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剛才坐進機艙的那一刻開始,付國祥就已經期待著進行高空高速科目的試飛了。


    作為試飛員,他在進行地麵準備的時候,自然看過飛機的性能報告。


    上麵顯示04號原型機更換的新發動機在飛行高度20000米以上時,性能提升非常明顯。


    別的不說,光是可用推力就從不到4噸提高到了6噸左右的水平。


    足足50%!


    一般來說,由於空氣密度、溫度和含氧量等要素的變化,航空發動機的性能會隨著飛行高度的增加而下降。


    這種情況在一萬米以上的高度會更加明顯。


    海平麵推力這種數據可以作為航空發動機性能的一個參照,但未必有多大的價值。


    兩台紙麵推力相近的發動機,在裝機升空之後的性能參數差個一倍出來並不算什麽新鮮事。


    原來的渦噴14顯然就屬於實際表現不那麽樂觀的型號。


    作為一款截擊機,殲8自然傾向於對高空高速區進行優化。


    但這個“優化”是相對而言的。


    隻能說,相跟同時期華夏空軍裝備的其它飛機比,殲8的高空高速性能更好些。


    但要是和其它國家的同行們比,結果就並不十分樂觀了。


    比如作為截擊機最重要的性能,殲8和殲8b的最大航速實際上都隻有2.2倍音速。


    不要說跟米格25這種飛到過3馬赫以上的怪物相比,就連並非以截擊作為主要任務的f4和米格23,在這項數據上都要更強一些。


    更何況由於前麵提到過的動力響應問題,極速快並不意味著加速快,原來的殲8在高空中的總體表現還是比較笨拙的。


    作為一個單純的導彈發射平台倒是勉強夠用了,然而……


    直到現在為止,華夏能給殲8使用的導彈仍然隻有那五十多枚從意大利進口的阿斯派德。


    實際上,付國祥是空軍中少數在得知了十號工程和十一號工程的存在之後,仍然認為有必要裝備新型號殲8飛機的人之一——


    在加入試飛單位之前,他曾經在蓉城軍區空軍服役過很長一段時間,先後駕駛過殲6和殲8i兩種型號。


    由於這一方向地理地勢的特殊性,華夏空軍長期以來隻能在3000米以下的機場保持全年駐紮。


    盡管海拔高達5374米的高原雷達站視野優越,幾乎可以在目標起飛的同時就捕捉到信號並發出預警,但是麵對南亞國家裝備的米格25r偵察機,從蓉城或者梨城起飛的殲7連航程都不夠,殲8i雖然能造成一定威脅,但等它慢慢爬升再加速飛過去,往往也隻能吃到兩台r-15發動機的尾氣……


    這導致對方的襲擾行動在十幾年中愈發猖狂,有時甚至故意深入領空進行挑釁。


    付國祥的一名戰友就在嚐試采用動力躍升戰術突破最大升限發射導彈的過程中發生了事故,最終不得已離開了作戰單位。


    因此今天,在體會到這兩台新發動機帶來的驚喜之後,他已經迫不及待地想要飛到應該屬於這架飛機的速度和高度,去探索極限了。


    ……


    “準備開始進行超音速飛行科目測試。”


    付國祥重複了一遍塔台的口令,然後按照過去的習慣,左手緩慢推動節流閥,同時右手稍稍拉杆,讓飛機進入淺爬升狀態。


    他注意到轉速表的指針響應仍然和在地麵的時候別無二致。


    節流閥的任何動作都能在很短的時間裏反映到發動機的推力變化上麵。


    而且從儀表狀態中可以看出,即便在加力燃燒室開始工作的一瞬間,發動機的各項數據仍然維持在一個相對穩定的範圍之內。


    這給了付國祥極大的信心。


    如果是以前的04號原型機,為了保證發動機工作狀態的穩定性,節流閥從中間推力到最大推力的過程需要控製在20-30秒上下。


    但這一次,他用比平時快了差不多一倍的速度把節流閥一推到底。


    “已經推動節流閥到最大推力狀態。”


    付國祥的聲音在塔台中響起。


    距離向他下達超音速測試的命令僅僅過了大約10秒鍾。


    在場的外行觀眾們之中響起一陣熱烈的掌聲,但旋即被那位長者揮手打斷。


    “不要打擾到技術單位的同誌們。”


    指揮室中重新安靜下來。


    “發動機的狀態如何?”


