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天傍晚。
位於611所頂層的大會議室裏。
第四代戰鬥機研發團隊的一多半核心骨幹正集中在一起,各自麵前都放著兩份測試結果概要。
雖說是概要,但因為氣動和微波都事關重大,可以說是決定新一代戰鬥機關鍵性能的兩個方麵,所以哪怕在經過提煉之後,也仍然是厚厚的兩大本。
檔案室的十幾台打印機下午幾乎工作到冒煙,才勉強趕上了這次會議的時間。
當然,最前麵的大屏幕上,也正顯示著其中的一部分關鍵內容。
而林濟洪此時正坐在楊韋左手邊的第一個位置,向眾人介紹著相對應的部分。
rcs從來不是一個特定的數字,平常人們在資料中看到的“rcs值”往往隻是特定角度上的最理想情況,或是某個角度範圍內的平均結果。
真正想要客觀表現出一架飛機的隱身性能,需要借助類似物理場的表達形式,以目標為中心,在三維空間內呈現出不同角度的反射信號強度。
這一結果的呈現形式相當複雜,即便是手裏拿著報告,一時間也很難完全掌握情況。
而林濟洪作為全程跟蹤微波測試過程的負責人,無疑可以在最短的時間中提煉出關鍵內容。
“各位,根據微波暗室對概念模型做出的全向檢測結果來看,我們的基礎方案完全可以滿足航空兵方麵提出的性能要求……尤其是在正麵60°的圓錐形範圍內,麵對3-12ghz頻率範圍內,也就是x波段、s波段和部分c波段的雷達波時,雷達反射截麵積均比現有主力型號減少了2-3個數量級,有效降低了麵對常規雷達時的可探測性。”
“這一結果也基本符合我們在先期預研階段對於電磁信號特征的理論判斷,也就是與主翼同處一個水平麵內的鴨翼不會對前半球的隱身性能產生明顯不利影響,並且結合dsi進氣道在唇口部分的繭包結構,反而可以更加有效地遮擋發動機葉片,減少某些特定角度的電磁反射……”
他說著操作鼠標拖動著電腦上的3d模擬圖,來到了一個略微呈現俯視的前向視角:
“就是這裏,明顯能夠看出,這一角度附近的反射信號強度相比周圍出現了異常下降,盡管隻是一個非常狹窄的範圍,對於總體反射數值而言影響不大,但仍然可以說明我們設計思路的正確性。”
說到這裏,林濟洪稍微停頓了一下,然後切換到了另外一個視角上:
“另外,盡管因為飛機的長度尺寸較大,導致左右半球和來自正上、正下方的雷達反射麵積不可避免地相對偏大,但仍然略好於我們之前的預期,而且還可以通過合理設計機身結構和遮蔽關係進一步做出優化……”
“……”
作為總師的楊韋本人也看過大部分的階段性報告,但仍然跟著林濟洪的介紹認真地做著記錄。
而在這部分內容結束之後,坐在後者對麵的另一名副總師孔成安卻忽然停下筆,抬頭詢問道:
“老林,你剛才說的這些,都是靜態環境下的雷達反射情況……那如果各個翼麵,尤其是全動垂尾和鴨翼活動起來之後,結果會出現怎樣的變化?”
因為是設計所內部會議,所以形式上也相對隨意一些,無需等到最後統一的提問環節。
林濟洪稍微一愣:
“我們這隻是概念模型測試,被測模型的翼麵是沒有活動能力的,所以暫時沒辦法給出這麽詳細的數據……”
過了大約半秒鍾,又補充了一句:
“但如果動作麵發生明顯變化,那說明飛機正在進行劇烈機動,根據前期研究的結果定性來看,這種情況肯定會導致雷達反射截麵積增大,例如去年發生在浙、閩兩地外海的那次對抗,事後分析,對方的f22編隊直到撤退之前,被探測到的最明顯信號就出現在從平飛轉入爬升的過程當中……”“唔……”
孔成安摸著下巴,一副若有所思的樣子。
正在林濟洪感覺到有些奇怪的時候,楊韋卻提前插進話來:
“老孔你是在擔心主動控製技術的引入吧?”
