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空軍目前有14架從不同渠道購買的二手伊爾76t/td運輸機。
其中還有四架是留出來準備改裝預警機的。
盡管數量很少、都不是新機並且相關的戰術戰法也還不太熟練。
但終究已經讓軍隊體驗過大型運輸機的性能了。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回不去了。
在三倍於運8的載重下還能飛出三倍於運8的航程!
遠程運輸航空兵每年的年終總結交上來,總結起來就是一句話。
大飛機真tm的香,趕緊再多整點!
不過,部隊的呼聲高歸高,考慮到前些年華夏捉襟見肘的軍費,實在負擔不起再引進更多伊爾76或者其它大型運輸機的開支。
再加上大型運輸機相比於同為空軍裝備的幾種先進戰鬥機型號而言還是沒有那麽迫在眉睫,這件事情也就一直被擱置下來了。
但是1997年,情況卻出現了一些變化。
次要原因是由於96年的一係列事件刺激,軍費總額按照計劃猛漲了將近100億元人民幣。
同時因為幾個民航型號的發展主導權被收歸科工委係統,導致賬麵上又多出來了幾十億。
而主要原因則是,在編列1997年度經費預算的時候,一眾人驚訝地發現,由於如殲8c、昆侖發動機和霹靂11等諸多開銷巨大的項目集中在1996年下半年被提前完成,因此有一大筆原本在計劃之中的項目研發和裝備采購費用被省下來了。
這筆錢單論總數倒是並不比前麵二者更多,也就是幾十億的水平。
但裏麵卻有相當一部分的外匯配額。
放在90年代,這可是香餑餑。
主要是十一號工程技術引進過程中省下來巨額款項——
按照原來華夏這邊的心理預期,包括技術轉讓、設備、材料、人工等費用在內,整個項目期間需要對俄方支付的合同總額最低大概在70-80億美元之間。
其中要在96-97年度一次性支付的費用就有近15億美元。
但是蘇霍伊方麵去年在談判過程中做出了巨大讓步,降低了采購單價並同時減少了要求華夏直接從俄方采購的飛機數量,導致這筆支出實際上相比原計劃減少了三分之一左右。
也就意味著僅僅在1997年,就多出來了差不多5億美元可以用在對外引進其它技術或者裝備上麵。
這完全可以算得上是一筆意外之財。
正好又趕上伊留申集團和契卡洛夫工廠共同邀請華夏方麵派代表團訪問。
空軍方麵的心思自然也就活泛了起來。
這才有了懷國莫帶隊的這次行程。
在出發之前,科工委召開的小規模內部會議上,丁高恒把這些事情羅列總結了一下。
本意是給大家提高一下自信。
但表格剛在大屏幕上展示出來,就有人發現了亮點。
似乎這些事情背後都隱約飄過了同一個名字……
或是直接或是間接,常浩南都在其中發揮了相當重要的作用。
對此,丁高恒風趣地評價道:
“看來我們這位小同誌,還能算得上是空軍的財神爺呐……”
一開始的時候,懷國莫這次到塔什幹,甚至都想把這位“財神爺”給一起帶上。
後者在之前那次對歐談判中表現出的奇思妙想以及大局觀讓他相當難忘。
隻可惜問過之後才知道對方正在幫電科集團處理一個高難度課題,暫時無法脫身。
權衡再三之後,他還是認為讓常浩南去解決技術問題更加重要。
畢竟前麵提到過的那幾次,後者也都是通過技術手段破的局。
……
短暫的神遊之後,懷國莫的注意力重新回到了廠房裏麵停著的兩排大飛機身上。
剛剛一直沒怎麽開過口的庫切羅夫終於走到了最前麵:
“我們廠裏現在總共有2架已經基本完工,隻剩下一些整備工作需要做的伊爾78加油機,就是離我們最遠的那兩架。”
順著廠長的指向,懷國莫看到了位於隊列末端,機身上還噴塗cp字樣的兩架飛機。
旁邊的洛茲科張了張嘴,似乎想要說點什麽,但最後還是沒有出聲。
契卡洛夫廠雖然沒有從頭開始製造飛機的能力,但把這些半成品機體完工還是沒問題的。
從法律層麵上,當然可以討論這些留在契卡洛夫工廠裏麵的飛機到底有多少比例屬於伊留申集團。
但這沒有意義。
聯盟解體本來就是一團亂麻,能從混亂中搶到多少東西全憑各自本事,如今就算說出花來,庫切羅夫也不可能把這些停在總裝車間裏麵的東西交出來。
眼下正處在伊留申集團和塔什幹本土勢力爭奪契卡洛夫工廠遺產的關鍵時刻,沒必要因為這些零碎的東西得罪其中的重點人物。
在庫切羅夫的帶領下,走到了伊爾76總裝線附近。
“前麵四架飛機也是伊爾78,完工度大概70%,在有足夠資金支持的情況下,大概可以在半年之內全部完工。”
“最前,也就是我們現在經過的四架是軍用運輸型的伊爾76td,完工程度大概一半左右,主要是動力係統還沒有到位,如果彼爾姆發動機廠能夠提供足夠的d30kp2發動機,那麽也很快,最多……一年半到兩年時間吧。”
“為什麽這四架飛機要這麽長時間?”
