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或是發生在網絡空間,或是發生在大洋彼岸的討論,此時還尚未傳到常浩南的耳中。
在大年初一一早確認過導彈命中情況之後,他就馬不停蹄地回到鎬京,然後以最快速度完成了一份報告,接著直飛京城。
當然實際上,就算知道也無妨。
隴原效應靶場的靶標在建設過程中確實進行了一些偽裝,但被命中之後的痕跡無論如何不可能躲過後續的衛星偵察。
就算其它保密工作完美無缺,最晚到今天傍晚,美國方麵也會注意到這一異常情況。
更何況在21世紀,完美無缺的保密工作根本就不可能存在。
所以這種事情就像大禹治水。
關鍵在疏,而不在堵。
因此,實際在高超音速驗證彈規劃之初,就已經對此有所準備了……
……
2006年1月29日,農曆大年初一。
京城,傍晚。
還是京西賓館,還是那間不算大的會議室。
不過,跟一年多以前的情況不太一樣。
這一次,當常浩南在工作人員的帶領下進門的時候,發現裏麵的位置幾乎已經坐滿。
甚至包括幾位高級別領導。
明顯是在等他。
“浩南同誌。”
坐在中間沙發的首長露出一個和善的笑容,絲毫看不出過去的赫赫威名:
“從昨天晚上開始,我們可就都在等著你帶過來的好消息了!”
麵對這種場麵,常浩南趕緊加快步伐走上講台:
“實在不好意思,因為靶場那邊的氣象問題,為了確保安全,直升機稍微繞了一些遠路,所以晚了一會兒。”
說著示意旁邊的工作人員開始操作設備,準備把報告投影到幕布上。
實際上,靶場的氣象條件沒有問題。
直升機也沒有繞路。
甚至,常浩南其實根本就沒遲到。
但你總不能說是領導的錯,不該來這麽早吧?
所以隻能推給不可抗力。
這樣大家麵子上都過得去。
果然,首長擺了擺手表示不在意:
“好事多磨終成事,隻要結果是好的,多等一等又何妨?”
一句話,讓原本有些緊繃的現場氣氛立即放鬆起來。
也就在這個時候,常浩南身後的幕布上,出現了他那份報告的封麵。
“那各位首長,接下來就由我匯報一下,本次高超音速驗證彈試射的最終結果……”
上交留檔的紙質文件,內容自然要保證嚴謹且詳實。
常浩南甚至是在測試之前就已經完成了大體框架,今天白天的幾個小時,隻不過是又填進去了一些具體內容而已。
整個報告的篇幅不短,足有近七十頁。
但眼前這些高級別領導日理萬機,顯然不可能從盤古開天開始講。
所以常浩南一上來,就放出了一張導彈出艙圖。
是安裝在41175號圖160彈艙側麵的攝像機拍攝的。
視角略微呈現俯視,甚至能隱約看到遠處城市中的萬家燈火。
而位於圖片中央的,正是那枚剛剛離開發射架,但還沒點火時的導彈。
“首先,在導彈發射過程中,我們成功證明了擾流板+後緣傾斜設計可以明顯改善淺腔彈艙下方的空氣流動情況。”
他一邊介紹,一邊連續展示了幾張後續截圖。
雖然不是連續視頻,但也能非常直觀地看明白整個發射過程:
“驗證彈在被推離掛架之後,隻出現了幅度很小的縱向擺動,在最終點火之前處在約10°仰角的姿態下,剛好有利於發揮大部分導彈的最遠射程,這項技術同理可以應用於隱身戰鬥機的彈艙,保證體量更小的機載武器在超音速離艙過程中不出現姿態失控……”
開頭就是如此重量級的內容,顯然在下麵的聽眾裏引發了一些騷動。
但首長並沒有急著開口,而是示意常浩南繼續。
“後續的加速爬升過程,除了有一定的初速度以及高度以外,和我們過去常見的彈道導彈區別不大,隻是因為路徑設計問題,所以彈道最高點比較低,並且客觀上也有利於突防……”
“到達最高點後,考慮到目前的氣動翼麵尚無法承受過於嚴苛的高溫和載荷,因此進行頭體分離……”
“這是整個動力段的雷達遙測數據圖,而下麵的三條虛線分別對應東風15導彈、長征二號火箭和東風21導彈在發射後同樣階段的遙測數據,可以看出得益於新型液體火箭發動機,以及更大的初始能量,所以驗證彈相比後兩者可以更快達到相同的速度和高度……”
“……”
中間的飛行過程,常浩南基本一帶而過。
對於非技術人員來說,這部分需要關注的點並不多。
重點,還是在最末端。
“頭體分離之後,彈頭開始降低高度,並在大約55公裏的高度啟動末端加速發動機,最終達到了預期的2530m/s,相當於大約7.5馬赫的末端速度。”
終於,常浩南拿出了那張由靶場方麵拍攝、並經過一些技術處理的末端彈道圖。
一條耀眼的白色亮線橫亙於圖片中間。
但卻仿佛一束激光傾斜著射入了無形的水麵那般。
在半空中出現了一次明顯的“折射”。
“喔……”
不出預料地,聽眾席上發出了一陣驚歎聲。
盡管聲音不大,但對於這樣級別的領導來說,顯然已經是非常明顯的反應了。
而常浩南又趁此機會,恰到好處地送上了另一記重錘:
“值得一提的是,這台非常緊湊的固體火箭發動機來自航天科工六院11所,是未來計劃用於我國洲際導彈分導式多彈頭的載荷助推器……”
在前一個瞬間,首長明顯已經準備開口問點什麽。
但又被這緊隨其後第二個喜訊給堵在了喉嚨裏麵。
一時間甚至不知道該先問哪個問題。
至於其餘眾位大佬,眼神中更是閃爍著各異的光芒,隻是明顯還沒輪到次序,所以不便開口。
最終,首長還是好奇心占據了上風——
洲際導彈和分導式多彈頭雖然是鎮國重器,但卻不是什麽新鮮玩意。
可是圖上這個場麵,他是真沒見過。
“導彈在空中的這次變向,就是你之前和我講過的,雷達成像製導組件的效果?”
