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英國公
曆史直播:開局為秦始皇直播亡國 作者:忘川錦鯉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這是一直以來亙古不變的道理,當坐上高位的時候,有些欲望就控製不住了,他們不會讓有些人成為他們的威脅的。”
“講完衛國公李靖,我們繼續聊英國公李勣的話題。”
“李績,唐初名將,與李靖並稱,被封為英國公,為淩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早年從李世民平定四方,後來成為唐王朝開疆拓土的主要戰將之一,曾破東突厥、高句麗,功勳卓著。”
“李勣和其他將軍不一樣,他是一位富裕人家,家裏也經常樂善好施,受家庭的熏染,他是一位重情重義的人。”
“李勣,原名徐世勣、後世人稱徐茂公,因避李世民的諱並接受唐朝的賜姓,由此更名為李勣。”
“李勣本是曹州、滑州一帶的富豪,在隋朝末年加入瓦崗軍,先後追隨翟讓、李密作戰,因功官至右武候大將軍。”
“李密被王世充擊潰後,李勣跟著他一起投降唐朝,起初在山東、河南一帶駐守,後跟隨秦王李世民征戰。”
“李勣成為李世民的部屬後,跟隨他南征北戰,平定王世充、竇建德等軍閥,在統一戰爭中立下赫赫戰功。”
“李世民登基後,李勣又兩擊薛延陀,大破東突厥、高句麗等國,給大唐立下了汗馬功勞!”
“這突厥戰我也不多講,和衛國公當時是一人帶一隊分開打突厥的,後麵又一起抗敵,這一塊我也不多講。”
“他的一生征戰這塊也不少,能和衛國公並列,能力不容小覷,關於打仗這方麵我就不多講了,主要講他重情重義的這方麵。”
“他到底是什麽樣的仁臣,能讓唐高祖賜姓,唐太宗為他割下自己的胡須熬藥治病,唐高宗也曾為他第二次畫像作序上功勞榜。”
劉徹:這是曆經三帝?
曹操:胡須熬藥?
“當時的秦王李世民剛平定王世充後,李勣的結拜兄弟單雄信被唐軍俘獲,要叛處死刑,李勣上表稱讚單雄信武藝絕倫,請求將之赦免,並願用自己的官爵為他免死,但李淵仍不許。”
“在單雄信臨受刑的時候,李勣對著他號啕痛哭,竟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給單雄信吃,說:“生死永訣,此肉與你一同入土了。”單雄信死後,李勣收養了他的兒子。真是義薄雲天啊!”
“李勣的舊主是李密,後來李密反叛被殺後,唐高祖特派使者向李勣告知此事。”
“李勣立即請求收葬李密,得到李淵同意後,他披麻帶孝,與李密從前的舊部一起,把李密安葬在黎山的南麵,眾人待到喪期過後才散去,人們都讚許李勣不忘舊主的義氣之舉。”
秦始皇:對待舊主、前好友都能如此重情重義,真是一位仁臣。
朱元璋:李勣對待家人更是如此,能得三朝皇帝厚待,也是因為他的重義。
“要說最能提現對家人的友愛事情,肯定是李勣煮粥侍姊的故事了。”
“當時的李勣已經是唐朝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了,他的姐姐病種臥床,李勣為姐姐燒火煮粥,大風吹過炭火燒了自己的胡須。”
“李勣姐姐就勸他,“你是一個宰相,自己手下的仆人那麽多,讓他們做就行了,你何必自討苦吃呢?”
