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與之初,他並未討好諂媚下硬家夥,而是投其所好,隻講了三五裏外三步兩座橋,講了橋下碾道房柳葉桃、瞎老奶絨花樹幾個民間故事,就喜得呂焚雲走腦入心迷戀不已。史玉琢更為討好裴老裴國本,更有燙心手腕,給裴國本尋了個身有異香的保姆李蘭芝,入府才不幾日,就贏得了裴老滿心歡喜。
其實花眼圈史玉琢為刻意逢迎呂焚雲,所講的的兩個故事,在留鎮,在三步兩座橋,早已路人皆知,不過是柳葉桃與絨花樹兩個女人的風花雪月、風流韻事。又因三步兩座橋村名別致雙橋煙柳,令呂焚雲心意闌珊,詩情遐想。拗不過呂焚雲,終於在殘荷敗柳的秋香時節,裴國本和呂焚雲,沿著犁灣河信馬由韁,由五裏開外的石牌坊,雙雙來到三步兩座橋,一路遊山玩水,觀光重拾舊憶。裴國本向來把留鎮這片平原地,視作佑天福地、成長搖籃。想當年,若沒有鬧紅和土改那般暴風驟雨,他一個留鎮引玉堂當鋪小夥計,怎能有此榮光豔福,迎娶了石牌坊大家閨秀呂焚雲?沒有外秀慧中的呂大小姐的福佑,宦海沉浮這多年,風雲變幻,幾多風雨,怎能如此功成名就,榮膺地方魁首?閑語中提到家鄉故人林木,林木還是水沿莊人氏,論起來林木還是投身抗日的革命先驅,比起裴國本還算是老上級、老首長。抗戰末期參加隊伍的裴國本,論水平論資曆,裴國本隻是仰望的角色。四八年林木隨大軍南下,傳聞曾官至省軍級,據說解放後五九年當了右傾分子,後半生雖級別官位不小,卻淨坐了閑職冷板凳。裴國本深知就裏,常暗中為自己識時務隨風俯仰自鳴得意。說曹操曹操到,裴國本萬沒想到,此次三步兩座橋出行,竟與林木不期而遇,撞了個滿懷。林木此番歸省故土,自然有萬般鄉愁,但凡上了年紀,針鼻兒大的童年記憶,在母懷中的條條思縷,總會織成一片暮年的情網。何況整個渝水河山川地,無不是他早年投身革命的搖籃。拖誤至今,林木和許多早年投奔革命的書生一樣,出身於水沿莊的大戶人家。前邊說到,林木真名姓李,本是水沿莊大戶李大先生的親生骨肉,因踩地區參加革命才起的別稱名號。
近鄉情更怯,
歸省葉驚心。
樹老憐根草,
晚晴戀逝雲。
林木一生一世忘不掉他拋棄的媒妁姻緣,在那兵荒馬亂的年月,林木在部隊上有了新歡,就和早年包辦的娃娃親譚有音解除了婚約。自從他得知了譚有音的癡情故事,晚年的林木終於良心發現,他熬不住對譚有音的虧欠之心,決心去探望他牽掛一生的怨婦和另一位救命貴人。終歸臨鄉情怯,林木沒有直接走進水沿莊,他先走進草糧屯,然後登上村西牛郎橋。站牛郎橋上的林木在想:走進織女橋頭的水沿莊,還是先去探望他的救命恩人徐恩長,然後再去探望絨花樹下的譚有音。當年一氣之下改嫁了看墳傻存頭的譚有音,原本是家父林鐵筆與石牌坊財主呂古園訂的娃娃親。那時時興女大三抱金磚,十五歲的林木和十八歲的譚有音被家人擺布訂了姻緣,誰知回到灤師學堂的林木逃婚投奔了冀東八路,與家鄉斷絕音訊的林木,在灤北敵後根據地一帆風順,還自由戀愛搞上了一個革命伴侶。倔強的譚有音知道消息後悲痛欲絕,親身坐了馬車宿行百裏去部隊尋找定親的郎君。費盡周折找到心上人,才知林木已和部隊醫院的戰友結為夫妻。事已至此,譚有音一個小腳女人並沒有糾纏哭鬧,回程用淚水哭瞎了雙眼的譚有音並沒有回到娘家,而是徑直回到未過門的婆家,一氣之下自絕後路,下嫁給婆家的看墳佃戶傻存安身立命。這位剛硬倔強的女人讓林木好不慚愧,也讓日後的林木欠下良心情債,一輩子身懷了愧疚之心。
