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三廢三複
曆史直播:開局為秦始皇直播亡國 作者:忘川錦鯉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章惇和劉婕妤因此要宋求哲宗廢後,哲宗念及結發之情,且想到孟皇後平日裏一向溫順賢淑,不忍心將她廢去。”
“這時候,又有人翻出當時“天地合日”的事情,說不廢皇後,皇帝將有禍患,宋哲宗這才同意廢後。”
“宋哲宗下旨命孟皇後出家為女道士,將她安置在被廢妃嬪出家所居的瑤華宮,號華陽教主。”
乾隆:他宋哲宗不想?堂堂一代皇後也不可能因為這點事情直接給搞出家!
馬皇後:當時的孟皇後可是被宋哲宗以“旁惑邪言,陰挾媚道”為由被廢除後位,出居瑤華宮,成為一名女道士的。
朱元璋:這事情確實遠沒有張姑娘想的這麽簡單,雖然說被廢僅僅是一道詔書,一刻鍾的時間,用的原因也是因為孟皇後涉及旁門左道,陰私之事,但實際上宋哲宗早有廢除孟氏之心。
孝莊:張姑娘所說的原因也是有的,孟皇後所生的公主生病後,孟家一而再再而三的涉及到符水、道法等禁法,正是將廢後的理由送到了宋哲宗的手上,再加上宋哲宗寵愛的劉婕妤在一旁添油加醋,宋哲宗又本來不喜皇後,廢後便成了板上釘釘的事情。
館陶公主:本宮是看明白了,這孟皇後本來就是被皇家所不喜,這也就是賢淑良德讓她保住了後宮之主的位子,讓皇帝念著結發夫妻之情,沒怎麽動她,可架不住小人作祟,不過這劉婕妤使得這出好謀算,最後當上皇後了嗎?
和珅:這位宋哲宗在大宋還算是一位好皇帝了,腦子還是有點的,事後就覺得不對勁,又複查了此事後,也意識到自己過於草率,可是他一代皇帝也不能出爾反爾,人都廢了,能怎麽辦?或許因為這個原因,所以孟皇後被廢之後,盡管章惇等人多次提出立劉婕妤為後,哲宗都沒有答應,隻是晉封她為賢妃,廢後的事情就此告一段落。
長樂公主:那後來呢,當沒當上皇後?
“這剩下的問題就我來回答吧,宋哲宗皇後的位置大約空置了3年之後,劉妃終於盼到了頭,她為哲宗生了一個兒子,直到這時,哲宗才答應立她為後,然而好景不長,皇子出世僅兩個月就死了,甚至不久後,宋哲宗也去世了,直接被封了太後。”
館陶公主:這真的是竹籃打水一場空啊!
長樂公主:這麽倒黴!
“宋哲宗駕崩的時候可是沒有留下子嗣,他一死,冊立新帝的事情也被提上了日程。在向太後的幹預下,神宗第十一子端王趙佶當上了皇帝,即宋徽宗,就這位前麵講過的被俘虜的皇帝。”
“這時候被廢除後位的四年後,孟氏迎來了時來運轉,宋徽宗即位之後,對向太後感恩戴德,不僅請她垂簾聽政,還將向太後一向喜歡的哲宗廢後華陽教主迎回宮中,複立為元佑皇後,位居劉皇後之上。劉皇後雖然氣憤,但是也沒有辦法,這個時候她已經沒有靠山,隻能任聽太後做主,就這樣孟皇後被當時繼承皇位的宋徽宗接進了宮中,恢複了她的位分。”
“因為她封後是在元祐年間,便稱其為“元祐皇後”,孟皇後之所以能恢複後位,是因為宋哲宗去世之後,舊黨在向太後的支持下重新抬頭,勢力漸長,孟皇後這位昔日由高太皇太後和向太後共同看中的女人,自然便回到了宮中,不過可惜的是,這一次孟皇後隻過了一年,便又被廢除了後位。”
長樂公主:為什麽又被廢了?
孝莊:因為孟皇後的靠山沒了,那位劉太妃就坐不住了。
“沒毛病,在孟皇後被迎回宮中還沒享幾天清福呢,向太後就過世了,劉太後就勾結宋徽宗信任的蔡京等人,又將孟皇後廢去,加賜號“希微元通知和妙靜仙師”,並再次讓她移居瑤華宮,孟皇後二度再次被廢!”