李勣當時回答說,“怎麽可能沒有下人去做這些事情呢,不過是姐姐你的年紀大了,連我的胡子都白了,想要這樣長久的給姐姐熬粥也是不可能的了。”
“弟弟為生病的姐姐熬粥本來是一件平常不過的事情了,發生在宰相身上顯得意義非凡了。”
“李勣雖然身為宰相,家中很多仆人可以使用,但是他仍然親自動手,在李勣煮粥侍姊的事情上我們可以看出李勣的重情重義,珍惜親情,類似的事情還有很多,我也不一一說明了。”
徐皇後:這是皇家難有的親情。
各朝君臣都懂,到了他們這地位,哪有什麽真正的親情可言,隻不過是相互的利益罷了。
“李勣不僅是名武將,而且知人善任、智勇雙全,每次指揮行軍作戰時,他都籌劃有度、能臨敵應變,還常與共事之人一起謀劃,辨別計策的好壞,每當聽到別人一點好的計謀,他便高興地聽從。”
“他所得的賞物,大都分賜手下將士,作戰取得勝利的時候,大多把功勞讓給部下,因此其部屬都願意為他效死力,他率領的部隊所到之處,大都能破敵取勝。”
“當時平定虎牢關時,李勣抓獲了王世充所授的鄭州長史戴胄,知道了他的品行好、有才能,於是很快就釋放了他,被李勣推薦的良才,後來都做到了顯貴的高官,當時人們都齊稱李勣有知人之明。”
“因李勣對唐朝忠心耿耿,盡心盡職服務終生,所以被他效忠的皇帝們給予了他很多地寵信與榮譽。”
“有一次李勣患上急病,太醫說胡須燒的灰可以治療此病,李世民就立刻剪下自己的胡須,為他和藥。”
“感動得李勣連連叩頭哭謝,直至出血,李世民卻說:“這是為了社稷江山考慮,並非為你個人,有什麽可謝的?””
“他的皇寵還不止這些,最重要的是當時李世民的托孤,這對李勣可就不是一般的信任了,是信任也是牽製,牽製長孫無忌。”
“前麵有講過,唐高宗時期最出名的事情莫過於立武為後了,李勣當時也參與了其中,而且站邊武後。”
“如果沒有他孫子後麵的操作,整個家族都會得到不少財富,也會對自己後代穩定生活,可惜了有人非要展現自己的能力,導致了後代滅亡。”
李勣:……
“當時的立後,搞的沸沸揚揚,此次改易皇後的舉措,名義上是給後宮換個女主人,但實際上卻是打擊元老、重振皇權之舉,無論如何都不能失敗,正因如此,唐高宗便將李勣召來,向他尋求應對之道。”
“李勣看穿了皇帝的心思,於是便以冊立皇後乃是皇帝“家事”為由,勸說唐高宗按照自己的意誌行事。”
“講完衛國公李靖,我們繼續聊英國公李勣的話題。”
“李績,唐初名將,與李靖並稱,被封為英國公,為淩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早年從李世民平定四方,後來成為唐王朝開疆拓土的主要戰將之一,曾破東突厥、高句麗,功勳卓著。”
“李勣和其他將軍不一樣,他是一位富裕人家,家裏也經常樂善好施,受家庭的熏染,他是一位重情重義的人。”
“李勣,原名徐世勣、後世人稱徐茂公,因避李世民的諱並接受唐朝的賜姓,由此更名為李勣。”
“李勣本是曹州、滑州一帶的富豪,在隋朝末年加入瓦崗軍,先後追隨翟讓、李密作戰,因功官至右武候大將軍。”
“李密被王世充擊潰後,李勣跟著他一起投降唐朝,起初在山東、河南一帶駐守,後跟隨秦王李世民征戰。”
“李勣成為李世民的部屬後,跟隨他南征北戰,平定王世充、竇建德等軍閥,在統一戰爭中立下赫赫戰功。”
“李世民登基後,李勣又兩擊薛延陀,大破東突厥、高句麗等國,給大唐立下了汗馬功勞!”
“這突厥戰我也不多講,和衛國公當時是一人帶一隊分開打突厥的,後麵又一起抗敵,這一塊我也不多講。”
“他的一生征戰這塊也不少,能和衛國公並列,能力不容小覷,關於打仗這方麵我就不多講了,主要講他重情重義的這方麵。”
“他到底是什麽樣的仁臣,能讓唐高祖賜姓,唐太宗為他割下自己的胡須熬藥治病,唐高宗也曾為他第二次畫像作序上功勞榜。”
劉徹:這是曆經三帝?
曹操:胡須熬藥?
