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黎明的第一縷曙光照亮天空之前,車隊就已經到達閻良機場。
至於那輛重中之重的偽裝運輸車,更是直接開進了早已經被騰空出來並改造的一座機庫。
真正掛彈之前的所有準備工作,都將在這裏完成。
無論是周圍的高地還是軌道上的衛星,都看不出半分異常。
“歘——”
隨著蓋在四軸特車上的迷彩偽裝布被幾名隨車押送的戰士掀開,雪白而纖長的彈體瞬間呈現在早已經等候在旁邊的眾人眼前。
旁邊的吊機和導彈托架早已準備就緒,但為了保證安全,還是需要等到在場的無關人員全部離開之後,才能進行後續操作。
“首長,這就是準備在下個星期進行試射的那枚高超音速驗證彈。”
常浩南上前兩步來到車頭附近,指著上麵的貨物介紹道:
“因為剛剛經過長途運輸,雖然這輛車本身就安裝了專門的減震裝置,但等會兒卸下來之後,還要對全彈各個係統最後進行一遍檢測,保證在測試過程中不出問題,然後開始進行合練。”
其實一般情況下,真正屬於第二炮兵的戰術導彈在接受視察或者檢閱的時候,都會特地抬起一個不大的角度,以便讓人更容易看到。
但這輛車隻是底盤相同,並沒有真正的起豎能力。
因此,身穿軍綠色中山裝的首長微微抬起頭,繞著這輛運輸車走了大約四分之一圈,才總算看清楚了整枚導彈的整體外形。
2004年末,首長曾經在那次京西賓館的那次報告會上,看到過一個類似的概念方案。
如今隻過了一年零兩個月的時間,當時ppt上麵的示意圖就已經變成了現實。
饒是他見識過不少大風大浪,也不由得感覺到了幾分如夢似幻的不真實感。
幾乎下意識地,首長腦海中浮現出前段時間才視察過的第二炮兵裝備,然後逐漸跟眼前的場景緩緩重合……
“似乎和東風11差不多尺寸?”
他向跟在旁邊的常浩南問道。
後者馬上給出回答:
“長度方麵差不多,但為了保證初段加速度,所以彈體直徑要稍微細一些。”
“哦……”
首長微微頷首,接著問出了下一個問題:
“我記得你們去年夏天在遼省打過一發用東風3改造的導彈,末端速度同樣達到了高超音速,和現在這枚在性能上有什麽區別麽?”
第二炮兵的哪怕旅一級調動,也需要由最高決策層直接批準。
更何況是和高超音速武器有關。
因此,他當然了解那次測試的大概情況。
隻不過,畢竟不是相關專業出身,所以隻能看懂一些表格中列出來的參數。
常浩南繼續耐心解釋:
“二者雖然都是彈道導彈,但目前這枚驗證彈的彈道高度相對較低,全程都在大氣層以內飛行,因此達到同樣速度的難度更大,對彈頭可靠性的考驗更高。當然相對應的,飛行時間更短,敵人想要攔截的難度也要大很多……”
說到這裏,他略微停頓了一下,看了一眼麵色仍然古井不波的首長。
然後決定加點猛料:
“具體來說,即便是美軍仍處在規劃當中的幾種反導係統,比如thaad,還有海基標準3,能夠成功攔截的概率也很低,至於現階段的導彈防禦水平,比如愛國者或者是標準2……”
常浩南露出笑意:
“連碰運氣的機會都不會有。”
果然,這一番話的效果拔群。
盡管美國方麵一直表示,建設導彈防禦係統的目的是抵禦來自北高麗或者波斯的導彈襲擊,並沒有針對華夏或者俄羅斯的意思。
但這話顯然隻能騙騙傻子。
就連葉酒神都沒信。
以華夏目前的國力,暫時無法對等建設一套完整的導彈預警和防禦係統。
那麽,為了維持威懾平衡,就必須把矛打造得更結實一些。
身著中山裝的首長眉眼間也露出滿意的神色。
不過隻有一刹那。
接著就又回到了此前的狀態:
“如果這種武器能裝備部隊的話,我們麵臨的外部壓力可就要小多了……”
聲音中聽不出什麽悲喜。
身後一眾人相互對視幾番,誰都不知道該怎麽接這句話。
隻好把目光重新投向常浩南。
後者也不負眾望:
“首長,低溫液體燃料的空射導彈準備時間太長,平時的維護保養也困難,實戰價值確實比較有限,包括波音研發的x43a,也是用於技術驗證……最多因為成本比較低,以後可以作為測試反導攔截係統的靶彈。”
“不過航天科工那邊的同誌正在研發適用於戰術導彈的新型固體推進劑,一旦成功,應該就能用類似東風11或者東風15那樣大小的導彈,把這個雙錐體彈頭加速到6-7馬赫。”
他說著伸出手,示意了一下驗證彈最頂端的部分。
“這樣的組合,還是會有比較高的實用性,而且無論從任何角度上講,都是嚴格意義的戰術武器,不用擔心引發誤判。”
這一點,更是說在了現場眾人的心坎上。
尤其是第二炮兵的負責人景誌遠將軍——
這些年來,二炮的換裝速度其實比陸軍老大哥都慢,恨不得跟武警去坐一桌。
眼看著海空軍逐漸獲得了自己的遠程打擊能力,他頭上的壓力也很大。
畢竟,自打二十多年前建立起第一支常規導彈部隊之後,他們的口號就一直是“首戰用我、決戰決勝”。
既是戰爭的起點,也是戰爭的終點。
考慮到這個階段華夏的核武庫無論數量還是質量都不算突出,因此,這句口號其實是前半句的分量更重。
而常浩南口中所描述的那種武器,顯然是“首戰”的王牌利器之一。
就這電光石火的幾秒鍾功夫,他甚至連新導彈旅的部署位置和發射陣位都已經差不多構思出來了。
反正,射程不到一千公裏的短程導彈,目標是誰大家心裏都有數。
看破不說破而已。
“威力呢,威力如何?”
