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章千秋功過自有定論
曆史直播:開局為秦始皇直播亡國 作者:忘川錦鯉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鄭和第一次下西洋,大小船隻208艘,裝載27800餘人。”
“在所有的船隻中,大中型寶船63艘,據史書記載,當時的大型寶船長44丈4尺。(約現在的140.75米,寬18丈)”
“每艘大型寶船配有9桅12帆,被譽為“體勢巍然,巨無與敵”,是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設備最為先進的船隻。”
“鄭和的船隊遍曆了南洋群島各國,後到達中南半島,再到印度半島,又向西抵達阿拉伯半島,一路走來基本要曆經三十多個國家,最遠至非洲的東海岸。”
“每到一處,鄭和首先拜會當地的國王或首領,然後向其宣讀大明帝的敇諭,呼籲當地國王或首領“不可欺寡,不可淩弱,庶幾共享太平之福”。”
“隨後向其贈送中國的曆書、絲綢、金銀等禮品,並邀請他們訪問種花國。”
“拜訪結束後,鄭和會與當地的商人進行交易,主要賣給外國人絲綢、瓷器、鐵器和中國製造的銅錢等。”
“並主要交換當地的番香、胡椒、蘇木、象牙、寶石、珍珠、珊瑚等。”
“經過交易的鄭和艦隊回歸後帶回大量物品,“所奉獻及互市采取未名之寶,以巨萬計”,為大明朝廷獲得了豐厚的利潤。”
“鄭和下西洋後,亞非眾多國家紛紛來華訪問,並進行朝貢。”
“根據不完全統計,永樂年間,共有60多個國家的國王或使臣先後245次前來中國訪問。”
“其中浡泥、滿剌加、尼巴剌、蘇祿、錫蘭的8位國王,先後9次來到種花國訪問。”
“可以說,鄭和下西洋的活動,擴大了國家同亞非各國的和平交往,發展了國家和亞非各國的政治、經濟及文化交流。”
“直至我現代的今日,鄭和在我國曆史,乃至在世界航海史上都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雖然這些舉動和功勞大多是屬於鄭和的,但如果沒有朱棣在背後的支持,鄭和是很難完成的,這也就是為什麽鄭和“七次”下西洋,因為在朱棣去世後,再無人支持他。”
“這些影響看過去,這樣的一個人,本是不該有爭議的。”
“但是朱棣偏偏是爭議很大的一位皇帝,就因為他得位不正又殘暴,因此遭到非議。”
“就如武則天的無字碑,是非功過,交給後人來評價,就算沒有無字碑,你這皇帝當的如何,後世也會去評價的,朱棣能排到皇帝第六位,我們後世已經給出了答案。”
“就像宋真宗趙恒,人倒是挺自戀的,還自導自演的去泰山封禪,嚇得後麵的皇帝一個都不敢再去了,這要是去了,不就承認和宋真宗一個水平嗎?這誰敢去啊,我們後世評價,也是他不配。”
秦始皇:這位是那個簽不平等條約的哪位是吧!真是侮辱了泰山這高貴的地方,你這一封,我都不想去了。
李世民:啥玩意也能封禪?這是在惡心誰啊!就張姑娘說得,我要去封禪,這不是承認和這宋真宗一個水平了?我以後也不去了,這真是讓人上頭。
劉徹:哈哈!好家夥!你是真敢想啊,趙匡胤,你這大宋的皇帝,怎麽就都這麽有才!哈哈哈!
“我說得意思差不多也是大家的討論,你覺得自己做的好,那也得看別人認不認你!”
“那朱棣做皇帝後的所作所為,千秋功過自有定論。”
“不過我們後人對古人的評價,經常會出現兩極分化,特別是對古代王朝的統治者,朱棣的討論也是差不多。”
“爭議比較大的像秦始皇,一方麵他統一了全國,創造了很多個第一,為國家的發展奠定了雄厚的根基,而另一方麵,他焚書坑儒、勞民傷財建立龐大奢華的宮殿供自己享受,將秦朝命脈毀於一旦。”
“另外,像曹操,在疆場上他奮勇殺敵,斬殺董卓保住大漢江山,軍事實力與治國能力無人能及,另一方麵,他心狠手辣,落下“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的“豪言”。”
“哪位皇帝沒有個爭議!”