林木見徐恩長至今仍孑然一身,又親眼目睹了織女橋下遮天蔽日的絨花樹,自然一番感喟。隻說欲與絨花樹下的舊日棄婦秋鴻春顧,卻惹出一番波瀾不驚的綿風苦雨。偌大的的李家墳,自從譚有音公婆相繼病故,譚有音在墳園泥屋周邊遍植了絨花樹,每逢夏炎暑日,青鬆翠柏遮蔽的李家墳園,在靠近犁彎河的那一片高嶺上,一股清芬之氣降臨了傻存一家的看墳泥屋。泥屋頭上象鋪蓋了漂浮祥雲,朝看似如天女散花,絨花似錦,暮色晚容似沉日暮霞。
夏涼秋肅的那兩間看墳泥屋,遠看冒出恍恍惚惚似有似無的嫋嫋炊煙。年屆七旬見多識廣身經百戰的林木,對當年借口包辦婚姻停婚再娶的譚有音,沒等見麵竟有些忐忑不安。此時羞愧不已的林木,仍念起多年前那次令他無地自容的探望。反右傾被降職使用回到冀東的林木,獨自一人攜帶著禮物專程看望他一生最心愧的女人。聽到舊日的新郎刻骨銘心的呼喊,譚有音當年哭瞎的雙眼,又止不住冒出了悲喜交加的眼淚。喜的是當年的小女婿不忘舊日情恩,悲的是小女婿為追求進步見異思遷,狠心撇下大戶人家的小腳女人。心慈麵軟的傻存頭一根直腸子,心明白來人的身份,不但不嫉恨甚至心懷感念,招呼著林木直往屋裏讓戚兒。心如古井安貧樂道不想攀親的譚有音,插上了裏屋的門杠,哭聲驚飛了泥屋簷下的雙燕,隔窗扔出了當年的訂婚信物的一雙碧玉手鐲。傻存雖心智不全,卻知曉護佑妻兒,眼見妻子悲傷憤恨,忽然轉變了先前的客情,使蠻力呼喊著把林木推出了絨花樹林,一邊撿起碧玉鐲硬塞進林木手中,一麵攆雞一樣把林木趕到織女橋上。事後年幼的一雙兒女,把林木丟下的糕點禮品舉給了娘親,譚有音分享給親人並沒有拒絕,隔不多久還把林木送來的布料,親手裁剪,用一雙巧手縫紉,遊刃有餘給傻存做了一身體麵的衣裳。
從此那雙碧玉鐲成為林木揮之不去的心病。蒼老哀怨的犁灣河,早已把日子流成了灰白的絲線。此時林木雖心懷忐忑心情卻如梢林倦鳥,梁園雖好仍比不得半片心香,滄浪洈水終留下灘白沙黃。許是啼秋的喜鵲粘戀晚霞的流光,那一日絨花樹所有的喜鵲,都叫唱在泥屋絨花樹上。瞎婆婆譚有音,至今喜愛用榆皮泡水梳攏滿鬢銀霜。至今穿著老輩兒大襟偏扣兒衣裳,固執任性懷有舊時民間古風的譚有音,之所以無人冒犯,除了頗有人望,有傻存父子雇農成分做護身符,當然也有林木幻有幻如的靠山背景。