首長背過雙手,語速比剛開始明顯快了一些。
所有武器的最終目的,歸根結底還是要落實在毀傷能力上麵。
況且華夏軍隊的火力不足恐懼症也不是一天兩天了。
常浩南對此早有準備,迅速讓兩名工作人員展開了一張彈頭部分的結構示意圖:
“這枚驗證彈安裝了一套額外的雷達成像製導組件,用於幫助反艦彈道導彈那邊驗證目標分析和末段控製能力,所以沒有裝藥。”
他指著彈頭後半部分一處截麵形狀接近鼓形的陰影區域介紹道:
“如果不考慮這套額外的測試設備,那彈頭內部的空間足夠容納一個350kg級別的戰鬥部。”
首長推了推眼鏡,彎腰湊近圖紙端詳許久。
目光逐漸掃過彈頭前部細長的尖錐體部分。
相比於後半段那密密麻麻的設備分布,這裏實在顯得有些空曠。
常浩南及時開口:
“雙錐體彈頭的空間利用率確實不太理想,尤其前麵這部分,容納不了太多的精密電子設備或者裝藥……”
“但好的一麵是,這個彈頭使用了最新的滑塊控製技術,擁有非常高的末端命中精度,如果在這個錐形空間內加入一個侵徹體,結合同樣可觀的末端速度,無疑可以提供很強的穿透力,對敵方隱藏在地下,或者是山體結構中的指揮所和軍事基地威脅很大……”
至於那輛重中之重的偽裝運輸車,更是直接開進了早已經被騰空出來並改造的一座機庫。
真正掛彈之前的所有準備工作,都將在這裏完成。
無論是周圍的高地還是軌道上的衛星,都看不出半分異常。
“歘——”
隨著蓋在四軸特車上的迷彩偽裝布被幾名隨車押送的戰士掀開,雪白而纖長的彈體瞬間呈現在早已經等候在旁邊的眾人眼前。
旁邊的吊機和導彈托架早已準備就緒,但為了保證安全,還是需要等到在場的無關人員全部離開之後,才能進行後續操作。
“首長,這就是準備在下個星期進行試射的那枚高超音速驗證彈。”
常浩南上前兩步來到車頭附近,指著上麵的貨物介紹道:
“因為剛剛經過長途運輸,雖然這輛車本身就安裝了專門的減震裝置,但等會兒卸下來之後,還要對全彈各個係統最後進行一遍檢測,保證在測試過程中不出問題,然後開始進行合練。”
其實一般情況下,真正屬於第二炮兵的戰術導彈在接受視察或者檢閱的時候,都會特地抬起一個不大的角度,以便讓人更容易看到。
但這輛車隻是底盤相同,並沒有真正的起豎能力。
因此,身穿軍綠色中山裝的首長微微抬起頭,繞著這輛運輸車走了大約四分之一圈,才總算看清楚了整枚導彈的整體外形。
2004年末,首長曾經在那次京西賓館的那次報告會上,看到過一個類似的概念方案。
如今隻過了一年零兩個月的時間,當時ppt上麵的示意圖就已經變成了現實。
饒是他見識過不少大風大浪,也不由得感覺到了幾分如夢似幻的不真實感。
幾乎下意識地,首長腦海中浮現出前段時間才視察過的第二炮兵裝備,然後逐漸跟眼前的場景緩緩重合……
“似乎和東風11差不多尺寸?”
他向跟在旁邊的常浩南問道。
後者馬上給出回答:
“長度方麵差不多,但為了保證初段加速度,所以彈體直徑要稍微細一些。”
“哦……”
首長微微頷首,接著問出了下一個問題:
“我記得你們去年夏天在遼省打過一發用東風3改造的導彈,末端速度同樣達到了高超音速,和現在這枚在性能上有什麽區別麽?”