“後來孟皇後回到瑤華宮後沒多久,瑤華宮失火,她隻好移居延寧宮,不想延寧宮又失火,隻好搬到弟弟孟忠厚家居住。然而,她卻因禍得福,逃過了一劫。”
“靖康之恥我之前講過,靖康二年,金人攻陷汴京,道宗皇帝與淵聖皇帝被擄,當時幾乎所有皇室成員都被一網打盡,隨二帝北遷,隻有兩人逃脫,一是當時的康王趙構,因遠在濟州而幸免於難,另一個就是因被廢而被留下的孟皇後了,深居相國寺二十年載。”
“金人貢獻汴京之後,在這裏留下了一個傀儡王朝,他們支持張邦昌建立大楚,代為統治。”
“張邦昌雖然登基繼位,但是名不正言不順,而且當時趙氏王朝還有一位漏網之魚康王趙構遠在濟州。”
於是為了增強自己統治的合理性,自知勢孤力弱的張邦昌接受呂好問的建議,迎接孟皇後入居延福宮,上尊號為“宋太後”,接受百官朝拜。”
“後來大臣胡舜陟、馬伸又上書,政事應取得太後之命令才能決定,張邦昌不得已,於是恢複孟皇後的尊號——元祐皇後,並請其垂簾聽政,接受百官朝拜。”
“孟氏雖然位於傀儡政權之中,但是卻並沒有屈服,她暗中打聽到趙構所在的位置,派人秘密前往,讓趙構在南方盡快稱帝,以安撫民心。當時正在南方的趙構,收到這個消息之後,當即在一幹舊臣的支持下,舉行登基典禮,隨即便開創了史稱南宋的王朝。”
“期間因為某些原因,孟氏還垂簾聽政,但是等趙構繼承帝位之後,孟氏便撤簾不再聽政,並被尊為元祐太後。”
“國家有難時,她挺身而出。一位女性以柔弱之身如此有擔當,執掌大權而導致國事糜爛的袞袞諸公,都該感到慚愧。”
“在攸關國家存亡之際,孟皇後展現出了大無畏的勇氣和大智謀,雖然僅僅隻是一個力量微弱的小女子,但是她卻憑借自己的身份和力量,延續了宋朝的曆史。她這一生福禍相依,福即是禍,禍即是福。正應了宣仁高太皇太後那句:“斯人賢淑,惜福薄耳!異日國有事變,必此人當之。””
(本章完)
“這時候,又有人翻出當時“天地合日”的事情,說不廢皇後,皇帝將有禍患,宋哲宗這才同意廢後。”
“宋哲宗下旨命孟皇後出家為女道士,將她安置在被廢妃嬪出家所居的瑤華宮,號華陽教主。”
乾隆:他宋哲宗不想?堂堂一代皇後也不可能因為這點事情直接給搞出家!
馬皇後:當時的孟皇後可是被宋哲宗以“旁惑邪言,陰挾媚道”為由被廢除後位,出居瑤華宮,成為一名女道士的。
朱元璋:這事情確實遠沒有張姑娘想的這麽簡單,雖然說被廢僅僅是一道詔書,一刻鍾的時間,用的原因也是因為孟皇後涉及旁門左道,陰私之事,但實際上宋哲宗早有廢除孟氏之心。
孝莊:張姑娘所說的原因也是有的,孟皇後所生的公主生病後,孟家一而再再而三的涉及到符水、道法等禁法,正是將廢後的理由送到了宋哲宗的手上,再加上宋哲宗寵愛的劉婕妤在一旁添油加醋,宋哲宗又本來不喜皇後,廢後便成了板上釘釘的事情。
館陶公主:本宮是看明白了,這孟皇後本來就是被皇家所不喜,這也就是賢淑良德讓她保住了後宮之主的位子,讓皇帝念著結發夫妻之情,沒怎麽動她,可架不住小人作祟,不過這劉婕妤使得這出好謀算,最後當上皇後了嗎?
和珅:這位宋哲宗在大宋還算是一位好皇帝了,腦子還是有點的,事後就覺得不對勁,又複查了此事後,也意識到自己過於草率,可是他一代皇帝也不能出爾反爾,人都廢了,能怎麽辦?或許因為這個原因,所以孟皇後被廢之後,盡管章惇等人多次提出立劉婕妤為後,哲宗都沒有答應,隻是晉封她為賢妃,廢後的事情就此告一段落。
長樂公主:那後來呢,當沒當上皇後?
