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廷這邊緊鑼密鼓的準備鎮壓江陰,朱陽此時早已趕到太湖。
說真的,太湖這個地方,還真適合造反。
因為太湖位於大山南麓。
不僅可以屯湖造田,形勢不好,還能遁入大山中,乃是一個天然的造反基地。
不過,朱陽早已選定了江陰,自然就不可能再更改了。
畢竟朱陽在太湖周邊可沒有在江陰周邊這麽高的名望和人和。
顧炎武此時隱居在太湖中的洞庭山之中。
朱陽駕一小舟,便直奔洞庭山而去。
此時正值秋季,唐朝王昌齡曾經有詩雲:水宿煙雨寒,洞庭霜落微。月明移舟去,夜靜魂夢歸。暗覺海風度,蕭蕭聞雁飛。
又有詩:峰駢仙掌出,罅坼劍門開。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端的是好景色,隻可惜此時的大好河山盡落入韃子之手,可悲可歎啊。
朱陽不是傷春悲秋之人。
有著看試手補天裂的豪情,神州即將沉淪之際,漢家男兒當然是拔劍而起,斬卻胡兒八百萬,重光神州大明天。
朱陽駕駛扁舟的方式也是獨特,真空大手印連連往後拍,激起層層波浪把小舟往前推的好似飛一般。
沒用太多功夫,朱陽就來到了洞庭山下。
正所謂太湖水光搖酒甌,洞庭山影落魚舟。
好一派山水風光。
興許是朱陽這種行舟方式太過招搖了,還沒等朱陽登山,突然一道劍光從山上飛了下來。
來人不是別人,正是餘不同的師傅,太湖洞庭山霹靂手尉遲元。
話說餘不同之所以去方家做客卿,原因便是尉遲元的指派。
尉遲元作為五台派蕉衫道人穀玄珩的徒弟,從他師父那裏學得的了不少本事。
五台派是旁門,門中所教非常龐雜。
有正道法門,也有魔道法門,甚至還有佛道法門。
這尉遲元就掌握了不少的魔道法門。
尉遲元之所以派餘不同去方家,就是為了悄悄的獲取生魂煉製自己的法寶。
隻不過,因為峨眉勢大,加上江浙地區有幾個佛門大佬盤踞,尉遲元並不敢明目張膽的搞。
隻能派出自己的幾個徒弟,悄咪咪的去各縣收集生魂。
餘不同便是其中之一。
尉遲元規定每月送一次生魂,湊巧的是,餘不同死之後的第二日便是上交生魂的日子。
餘不同死了,還交個屁的生魂啊。
不過,往日裏餘不同也有延遲的時候,尉遲元一開始並沒有放在心上。
但是,過了三五天之後,餘不同還沒有來,尉遲元心中便起了嘀咕。
於是乎,今日尉遲元便要去江陰看看。
正好看到了朱陽以此方式駕舟而行,頓時讓尉遲元來了興趣。
要知道作為劍仙,基本上是能飛絕對不走。
看朱陽禦使一氣大擒拿如此熟練的模樣,應該是劍仙之流,可是為什麽要用如此愚笨的方式趕路呢。
而且,整個洞庭山,除了自己也就沒有別的修行者了。
難不成,此人是來拜訪自己的不成。
因此,尉遲元便降下了劍光,來到了朱陽麵前。
朱陽也沒想到,自己就是來一趟洞庭山,都能遇到修行中人,不由得感歎,蜀山的修行者可真多啊。
而且這些修行者,動不動就喜歡霸占一座山或者一個湖什麽的,當做自己的私人領地,完全不把朝廷放在眼裏。
尉遲元身量不高,七尺上下,身穿玄色道袍,頭上挽著道髻,身後背著一個黃皮葫蘆,看上去仙風道骨的,像是一個有道真仙。
尉遲元靠著這幅模樣,可是騙了不少人。
不過暗地裏確是一個心思歹毒之人。
“道友有禮,在下洞庭山尉遲元,敢問道友從何而來,有何貴幹?”
