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浩南的反應,當即引來了一些不解。
畢竟a射b導並不算是個新概念了。
實際上,用機載雷達中繼引導軍艦或潛艇發射的反艦導彈,這件事情在70年代末就已經成了紅海軍非常成熟的戰術之一。
雖然那會確實也是對方的鼎盛階段,但單就通信技術而言,21世紀初的華夏沒道理不如二十多年前的蘇聯才對。
於是接下來,常浩南花費了大概二十分鍾,才總算解釋明白為什麽這個“a射b導”實現起來非常困難。
主要是目標性質差距太大了。
水麵艦艇,普遍200-300米長,最高不過30節航速,並且隻能在二維平麵上行動。
飛機,翼展和長度一般都在20米左右,動輒600節甚至更快的速度,還可以在三維空間內閃轉騰挪。
後者對目標刷新率,以及通信延遲的要求遠遠不止前者的20倍。
同理,搜索和鎖定這兩個過程,對目標刷新率的要求同樣天差地別。
所以,給一枚空空導彈提供引導,所占用的帶寬很可能比引導反艦導彈,或者把目標信息分享給友軍飛機大上兩個數量級。
以21世紀初的通信技術,還遠沒有奢侈到可以把寶貴的數據鏈帶寬分配給這種使用需求。
另外在硬件上,首先還需要給每一枚導彈都安裝一套和飛機同級別的機載雙向數據鏈。
隨之帶來的成本問題可想而知。
即便先把錢的因素排除在外,21世紀初的一整套天線加處理係統,體積也是相當不小。
對於飛機來說當然是隨便找個地方就塞進去了。
但在每一寸空間都無比寶貴的空空導彈上,其實不太容易留出一個足夠大的空間。
再退一步講,預警機的c波段雷達本就不是為了火控而設計,精度有限,也不足以把空空彈引導到足夠近的位置。
另一麵的l波段就更不用說了。
總之,如果隻是在理想狀況下測試個一兩次,或許不是沒有成功的可能。
但要想在真實作戰當中使用……
隻能說未來可期。
這個結果,隻能說並不出乎意料。
畢竟,僅僅不到一個小時之前,華夏才第一次實現了預警機和作戰飛機之間的數據鏈溝通。
甚至無中心的、兩架作戰飛機之間的數據共享都還沒來得及測試。
這會就想玩其它花活,確實有點太早。
不過,道理歸道理。
些許可惜的心情還是免不了的。
看著眼前的一幕,常浩南突然靈光一閃。
大約半分鍾的頭腦風暴之後,他大概確定了這個新思路的可行性:
“雖然以目前的條件,用預警機引導空對空導彈還有些困難,但我們或許可以換一種思路。”
本來,其餘眾人都已經重新看向了電腦屏幕。
結果他這一句話,又把大家的注意力給拽了回來。
“怎麽說?”
一名高級參謀軍官有些好奇地問道。
“如果用戰鬥機雷達引導地對空導彈……難度會小很多。”
常浩南說出了自己的想法:
“因為地空導彈,尤其遠程地空導彈的體積足夠大,可以相對輕鬆地塞進去一些額外的硬件設備,甚至可以不依賴通用數據鏈,專門設計一個通信係統,負責飛機和導彈之間的信息傳輸,另外彈載製導雷達也足夠大,可以在距離目標比較遠的地方完成自主鎖定,所以對於引導精度和傳輸延遲也沒有那麽高的需求……”
“當然,這隻是從技術層麵考慮,具體的工程實現不會這麽簡單,而且最關鍵的是……成本恐怕也很難下得去。”
他說這一番話,初衷其實隻是想安慰一下剛才受到打擊的空軍領導而已,並沒有真想搞出個什麽具體產品。
因為這裏麵還有一個問題他沒講到。
就是射程。
21世紀初的地空導彈最遠射程也就150km左右,地導部隊一般又都部署在距離接觸線比較遠的地方,折算下來,其實跟戰鬥機發射自己的導彈也差不太多。
等日後有了射程300km級別的地空彈之後,再考慮這件事也不遲。
不過,常浩南還是明顯低估了如今解放軍指戰員們追求新技術新戰法的欲望。
以及對他的信任水平。
“聽起來好像……還挺有用的?”
