遷都之請報送去長安。”


    “公達先生為何會認為,文若先生要勸曹操迎天子入潁川?”


    荀攸笑道:“迎天子入洛陽,必然是郭奉孝和戲誌才的想法,而迎天子入潁川,才是叔父真正的意圖。”


    “唯有在潁川,叔父才能以荀氏一族為引、聚潁川士族之力,這跟顯謀以北海鄭氏為引、聚青州士族之力的策略是一致的。”


    “郭奉孝和戲誌才隻是寒門士子,不識潁川荀氏的真正底蘊,自然也不明白這一郡士族凝聚之後的真正力量。”


    “唯有在潁川,叔父才能聚潁川士族的力量,助曹操執掌朝廷大權。”


    “明禮法,行王霸,奉天子,令不臣。”


    “而非呂布、張邈、陳宮等人,自知在關中之地凝聚士族的力量不夠,不得不還政於天子,以此來平衡朝中勢力。”


    “隻可惜,亂世之中,倘若天子和臣子還在為了權力而互相爭鬥,隻會錯失良機,事事都落於人後。”


    “叔父很明白,倘若遷都洛陽,即便有叔父相助,曹操也難以在朝堂之上獨斷專行。”


    “若不能獨斷專行,又如何能明禮法、行王霸、奉天子、令不臣?”


    劉備吃了一驚:“那這曹操,豈不是在效仿董卓、李傕?文若先生是當世名仕,怎也有這般忤逆想法?”


    荀攸輕輕搖頭:“叔父並非有忤逆之心,而是他自信能讓曹操在朝堂獨斷專行的同時,再塑漢室的威望。”


    “換而言之,在叔父眼中,曹操隻是一個能平定天下、掃蕩群賊的大將軍,而他才是那個天下匡定後能讓大漢士民歸心、百姓安樂的大司徒!”


    “隻可惜,叔父過於自信了。”


    “曹操此人,不是一個甘願受到束縛掣肘的人。”


    “如今曹操勢弱,需要叔父來聚潁川士族之力為其所用,一旦曹操勢強,以叔父為核心的潁川士族就會成為束縛曹操野心的枷鎖。”


    “倘若他日叔父成了曹操野心的絆腳石,曹操必然會將叔父舍棄!”


    劉備內心一震。


    通過荀攸的分析,劉備也明白了曹操跟荀彧之間的關係立場。


    “我跟顯謀,亦如曹操跟荀彧。”


    “然,我不會如曹操一般薄情寡義,勢強之後就將顯謀舍棄。”


    “人生難得相知心,若為了那不切實際的野心就拋棄誌同道合的知己,豈非無情牲畜?”


    劉備下意識的在心中將自己和曹操對比,對曹操多了幾分鄙夷。


    倘若因為野心就拋棄一路幫扶的舊人,將其視為不得不除掉的枷鎖,豈不是令賢士寒心?


    這今後,還有誰願意真心效力?


    想到這裏,劉備正色而道:“我與顯謀相識相知,我有今日的成就,顯謀有大半的功勞。”


    “不論未來局勢如何演變,我絕不會視顯謀為枷鎖,也絕不會拋棄顯謀。”


    “曹操,不配與我相提並論!”


    劉備這話,多少有些任性。


    大有一種,誰敢說鄭平的壞話就要殺誰的味道。


    見劉備正色厲言,荀攸亦是心中一凜。


    荀攸很明白,劉備說這話並非是故意說給荀攸聽,而是發自內心的認同鄭平的功勞。


    惟賢惟德,唯有玄德公。


    荀攸心中更是欽佩,遂道:“使君以誠信仁義待人,是賢才義士的幸事。”


    “叔父雖然想的是奉天子以令不臣,但可惜曹操不是使君這般賢德之人,這奉天子必然會變成挾天子。”


    “天子若是受辱,使君必然不會坐視不理。”


    “使君有天子賜予的節杖,可替天子掃賊蕩寇。”


    “屆時,這兗豫之地,若有奉曹操之令的皆是賊寇,使君持節征討,又豈會是師出無名?”