說實話,朱陽並不想跟這家夥說話。
因為朱陽對這些所謂的修行者一點好感都沒有。
當時他尋仙求道的時候,沒少被這些人給奚落甚至羞辱。
不過,朱陽不想多生事端。
所以,朱陽便回了一個禮:“見過道友,我乃昆侖天池上人門下明陽道人,來此地乃是拜訪舊時友人,不想卻驚動了道友,實在是罪過,還望道友原諒則個。”
朱陽這是又把天池上人給拖出來背鍋了,反正有佛光印在身,冒充起來毫無壓力。
尉遲元聽到朱陽說自己是昆侖派的人,心中的一些想法就打消了。
他本來想著,如果朱陽不是什麽大派弟子,就做了他,正好他的六六散魄葫蘆裏還缺幾個像樣的生魂。
像朱陽這樣的修行者最合適不過了。
隻不過,尉遲元比較苟,聽到朱陽說自己是昆侖門下,立馬就沒想法了。
昆侖的團結是出了名的,比五台派還要團結。
而且昆侖佛道雙修,出名的高手著實不少,不是好惹的。
算了,算了。
算你小子命好。
尉遲元打消了幹掉朱陽的主意,臉上露出和藹的笑容。
“原來是昆侖高足,那貧道就不打擾道友拜訪友人了,如果道友有閑暇,可以來山頂霹靂觀,貧道必定掃榻相迎。”
一番虛假的客套之後,尉遲元駕起劍光就往江陰而去了。
朱陽看著尉遲元遠去的劍光,眼中神光閃動。
朱陽此時精神何等敏銳,感知非常強大。
自然察覺到了尉遲元先前流露出來的殺意。
這家夥看來也不是一個好人呐。
不過,還好昆侖的這個虎皮還算強大,嚇住了這家夥,不然還真有些麻煩。
暫時不去想他,朱陽一個躍身來到了洞庭山上。
洞庭山其實是兩座山,是為東洞庭山和西洞庭山。
其中尉遲元是居於西洞庭山的,因為西洞庭山距離陸地更遠。
朱陽來的乃是東洞庭山,因為此地距離陸地更近,而且相對山勢平緩,更適於凡人居住。
顧炎武,此時便居於此處。
顧炎武將自己的居所命名為明心廬,明麵上看是明心見性,但也不免有忠明之意。
明心,明心,念明之心爾。
所以,當朱陽來到顧炎武的居處,看到明心廬三個大字的時候,他就知道自己此行絕對不會虛來。
說真的,太湖這個地方,還真適合造反。
因為太湖位於大山南麓。
不僅可以屯湖造田,形勢不好,還能遁入大山中,乃是一個天然的造反基地。
不過,朱陽早已選定了江陰,自然就不可能再更改了。
畢竟朱陽在太湖周邊可沒有在江陰周邊這麽高的名望和人和。
顧炎武此時隱居在太湖中的洞庭山之中。
朱陽駕一小舟,便直奔洞庭山而去。
此時正值秋季,唐朝王昌齡曾經有詩雲:水宿煙雨寒,洞庭霜落微。月明移舟去,夜靜魂夢歸。暗覺海風度,蕭蕭聞雁飛。
又有詩:峰駢仙掌出,罅坼劍門開。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端的是好景色,隻可惜此時的大好河山盡落入韃子之手,可悲可歎啊。
朱陽不是傷春悲秋之人。
有著看試手補天裂的豪情,神州即將沉淪之際,漢家男兒當然是拔劍而起,斬卻胡兒八百萬,重光神州大明天。
朱陽駕駛扁舟的方式也是獨特,真空大手印連連往後拍,激起層層波浪把小舟往前推的好似飛一般。
沒用太多功夫,朱陽就來到了洞庭山下。
正所謂太湖水光搖酒甌,洞庭山影落魚舟。
好一派山水風光。
興許是朱陽這種行舟方式太過招搖了,還沒等朱陽登山,突然一道劍光從山上飛了下來。
來人不是別人,正是餘不同的師傅,太湖洞庭山霹靂手尉遲元。
話說餘不同之所以去方家做客卿,原因便是尉遲元的指派。
尉遲元作為五台派蕉衫道人穀玄珩的徒弟,從他師父那裏學得的了不少本事。
五台派是旁門,門中所教非常龐雜。
有正道法門,也有魔道法門,甚至還有佛道法門。
這尉遲元就掌握了不少的魔道法門。