當心懷忐忑的林木敲開了粉色紛揚的彩雲,已活成菩薩的瞎婆婆早已看淡了世風塵雨。她活眼摩挲了林木的周身,從腦頂到腳底下,長歎一聲說:也老啦,什麽風把你吹來?老婚都是女大,譚有音實足比林木大了三歲,林木早把她看做老姐姐,他欠她一輩子,他知道如今說什麽也是多餘。坐到屋裏,兩人隻打聽了孩子,別的什麽也不說,卻什麽都說盡了。直到林木從懷中取出那一對兒珍藏多年的碧玉鐲,用一麵絲織的頭巾包好送給老姐,譚有音猶豫了好一會子,雙手哆哆嗦嗦好歹還是接了。那一刻林木越發控製不住情感,他沒有多說什麽,隻是轉身攥住了一旁傻存的雙手,彎腰向這位陪伴盲妻一生的男人深深鞠了一躬。那天林木還對對老姐端出心意:奉勸老姐搬出泥屋,他願出資建座寬敞宅院讓老姐一家享福。老姐一聽便惱,恨言道:莫嫌我不識抬舉,當初你撇下我我不怨你,如今地老天荒能來看我,再攆你就我的不是,人總得依了人情事理,頂門立戶兒女早勸我搬新房同住,我不願意,我死腦筋,我離不開絨花樹!瞎婆婆收不住嘴,又說道:當年這墳園容下我落腳,我不能對不起人,我一個瞎婆子,這墳園就是我的洞天福地!林木聽了,心裏一陣酸楚,心裏有心端出來亮堂的明白話,沒出口又咽回肚裏。回望今生今世,仿佛這世事不過棋局者迷,看似雷霆萬鈞,暴風驟雨,抬眼看天,雨過天晴,太陽仍停在原處。瞎婆婆要喊兒女留他存宿,林木不讓,老太太扯住林木,臨走要送他一樣東西。翻箱倒櫃找出來,卻是一卷油紙,細細打開,原來是包裹一匣書函。書函描金燙字,背景插圖,依稀是煙鎖長城飛龍的遠山近水,藍底兒爆紅,浮出蓮花鬧蕊之上,背景是彩虹炫日一般,睡臥在犁彎曲水的三步兩座橋。林木驚詫不已:脫口道:莫非這就是傳說中的三步兩座的書唱稿本?早聽說李大先生為女兒因愛殉情,悔恨自責,一心整理研讀那部流落關外,描寫女兒與那位南方說唱藝人生死離別的愛戀奇書。林木深知此書函乃地方野史珍貴孤本,林木晚年一心專修家鄉方誌、幾近失傳的地方野史和民間文學戲曲,得此珍奇善本,自然喜出望外。原來土改那年,李大先生李雨時一病不起,他擔憂這本《三步兩座橋》奇書不得善終,不敢傳給兒女,為牢靠托付給看墳的傻存一家存放。
其實花眼圈史玉琢為刻意逢迎呂焚雲,所講的的兩個故事,在留鎮,在三步兩座橋,早已路人皆知,不過是柳葉桃與絨花樹兩個女人的風花雪月、風流韻事。又因三步兩座橋村名別致雙橋煙柳,令呂焚雲心意闌珊,詩情遐想。拗不過呂焚雲,終於在殘荷敗柳的秋香時節,裴國本和呂焚雲,沿著犁灣河信馬由韁,由五裏開外的石牌坊,雙雙來到三步兩座橋,一路遊山玩水,觀光重拾舊憶。裴國本向來把留鎮這片平原地,視作佑天福地、成長搖籃。想當年,若沒有鬧紅和土改那般暴風驟雨,他一個留鎮引玉堂當鋪小夥計,怎能有此榮光豔福,迎娶了石牌坊大家閨秀呂焚雲?沒有外秀慧中的呂大小姐的福佑,宦海沉浮這多年,風雲變幻,幾多風雨,怎能如此功成名就,榮膺地方魁首?閑語中提到家鄉故人林木,林木還是水沿莊人氏,論起來林木還是投身抗日的革命先驅,比起裴國本還算是老上級、老首長。抗戰末期參加隊伍的裴國本,論水平論資曆,裴國本隻是仰望的角色。四八年林木隨大軍南下,傳聞曾官至省軍級,據說解放後五九年當了右傾分子,後半生雖級別官位不小,卻淨坐了閑職冷板凳。裴國本深知就裏,常暗中為自己識時務隨風俯仰自鳴得意。說曹操曹操到,裴國本萬沒想到,此次三步兩座橋出行,竟與林木不期而遇,撞了個滿懷。林木此番歸省故土,自然有萬般鄉愁,但凡上了年紀,針鼻兒大的童年記憶,在母懷中的條條思縷,總會織成一片暮年的情網。何況整個渝水河山川地,無不是他早年投身革命的搖籃。拖誤至今,林木和許多早年投奔革命的書生一樣,出身於水沿莊的大戶人家。前邊說到,林木真名姓李,本是水沿莊大戶李大先生的親生骨肉,因踩地區參加革命才起的別稱名號。