    試飛指揮員的聲音有些緊張。


    他在因為超齡而停飛之前一樣是一名試飛員,曾經參與過殲8b型號的試飛,因此非常清楚穩定推加力的技巧。


    剛剛的用時太短了。


    “報告塔台,我已經突破音速,目前高度11670,發動機的所有數據都非常穩定。”


    付國祥沉穩的聲音繼續傳來,但大家都能聽出他是在強壓著自己的興奮:


    “飛機的動力響應比之前敏捷得多,而且……在當前高度下的推力也更強,我的速度提升非常快!”


    在正式進行試飛之前,每一個參與試飛的人員都會經過多次簡報會,以了解飛機的各項理論數據。


    不過是一方麵,通過計算和模擬得到的結果往往並不能和實際情況對上。


    另一方麵,很多性能也難以在紙麵上進行量化。


    因此試飛員報告的情況,絕對是超出了大多數人預期的。


    然而就在大家還在消化剛剛發生的一切時,04號原型機已經到了新的速度和高度節點。


    “當前高度16500,表速1850。”


    也就是突破了1.5倍音速。


    盡管試飛過程會全程處在雷達的追蹤之下,但地麵雷達隻能給出目標的地速,而對於一架飛機來說更有價值的數據則是空速。


    所以一般情況下,數據還是會以飛行員的報告為準。


    對於後世更先進的試飛係統而言,地麵塔台可以實時檢測飛機的狀態,不過在眼下這個時候,詳細的試飛數據隻有等到飛機返航之後才能獲取。


    機艙裏麵的付國祥已經遠遠把聲音甩在了身後,在他眼前,速度表顯示的數字已經來到了2480,並且仍然在以非常快的速度增加。


    這架飛機在過去的試飛中也來到過類似的速度,但那個時候,再想要繼續加速已經非常困難了。


    “高度20500,表速2590。”


    這是過去老殲8的理論最大升限和速度。


    實際上,在任何一架飛機上,這兩個指標都是不能同時滿足的。


    也就是說,04號原型機還遠沒有到達極限。


    “請求繼續進行試飛!”


    付國祥終於體會到了一架真正截擊機的性能!


    ……


    這個要求讓塔台裏麵的指揮員猶豫了一瞬間。


    04號原型機這次雖然不能算是正兒八經的“首飛”,但畢竟才更換了全新的動力係統,實際上是擔負著對渦噴14進行載機平台飛行試驗的任務。


    照理來說,這第一次上天不應該進行太極限的測試。


    更不用說還有領導正在參觀。


    就連目前的兩萬米高度,2.2馬赫速度,都已經超出了原本的試飛計劃之外。


    但是根據付國祥報告的情況,目前的高度和速度對於這架飛機來說應該還遠沒有到達極限,並且根據之前的高空台和空中台測試結果,也確實有進一步嚐試的潛力……


    幾秒鍾的糾結過後,他回頭看向了等在身後的楊奉畑和常浩南。


    “先檢查一下當前高度和速度下飛機的各係統工作情況。”楊奉畑伸出一隻手,按在了指揮員的座椅靠背上:


    “尤其是看一下發動機能否穩定供電,這很重要。”


    戰鬥機在飛行和作戰過程中需要消耗大量電能,在正常情況下,會由主發動機帶動的idg發電機進行發電。


    但是發動機畢竟是有極限的,能夠提供的總功率就那麽多,如果讓飛機長期處在接近極限的狀態下飛行,或者發動機的情況不太穩定,就可能出現供電不足的情況。


    後世的f35戰鬥機就一直被這個問題所困擾,無法維持維持機上設備同時全功率運行,一直到常浩南重生的時候都沒聽說解決。


    所以,如果供電還能夠維持正常,至少說明發動機還處在一個比較遊刃有餘的工作狀態下。


    指揮口令被迅速下達給了空中的付國祥。


    作為一架全狀態原型機,04號機上麵自然也安裝了1471g雷達。


    相比於殲8b上麵那台本質上是從測距雷達改出來的208a單脈衝雷達,1471g的性能就要好上很多了。


    這是華夏第一部x波段機載脈衝多普勒雷達,首次具備了(至少是理論上的)下視能力,可以引導半主動雷達製導導彈進行超視距攻擊。


    無論怎麽說,對於殲8這樣一款飛機來說都是滿足需求的。


    不過作為代價,雷達開啟所消耗的功率也比過去高了不少。


    “雷達已經通電,自檢成功。”