“朱棣本來是藩王,因為建文帝削藩而起兵造反,讓人深感意外的是,建文帝沒有能完成的任務,居然由本是削藩對象的朱棣成功完成了。”
“朱棣剛坐上皇帝的寶座時,地位還不穩固,因此他對藩王采取分化手段,他厚待實力不強的各位藩王,“複周王橚、齊王榑、代王桂、岷王朱楩舊封”,對軍事實力強勁的寧王,朱棣則在即位當年就毫不猶豫地將其遷往南昌。”
“皇位坐穩後,朱棣就對各個藩王分別采取措施,在永樂元年和永樂四年分別革去代王桂和齊王榑的護衛及官屬。”
“永樂六年削岷王朱楩的護衛並罷其官屬。”
“永樂十年削遼王朱植護衛。永樂十五年廢穀王朱橞為庶人,永樂十九年,削周王朱橚護衛。”
“至此,各藩王再也無力與中央對抗,建文帝的削藩計劃由朱棣完美的完成。”
“朱元璋建立大明後,剛開始將都城設在南京,朱棣在“靖難之役”前在bj生活了二十三年,建文四年,朱棣攻入南京登上皇帝的寶座。”
“為什麽後來朱棣選擇皇城建在bj呢,這也是當初趙匡胤選錯了皇城的問題,這皇城建立也是要考慮多種因素的。”
“南京算是是建文帝的根據地,建文帝善待江南士族,深得他們的擁護。”
“朱棣篡位後,對建文帝的支持者展開血腥屠殺,在南京反對勢力較大,讓朱棣坐立不安。”
“而bj是朱棣起家的地方,他在那裏經營多年,遷都bj,有利於統治。”
“加上當時北方,有元朝的殘餘勢力,還有契丹、女真、韃靼等少數民族頻繁騷擾中原。”
“如果遷都bj,可以更有效地組織軍事力量抵抗這些少數民族的入侵。”
“最大的好處是bj四麵環山,易守難攻,而南京處於平原地帶,無險可守。”
“遷都是大工程,朱棣為此準備了十幾年,他從山西遷了一萬多戶到bj,還從江南各地向bj移民,以促進bj的發展,這bj就是當時看閱兵的地方,也是現代的首都,這“遺產”不可謂不大!”
(本章完)
“在所有的船隻中,大中型寶船63艘,據史書記載,當時的大型寶船長44丈4尺。(約現在的140.75米,寬18丈)”
“每艘大型寶船配有9桅12帆,被譽為“體勢巍然,巨無與敵”,是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設備最為先進的船隻。”
“鄭和的船隊遍曆了南洋群島各國,後到達中南半島,再到印度半島,又向西抵達阿拉伯半島,一路走來基本要曆經三十多個國家,最遠至非洲的東海岸。”
“每到一處,鄭和首先拜會當地的國王或首領,然後向其宣讀大明帝的敇諭,呼籲當地國王或首領“不可欺寡,不可淩弱,庶幾共享太平之福”。”
“隨後向其贈送中國的曆書、絲綢、金銀等禮品,並邀請他們訪問種花國。”
“拜訪結束後,鄭和會與當地的商人進行交易,主要賣給外國人絲綢、瓷器、鐵器和中國製造的銅錢等。”
“並主要交換當地的番香、胡椒、蘇木、象牙、寶石、珍珠、珊瑚等。”
“經過交易的鄭和艦隊回歸後帶回大量物品,“所奉獻及互市采取未名之寶,以巨萬計”,為大明朝廷獲得了豐厚的利潤。”
“鄭和下西洋後,亞非眾多國家紛紛來華訪問,並進行朝貢。”
“根據不完全統計,永樂年間,共有60多個國家的國王或使臣先後245次前來中國訪問。”
“其中浡泥、滿剌加、尼巴剌、蘇祿、錫蘭的8位國王,先後9次來到種花國訪問。”
“可以說,鄭和下西洋的活動,擴大了國家同亞非各國的和平交往,發展了國家和亞非各國的政治、經濟及文化交流。”
“直至我現代的今日,鄭和在我國曆史,乃至在世界航海史上都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雖然這些舉動和功勞大多是屬於鄭和的,但如果沒有朱棣在背後的支持,鄭和是很難完成的,這也就是為什麽鄭和“七次”下西洋,因為在朱棣去世後,再無人支持他。”
“這些影響看過去,這樣的一個人,本是不該有爭議的。”
“但是朱棣偏偏是爭議很大的一位皇帝,就因為他得位不正又殘暴,因此遭到非議。”
“就如武則天的無字碑,是非功過,交給後人來評價,就算沒有無字碑,你這皇帝當的如何,後世也會去評價的,朱棣能排到皇帝第六位,我們後世已經給出了答案。”
“就像宋真宗趙恒,人倒是挺自戀的,還自導自演的去泰山封禪,嚇得後麵的皇帝一個都不敢再去了,這要是去了,不就承認和宋真宗一個水平嗎?這誰敢去啊,我們後世評價,也是他不配。”
秦始皇:這位是那個簽不平等條約的哪位是吧!真是侮辱了泰山這高貴的地方,你這一封,我都不想去了。
李世民:啥玩意也能封禪?這是在惡心誰啊!就張姑娘說得,我要去封禪,這不是承認和這宋真宗一個水平了?我以後也不去了,這真是讓人上頭。
劉徹:哈哈!好家夥!你是真敢想啊,趙匡胤,你這大宋的皇帝,怎麽就都這麽有才!哈哈哈!