“是啊……”
孔成安點了點頭:
“根據風洞測試結果,我們這個方案的橫航向穩定性有些不足,如果想在不額外增加安定麵數量和麵積的情況下保證飛行安全性,那肯定要考慮在飛控中納入主動增穩控製,通過動作麵的高頻反饋提高航向失穩迎角。”
“但是放寬靜穩定性設計的操作規律嚴重非線性,而且全動翼麵的動作麵跟安定麵相同,控製舵麵的不斷開合會影響到飛翼布局飛行器巡航過程中的隱身性能,這也是我們在設計過程中必須……”
相比於在外形設計過程中隻需要考慮氣動和結構的傳統飛機,第四代戰鬥機的研發工作增加了一個電磁反射的維度,這不僅提高了技術層麵的難度,也讓技術團隊的組織和工作方式產生了變化。
任何一個做過項目的人都知道,哪怕隻是增加一個約束條件,都會導致係統的複雜程度成倍提升。
更何況,現在是直接增加了一個約束領域。
其中的條件成百上千。
楊韋抬手向下壓了壓,打斷了對方的發言:
“這個問題不可能全都靠飛控係統來解決,目前我們對翼麵流動的認識仍然不夠充分,主動控製技術隻能用作兜底,根源上,還是需要保證氣動設計本身有足夠的靜安定性,所以最簡單的方法,就是以削弱一定的側後方隱身性能為代價,增加一個氣動安定麵……比如腹鰭或者尾鰭。”
這個想法,瞬間引起了林濟洪的激烈反應。
當然,畢竟是麵對項目總師,他也不可能真的跟對方吵起來。
於是悶聲思索片刻,接著提議道:
“楊總,這個問題說到底,是因為我們在機身前體上應用了過於激進的邊界層分離控製技術,導致在一定迎角範圍內,鴨翼和邊條翼的組合失效後,橫航向穩定性驟然降低,而一旦發生失穩,通常的航向控製麵如垂尾又因為處於低能的翼身渦尾流中而效率喪失,無法做出及時反應。”
“那相比於增加一個額外的氣動安定麵,為何不能減小鴨翼和主翼之間的邊條麵積?這樣既不會影響隱身性能,也可以減少失穩概率……我也看過之前的風洞測試結果,目前這個構型的超音速升力係數幾乎處在溢出的狀態,哪怕削弱一些,也不會對總體性能產生影響……”
麵對這個問題,楊韋沉默了片刻:
“這是甲方的要求……”
他也顯得有些苦惱:
“在超音速機動性上,必須要超過f22!”
(本章完)
位於611所頂層的大會議室裏。
第四代戰鬥機研發團隊的一多半核心骨幹正集中在一起,各自麵前都放著兩份測試結果概要。
雖說是概要,但因為氣動和微波都事關重大,可以說是決定新一代戰鬥機關鍵性能的兩個方麵,所以哪怕在經過提煉之後,也仍然是厚厚的兩大本。
檔案室的十幾台打印機下午幾乎工作到冒煙,才勉強趕上了這次會議的時間。
當然,最前麵的大屏幕上,也正顯示著其中的一部分關鍵內容。
而林濟洪此時正坐在楊韋左手邊的第一個位置,向眾人介紹著相對應的部分。
rcs從來不是一個特定的數字,平常人們在資料中看到的“rcs值”往往隻是特定角度上的最理想情況,或是某個角度範圍內的平均結果。
真正想要客觀表現出一架飛機的隱身性能,需要借助類似物理場的表達形式,以目標為中心,在三維空間內呈現出不同角度的反射信號強度。
這一結果的呈現形式相當複雜,即便是手裏拿著報告,一時間也很難完全掌握情況。
而林濟洪作為全程跟蹤微波測試過程的負責人,無疑可以在最短的時間中提煉出關鍵內容。
“各位,根據微波暗室對概念模型做出的全向檢測結果來看,我們的基礎方案完全可以滿足航空兵方麵提出的性能要求……尤其是在正麵60°的圓錐形範圍內,麵對3-12ghz頻率範圍內,也就是x波段、s波段和部分c波段的雷達波時,雷達反射截麵積均比現有主力型號減少了2-3個數量級,有效降低了麵對常規雷達時的可探測性。”
“這一結果也基本符合我們在先期預研階段對於電磁信號特征的理論判斷,也就是與主翼同處一個水平麵內的鴨翼不會對前半球的隱身性能產生明顯不利影響,並且結合dsi進氣道在唇口部分的繭包結構,反而可以更加有效地遮擋發動機葉片,減少某些特定角度的電磁反射……”
他說著操作鼠標拖動著電腦上的3d模擬圖,來到了一個略微呈現俯視的前向視角:
“就是這裏,明顯能夠看出,這一角度附近的反射信號強度相比周圍出現了異常下降,盡管隻是一個非常狹窄的範圍,對於總體反射數值而言影響不大,但仍然可以說明我們設計思路的正確性。”
說到這裏,林濟洪稍微停頓了一下,然後切換到了另外一個視角上:
“另外,盡管因為飛機的長度尺寸較大,導致左右半球和來自正上、正下方的雷達反射麵積不可避免地相對偏大,但仍然略好於我們之前的預期,而且還可以通過合理設計機身結構和遮蔽關係進一步做出優化……”
“……”
作為總師的楊韋本人也看過大部分的階段性報告,但仍然跟著林濟洪的介紹認真地做著記錄。
而在這部分內容結束之後,坐在後者對麵的另一名副總師孔成安卻忽然停下筆,抬頭詢問道:
“老林,你剛才說的這些,都是靜態環境下的雷達反射情況……那如果各個翼麵,尤其是全動垂尾和鴨翼活動起來之後,結果會出現怎樣的變化?”
