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航天一路發展到今天,羅格自認為已經算是見多識廣了。


    然而,當他聽到蘇爾坦報出的數字時,心髒還是不爭氣地狠狠跳了一下。


    看著並未在第一時間內給出回應的羅格,蘇爾坦很快便做出了更進一步的解釋:


    “100億美元,其中前期在衛星定位係統和自然災害預警衛星兩個項目上分別投資的15億美元,以及後續在空間站項目當中,根據進度分批次支付的70億美元,後者涉及到的項目中應當包括至少兩批四名航天員的訓練,以及第一名沙烏地航天員入軌所產生的全部相關費用……”


    “……”


    還是那句話,狗大戶雖然壕,但並不蠢。


    甚至可以說,在“如何花錢”這方麵,他們要比華夏懂得多。


    100億,哪怕對於沙烏地來說,也是一筆不小的款項。


    而航天領域合作又是個長軸距的事情,所以不可能單純把錢丟過來就完事了。


    所以,即便目前還遠沒有到形成一份書麵協議的程度,但蘇爾坦還是飛快地給出了己方的條件。


    當然在他看來,這還是可以還價的。


    隻是對於羅格來說,這筆已經是之前做夢都不敢想的了。


    70億美元。


    按照當下的匯率計算,就是546億人民幣。


    大約相當於2007年軍費預算的10%。


    足夠重新執行一遍載人航天工程,然後順便把文昌航天發射場給蓋起來。


    至於另外30億美元,對於那兩個隻需要發射衛星的項目來說,也絕對是包養級別的投資了。


    “那麽……蘇爾坦博士,既然貴方給出如此誠意,那麽我們華夏也自當投桃報李。”


    羅格一邊說著套話一邊不動聲色地連續做了幾個深呼吸,總算平複住了自己的心態:


    “第二代北鬥衛星定位係統目前正在建設當中,預計到明年就可以覆蓋整個華夏以及周邊海域地區,並提供民碼20米級,軍碼5米級的初步服務……”


    “而考慮到貴方的需求,我們會盡快覆蓋波斯灣以及北印度洋周邊地區,並派出工程單位,在貴國領土範圍內建設一座地麵主控站、四座衛星信號監測站和四座上行信息注入站,全部建設完成後,在地麵控製段覆蓋範圍內,將可以提供民碼5米級,軍碼1米級的高精度服務……”


    “同樣的,我們也會調整自然災害衛星的建設優先級,在未來兩年內發射至少三顆最新的自然係列遙感衛星,可以提供月均覆蓋率大約三分之一的災害監測任務,但有必要提醒的是,自然災害預測迄今為止仍然是一項高度依賴運氣和概率的業務,任何人都不可能100%地保證準確性……”


    “……”


    見到他這樣一副幹脆果斷的樣子,蘇爾坦知道,自己剛才那個報價可能是偏高了。


    不過對於他來說,一切的核心是要達成目的,花錢多少反而是次要的。


    所以倒也沒什麽諸如“被坑了”之類的感覺,而是迅速拿起紙筆,親自開始記錄羅格所說的這些要點。


    作為沙烏地航天計劃的負責人,他的大部分知識都是純理論。


    在這種情況下,華夏方麵所透露出的任何一點消息,都有可能給他提供幫助。


    一番頗為詳細的說明之後,羅格看著正在奮筆疾書的蘇爾坦,終於是長舒了一口氣。


    而待到後者停筆之後,剛才一直坐在旁邊沒有開口的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平建突然開口道:


    “還有件事情我需要提前說明。”


    剛準備摘眼鏡的蘇爾坦動作猛地停住,示意周平建繼續。


    “天宮一號、以及未來的天宮空間站屬於同一個完整的項目,而我們華夏的動作……曆來都比較迅速,所以,雖然貴方需要到多艙組合式空間站階段才能正式參與建設,但為了確保合作順利,在協議達成之後,需要盡快向我方派出參與項目的技術人員,以及待訓航天員……”