首長指了指前麵的圖片。
“沒錯。”
常浩南乖巧點頭:
“在大約85公裏高度時,合成孔徑雷達導引頭啟動,從視野範圍內辨認出最符合航空母艦信號特征的目標,然後控製彈頭的飛行姿態轉向目標方向。”
“由於這個識別過程比較複雜,彈載通信係統無法將全部數據回傳到地麵,不過,仍然可以從最終的命中效果看出,導引頭本身和目標識別算法都達到了預定的設計目標。”
說話間,幕布上的畫麵切換成了今早從空中拍攝的照片。
十幾個靶標當中,導彈精確地選中了最接近航空母艦的那個。
有了前麵的心理建設,這一次,倒是沒什麽發出驚呼聲。
但從諸位聽眾的動作可以看出,這個場麵給他們帶來的震撼,半點不弱於剛才。
尤其是一位身著海軍製服的領導,更是微張著嘴,深邃的眼神一動不動,靜靜凝視著那個幾乎位於“航母甲板”正中央的焦黑痕跡。
似乎回到了十年前那個並不算美好的春天。
“千軍萬馬渡海峽,萬裏驚濤把路開……”
心中不免歎息:
“如果當時能有這樣的條件……”
在大年初一一早確認過導彈命中情況之後,他就馬不停蹄地回到鎬京,然後以最快速度完成了一份報告,接著直飛京城。
當然實際上,就算知道也無妨。
隴原效應靶場的靶標在建設過程中確實進行了一些偽裝,但被命中之後的痕跡無論如何不可能躲過後續的衛星偵察。
就算其它保密工作完美無缺,最晚到今天傍晚,美國方麵也會注意到這一異常情況。
更何況在21世紀,完美無缺的保密工作根本就不可能存在。
所以這種事情就像大禹治水。
關鍵在疏,而不在堵。
因此,實際在高超音速驗證彈規劃之初,就已經對此有所準備了……
……
2006年1月29日,農曆大年初一。
京城,傍晚。
還是京西賓館,還是那間不算大的會議室。
不過,跟一年多以前的情況不太一樣。
這一次,當常浩南在工作人員的帶領下進門的時候,發現裏麵的位置幾乎已經坐滿。
甚至包括幾位高級別領導。
明顯是在等他。
“浩南同誌。”
坐在中間沙發的首長露出一個和善的笑容,絲毫看不出過去的赫赫威名:
“從昨天晚上開始,我們可就都在等著你帶過來的好消息了!”
麵對這種場麵,常浩南趕緊加快步伐走上講台:
“實在不好意思,因為靶場那邊的氣象問題,為了確保安全,直升機稍微繞了一些遠路,所以晚了一會兒。”
說著示意旁邊的工作人員開始操作設備,準備把報告投影到幕布上。
實際上,靶場的氣象條件沒有問題。
直升機也沒有繞路。
甚至,常浩南其實根本就沒遲到。
但你總不能說是領導的錯,不該來這麽早吧?
所以隻能推給不可抗力。
這樣大家麵子上都過得去。
果然,首長擺了擺手表示不在意:
“好事多磨終成事,隻要結果是好的,多等一等又何妨?”