近鄉情更怯,
歸省葉驚心。
樹老憐根草,
晚晴戀逝雲。
林木一生一世忘不掉他拋棄的媒妁姻緣,在那兵荒馬亂的年月,林木在部隊上有了新歡,就和早年包辦的娃娃親譚有音解除了婚約。自從他得知了譚有音的癡情故事,晚年的林木終於良心發現,他熬不住對譚有音的虧欠之心,決心去探望他牽掛一生的怨婦和另一位救命貴人。終歸臨鄉情怯,林木沒有直接走進水沿莊,他先走進草糧屯,然後登上村西牛郎橋。站牛郎橋上的林木在想:走進織女橋頭的水沿莊,還是先去探望他的救命恩人徐恩長,然後再去探望絨花樹下的譚有音。當年一氣之下改嫁了看墳傻存頭的譚有音,原本是家父林鐵筆與石牌坊財主呂古園訂的娃娃親。那時時興女大三抱金磚,十五歲的林木和十八歲的譚有音被家人擺布訂了姻緣,誰知回到灤師學堂的林木逃婚投奔了冀東八路,與家鄉斷絕音訊的林木,在灤北敵後根據地一帆風順,還自由戀愛搞上了一個革命伴侶。倔強的譚有音知道消息後悲痛欲絕,親身坐了馬車宿行百裏去部隊尋找定親的郎君。費盡周折找到心上人,才知林木已和部隊醫院的戰友結為夫妻。事已至此,譚有音一個小腳女人並沒有糾纏哭鬧,回程用淚水哭瞎了雙眼的譚有音並沒有回到娘家,而是徑直回到未過門的婆家,一氣之下自絕後路,下嫁給婆家的看墳佃戶傻存安身立命。這位剛硬倔強的女人讓林木好不慚愧,也讓日後的林木欠下良心情債,一輩子身懷了愧疚之心。
林木見徐恩長至今仍孑然一身,又親眼目睹了織女橋下遮天蔽日的絨花樹,自然一番感喟。隻說欲與絨花樹下的舊日棄婦秋鴻春顧,卻惹出一番波瀾不驚的綿風苦雨。偌大的的李家墳,自從譚有音公婆相繼病故,譚有音在墳園泥屋周邊遍植了絨花樹,每逢夏炎暑日,青鬆翠柏遮蔽的李家墳園,在靠近犁彎河的那一片高嶺上,一股清芬之氣降臨了傻存一家的看墳泥屋。泥屋頭上象鋪蓋了漂浮祥雲,朝看似如天女散花,絨花似錦,暮色晚容似沉日暮霞。
夏涼秋肅的那兩間看墳泥屋,遠看冒出恍恍惚惚似有似無的嫋嫋炊煙。年屆七旬見多識廣身經百戰的林木,對當年借口包辦婚姻停婚再娶的譚有音,沒等見麵竟有些忐忑不安。此時羞愧不已的林木,仍念起多年前那次令他無地自容的探望。反右傾被降職使用回到冀東的林木,獨自一人攜帶著禮物專程看望他一生最心愧的女人。聽到舊日的新郎刻骨銘心的呼喊,譚有音當年哭瞎的雙眼,又止不住冒出了悲喜交加的眼淚。喜的是當年的小女婿不忘舊日情恩,悲的是小女婿為追求進步見異思遷,狠心撇下大戶人家的小腳女人。心慈麵軟的傻存頭一根直腸子,心明白來人的身份,不但不嫉恨甚至心懷感念,招呼著林木直往屋裏讓戚兒。心如古井安貧樂道不想攀親的譚有音,插上了裏屋的門杠,哭聲驚飛了泥屋簷下的雙燕,隔窗扔出了當年的訂婚信物的一雙碧玉手鐲。傻存雖心智不全,卻知曉護佑妻兒,眼見妻子悲傷憤恨,忽然轉變了先前的客情,使蠻力呼喊著把林木推出了絨花樹林,一邊撿起碧玉鐲硬塞進林木手中,一麵攆雞一樣把林木趕到織女橋上。事後年幼的一雙兒女,把林木丟下的糕點禮品舉給了娘親,譚有音分享給親人並沒有拒絕,隔不多久還把林木送來的布料,親手裁剪,用一雙巧手縫紉,遊刃有餘給傻存做了一身體麵的衣裳。