“我說得意思差不多也是大家的討論,你覺得自己做的好,那也得看別人認不認你!”
“那朱棣做皇帝後的所作所為,千秋功過自有定論。”
“不過我們後人對古人的評價,經常會出現兩極分化,特別是對古代王朝的統治者,朱棣的討論也是差不多。”
“爭議比較大的像秦始皇,一方麵他統一了全國,創造了很多個第一,為國家的發展奠定了雄厚的根基,而另一方麵,他焚書坑儒、勞民傷財建立龐大奢華的宮殿供自己享受,將秦朝命脈毀於一旦。”
“另外,像曹操,在疆場上他奮勇殺敵,斬殺董卓保住大漢江山,軍事實力與治國能力無人能及,另一方麵,他心狠手辣,落下“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的“豪言”。”
“哪位皇帝沒有個爭議!”
“朱棣本來是藩王,因為建文帝削藩而起兵造反,讓人深感意外的是,建文帝沒有能完成的任務,居然由本是削藩對象的朱棣成功完成了。”
“朱棣剛坐上皇帝的寶座時,地位還不穩固,因此他對藩王采取分化手段,他厚待實力不強的各位藩王,“複周王橚、齊王榑、代王桂、岷王朱楩舊封”,對軍事實力強勁的寧王,朱棣則在即位當年就毫不猶豫地將其遷往南昌。”
“皇位坐穩後,朱棣就對各個藩王分別采取措施,在永樂元年和永樂四年分別革去代王桂和齊王榑的護衛及官屬。”
“永樂六年削岷王朱楩的護衛並罷其官屬。”
“永樂十年削遼王朱植護衛。永樂十五年廢穀王朱橞為庶人,永樂十九年,削周王朱橚護衛。”
“至此,各藩王再也無力與中央對抗,建文帝的削藩計劃由朱棣完美的完成。”
“朱元璋建立大明後,剛開始將都城設在南京,朱棣在“靖難之役”前在bj生活了二十三年,建文四年,朱棣攻入南京登上皇帝的寶座。”
“為什麽後來朱棣選擇皇城建在bj呢,這也是當初趙匡胤選錯了皇城的問題,這皇城建立也是要考慮多種因素的。”
“南京算是是建文帝的根據地,建文帝善待江南士族,深得他們的擁護。”
“朱棣篡位後,對建文帝的支持者展開血腥屠殺,在南京反對勢力較大,讓朱棣坐立不安。”
“而bj是朱棣起家的地方,他在那裏經營多年,遷都bj,有利於統治。”
“加上當時北方,有元朝的殘餘勢力,還有契丹、女真、韃靼等少數民族頻繁騷擾中原。”
“如果遷都bj,可以更有效地組織軍事力量抵抗這些少數民族的入侵。”
“最大的好處是bj四麵環山,易守難攻,而南京處於平原地帶,無險可守。”
“遷都是大工程,朱棣為此準備了十幾年,他從山西遷了一萬多戶到bj,還從江南各地向bj移民,以促進bj的發展,這bj就是當時看閱兵的地方,也是現代的首都,這“遺產”不可謂不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