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浩南拋出來的這張圖,再次讓現場安靜了下來。


    不過,並沒有持續太長時間。


    畢竟,3d示意圖,終究也就是個示意圖。


    本質上是為了說明原理。


    連很多結構細節都被簡化掉了。


    很快就能看明白。


    相比於常規的渦扇發動機,最主要的變化是在內外涵道之間增加了一個間冷涵道。


    而回熱器,因為目的在於利用排氣餘溫,因此設計位置則簡單很多。


    直接裝在排氣錐後麵即可。


    當然,盡管常浩南在圖中把這一部分單獨畫了出來,不過明眼人都能看出,工程上肯定要和尾噴管內壁做結合處理。


    否則作為一台噴氣式發動機,在尾噴管裏額外設計一個阻力結構就實在過於抽象了。


    並且實際上,雖然還沒有量產型號,也不是渦扇發動機,但英美等國也在渦軸/渦槳發動機上麵進行過增加回熱器的設計。


    倒不是說常浩南一定會直接參考國外的經驗。


    隻是大家總歸有個基本概念。


    主要問題在於間冷器。


    在圖中,它隻是被以一個“間冷器單元體”的模塊體現出來。


    但幾乎所有人都想知道,常浩南準備采用何種方案進行落實……


    當話題從總體方案過渡到到具體技術問題的時候,與會眾人的發言熱積極性也逐漸提升了上來。


    例如這次率先提問的,就是一名坐在會議室稍靠後位置的專家。


    樊建仁,一名來自浙省大學的教授。


    實際上,他的主要研究方向並非航發,而是工程熱物理。


    最開始之所以被請到這裏,很大程度上隻是因為基礎燃燒領域的泰鬥岑院士恰好在國外考察,而氣固多相流動和基礎燃燒領域又實在找不出太多代表人物了。


    本以為隻是走個過場,沒成想會開到一半,突然就進入到了他的專業領域……


    “常教授。”


    樊建仁即便在提問的時候,手上記錄的動作也一樣沒停:


    “像wr21,當然也包括我國qc300這樣的新一代燃氣輪機,都是將回熱器置於主結構之外,而間冷器主結構則分為內外兩部分,再利用乙二醇水溶液作為中間介質實現熱量從機上間冷器到機外間冷器的轉移。”


    “但航空發動機,即便大涵道比渦扇發動機可能對自重不太敏感,但使用環境還是決定了它無法在主結構以外安裝過於複雜的配件,而如果完全設計在發動機內部……”


    說到這裏,他稍微猶豫了一瞬間——


    自己並非航發設計的專業人員,接下來的問題似乎有些外行質疑內行的意思。


    而且還是質疑常浩南這樣一個有著傳奇經曆的內行。


    但話都說到這了,也不可能半路停下。


    “您在圖上留下的間冷涵道,似乎隻能提供冷卻介質流動的空間,卻沒有給間冷器結構本身留出位置?”


    樊建仁話音剛落,前麵常浩南還在組織語言的功夫,就有其他人緊跟著發表了意見:


    “其實,以客機和運輸機的特性而言,要在航發外部安裝部分間冷器也並非不可能……我的意思是,這些類型的飛機先天空間比較充裕,對氣動外形也沒有非常嚴苛的要求。”


    說完之後,他或許是覺得說服力不夠,還特地補充了一句:


    “而且這樣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渦扇20的推重比……”


    畢竟隻是立項審批的啟動儀式,因此現場還是帶著點技術研討的意思。


    而最後這一點,也確實說到了很多人的心坎上。


    間冷器和回熱器再怎麽設計精妙,總歸也是額外的死重。


    而華夏的推重比標準又基本接近最為實誠的法標,因此這部分重量會全部加在分母上。


    對於紙麵性能來說顯然不是什麽好消息。


    不過,在場也有不少人,當即就變了臉色。


    主要是來自隔壁鎬飛集團正在旁聽的同誌。


    尤其梁紹修,更是臉都白了——


    運9的方案設計已經持續了兩年時間,如今氣動設計已經基本完成,結構設計也進入了優化階段,基本算是尾聲。


    隻等著把ps90或者渦扇20插在早就留好的接口上就大功告成了。


    現在和他們說要在航發外另設間冷回熱設備?


    鬧呢?


