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美國人在新聞發布會上顧左右而言他,但空基武器測試歸根結底還是瞞不住的,


    再加上各國的相關人員也都不是傻子,基本很快就分析出了本次飛行測試已經失敗的事實。


    不過,倒也沒有誰跳出來把這層偽裝給扯掉。


    畢竟美國人也沒說假話,隻是略去了一部分事實而已。


    盡管x51a顯然沒有完成全部的試飛科目,但卻依然刷新了諸多有關高超音速飛行器的世界紀錄。


    並且,也確實是截至目前最接近實用化的高超音速驗證武器。


    至於首飛失敗……


    如今距離冷戰結束才過去15年,大部分關鍵位置上的核心人員都還留著當年的記憶。


    在那個瘋狂的年代裏,別說是個導彈之類的武器,哪怕是載人的驗證飛行器,出上幾次事故都不算什麽稀罕事。


    所以,各國在幸災樂禍之餘,也並沒有覺得一次看似普通的失敗會對整個項目帶來特別嚴重的影響。


    或許是因為受到此番刺激,在華盛頓的新聞發布會召開之後的第二天,莫斯科方麵便以同樣的方式,公開了他們正在研發過程中的高超音速武器方案,分別對應空射短程、艦載/潛射中短程和陸基洲際三種型號。


    不過明眼人都能看出,這三個型號都還處在早期設計,甚至是概念階段,完全不能跟已經飛過一次的x51a相提並論。


    至於英法德等國的反應,則更是連嚴謹的概念都算不上,純屬蹭熱度炒一波概念,而且也不約而同地避開了武器化這個敏感的領域,選擇了更加激進、也更接近普通概念“飛行器”的產物。


    想來一是並不準備在軍事領域投入過多預算,二也是可以設定一個更宏大的目標,把這一杆子支到更長遠以後,有利於把整個項目拖到不了了之。


    反而是華夏方麵,卻在隨後的兩周時間裏都沒有做出任何回應。


    哪怕側麵的都沒有。


    隻是不鹹不淡地給出了一係列諸如“破壞戰略平衡”之類的譴責。


    在某種程度上,這似乎可以被視作一種妥協的表現。


    畢竟明眼人都能看出,美國人提出一小時打遍全球的設想,是緊跟在當年華夏進行的新型中程導彈試射之後。


    那這個所謂“打遍全球”到底是在針對誰,簡直不言而喻……


    當然實際上,華夏方麵之所以做出這樣略顯遲鈍的反應,跟妥協並沒有什麽關係。


    而是一時間確實不知道該怎麽反應。


    從表麵上講,這次貌似可以算是大贏特贏。


    前出監視飛行全過程的艦隊在神不知鬼不覺的情況下順利完成了任務,甚至直接捕捉到了對方飛行器從一分為二到最終徹底解體的整個過程。


    連美國人自己都沒看得這麽清楚。


    後續還在濺落區域中碰巧撈到了一個由於恰當的外形而得以漂在水麵上的東西,暫且識別為x51a飛行器的一部分碎片。


    但總結起來,似乎關鍵還是為過去幾十年中對方逼近華夏本土的各種監視行為出了口惡氣。


    要說真有多大的收獲……


    那似乎也不好這麽早就下定論。


    還需要等到返航之後,看看能不能從這些數據和殘骸中挖出什麽更有價值的東西了。


    因此,在艦隊返航之後,全部資料就在第一時間被送到了懷柔科學城。


    ……


    出於聯係方便的角度考慮,盡管整個任務都是由海軍完成,但仍然是由鄭良群負責進行聯絡。


    “上級想要知道,能否通過這些數據還有……碎片,推測一下這次x51a測試失敗的原因,以及更進一步地,分析出美國高超音速武器項目當前的進展情況。”


    趁著轉移材料的功夫,鄭良群找了個機會,單獨跟常浩南說道:


    “雖說因為美國人缺乏風洞,確實有理由對此做出相對負麵的估計,但考慮到此前的x43a,乃至於更早前的x15也都是在同樣,甚至更加糟糕的環境下完成,所以上麵還是需要考慮對方仗著財大氣粗,直接以射代試的可能……”


    “這個意思我明白。”


    常浩南抬了下手,示意對方不用繼續說下去:


    “不過……”


    他麵露難色地看了一眼正在往科學城的數據庫中導入監視信息的工作人員:


    “雷達數據能記錄下來的,也隻有目標的飛行軌跡而已,我搞的畢竟是科學不是玄學,要想隻靠這些東西分析出失敗原因……隻能說可以試試,但最好還是別抱太大期待,如果溯因分析這麽好做,人類也就不用給飛機設計那麽複雜的黑匣子了,這你應該是懂的。”


    鄭良群飛行員出身,對於這種情況倒是早有預料,聞言也沒表現出什麽失望之情,隻是回答道:


    “放心,也不是說一定要有個明確的結果……”


    話才說到一半,他就發現常浩南的注意力似乎並沒有放在自己身上。


    而是緊盯著後麵的某個地方。


    回過頭一瞅,才發現是兩名軍官正在把一個被海洋迷彩防雨布包裹起來的玩意搬到一台手推小車上麵。


    眯著眼睛看了好一會兒之後,常浩南才重新轉過頭來:


    “那東西就是長征9號撈起來的碎片?”


    “是啊……”


    鄭良群點點頭


    “據推測應該是一段外殼,因為形狀類似船型,所以碰巧漂在海麵上,被我們及時趕過去的潛艇給打撈起來了……說起來,因為我們水麵艦艇編隊的臨機決策,額外糾纏了美國驅逐艦大概四個小時,導致等他們趕過去的時候,水麵上大概連油漬都沒了……”


    而常浩南卻沒有聽他後麵叨叨的這些細節,隻是快步走上前去,對那兩名尉官說道:


    “麻煩把這塊雨布打開一下,我想看看這東西具體是什麽形狀的。”


    二人先是看見常浩南跟鄭良群談笑風生,又很快注意到了他胸前掛著的工作證,當下也沒管尚未簽字交接這些細節,依言扯開雨布,露出了覆蓋在下麵的碎片真容。


    常浩南的眼神瞬間就亮了起來。


    而鄭良群盡管站在他身後,也冥冥中感覺到了一些氣氛層麵的變化:


    “怎麽,這段外殼很重要?”


    常浩南猶豫片刻,但最後還是直接給出了肯定的回答:


    “衝壓發動機和常見的航發不一樣,並非通過葉輪設備,而是直接依靠進氣道-隔離段的外形來提供氣體壓縮能力,以及調節所容納的激波串強度。”


    鄭良群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


    “這塊外殼,恰好就是進氣道內壓縮段的一部分……”


    常浩南彎下腰,繞著手推車來回轉了兩圈:


    “雖然有些變形,但還有一定的複原價值,而考慮到超燃衝壓發動機的進氣道內不會有一些奇怪的彎折,又可以根據複原情況還原出……至少還原很大一部分的進氣道內壓縮段設計。”


    說完之後,又回頭招呼另外幾名工作人員過來:


    “交接完成之後,給這部分碎片做個高精度掃描,然後告訴薑總,我準備對一個新的模型進行風洞測試……”


    這下子,鄭良群完全聽懂了:


    “然後……就有希望借此分析出x51a的進展情況?”


    “運氣好的話,還不光是這樣。”


    常浩南臉色有些古怪,似乎是在憋笑:


    “我們手頭有飛行條件複現型的超高速風洞,這是對方完全不具備的條件。”


    “所以,很有可能分析出一些連美國人自己都還不知道的東西……”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學霸的軍工科研係統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十月廿二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十月廿二並收藏學霸的軍工科研係統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