從此那雙碧玉鐲成為林木揮之不去的心病。蒼老哀怨的犁灣河,早已把日子流成了灰白的絲線。此時林木雖心懷忐忑心情卻如梢林倦鳥,梁園雖好仍比不得半片心香,滄浪洈水終留下灘白沙黃。許是啼秋的喜鵲粘戀晚霞的流光,那一日絨花樹所有的喜鵲,都叫唱在泥屋絨花樹上。瞎婆婆譚有音,至今喜愛用榆皮泡水梳攏滿鬢銀霜。至今穿著老輩兒大襟偏扣兒衣裳,固執任性懷有舊時民間古風的譚有音,之所以無人冒犯,除了頗有人望,有傻存父子雇農成分做護身符,當然也有林木幻有幻如的靠山背景。
當心懷忐忑的林木敲開了粉色紛揚的彩雲,已活成菩薩的瞎婆婆早已看淡了世風塵雨。她活眼摩挲了林木的周身,從腦頂到腳底下,長歎一聲說:也老啦,什麽風把你吹來?老婚都是女大,譚有音實足比林木大了三歲,林木早把她看做老姐姐,他欠她一輩子,他知道如今說什麽也是多餘。坐到屋裏,兩人隻打聽了孩子,別的什麽也不說,卻什麽都說盡了。直到林木從懷中取出那一對兒珍藏多年的碧玉鐲,用一麵絲織的頭巾包好送給老姐,譚有音猶豫了好一會子,雙手哆哆嗦嗦好歹還是接了。那一刻林木越發控製不住情感,他沒有多說什麽,隻是轉身攥住了一旁傻存的雙手,彎腰向這位陪伴盲妻一生的男人深深鞠了一躬。那天林木還對對老姐端出心意:奉勸老姐搬出泥屋,他願出資建座寬敞宅院讓老姐一家享福。老姐一聽便惱,恨言道:莫嫌我不識抬舉,當初你撇下我我不怨你,如今地老天荒能來看我,再攆你就我的不是,人總得依了人情事理,頂門立戶兒女早勸我搬新房同住,我不願意,我死腦筋,我離不開絨花樹!瞎婆婆收不住嘴,又說道:當年這墳園容下我落腳,我不能對不起人,我一個瞎婆子,這墳園就是我的洞天福地!林木聽了,心裏一陣酸楚,心裏有心端出來亮堂的明白話,沒出口又咽回肚裏。回望今生今世,仿佛這世事不過棋局者迷,看似雷霆萬鈞,暴風驟雨,抬眼看天,雨過天晴,太陽仍停在原處。瞎婆婆要喊兒女留他存宿,林木不讓,老太太扯住林木,臨走要送他一樣東西。翻箱倒櫃找出來,卻是一卷油紙,細細打開,原來是包裹一匣書函。書函描金燙字,背景插圖,依稀是煙鎖長城飛龍的遠山近水,藍底兒爆紅,浮出蓮花鬧蕊之上,背景是彩虹炫日一般,睡臥在犁彎曲水的三步兩座橋。林木驚詫不已:脫口道:莫非這就是傳說中的三步兩座的書唱稿本?早聽說李大先生為女兒因愛殉情,悔恨自責,一心整理研讀那部流落關外,描寫女兒與那位南方說唱藝人生死離別的愛戀奇書。林木深知此書函乃地方野史珍貴孤本,林木晚年一心專修家鄉方誌、幾近失傳的地方野史和民間文學戲曲,得此珍奇善本,自然喜出望外。原來土改那年,李大先生李雨時一病不起,他擔憂這本《三步兩座橋》奇書不得善終,不敢傳給兒女,為牢靠托付給看墳的傻存一家存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