    在兩萬米高度上開雷達,如果不特地設置一個靶機的話,自然是什麽都搜索不到,但隻要能夠正常工作,至少說明電源方麵沒有問題。


    聽到這個消息的常浩南和楊奉畑對視一眼,也是麵露喜色。


    相比於完全經由他們之手設計測試的飛機機體和航空動力,電科14所負責研製的1471係列雷達屬於一個不完全可控的因素。


    但是這次既然能在2萬米以上的高度完成自檢,說明至少在底子上沒有問題。


    至於霹靂11空空導彈……


    嚴格來說,機載武器並不屬於八三工程包含的內容。


    不過按照現在的情況來看,還真有可能遇到“有機無彈”的情況。


    當然這些都是後話,飯總要一口一口吃。


    導彈的問題不是601所能解決的,當務之急還是繼續完成試飛。


    “允許繼續試飛,但必須保證最大速度不能突破2900。”


    常浩南低頭在塔台指揮員旁邊說道。


    根據他對換發之後殲8-3性能的模擬計算,限製飛機最大速度的已經不再是動力因素,而是機體。


    飛行器在稠密大氣中作超音速飛行時,與高速氣流的摩擦會引起機體表麵溫度急劇升高,從而導致機體材料結構強度減弱,剛度降低。


    對於殲8-3這樣以鋁合金為主要材料的機體結構而言,2.5馬赫基本上是保證飛行安全的極限速度。


    如果想要繼續突破,那麽就得在機體材料上麵下大功夫才行。


    例如米格25在機體結構上大量使用了vns-2高鎳馬氏體鋼和vns-5高鉬高氮奧氏體鋼兩種在當時堪稱黑科技的航天專用結構鋼,其材料密度是鋁合金的三倍有餘,因此滿油帶彈狀態下幾乎相當於一輛t72坦克在天上飛。


    而速度更加誇張的sr71則使用了大量航空鈦合金,同樣作為代價,由於材料的延展性問題,在飛機被“加熱”到正常狀態之前都要一直漏油。


    總之即便不考慮成本和技術難度,對於殲8-3這樣一架麵向21世紀的飛機來說,也沒有必要為了突破2.5倍音速在這方麵付出太大的代價。


    當飛機的速度來到2800之後,付國祥終於發現,儀表上麵數字轉動的速度變得慢了下來。


    他已經處在22500米的高度上,稀薄的空氣也讓飛機逐漸停止了爬升。


    由於陽光無法得到充分的散射,此時付國祥頭頂的天空已經不再呈現蔚藍色,而是逐漸變成了暗黑色。


    “達到速度2890,準備減速和下降高度。”


    如果選擇用速度換高度的話,那麽大概可以衝到24000米左右,但那無論如何都不是今天的試飛項目了。


    況且由於加力飛行時的油耗巨大,機內燃油幾也不再支持他繼續揮霍下去了。


    他有勇氣不假,但不是無腦的莽撞。


    ……


    剛剛呆在塔台裏麵,又不負責指揮任務的眾人都已經來到了停機坪附近,隨行的攝影師架起長槍短炮對準跑道。


    十幾分鍾之後,04號機細長的身影逐漸從天邊出現,逐漸下降高度接近跑道。


    得益於常浩南設計的新機翼,飛機的進近速度相比原來慢了很多,看上去反倒多了幾分沉穩的架勢。


    後機輪首先觸地。


    橡膠與跑道接觸,騰起一陣青煙,並發出“吱——”的尖銳響聲。


    隨後減速傘放出。


    飛機最終穩穩地停在跑道末端。


    整個北陵機場頓時被歡呼聲所淹沒。


    下午照例還有一章


    (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學霸的軍工科研係統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十月廿二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十月廿二並收藏學霸的軍工科研係統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