    這句話說的相當委婉。


    換個意思就是——


    你們沙烏地的底子實在太差,所以需要抓緊補課。


    實際在一開始,周平建並不願意讓這幫大胡子參與到空間站的地麵研發和準備過程。


    倒不是為了保密。


    華夏有一套嚴格的密級設定,即便對方派人過來,也不可能接觸到那些最核心的部分。


    而是實在不願意帶差生幹活。


    太折磨人了。


    不過,差不差這種事情,其實有一個靈活的評價標準。


    看在100億美元的麵子上,周平建的態度光速發生了180°大轉彎——


    沒有人比沙烏地更懂載人航天!


    幹了!


    ……


    與此同時。


    盛京。


    在從京城回到工作單位之後,劉永全便以最快的速度投入到了研發工作之中。


    當然,作為一名航空工程師,即便是從常浩南口中聽到的計劃,他也不可能兩眼一抹黑地就直接帶著整個盛發集團的力量梭哈上去。


    肯定要先做一輪低成本、短周期的技術驗證。


    好在這個利用高能噴流結合等離子體管釋放等離子體的思路原理並不複雜,如果隻是在地麵上進行驗證,整個改造過程根本用不了多長時間。


    航空動力集團410廠的測試車間裏麵,一台和量產型號看上去別無二致的渦扇10a發動機正在地麵台架上進行工作測試——


    渦扇10g目前還處在研製階段,所以這些驗證工作肯定還是要拿老型號來做。


    北方冬天略顯陰暗的天幕之下,藍紫色的絢麗火焰從尾噴口處激湧而出,點亮了周圍數百米的夜空。


    就連排焰道兩側十幾米之外的積雪,都因為高溫的席卷而開始緩慢消融。


    “劉總,咱們真能靠發動機自身的工作條件,直接生成等離子體?”


    旁邊的助手馬曉宇穿著全套防護設備,眼睛直勾勾地盯著麵前屏幕上的複合藥噴流紅外熱圖。


    圖上一開始雜亂無章的流場紋影此時已經趨於平穩,說明發動機的工作參數正在逐漸穩定。


    “這個就要看靜電探針的測量結果了……”


    劉永全目不斜視地回答道。


    話音剛落,他便看到旁邊電腦屏幕上的壓氣機轉速和渦輪前溫度曲線都已經進入了水平狀態,於是話鋒一轉:


    “啟動差分放大電路,準備進行測量!”


    實際上,在燃燒室裏麵加入等離子源之後,尾焰中偵測到的有效等離子體密度提高是板上釘釘的事情。


    關鍵的問題有兩個。


    一是噴流電子密度是否能夠達到可用量級。


    如果隻是每立方厘米幾千上萬個電子這種水平,那帶來的隱身效果基本也就是圖一樂。


    少說也得10^7量級起步,才有可能形成可用的等離子體鞘套。


    二則是等離子體的可控性。


    如果隻是把等離子體簡單地隨著高溫高壓燃氣噴出去,那對於雷達來說基本上完全沒用。


    需要通過某種方式,讓原本向後運動的等離子體改變方向,至少完成對機尾核心部分的遮蔽。


    馬曉宇身後的另一名工程師馬上回令:


    “啟動差分放大電路,準備進行測量!”


    同時連續撥動了麵前的六個撥杆開關。


    控製台上麵的三組指示燈陸續由黃轉紅。


    “銥針進入測量區域。”


    馬曉宇的聲音很快傳來。


    電腦屏幕左側中間的窗口緊跟著顯示出讀數。


    剛開始的波動十分劇烈。


    但很快逐漸穩定下來。


    盡管前麵的數字仍然變化快到看不清,但後麵科學計數法的指數卻已經基本維持不變——


    10^9量級!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學霸的軍工科研係統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十月廿二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十月廿二並收藏學霸的軍工科研係統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