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浩南對於安70這個型號的感情,總體上還是比較複雜的。
毫無疑問,運8平台,就算經過了他和梁紹修的魔改,底子終究也還是太差,整不出什麽花來。
把飛行安全問題解決一下,基本也就到頂了。
航程,尤其是重載情況下的航程實在是救不回來。
不要說安10這樣一個客貨兩用機為基礎發展出來的運8,哪怕在過去的近半個世紀裏麵一直作為戰術運輸機標杆的c130,在進入21世紀以後也會迅速落伍。
雖然捏著鼻子也能用,但終究滿足不了未來軍隊對於戰術運輸機的性能追求——
哪怕再怎麽有錢的國家,過日子也總要精打細算的。
實際上,伊爾76對於起降條件的需求,就已經和自己的前輩安12,也就是運8的原型差不多了。
而c17,盡管最大起飛重量和運載能力相比伊爾76要強得多,但也依然保持了相當強的場地適應性,完全可以在等級較高的非鋪裝跑道上起降,隻是在這種情況下載重能力會受到影響。
甚至蘇軍也確實認真考慮過完全放棄原教旨主義的戰術運輸機,直接用伊爾76與更高一檔的安22進行高低搭配的瘋狂思路。
不過哪怕是冷戰巔峰期的美蘇,也終究扛不住讓戰略運輸機打雜帶來的高昂成本和壽命浪費,最後也還是老老實實繼續用著安12和c130。
另一方麵,以一個重生者馬後炮的眼光來看,未來這種百噸多點體量的“跨界戰術運輸機”,實際上對於不同的用戶可以有不同的定位。
對於體量龐大的國家來說,可以作為檔次較低的戰術飛機,而對於一些體量較小的二線國家,則可以作為主力,與檔次更低的雙發輕型運輸機進行搭配。
歐洲人目前正在扯皮的a400m,未來就是這樣的定位。
不過話又說回來,同樣以一個重生者馬後炮的眼光來看,受製於二毛那邊左右橫跳的政策背景,馬達西奇還有安東諾夫都不是什麽良好的合作夥伴。
尤其對於大型飛機這種研發周期勢必要以年為計數的長周期項目來說,中間非技術層麵的不穩定因素實在太多了。
花出去的錢還是小事,要是因此而耽誤了項目研發進度,那問題可就大了。
就在常浩南糾結著的同時,會場內正在交鋒的雙方也陷入了對峙之中。
總體來說,反對,或者至少不支持開展這次合作的一方略微占據上風,但也無法徹底壓倒對麵。
他們的顧慮主要還是投資太大而且周期太長,並且剛剛改完的運8也不是不能用,眼下新時期的軍事裝備體係建設如火如荼,三個軍種一個獨立兵種的下一代主戰裝備都還沒著落,肯定還是先可著作戰裝備優先搞。
而支持者的理由也很充分,雖然我國航空工業最近得到了迅速發展,但是在百噸以上的領域還完全是空白,眼下各個廠所的研發力量都已經處在超負荷的工作狀態下,短時間內不可能有人手拿出來攻關這種項目。
運輸機確實不算主戰裝備,但考慮到解放軍有著非常明確的跨海作戰目標,龐大的國土和複雜的交通情況也決定了公路和鐵路無法充分應對所有情況,所以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現在機會擺在麵前,沒道理放手。
不過,一分錢難倒英雄漢,支持者這邊的聲音終究還是要小一些。
因此,力主同意的周蓉又一次把視線投向了常浩南。
反對一方也有些緊張地看著一直沒有出聲的他。
沉默不語許久之後,常浩南也終於趁著一個空當說出了自己的意見:
“對於安70這個項目,我覺得我們確實應該慎重一些……”
然後,整個會場都安靜了。
倒不是說他真能一錘定音,而是幾乎沒有人想到他竟然會站在反對的一邊。
畢竟從過去的經驗看,常浩南的表現一直屬於極其激進的技術派,尤其今年以來,他對於民用航空產業的布局似乎更是加深了這種印象。
而且哪怕隻是從利益角度考慮,航空工業係統出身的常浩南也沒道理放棄這樣一個大活。
一時間,所有人竟然都不知道現在該說點什麽。
不過,常浩南隻是短暫地停頓了一瞬間,便繼續解釋道:
“我軍確實有大量的戰術空運需求,從技術和裝備體係角度出發,一種比運8更先進的戰術運輸機顯然是有價值的。”
“我對安70的顧慮主要有兩點,一個是聯盟解體之後,基輔方麵並沒有維持一個穩定的局麵,西方勢力的滲透非常嚴重,我很難相信雙方之間能維持長達幾年的深入技術合作。”
這個判斷放在90年代末,確實有點早。
“這,最近幾年沒感覺啊……”
旁邊果然有人嘀咕道。
常浩南心說再等個一兩年你就有感覺了,不過這種拿未來做參考的理由顯然沒辦法說出來,所以他也就直接跳到了剛剛說的第二點上:
“還有就是,我們近期的戰略運輸機主力是加長、加重之後的伊爾76mf,未來則可能是我們自己研發的200噸級別運輸機,而安70的起飛重量也有140噸,無論是對於我軍,還是對於未來的潛在國外客戶來說都有點太大了,一種起飛重量110噸、最大載重在30噸左右的型號會更加符合定位。”
“但就算是這樣,我們短時間內恐怕也沒有多餘的力量用來攻關新型號,而且浩南同誌你畢竟分身乏術,不可能事事親力親為吧?”