    荀攸的話說得很直白。


    不要怕師出無名,隻要天子到了潁川,以曹操的個性必然不會真心奉天子。


    曹操若要挾持天子,那就是如董卓、李傕一般的叛逆。


    兗州和豫州誰聽曹操的命令誰就跟曹操一樣,都是叛逆。


    那麽有天子親賜節杖的劉備,就可以舉兵討伐叛逆。


    自然,就師出有名!


    劉備大喜:“聽公達先生之言,如撥雲見日,令我茅塞頓開啊!”


    心中沒了顧慮的劉備,跟荀攸是越聊越起勁。


    白日裏在桃園未盡的話題,在這榻上也繼續聊了起來。


    若不是陳到擔心劉備和荀攸熬夜太久有損身體,劉備還想跟荀攸通宵長聊。


    “公達先生,此刻天色太晚,若是不嫌棄,就在此間歇息如何?”劉備盛邀道。


    荀攸也是豪邁之人,不似荀彧一般注重禮法,當即也應道:“攸一入睡,這鼾聲就很大,使君若是不怕,攸便在此間歇息了。”


    劉備大笑:“公達先生說笑了,我又豈會怕一夜鼾聲。”


    很快。


    屋內就響起了一陣陣的鼾聲,一左一右,此起彼伏,若是細聽,似有高山流水的合曲之意。


    翌日。


    劉備召集青州文武,正式任命荀攸為青州別駕,而鄭平則是多了一個新的身份。


    軍師中郎將,屬征北將軍,掌軍政諸事。


    這不是正式的官職,亦無朝廷的正式授命。


    但這個中郎將,卻是劉備專門為鄭平一人設置的,位低而權重。


    名義上,徐州和揚州,劉備這個征北將軍是管不到的。


    可徐州牧是關羽、揚州牧是太史慈,這兩人都是劉備的親信,明麵上不受劉備節製,但暗地裏都得聽劉備的命令。


    而鄭平這個征北將軍的屬官的軍師中郎將,也正式獲得了執掌青徐揚三州軍政的權力。


    不過這個執掌三州之權,名義上是不合律法的。


    所以劉備就單獨在征北將軍的屬官中增設了這麽一個軍事中郎將,來替劉備暗中執掌青徐揚三州軍政諸事,聚三州之力謀定天下。


    自此。


    劉備勢力形成了以“劉備荀攸”“關羽田豐”“太史慈沮授”明掌青徐揚三州、鄭平則奉劉備之令以軍師中郎將身份暗掌青徐揚三州軍政的執政體係。


    看似鄭平的權勢比劉備更大,但這實際上是對劉備名望的一種保護。


    雖說明眼人眼中,青徐揚都由劉備執掌。


    但在不知情的外人看來,劉備隻是一個有假節之權的青州牧、征北將軍、臨淄侯,而徐州和揚州,是跟劉備沒多少關係的。


    劉備也不會明麵上去幹涉徐州和揚州的軍政!


    至於鄭平暗掌三州軍政,說話得有證據,不然就是誹謗。


    太史慈是鄭平的義兄,鄭玄是關羽的師叔,這太史慈和關羽願意聽鄭平的獻策,關劉備什麽事?


    在劉備的統轄下,青徐揚三州正以穩定的趨勢發展。


    而在涿城。


    荀諶也帶著劉備的書信返回。


    得知劉備的意圖後,袁紹頓時有些不樂意了:“這劉備以為自己是誰?”


    “以前公孫瓚同意讓劉虞去青州,是因為公孫瓚顧及劉虞在幽州的名聲。”


    “如今公孫瓚在幽州聲名掃地,我要殺公孫瓚,幽州士民隻會拍手稱快。”


    “劉備何德何能,敢跟本將談條件?”


    這章要寫荀攸,費腦,寫了三小時,汗。


    (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國:劉備謀主,謀盡天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神紋本神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神紋本神並收藏三國:劉備謀主,謀盡天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