一句話,讓原本有些緊繃的現場氣氛立即放鬆起來。
也就在這個時候,常浩南身後的幕布上,出現了他那份報告的封麵。
“那各位首長,接下來就由我匯報一下,本次高超音速驗證彈試射的最終結果……”
上交留檔的紙質文件,內容自然要保證嚴謹且詳實。
常浩南甚至是在測試之前就已經完成了大體框架,今天白天的幾個小時,隻不過是又填進去了一些具體內容而已。
整個報告的篇幅不短,足有近七十頁。
但眼前這些高級別領導日理萬機,顯然不可能從盤古開天開始講。
所以常浩南一上來,就放出了一張導彈出艙圖。
是安裝在41175號圖160彈艙側麵的攝像機拍攝的。
視角略微呈現俯視,甚至能隱約看到遠處城市中的萬家燈火。
而位於圖片中央的,正是那枚剛剛離開發射架,但還沒點火時的導彈。
“首先,在導彈發射過程中,我們成功證明了擾流板+後緣傾斜設計可以明顯改善淺腔彈艙下方的空氣流動情況。”
他一邊介紹,一邊連續展示了幾張後續截圖。
雖然不是連續視頻,但也能非常直觀地看明白整個發射過程:
“驗證彈在被推離掛架之後,隻出現了幅度很小的縱向擺動,在最終點火之前處在約10°仰角的姿態下,剛好有利於發揮大部分導彈的最遠射程,這項技術同理可以應用於隱身戰鬥機的彈艙,保證體量更小的機載武器在超音速離艙過程中不出現姿態失控……”
開頭就是如此重量級的內容,顯然在下麵的聽眾裏引發了一些騷動。
但首長並沒有急著開口,而是示意常浩南繼續。
“後續的加速爬升過程,除了有一定的初速度以及高度以外,和我們過去常見的彈道導彈區別不大,隻是因為路徑設計問題,所以彈道最高點比較低,並且客觀上也有利於突防……”
“到達最高點後,考慮到目前的氣動翼麵尚無法承受過於嚴苛的高溫和載荷,因此進行頭體分離……”
“這是整個動力段的雷達遙測數據圖,而下麵的三條虛線分別對應東風15導彈、長征二號火箭和東風21導彈在發射後同樣階段的遙測數據,可以看出得益於新型液體火箭發動機,以及更大的初始能量,所以驗證彈相比後兩者可以更快達到相同的速度和高度……”
“……”
中間的飛行過程,常浩南基本一帶而過。
對於非技術人員來說,這部分需要關注的點並不多。
重點,還是在最末端。
“頭體分離之後,彈頭開始降低高度,並在大約55公裏的高度啟動末端加速發動機,最終達到了預期的2530m/s,相當於大約7.5馬赫的末端速度。”
終於,常浩南拿出了那張由靶場方麵拍攝、並經過一些技術處理的末端彈道圖。
一條耀眼的白色亮線橫亙於圖片中間。
但卻仿佛一束激光傾斜著射入了無形的水麵那般。
在半空中出現了一次明顯的“折射”。
“喔……”
不出預料地,聽眾席上發出了一陣驚歎聲。
盡管聲音不大,但對於這樣級別的領導來說,顯然已經是非常明顯的反應了。
而常浩南又趁此機會,恰到好處地送上了另一記重錘:
“值得一提的是,這台非常緊湊的固體火箭發動機來自航天科工六院11所,是未來計劃用於我國洲際導彈分導式多彈頭的載荷助推器……”
在前一個瞬間,首長明顯已經準備開口問點什麽。
但又被這緊隨其後第二個喜訊給堵在了喉嚨裏麵。
一時間甚至不知道該先問哪個問題。
至於其餘眾位大佬,眼神中更是閃爍著各異的光芒,隻是明顯還沒輪到次序,所以不便開口。
最終,首長還是好奇心占據了上風——
洲際導彈和分導式多彈頭雖然是鎮國重器,但卻不是什麽新鮮玩意。
可是圖上這個場麵,他是真沒見過。
“導彈在空中的這次變向,就是你之前和我講過的,雷達成像製導組件的效果?”
首長指了指前麵的圖片。
“沒錯。”
常浩南乖巧點頭:
“在大約85公裏高度時,合成孔徑雷達導引頭啟動,從視野範圍內辨認出最符合航空母艦信號特征的目標,然後控製彈頭的飛行姿態轉向目標方向。”
“由於這個識別過程比較複雜,彈載通信係統無法將全部數據回傳到地麵,不過,仍然可以從最終的命中效果看出,導引頭本身和目標識別算法都達到了預定的設計目標。”
說話間,幕布上的畫麵切換成了今早從空中拍攝的照片。
十幾個靶標當中,導彈精確地選中了最接近航空母艦的那個。
有了前麵的心理建設,這一次,倒是沒什麽發出驚呼聲。
但從諸位聽眾的動作可以看出,這個場麵給他們帶來的震撼,半點不弱於剛才。
尤其是一位身著海軍製服的領導,更是微張著嘴,深邃的眼神一動不動,靜靜凝視著那個幾乎位於“航母甲板”正中央的焦黑痕跡。
似乎回到了十年前那個並不算美好的春天。
“千軍萬馬渡海峽,萬裏驚濤把路開……”
心中不免歎息:
“如果當時能有這樣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