跟在懷國莫身後的梁卓平有些好奇地問道。
畢竟真要說起來,伊爾78的複雜程度其實要比伊爾76更高。
“因為我們現在沒辦法像以前那樣同時生產這麽多飛機,所以必須要排隊,排在後麵的自然就慢了。”
庫切羅夫也沒有在這種事情上隱瞞——盡管他這段時間為了迎接華夏采購代表團的到來已經做了不少表麵功夫,但廠子的現狀對於了解內情的人來說還是一眼便知。
就算他不說,華夏人隻要花上幾天功夫在塔什幹市區轉悠幾圈拉拉家常,也能了解個七七八八。
“這個一號車間過去可以同時對12架200噸級的大型飛機進行總裝,現在麽……隻能保證3-4架了。”
老廠長的聲音中帶著些許落寞。
不過他轉而又對梁卓平和懷國莫保證到:
“就算是這樣,我們的性價比和效率也已經算是很高的了,世界上沒有任何其他地方能夠保證在兩年之內給你們提供10架嶄新的戰略運輸機,而且價格麽……後麵都可以談。”
這倒不是假話。
實際上現在世界上能夠提供戰略運輸機的供貨商滿打滿算也就三家而已。
其中麥道,或者說波音的c17必不可能賣給華夏。
而安東諾夫那邊又沒有了生產安124的能力,況且由於起降條件的限製,安124和伊爾76之間也並不構成競爭關係。
契卡洛夫廠唯一的競爭對手,實際上是自己過去造出來的那800架伊爾76。
如果開價過高,華夏人完全有可能轉過頭去買舊貨。
要知道這個時候才是1997年初,獨聯體各國手中的二手飛機機況尚且不錯。
遠的不說,就烏茲別克空軍自己,手裏就有十幾架根本用不上的伊爾76等著脫手。
而大修伊爾76的業務,像是白俄571航空修理廠之類的地方都可以完成,競爭就很激烈了。
“何必留到後麵,我想我們今天就可以開始談。”
……
在有利可圖的米爾濟約耶夫極力撮合之下,華夏和契卡洛夫廠關於目前這10架飛機的相關談判非常順利,甚至都沒需要坐上談判桌,直接在一架伊爾76的機艙裏麵就達成了口頭約定。
由於廠裏急著用錢,加上這些飛機對於烏茲別克來說本來也屬於白嫖,完全不涉及研發費用,崽賣爺田心不疼的情況下,10架飛機打包才要價1.08億美元。
當然,對於這個時代的華夏來說,這已經可以算是一筆驚天大單了。
但如果讓人在閻良的常浩南看到這個價格肯定要直呼離譜。
17年後的2014年,華夏從二毛手裏購買的3架二手伊爾78,單價4500萬美元。
哪怕計算這些年的通貨膨脹率,單價960萬的新機也確實稱得上是清倉甩賣了。
當然,雙方第二天還是辦個了簡短的儀式,把正式合同給定了下來。
畢竟都擔心對方會反悔。
不過,隨後和伊留申集團,以及契卡洛夫廠三方關於新型伊爾76mf運輸機采購的談判,卻是從一開始就進展緩慢。
二手飛機說穿了是過去聯盟的資產,低價賣了也就賣了,但是新機,尤其還是剛剛完成首飛不久,還沒有完全定型的新機,可就是另一回事了。
洛茲科這邊把飛機單價咬死了定在每架3300萬美元,而且必須在未來10年內至少采購36架。
關於這個數量,懷國莫倒是沒什麽意見,但3300萬美元的單價對於華夏來說還是太高了。
十一號工程總共省下來差不多20億美元,總不能轉手就把一多半都交到伊留申手裏不是?
這可是純正意義上的對外采購,不涉及技術轉讓的。
連續幾天的交鋒下來,雙方都不願意讓步。
於是談判就這麽陷入了僵局。
“要不,我們聯係一下那位財神爺同誌,問問他有沒有什麽看法?”