一段時間的沉默之後,第一個評價就給常浩南整不會了。
沒想到,竟然還有人應和:
“確實……”
“這樣,至少在麵對大量低空目標的時候,地導部隊也可以提前做出反應,而不是隻能幹看著,在末端才能發揮作用……”
“……”
聽到這裏,常浩南突然有點悟了——
由於最近幾年華夏各方麵技術的飛速發展,導致自己對於這個時代的認知相比剛重生那會已經遲鈍了不少。
不管怎麽說,眼下才2002年。
新三打三防仍然是解放軍需要考慮的重點問題。
尤其是其中的防巡航導彈。
相比前些年,壓力不僅沒有減小,反而還增加了。
因為在盟軍行動出現巨大差錯之後,美軍也隨之亡羊補牢,在後麵幾年裏迅速將其軍用的gps終端升級到了第三代。
至少在短時間內,電磁幹擾的效果都會打些折扣。
在這樣的背景下,剛剛那種能讓地空導彈克服地球曲率攻擊數百公裏外低空目標的技術顯然很有吸引力。
畢竟,華夏近些年的空空彈裝備數量雖然提升迅速,但也是按照正常空戰的標準來儲備的。
如果用來攔截數量巨大的巡航導彈,還真顯得有些捉襟見肘……
“浩南同誌,你們現在是否有這一類技術的研發計劃?”
喬晨青顯然是覺得,從常浩南嘴裏說出來的事情,很可能已經在不聲不響地推進當中了。
應該說,這種情況確實發生過很多次。
但這次真沒有。
後者趕緊搖頭:
“剛剛隻是我的想法,目前還沒有什麽研究計劃……”
“那如果……”
這次,都不用對方說完,常浩南就能猜到是什麽意思:
“如果真有需求,可以基於現有的數據鏈技術進行開發,做上幾次試射看看情況,這個事情難度不大,讓航天科工的同誌和電科集團配合一下,應該就能完成。”
“隻不過要測試的話,就會涉及到航空、地導、雷達等多個方麵的單位,恐怕需要空軍方麵專門協調一下……”
現在常浩南旁邊幾乎站著半個空軍領導層。
協調,當然不是問題。
但喬晨青顯然有些別的想法。
低頭思索半晌之後,他轉向身邊的參謀軍官:
“我們能否更進一步,以目前的鼎新訓練基地為骨幹,再納入除航空兵以外的其它兵種,建設一個麵向長遠未來的、專門針對新技術新戰法的試點單位?”
畢竟a射b導並不算是個新概念了。
實際上,用機載雷達中繼引導軍艦或潛艇發射的反艦導彈,這件事情在70年代末就已經成了紅海軍非常成熟的戰術之一。
雖然那會確實也是對方的鼎盛階段,但單就通信技術而言,21世紀初的華夏沒道理不如二十多年前的蘇聯才對。
於是接下來,常浩南花費了大概二十分鍾,才總算解釋明白為什麽這個“a射b導”實現起來非常困難。
主要是目標性質差距太大了。
水麵艦艇,普遍200-300米長,最高不過30節航速,並且隻能在二維平麵上行動。
飛機,翼展和長度一般都在20米左右,動輒600節甚至更快的速度,還可以在三維空間內閃轉騰挪。
後者對目標刷新率,以及通信延遲的要求遠遠不止前者的20倍。
同理,搜索和鎖定這兩個過程,對目標刷新率的要求同樣天差地別。
所以,給一枚空空導彈提供引導,所占用的帶寬很可能比引導反艦導彈,或者把目標信息分享給友軍飛機大上兩個數量級。
以21世紀初的通信技術,還遠沒有奢侈到可以把寶貴的數據鏈帶寬分配給這種使用需求。
另外在硬件上,首先還需要給每一枚導彈都安裝一套和飛機同級別的機載雙向數據鏈。
隨之帶來的成本問題可想而知。
即便先把錢的因素排除在外,21世紀初的一整套天線加處理係統,體積也是相當不小。
對於飛機來說當然是隨便找個地方就塞進去了。
但在每一寸空間都無比寶貴的空空導彈上,其實不太容易留出一個足夠大的空間。
再退一步講,預警機的c波段雷達本就不是為了火控而設計,精度有限,也不足以把空空彈引導到足夠近的位置。
另一麵的l波段就更不用說了。
總之,如果隻是在理想狀況下測試個一兩次,或許不是沒有成功的可能。
但要想在真實作戰當中使用……
隻能說未來可期。
這個結果,隻能說並不出乎意料。
畢竟,僅僅不到一個小時之前,華夏才第一次實現了預警機和作戰飛機之間的數據鏈溝通。
甚至無中心的、兩架作戰飛機之間的數據共享都還沒來得及測試。
這會就想玩其它花活,確實有點太早。
不過,道理歸道理。
些許可惜的心情還是免不了的。
看著眼前的一幕,常浩南突然靈光一閃。
大約半分鍾的頭腦風暴之後,他大概確定了這個新思路的可行性:
“雖然以目前的條件,用預警機引導空對空導彈還有些困難,但我們或許可以換一種思路。”
本來,其餘眾人都已經重新看向了電腦屏幕。
結果他這一句話,又把大家的注意力給拽了回來。
“怎麽說?”