尉遲元之所以派餘不同去方家,就是為了悄悄的獲取生魂煉製自己的法寶。
隻不過,因為峨眉勢大,加上江浙地區有幾個佛門大佬盤踞,尉遲元並不敢明目張膽的搞。
隻能派出自己的幾個徒弟,悄咪咪的去各縣收集生魂。
餘不同便是其中之一。
尉遲元規定每月送一次生魂,湊巧的是,餘不同死之後的第二日便是上交生魂的日子。
餘不同死了,還交個屁的生魂啊。
不過,往日裏餘不同也有延遲的時候,尉遲元一開始並沒有放在心上。
但是,過了三五天之後,餘不同還沒有來,尉遲元心中便起了嘀咕。
於是乎,今日尉遲元便要去江陰看看。
正好看到了朱陽以此方式駕舟而行,頓時讓尉遲元來了興趣。
要知道作為劍仙,基本上是能飛絕對不走。
看朱陽禦使一氣大擒拿如此熟練的模樣,應該是劍仙之流,可是為什麽要用如此愚笨的方式趕路呢。
而且,整個洞庭山,除了自己也就沒有別的修行者了。
難不成,此人是來拜訪自己的不成。
因此,尉遲元便降下了劍光,來到了朱陽麵前。
朱陽也沒想到,自己就是來一趟洞庭山,都能遇到修行中人,不由得感歎,蜀山的修行者可真多啊。
而且這些修行者,動不動就喜歡霸占一座山或者一個湖什麽的,當做自己的私人領地,完全不把朝廷放在眼裏。
尉遲元身量不高,七尺上下,身穿玄色道袍,頭上挽著道髻,身後背著一個黃皮葫蘆,看上去仙風道骨的,像是一個有道真仙。
尉遲元靠著這幅模樣,可是騙了不少人。
不過暗地裏確是一個心思歹毒之人。
“道友有禮,在下洞庭山尉遲元,敢問道友從何而來,有何貴幹?”
說實話,朱陽並不想跟這家夥說話。
因為朱陽對這些所謂的修行者一點好感都沒有。
當時他尋仙求道的時候,沒少被這些人給奚落甚至羞辱。
不過,朱陽不想多生事端。
所以,朱陽便回了一個禮:“見過道友,我乃昆侖天池上人門下明陽道人,來此地乃是拜訪舊時友人,不想卻驚動了道友,實在是罪過,還望道友原諒則個。”
朱陽這是又把天池上人給拖出來背鍋了,反正有佛光印在身,冒充起來毫無壓力。
尉遲元聽到朱陽說自己是昆侖派的人,心中的一些想法就打消了。
他本來想著,如果朱陽不是什麽大派弟子,就做了他,正好他的六六散魄葫蘆裏還缺幾個像樣的生魂。
像朱陽這樣的修行者最合適不過了。
隻不過,尉遲元比較苟,聽到朱陽說自己是昆侖門下,立馬就沒想法了。
昆侖的團結是出了名的,比五台派還要團結。
而且昆侖佛道雙修,出名的高手著實不少,不是好惹的。
算了,算了。
算你小子命好。
尉遲元打消了幹掉朱陽的主意,臉上露出和藹的笑容。
“原來是昆侖高足,那貧道就不打擾道友拜訪友人了,如果道友有閑暇,可以來山頂霹靂觀,貧道必定掃榻相迎。”
一番虛假的客套之後,尉遲元駕起劍光就往江陰而去了。
朱陽看著尉遲元遠去的劍光,眼中神光閃動。
朱陽此時精神何等敏銳,感知非常強大。
自然察覺到了尉遲元先前流露出來的殺意。
這家夥看來也不是一個好人呐。
不過,還好昆侖的這個虎皮還算強大,嚇住了這家夥,不然還真有些麻煩。
暫時不去想他,朱陽一個躍身來到了洞庭山上。
洞庭山其實是兩座山,是為東洞庭山和西洞庭山。
其中尉遲元是居於西洞庭山的,因為西洞庭山距離陸地更遠。
朱陽來的乃是東洞庭山,因為此地距離陸地更近,而且相對山勢平緩,更適於凡人居住。
顧炎武,此時便居於此處。
顧炎武將自己的居所命名為明心廬,明麵上看是明心見性,但也不免有忠明之意。
明心,明心,念明之心爾。
所以,當朱陽來到顧炎武的居處,看到明心廬三個大字的時候,他就知道自己此行絕對不會虛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