第二炮兵的哪怕旅一級調動,也需要由最高決策層直接批準。
更何況是和高超音速武器有關。
因此,他當然了解那次測試的大概情況。
隻不過,畢竟不是相關專業出身,所以隻能看懂一些表格中列出來的參數。
常浩南繼續耐心解釋:
“二者雖然都是彈道導彈,但目前這枚驗證彈的彈道高度相對較低,全程都在大氣層以內飛行,因此達到同樣速度的難度更大,對彈頭可靠性的考驗更高。當然相對應的,飛行時間更短,敵人想要攔截的難度也要大很多……”
說到這裏,他略微停頓了一下,看了一眼麵色仍然古井不波的首長。
然後決定加點猛料:
“具體來說,即便是美軍仍處在規劃當中的幾種反導係統,比如thaad,還有海基標準3,能夠成功攔截的概率也很低,至於現階段的導彈防禦水平,比如愛國者或者是標準2……”
常浩南露出笑意:
“連碰運氣的機會都不會有。”
果然,這一番話的效果拔群。
盡管美國方麵一直表示,建設導彈防禦係統的目的是抵禦來自北高麗或者波斯的導彈襲擊,並沒有針對華夏或者俄羅斯的意思。
但這話顯然隻能騙騙傻子。
就連葉酒神都沒信。
以華夏目前的國力,暫時無法對等建設一套完整的導彈預警和防禦係統。
那麽,為了維持威懾平衡,就必須把矛打造得更結實一些。
身著中山裝的首長眉眼間也露出滿意的神色。
不過隻有一刹那。
接著就又回到了此前的狀態:
“如果這種武器能裝備部隊的話,我們麵臨的外部壓力可就要小多了……”
聲音中聽不出什麽悲喜。
身後一眾人相互對視幾番,誰都不知道該怎麽接這句話。
隻好把目光重新投向常浩南。
後者也不負眾望:
“首長,低溫液體燃料的空射導彈準備時間太長,平時的維護保養也困難,實戰價值確實比較有限,包括波音研發的x43a,也是用於技術驗證……最多因為成本比較低,以後可以作為測試反導攔截係統的靶彈。”
“不過航天科工那邊的同誌正在研發適用於戰術導彈的新型固體推進劑,一旦成功,應該就能用類似東風11或者東風15那樣大小的導彈,把這個雙錐體彈頭加速到6-7馬赫。”
他說著伸出手,示意了一下驗證彈最頂端的部分。
“這樣的組合,還是會有比較高的實用性,而且無論從任何角度上講,都是嚴格意義的戰術武器,不用擔心引發誤判。”
這一點,更是說在了現場眾人的心坎上。
尤其是第二炮兵的負責人景誌遠將軍——
這些年來,二炮的換裝速度其實比陸軍老大哥都慢,恨不得跟武警去坐一桌。
眼看著海空軍逐漸獲得了自己的遠程打擊能力,他頭上的壓力也很大。
畢竟,自打二十多年前建立起第一支常規導彈部隊之後,他們的口號就一直是“首戰用我、決戰決勝”。
既是戰爭的起點,也是戰爭的終點。
考慮到這個階段華夏的核武庫無論數量還是質量都不算突出,因此,這句口號其實是前半句的分量更重。
而常浩南口中所描述的那種武器,顯然是“首戰”的王牌利器之一。
就這電光石火的幾秒鍾功夫,他甚至連新導彈旅的部署位置和發射陣位都已經差不多構思出來了。
反正,射程不到一千公裏的短程導彈,目標是誰大家心裏都有數。
看破不說破而已。
“威力呢,威力如何?”
首長背過雙手,語速比剛開始明顯快了一些。
所有武器的最終目的,歸根結底還是要落實在毀傷能力上麵。
況且華夏軍隊的火力不足恐懼症也不是一天兩天了。
常浩南對此早有準備,迅速讓兩名工作人員展開了一張彈頭部分的結構示意圖:
“這枚驗證彈安裝了一套額外的雷達成像製導組件,用於幫助反艦彈道導彈那邊驗證目標分析和末段控製能力,所以沒有裝藥。”
他指著彈頭後半部分一處截麵形狀接近鼓形的陰影區域介紹道:
“如果不考慮這套額外的測試設備,那彈頭內部的空間足夠容納一個350kg級別的戰鬥部。”
首長推了推眼鏡,彎腰湊近圖紙端詳許久。
目光逐漸掃過彈頭前部細長的尖錐體部分。
相比於後半段那密密麻麻的設備分布,這裏實在顯得有些空曠。
常浩南及時開口:
“雙錐體彈頭的空間利用率確實不太理想,尤其前麵這部分,容納不了太多的精密電子設備或者裝藥……”
“但好的一麵是,這個彈頭使用了最新的滑塊控製技術,擁有非常高的末端命中精度,如果在這個錐形空間內加入一個侵徹體,結合同樣可觀的末端速度,無疑可以提供很強的穿透力,對敵方隱藏在地下,或者是山體結構中的指揮所和軍事基地威脅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