在第不知道多少輪談判結束之後,梁卓平談笑間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本章完)
其中還有四架是留出來準備改裝預警機的。
盡管數量很少、都不是新機並且相關的戰術戰法也還不太熟練。
但終究已經讓軍隊體驗過大型運輸機的性能了。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回不去了。
在三倍於運8的載重下還能飛出三倍於運8的航程!
遠程運輸航空兵每年的年終總結交上來,總結起來就是一句話。
大飛機真tm的香,趕緊再多整點!
不過,部隊的呼聲高歸高,考慮到前些年華夏捉襟見肘的軍費,實在負擔不起再引進更多伊爾76或者其它大型運輸機的開支。
再加上大型運輸機相比於同為空軍裝備的幾種先進戰鬥機型號而言還是沒有那麽迫在眉睫,這件事情也就一直被擱置下來了。
但是1997年,情況卻出現了一些變化。
次要原因是由於96年的一係列事件刺激,軍費總額按照計劃猛漲了將近100億元人民幣。
同時因為幾個民航型號的發展主導權被收歸科工委係統,導致賬麵上又多出來了幾十億。
而主要原因則是,在編列1997年度經費預算的時候,一眾人驚訝地發現,由於如殲8c、昆侖發動機和霹靂11等諸多開銷巨大的項目集中在1996年下半年被提前完成,因此有一大筆原本在計劃之中的項目研發和裝備采購費用被省下來了。
這筆錢單論總數倒是並不比前麵二者更多,也就是幾十億的水平。
但裏麵卻有相當一部分的外匯配額。
放在90年代,這可是香餑餑。
主要是十一號工程技術引進過程中省下來巨額款項——
按照原來華夏這邊的心理預期,包括技術轉讓、設備、材料、人工等費用在內,整個項目期間需要對俄方支付的合同總額最低大概在70-80億美元之間。
其中要在96-97年度一次性支付的費用就有近15億美元。
但是蘇霍伊方麵去年在談判過程中做出了巨大讓步,降低了采購單價並同時減少了要求華夏直接從俄方采購的飛機數量,導致這筆支出實際上相比原計劃減少了三分之一左右。
也就意味著僅僅在1997年,就多出來了差不多5億美元可以用在對外引進其它技術或者裝備上麵。
這完全可以算得上是一筆意外之財。
正好又趕上伊留申集團和契卡洛夫工廠共同邀請華夏方麵派代表團訪問。
空軍方麵的心思自然也就活泛了起來。
這才有了懷國莫帶隊的這次行程。
在出發之前,科工委召開的小規模內部會議上,丁高恒把這些事情羅列總結了一下。
本意是給大家提高一下自信。
但表格剛在大屏幕上展示出來,就有人發現了亮點。
似乎這些事情背後都隱約飄過了同一個名字……
或是直接或是間接,常浩南都在其中發揮了相當重要的作用。
對此,丁高恒風趣地評價道:
“看來我們這位小同誌,還能算得上是空軍的財神爺呐……”
一開始的時候,懷國莫這次到塔什幹,甚至都想把這位“財神爺”給一起帶上。
後者在之前那次對歐談判中表現出的奇思妙想以及大局觀讓他相當難忘。
隻可惜問過之後才知道對方正在幫電科集團處理一個高難度課題,暫時無法脫身。
權衡再三之後,他還是認為讓常浩南去解決技術問題更加重要。
畢竟前麵提到過的那幾次,後者也都是通過技術手段破的局。
……
短暫的神遊之後,懷國莫的注意力重新回到了廠房裏麵停著的兩排大飛機身上。
剛剛一直沒怎麽開過口的庫切羅夫終於走到了最前麵:
“我們廠裏現在總共有2架已經基本完工,隻剩下一些整備工作需要做的伊爾78加油機,就是離我們最遠的那兩架。”
順著廠長的指向,懷國莫看到了位於隊列末端,機身上還噴塗cp字樣的兩架飛機。
旁邊的洛茲科張了張嘴,似乎想要說點什麽,但最後還是沒有出聲。
契卡洛夫廠雖然沒有從頭開始製造飛機的能力,但把這些半成品機體完工還是沒問題的。
從法律層麵上,當然可以討論這些留在契卡洛夫工廠裏麵的飛機到底有多少比例屬於伊留申集團。
但這沒有意義。
聯盟解體本來就是一團亂麻,能從混亂中搶到多少東西全憑各自本事,如今就算說出花來,庫切羅夫也不可能把這些停在總裝車間裏麵的東西交出來。
眼下正處在伊留申集團和塔什幹本土勢力爭奪契卡洛夫工廠遺產的關鍵時刻,沒必要因為這些零碎的東西得罪其中的重點人物。
在庫切羅夫的帶領下,走到了伊爾76總裝線附近。
“前麵四架飛機也是伊爾78,完工度大概70%,在有足夠資金支持的情況下,大概可以在半年之內全部完工。”
“最前,也就是我們現在經過的四架是軍用運輸型的伊爾76td,完工程度大概一半左右,主要是動力係統還沒有到位,如果彼爾姆發動機廠能夠提供足夠的d30kp2發動機,那麽也很快,最多……一年半到兩年時間吧。”
“為什麽這四架飛機要這麽長時間?”
