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良群這會兒還並不知道,常浩南已經有辦法把高超音速導彈掛到殲11的機腹中線,從而徹底把這種無法攔截的玩意定義成為一種“戰術武器”,並大大降低它的使用門檻。


    無論是戰術、技術還是政治層麵。


    但即便他真的得知了這個消息,恐怕在短時間內也來不及高興。


    因為空軍正在西北地區組織建軍以來第一次師旅級別的多兵種實兵對抗演習。


    空戰部分不設高度差限製,而低空對抗部分則不設突防高度限製,可以說是最貼近實戰的模擬方式。


    實際早在二十年前就有人提出,可以考慮參考美軍“紅旗”係列軍演的方式,提升我空軍部隊的訓練和戰備水平,並且也常識性地組建了一支模擬假想敵的藍軍部隊。


    不過,在那個飛行員年均升空時間勉強破兩位數、能成建製夜航就算精銳部隊的年代,這種演訓內容對於華夏空軍而言是根本無法想象的——


    連日常訓練都會發生各種離譜的飛行事故,真要搞不設限對抗,那每年摔掉的飛機恐怕會比新接裝的都多。


    直到新世紀來臨之後,隨著裝備和訓練水平的提高,以及獵蝠行動和築堤行動的連續成功,相關訓練才得以不斷突破原有界限,逐漸朝著實戰化方向靠攏。


    而經曆過八九十年代陣痛期,又在新時代來臨前夕首開戰果的鄭良群,更是這一變化的最主要推手。


    某種程度上甚至可以說,空軍實戰化演訓範圍的擴大過程,就是他本人從團長到軍種參謀長的升職過程。


    因此於情於理,這次有著裏程碑意義的聯合演習,都是交給鄭良群進行統籌。


    但演習結果卻讓他的臉色有些難看。


    前半程的空戰模擬階段倒是一切順利,二代機和三代機組都分別決出了各自的獲勝者。


    雖然暫且還沒想好要不要頒發個什麽稱號或者獎杯之類的紀念品,但總歸是你來我往,打得異常精彩。


    一些發揮不佳的單位也痛定思痛,決心狠下功夫,等到來年再殺回來。


    問題出在後半程的地空模擬對抗上。


    殲轟機單位靠著射程150km的空對麵導彈,在演習區域邊緣七進七出瘋狂試探,而防守方這邊射程夠遠的s300pmu2采用tvm製導,在地平線以外隻需要單純降低高度就會脫鎖,采用主動雷達的紅旗9射程又不夠,隻需要單純調轉方向就能甩開。


    一場本應激烈的對抗直接變成單方麵挑逗,最後還是不堪其辱的導彈旅長放棄保護目標,參照前輩們對付u2的經驗帶著一個營搞起近快戰法,才勉強實現了一次反殺。


    代價則是保護任務徹底失敗。


    當然,就算他不這麽做,失敗也是早晚的事情。


    上級在演習開始之前給每個單位都提供了一定量的彈藥基數,為了保證命中率,防空導彈每輪開火都至少要打出一次兩發齊射。


    而航空兵那邊卻可以根據情況決定是否發射武器。


    實際上,當旅長決定帶隊去打遊擊的時候,他們已經隻剩下三部發射車總計12枚備彈了。


    這和事先想好的情況顯然不同。


    本次演習除去戰術價值以外,還順便承擔一些戰法和裝備的驗證任務。


    在預期當中,地空對抗部分的節奏應該是短促且優美的,一切會發生在電光火石之間,最終以飛行員成功利用地形或是雷達兵成功找到破綻作為終結。


    但最後卻變成了冗長而無聊的消耗戰。


    更讓鄭良群感到痛苦的是,理智告訴他,這很可能才是未來戰場上地空對抗的真實形態。


    相比過去,作戰飛機和防空武器的發展在某種程度上達到了平衡,導致對抗隻能以某一方的彈藥儲備告罄而結束。


    “往好的方麵想,這至少證明了同誌們是真的是在麵向實戰進行思考,而不是麵向我們導演部。”


    前來觀摩的軍種首長喬晨青倒是看得很開:


    “作為係列演習當中的首次,能夠看到這樣的結果,我覺得已經足夠滿意了……就算還有些細節層麵的問題,也可以後麵再改嘛。”


    這一句話,相當於定下了評價的主基調。


    但鄭良群所擔心的卻並不是這些:


    “我是在想,演習結果表明,即便技術水平相當,空地對抗中的防守方也始終處在巨大劣勢,這對我們來說可不算是個好消息……”


    喬晨青當然聽得懂他的意思。


    盡管這些年來的敵我態勢有所改善,但就整體局麵而言,華夏仍然處於戰略守勢。


    “這倒是不讓人意外,早不就有說法麽,防空防空,十防九空……沒人能通過防守贏得主動權,所以我們的前輩才建立了‘積極防禦’的概念。”


    說到這裏,他稍微停頓了一下,接著話鋒一轉,出言寬慰道:


    “而且從戰術要求上講,能夠驅離敵機並攔截住對方發射的彈藥,就已經算是完成防空部隊的基礎任務了,至於攻勢製空……那應該是航空兵的工作。”


    這番話無疑讓飛行員出身的鄭良群相當受用:


    “不過,最好還是能繼續延伸防空導彈的有效攻擊範圍……”


    就在此時,從後麵傳來了另一個聲音:


    “恕我直言,這個難度很大……”


    二人回過頭,發現是航天科工集團第二研究院的沈芳忠總師。


    他此行前來的目的,是通過收集一線反饋,為紅旗9的下一步改進型號做準備。


    但剛才卻聽到了一個讓他幾乎心肺停止的要求,於是趕緊解釋道:


    “因為動力形式以及彈體尺寸的限製,像48n6或是標準2那樣200km出頭的有效射程就基本已經是極限,更新的40n6或是標準6雖然可以把紙麵數據延伸到300-400km之間,但那隻是通過更換主動雷達導引頭,獲得了在射程遠端俯衝攻擊低空目標的理論能力而已,很難命中有機動性的目標……”


    “……”


    鄭良群和喬晨青對視了一眼。


    最後還是前者開口問道:


    “沈總師,過去兩天的情況您也看到了,有沒有什麽辦法能解決……或者至少是緩解這樣的被動局麵?”


    沈芳忠露出苦笑:


    “這可是全世界同行都麵臨的最大難題……哪有那麽容易……”


    短暫的感慨之後,他還是正色回答道:


    “非要說的話,目前的主流路線有兩條。”


    “一是讓大型遠程彈和小型中程彈在同一個係統內兼容,提高火力通道的數量和火力持續性,比如你們應該看到過9m96係列防空導彈和48n6係列防空導彈在s300係統上共架發射,相當於把思路從攔截發射平台為主改為攔截彈藥本身為主。”


    鄭良群思索片刻,還是搖了搖頭:


    “交換比還是不劃算,而且隻會讓進攻方的活動更加肆無忌憚,甚至壓縮空射武器的發射距離,可以作為備選方案,但沒辦法治本……第二種路線呢?”


    這個回答並沒有讓沈芳忠感到意外,於是馬上繼續道:


    “目前哪怕最先進的防區外空對地武器,射程也基本處在300-350公裏這個範圍內,所以,如果能讓遠程防空導彈在彈道末端也獲得一樣的機動性和命中概率,那就有機會在敵機進入發射陣位之前實現攔截。”


    “這次過來之前我聽說,陸軍那邊在推進劑領域搞出來了點有趣的新東西,如果能投入一些研發資源,那或許值得期待……”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學霸的軍工科研係統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十月廿二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十月廿二並收藏學霸的軍工科研係統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