一名高級參謀軍官有些好奇地問道。
“如果用戰鬥機雷達引導地對空導彈……難度會小很多。”
常浩南說出了自己的想法:
“因為地空導彈,尤其遠程地空導彈的體積足夠大,可以相對輕鬆地塞進去一些額外的硬件設備,甚至可以不依賴通用數據鏈,專門設計一個通信係統,負責飛機和導彈之間的信息傳輸,另外彈載製導雷達也足夠大,可以在距離目標比較遠的地方完成自主鎖定,所以對於引導精度和傳輸延遲也沒有那麽高的需求……”
“當然,這隻是從技術層麵考慮,具體的工程實現不會這麽簡單,而且最關鍵的是……成本恐怕也很難下得去。”
他說這一番話,初衷其實隻是想安慰一下剛才受到打擊的空軍領導而已,並沒有真想搞出個什麽具體產品。
因為這裏麵還有一個問題他沒講到。
就是射程。
21世紀初的地空導彈最遠射程也就150km左右,地導部隊一般又都部署在距離接觸線比較遠的地方,折算下來,其實跟戰鬥機發射自己的導彈也差不太多。
等日後有了射程300km級別的地空彈之後,再考慮這件事也不遲。
不過,常浩南還是明顯低估了如今解放軍指戰員們追求新技術新戰法的欲望。
以及對他的信任水平。
“聽起來好像……還挺有用的?”
一段時間的沉默之後,第一個評價就給常浩南整不會了。
沒想到,竟然還有人應和:
“確實……”
“這樣,至少在麵對大量低空目標的時候,地導部隊也可以提前做出反應,而不是隻能幹看著,在末端才能發揮作用……”
“……”
聽到這裏,常浩南突然有點悟了——
由於最近幾年華夏各方麵技術的飛速發展,導致自己對於這個時代的認知相比剛重生那會已經遲鈍了不少。
不管怎麽說,眼下才2002年。
新三打三防仍然是解放軍需要考慮的重點問題。
尤其是其中的防巡航導彈。
相比前些年,壓力不僅沒有減小,反而還增加了。
因為在盟軍行動出現巨大差錯之後,美軍也隨之亡羊補牢,在後麵幾年裏迅速將其軍用的gps終端升級到了第三代。
至少在短時間內,電磁幹擾的效果都會打些折扣。
在這樣的背景下,剛剛那種能讓地空導彈克服地球曲率攻擊數百公裏外低空目標的技術顯然很有吸引力。
畢竟,華夏近些年的空空彈裝備數量雖然提升迅速,但也是按照正常空戰的標準來儲備的。
如果用來攔截數量巨大的巡航導彈,還真顯得有些捉襟見肘……
“浩南同誌,你們現在是否有這一類技術的研發計劃?”
喬晨青顯然是覺得,從常浩南嘴裏說出來的事情,很可能已經在不聲不響地推進當中了。
應該說,這種情況確實發生過很多次。
但這次真沒有。
後者趕緊搖頭:
“剛剛隻是我的想法,目前還沒有什麽研究計劃……”
“那如果……”
這次,都不用對方說完,常浩南就能猜到是什麽意思:
“如果真有需求,可以基於現有的數據鏈技術進行開發,做上幾次試射看看情況,這個事情難度不大,讓航天科工的同誌和電科集團配合一下,應該就能完成。”
“隻不過要測試的話,就會涉及到航空、地導、雷達等多個方麵的單位,恐怕需要空軍方麵專門協調一下……”
現在常浩南旁邊幾乎站著半個空軍領導層。
協調,當然不是問題。
但喬晨青顯然有些別的想法。
低頭思索半晌之後,他轉向身邊的參謀軍官:
“我們能否更進一步,以目前的鼎新訓練基地為骨幹,再納入除航空兵以外的其它兵種,建設一個麵向長遠未來的、專門針對新技術新戰法的試點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