    但按照規定,他們隻能算是客戶代表,在會場內的發言優先級並不算高。


    貿然插嘴並非妙手。


    因此,一時間內,梁紹修臉上的表情如同走馬燈一般閃過,十分精彩。


    好在,台上的常浩南並未思考太長時間。實際上,他很理解後麵表態那人的思路。


    航發,乃至整個航空產業的商業化,對於華夏來說是個全新的課題。


    雖說航空動力和航空工業已經分家四年,但對於大多數老一輩來說,這隻是提高了航發項目的地位而已。


    專發專用的思路仍然根植於腦海當中。


    而這,也正是常浩南希望通過ae1500項目改變的現狀之一。


    “樊教授說的很對。”


    起手一番肯定,讓內心本來有些忐忑的樊建仁穩住了心態。


    緊接著,他又看了一眼梁紹修的方向:


    “把部分間冷設備安置在主結構以外,確實能最大程度地降低航發的設計難度,但這會大大降低發動機的適裝性,不光會給飛機設計領域帶來額外的麻煩,也不利於日後拓展市場。”


    “而且,我們也不需要通過文字遊戲來體現產品的性能……”


    實際上,從最開始參與的渦噴14開始,常浩南就一直在執行這樣的原則。


    宣傳也好,航展也罷。


    他展示出去的航發性能,都是完全實打實,甚至刻意有所收斂的。


    這個回答無疑消除了鎬飛方麵的擔心。


    但另一方麵,樊建仁剛剛的問題,可是還有後半段呢……


    稍作停頓之後,常浩南繼續解釋道:


    “為了減小加裝間冷器對渦扇發動機結構和流路的影響,我們計劃將間冷器與渦扇發動機進行結構一體化設計,改造渦扇發動機自身的結構。”


    與此同時,ppt被翻到了下一頁。


    上麵是一個稍顯抽象的結構圖:


    “考慮到間冷器必定要設置在風扇之後,燃燒室之前,那麽在這個部分中,唯一結構相對簡單,可以進行較大幅度改進的,就隻有壓氣機的定子……”


    “因此,我的最終方案是,將間冷器分割為多個單元體設置在定子結構內,增加必要的附件管路將間冷器單元體與渦扇發動機部件相連接,並在發動機外涵道中再設計單獨的涵道用來安裝間冷器單元體采用間壁式換熱器,進行冷、熱端氣流直接換熱。”


    “!!!”


    當他說到這裏的時候,會場內的幾乎所有聽眾,都不由自主地坐直了身子——


    能坐在今天這個會場裏的人,哪怕是非專業出身的分管領導,也不可能是什麽純外行。


    每個人都清楚,為了滿足高升壓比和寬喘振裕度的需求,壓氣機的葉片結構和外形設計,幾乎都已經到達了現階段的極限。


    而且,大涵道比渦扇發動機又不用考慮超音速工況,因此升壓比幾乎是字麵意義上的越高越好。


    而這和渦扇10核心機的設計方向,卻並不是完全相同的。


    盡管常浩南已經給ae1500加了一個遠大於同級別產品尺寸的風扇,但留給壓氣機的設計空間仍然並不樂觀。


    而在這樣的基礎上,他竟然還準備在定子上進一步動手?


    要知道,定子雖然不需要高速轉動,無需承擔巨大的離心力,但氣流衝擊可是半點不少,在結構上也不是可以隨便對待的。


    就算常浩南這這個方麵有豐富的經驗和強大的實力,但總不能違背物理規律。


    雖然他之前就說過,不排除為了取得國外市場而與羅羅展開合作。


    但間冷回熱設計是ae1500的最核心競爭力,甚至比遄達900的渦輪更加核心。


    以常浩南的風格,不可能把這部分內容委以外人完成。


    很快,便有人提出了這方麵的擔憂:


    “浩南同誌,以我們目前的材料水平,渦扇10的設計就已經相當極限,而要在此基礎上同時優化靜子葉片的結構和氣動……風險是否太大了一點?”


    坐在最前排的劉振響雖然尚未開口,但從表情來看,顯然也有著一樣的顧慮。


    當然也有人信心十足,覺得常總已經創造了足夠多的奇跡,完全有可能再多一個。


    然而,他接下來的回答,卻同時出乎了雙方的預料:


    “實際上……並不需要特意優化氣動……”


    “嗯?”


    “啊?”


    常浩南沒有馬上繼續,而是不緊不慢地喝了口水,才解釋道:


    “不知道各位是否記得,我在當年渦扇10立項的時候就說過,總體結構原本是按照第四代發動機的標準進行設計,預留了增加一級低壓壓氣機的空間……而且第一版方案的升壓比太高,為了兼顧高速性能,才特地調低了升壓比……”


    “……”


    包括劉振響在內,最前排幾位老資曆的專家,臉上的表情逐漸由疑惑轉為震驚,接著又從震驚轉為明悟。


    特地降低升壓比的事情,當年確實是提過。


    隻不過,在渦扇10那會,這隻能算是個插曲。


    常浩南自己也隻是隨口說了一句而已。


    因此,絕大多數人剛才確實沒想起來。


    但現在被這麽一提醒,大家也總算是回過味了——


    原來你小子擱那時候就算好了?


    (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學霸的軍工科研係統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十月廿二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十月廿二並收藏學霸的軍工科研係統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