跟在懷國莫身後的梁卓平有些好奇地問道。
畢竟真要說起來,伊爾78的複雜程度其實要比伊爾76更高。
“因為我們現在沒辦法像以前那樣同時生產這麽多飛機,所以必須要排隊,排在後麵的自然就慢了。”
庫切羅夫也沒有在這種事情上隱瞞——盡管他這段時間為了迎接華夏采購代表團的到來已經做了不少表麵功夫,但廠子的現狀對於了解內情的人來說還是一眼便知。
就算他不說,華夏人隻要花上幾天功夫在塔什幹市區轉悠幾圈拉拉家常,也能了解個七七八八。
“這個一號車間過去可以同時對12架200噸級的大型飛機進行總裝,現在麽……隻能保證3-4架了。”
老廠長的聲音中帶著些許落寞。
不過他轉而又對梁卓平和懷國莫保證到:
“就算是這樣,我們的性價比和效率也已經算是很高的了,世界上沒有任何其他地方能夠保證在兩年之內給你們提供10架嶄新的戰略運輸機,而且價格麽……後麵都可以談。”
這倒不是假話。
實際上現在世界上能夠提供戰略運輸機的供貨商滿打滿算也就三家而已。
其中麥道,或者說波音的c17必不可能賣給華夏。
而安東諾夫那邊又沒有了生產安124的能力,況且由於起降條件的限製,安124和伊爾76之間也並不構成競爭關係。
契卡洛夫廠唯一的競爭對手,實際上是自己過去造出來的那800架伊爾76。
如果開價過高,華夏人完全有可能轉過頭去買舊貨。
要知道這個時候才是1997年初,獨聯體各國手中的二手飛機機況尚且不錯。
遠的不說,就烏茲別克空軍自己,手裏就有十幾架根本用不上的伊爾76等著脫手。
而大修伊爾76的業務,像是白俄571航空修理廠之類的地方都可以完成,競爭就很激烈了。
“何必留到後麵,我想我們今天就可以開始談。”
……
在有利可圖的米爾濟約耶夫極力撮合之下,華夏和契卡洛夫廠關於目前這10架飛機的相關談判非常順利,甚至都沒需要坐上談判桌,直接在一架伊爾76的機艙裏麵就達成了口頭約定。
由於廠裏急著用錢,加上這些飛機對於烏茲別克來說本來也屬於白嫖,完全不涉及研發費用,崽賣爺田心不疼的情況下,10架飛機打包才要價1.08億美元。
當然,對於這個時代的華夏來說,這已經可以算是一筆驚天大單了。
但如果讓人在閻良的常浩南看到這個價格肯定要直呼離譜。
17年後的2014年,華夏從二毛手裏購買的3架二手伊爾78,單價4500萬美元。
哪怕計算這些年的通貨膨脹率,單價960萬的新機也確實稱得上是清倉甩賣了。
當然,雙方第二天還是辦個了簡短的儀式,把正式合同給定了下來。
畢竟都擔心對方會反悔。
不過,隨後和伊留申集團,以及契卡洛夫廠三方關於新型伊爾76mf運輸機采購的談判,卻是從一開始就進展緩慢。
二手飛機說穿了是過去聯盟的資產,低價賣了也就賣了,但是新機,尤其還是剛剛完成首飛不久,還沒有完全定型的新機,可就是另一回事了。
洛茲科這邊把飛機單價咬死了定在每架3300萬美元,而且必須在未來10年內至少采購36架。
關於這個數量,懷國莫倒是沒什麽意見,但3300萬美元的單價對於華夏來說還是太高了。
十一號工程總共省下來差不多20億美元,總不能轉手就把一多半都交到伊留申手裏不是?
這可是純正意義上的對外采購,不涉及技術轉讓的。
連續幾天的交鋒下來,雙方都不願意讓步。
於是談判就這麽陷入了僵局。
“要不,我們聯係一下那位財神爺同誌,問問他有沒有什麽看法?”
在第不知道多少輪談判結束之後,梁卓平談笑間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