“這剩下的問題就我來回答吧,宋哲宗皇後的位置大約空置了3年之後,劉妃終於盼到了頭,她為哲宗生了一個兒子,直到這時,哲宗才答應立她為後,然而好景不長,皇子出世僅兩個月就死了,甚至不久後,宋哲宗也去世了,直接被封了太後。”
館陶公主:這真的是竹籃打水一場空啊!
長樂公主:這麽倒黴!
“宋哲宗駕崩的時候可是沒有留下子嗣,他一死,冊立新帝的事情也被提上了日程。在向太後的幹預下,神宗第十一子端王趙佶當上了皇帝,即宋徽宗,就這位前麵講過的被俘虜的皇帝。”
“這時候被廢除後位的四年後,孟氏迎來了時來運轉,宋徽宗即位之後,對向太後感恩戴德,不僅請她垂簾聽政,還將向太後一向喜歡的哲宗廢後華陽教主迎回宮中,複立為元佑皇後,位居劉皇後之上。劉皇後雖然氣憤,但是也沒有辦法,這個時候她已經沒有靠山,隻能任聽太後做主,就這樣孟皇後被當時繼承皇位的宋徽宗接進了宮中,恢複了她的位分。”
“因為她封後是在元祐年間,便稱其為“元祐皇後”,孟皇後之所以能恢複後位,是因為宋哲宗去世之後,舊黨在向太後的支持下重新抬頭,勢力漸長,孟皇後這位昔日由高太皇太後和向太後共同看中的女人,自然便回到了宮中,不過可惜的是,這一次孟皇後隻過了一年,便又被廢除了後位。”
長樂公主:為什麽又被廢了?
孝莊:因為孟皇後的靠山沒了,那位劉太妃就坐不住了。
“沒毛病,在孟皇後被迎回宮中還沒享幾天清福呢,向太後就過世了,劉太後就勾結宋徽宗信任的蔡京等人,又將孟皇後廢去,加賜號“希微元通知和妙靜仙師”,並再次讓她移居瑤華宮,孟皇後二度再次被廢!”
“後來孟皇後回到瑤華宮後沒多久,瑤華宮失火,她隻好移居延寧宮,不想延寧宮又失火,隻好搬到弟弟孟忠厚家居住。然而,她卻因禍得福,逃過了一劫。”
“靖康之恥我之前講過,靖康二年,金人攻陷汴京,道宗皇帝與淵聖皇帝被擄,當時幾乎所有皇室成員都被一網打盡,隨二帝北遷,隻有兩人逃脫,一是當時的康王趙構,因遠在濟州而幸免於難,另一個就是因被廢而被留下的孟皇後了,深居相國寺二十年載。”
“金人貢獻汴京之後,在這裏留下了一個傀儡王朝,他們支持張邦昌建立大楚,代為統治。”
“張邦昌雖然登基繼位,但是名不正言不順,而且當時趙氏王朝還有一位漏網之魚康王趙構遠在濟州。”
於是為了增強自己統治的合理性,自知勢孤力弱的張邦昌接受呂好問的建議,迎接孟皇後入居延福宮,上尊號為“宋太後”,接受百官朝拜。”
“後來大臣胡舜陟、馬伸又上書,政事應取得太後之命令才能決定,張邦昌不得已,於是恢複孟皇後的尊號——元祐皇後,並請其垂簾聽政,接受百官朝拜。”
“孟氏雖然位於傀儡政權之中,但是卻並沒有屈服,她暗中打聽到趙構所在的位置,派人秘密前往,讓趙構在南方盡快稱帝,以安撫民心。當時正在南方的趙構,收到這個消息之後,當即在一幹舊臣的支持下,舉行登基典禮,隨即便開創了史稱南宋的王朝。”
“期間因為某些原因,孟氏還垂簾聽政,但是等趙構繼承帝位之後,孟氏便撤簾不再聽政,並被尊為元祐太後。”
“國家有難時,她挺身而出。一位女性以柔弱之身如此有擔當,執掌大權而導致國事糜爛的袞袞諸公,都該感到慚愧。”
“在攸關國家存亡之際,孟皇後展現出了大無畏的勇氣和大智謀,雖然僅僅隻是一個力量微弱的小女子,但是她卻憑借自己的身份和力量,延續了宋朝的曆史。她這一生福禍相依,福即是禍,禍即是福。正應了宣仁高太皇太後那句:“斯人賢淑,惜福薄耳!異日國有事變,必此人當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