因為是設計所內部會議,所以形式上也相對隨意一些,無需等到最後統一的提問環節。
林濟洪稍微一愣:
“我們這隻是概念模型測試,被測模型的翼麵是沒有活動能力的,所以暫時沒辦法給出這麽詳細的數據……”
過了大約半秒鍾,又補充了一句:
“但如果動作麵發生明顯變化,那說明飛機正在進行劇烈機動,根據前期研究的結果定性來看,這種情況肯定會導致雷達反射截麵積增大,例如去年發生在浙、閩兩地外海的那次對抗,事後分析,對方的f22編隊直到撤退之前,被探測到的最明顯信號就出現在從平飛轉入爬升的過程當中……”“唔……”
孔成安摸著下巴,一副若有所思的樣子。
正在林濟洪感覺到有些奇怪的時候,楊韋卻提前插進話來:
“老孔你是在擔心主動控製技術的引入吧?”
“是啊……”
孔成安點了點頭:
“根據風洞測試結果,我們這個方案的橫航向穩定性有些不足,如果想在不額外增加安定麵數量和麵積的情況下保證飛行安全性,那肯定要考慮在飛控中納入主動增穩控製,通過動作麵的高頻反饋提高航向失穩迎角。”
“但是放寬靜穩定性設計的操作規律嚴重非線性,而且全動翼麵的動作麵跟安定麵相同,控製舵麵的不斷開合會影響到飛翼布局飛行器巡航過程中的隱身性能,這也是我們在設計過程中必須……”
相比於在外形設計過程中隻需要考慮氣動和結構的傳統飛機,第四代戰鬥機的研發工作增加了一個電磁反射的維度,這不僅提高了技術層麵的難度,也讓技術團隊的組織和工作方式產生了變化。
任何一個做過項目的人都知道,哪怕隻是增加一個約束條件,都會導致係統的複雜程度成倍提升。
更何況,現在是直接增加了一個約束領域。
其中的條件成百上千。
楊韋抬手向下壓了壓,打斷了對方的發言:
“這個問題不可能全都靠飛控係統來解決,目前我們對翼麵流動的認識仍然不夠充分,主動控製技術隻能用作兜底,根源上,還是需要保證氣動設計本身有足夠的靜安定性,所以最簡單的方法,就是以削弱一定的側後方隱身性能為代價,增加一個氣動安定麵……比如腹鰭或者尾鰭。”
這個想法,瞬間引起了林濟洪的激烈反應。
當然,畢竟是麵對項目總師,他也不可能真的跟對方吵起來。
於是悶聲思索片刻,接著提議道:
“楊總,這個問題說到底,是因為我們在機身前體上應用了過於激進的邊界層分離控製技術,導致在一定迎角範圍內,鴨翼和邊條翼的組合失效後,橫航向穩定性驟然降低,而一旦發生失穩,通常的航向控製麵如垂尾又因為處於低能的翼身渦尾流中而效率喪失,無法做出及時反應。”
“那相比於增加一個額外的氣動安定麵,為何不能減小鴨翼和主翼之間的邊條麵積?這樣既不會影響隱身性能,也可以減少失穩概率……我也看過之前的風洞測試結果,目前這個構型的超音速升力係數幾乎處在溢出的狀態,哪怕削弱一些,也不會對總體性能產生影響……”
麵對這個問題,楊韋沉默了片刻:
“這是甲方的要求……”
他也顯得有些苦惱:
“在超音速機動性上,必須要超過f22!”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