“當時的秦王李世民剛平定王世充後,李勣的結拜兄弟單雄信被唐軍俘獲,要叛處死刑,李勣上表稱讚單雄信武藝絕倫,請求將之赦免,並願用自己的官爵為他免死,但李淵仍不許。”
“在單雄信臨受刑的時候,李勣對著他號啕痛哭,竟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給單雄信吃,說:“生死永訣,此肉與你一同入土了。”單雄信死後,李勣收養了他的兒子。真是義薄雲天啊!”
“李勣的舊主是李密,後來李密反叛被殺後,唐高祖特派使者向李勣告知此事。”
“李勣立即請求收葬李密,得到李淵同意後,他披麻帶孝,與李密從前的舊部一起,把李密安葬在黎山的南麵,眾人待到喪期過後才散去,人們都讚許李勣不忘舊主的義氣之舉。”
秦始皇:對待舊主、前好友都能如此重情重義,真是一位仁臣。
朱元璋:李勣對待家人更是如此,能得三朝皇帝厚待,也是因為他的重義。
“要說最能提現對家人的友愛事情,肯定是李勣煮粥侍姊的故事了。”
“當時的李勣已經是唐朝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了,他的姐姐病種臥床,李勣為姐姐燒火煮粥,大風吹過炭火燒了自己的胡須。”
“李勣姐姐就勸他,“你是一個宰相,自己手下的仆人那麽多,讓他們做就行了,你何必自討苦吃呢?”
李勣當時回答說,“怎麽可能沒有下人去做這些事情呢,不過是姐姐你的年紀大了,連我的胡子都白了,想要這樣長久的給姐姐熬粥也是不可能的了。”
“弟弟為生病的姐姐熬粥本來是一件平常不過的事情了,發生在宰相身上顯得意義非凡了。”
“李勣雖然身為宰相,家中很多仆人可以使用,但是他仍然親自動手,在李勣煮粥侍姊的事情上我們可以看出李勣的重情重義,珍惜親情,類似的事情還有很多,我也不一一說明了。”
徐皇後:這是皇家難有的親情。
各朝君臣都懂,到了他們這地位,哪有什麽真正的親情可言,隻不過是相互的利益罷了。
“李勣不僅是名武將,而且知人善任、智勇雙全,每次指揮行軍作戰時,他都籌劃有度、能臨敵應變,還常與共事之人一起謀劃,辨別計策的好壞,每當聽到別人一點好的計謀,他便高興地聽從。”
“他所得的賞物,大都分賜手下將士,作戰取得勝利的時候,大多把功勞讓給部下,因此其部屬都願意為他效死力,他率領的部隊所到之處,大都能破敵取勝。”
“當時平定虎牢關時,李勣抓獲了王世充所授的鄭州長史戴胄,知道了他的品行好、有才能,於是很快就釋放了他,被李勣推薦的良才,後來都做到了顯貴的高官,當時人們都齊稱李勣有知人之明。”
“因李勣對唐朝忠心耿耿,盡心盡職服務終生,所以被他效忠的皇帝們給予了他很多地寵信與榮譽。”
“有一次李勣患上急病,太醫說胡須燒的灰可以治療此病,李世民就立刻剪下自己的胡須,為他和藥。”
“感動得李勣連連叩頭哭謝,直至出血,李世民卻說:“這是為了社稷江山考慮,並非為你個人,有什麽可謝的?””
“他的皇寵還不止這些,最重要的是當時李世民的托孤,這對李勣可就不是一般的信任了,是信任也是牽製,牽製長孫無忌。”
“前麵有講過,唐高宗時期最出名的事情莫過於立武為後了,李勣當時也參與了其中,而且站邊武後。”
“如果沒有他孫子後麵的操作,整個家族都會得到不少財富,也會對自己後代穩定生活,可惜了有人非要展現自己的能力,導致了後代滅亡。”
李勣:……
“當時的立後,搞的沸沸揚揚,此次改易皇後的舉措,名義上是給後宮換個女主人,但實際上卻是打擊元老、重振皇權之舉,無論如何都不能失敗,正因如此,唐高宗便將李勣召來,向他尋求應對之道。”
“李勣看穿了皇帝的心思,於是便以冊立皇後乃是皇帝“家事”為由,勸說唐高宗按照自己的意誌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