周蓉還是想要掙紮一下。
“周司長不要著急,我也沒說什麽都不做”
常浩南當然也不是要完全站在另外一邊的立場上:
“對於二毛,我們還是應該以獲取聯盟解體時留下來的遺產為主,這樣周期更短,也不用擔心合作進行到一半對方突然變卦或者出現什麽其他問題。”
“蘇聯遺產……”
坐在對麵的另外一個人一愣:
“安70雖然從八十年代就開始研發,但主要還是在聯盟解體之後才完成的,其實算不上什麽遺產吧……”
“我說的不是安70,”
常浩南擺擺手,同時來了個戰術後仰:
“老大哥留下來最寶貴的遺產,其實是那些散落在各國的技術人員,我們完全可以想辦法把這些人給挖過來!”
(本章完)
毫無疑問,運8平台,就算經過了他和梁紹修的魔改,底子終究也還是太差,整不出什麽花來。
把飛行安全問題解決一下,基本也就到頂了。
航程,尤其是重載情況下的航程實在是救不回來。
不要說安10這樣一個客貨兩用機為基礎發展出來的運8,哪怕在過去的近半個世紀裏麵一直作為戰術運輸機標杆的c130,在進入21世紀以後也會迅速落伍。
雖然捏著鼻子也能用,但終究滿足不了未來軍隊對於戰術運輸機的性能追求——
哪怕再怎麽有錢的國家,過日子也總要精打細算的。
實際上,伊爾76對於起降條件的需求,就已經和自己的前輩安12,也就是運8的原型差不多了。
而c17,盡管最大起飛重量和運載能力相比伊爾76要強得多,但也依然保持了相當強的場地適應性,完全可以在等級較高的非鋪裝跑道上起降,隻是在這種情況下載重能力會受到影響。
甚至蘇軍也確實認真考慮過完全放棄原教旨主義的戰術運輸機,直接用伊爾76與更高一檔的安22進行高低搭配的瘋狂思路。
不過哪怕是冷戰巔峰期的美蘇,也終究扛不住讓戰略運輸機打雜帶來的高昂成本和壽命浪費,最後也還是老老實實繼續用著安12和c130。
另一方麵,以一個重生者馬後炮的眼光來看,未來這種百噸多點體量的“跨界戰術運輸機”,實際上對於不同的用戶可以有不同的定位。
對於體量龐大的國家來說,可以作為檔次較低的戰術飛機,而對於一些體量較小的二線國家,則可以作為主力,與檔次更低的雙發輕型運輸機進行搭配。
歐洲人目前正在扯皮的a400m,未來就是這樣的定位。
不過話又說回來,同樣以一個重生者馬後炮的眼光來看,受製於二毛那邊左右橫跳的政策背景,馬達西奇還有安東諾夫都不是什麽良好的合作夥伴。
尤其對於大型飛機這種研發周期勢必要以年為計數的長周期項目來說,中間非技術層麵的不穩定因素實在太多了。
花出去的錢還是小事,要是因此而耽誤了項目研發進度,那問題可就大了。
就在常浩南糾結著的同時,會場內正在交鋒的雙方也陷入了對峙之中。
總體來說,反對,或者至少不支持開展這次合作的一方略微占據上風,但也無法徹底壓倒對麵。
他們的顧慮主要還是投資太大而且周期太長,並且剛剛改完的運8也不是不能用,眼下新時期的軍事裝備體係建設如火如荼,三個軍種一個獨立兵種的下一代主戰裝備都還沒著落,肯定還是先可著作戰裝備優先搞。
而支持者的理由也很充分,雖然我國航空工業最近得到了迅速發展,但是在百噸以上的領域還完全是空白,眼下各個廠所的研發力量都已經處在超負荷的工作狀態下,短時間內不可能有人手拿出來攻關這種項目。
運輸機確實不算主戰裝備,但考慮到解放軍有著非常明確的跨海作戰目標,龐大的國土和複雜的交通情況也決定了公路和鐵路無法充分應對所有情況,所以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現在機會擺在麵前,沒道理放手。
不過,一分錢難倒英雄漢,支持者這邊的聲音終究還是要小一些。
因此,力主同意的周蓉又一次把視線投向了常浩南。
反對一方也有些緊張地看著一直沒有出聲的他。
沉默不語許久之後,常浩南也終於趁著一個空當說出了自己的意見:
“對於安70這個項目,我覺得我們確實應該慎重一些……”
然後,整個會場都安靜了。
倒不是說他真能一錘定音,而是幾乎沒有人想到他竟然會站在反對的一邊。
畢竟從過去的經驗看,常浩南的表現一直屬於極其激進的技術派,尤其今年以來,他對於民用航空產業的布局似乎更是加深了這種印象。
而且哪怕隻是從利益角度考慮,航空工業係統出身的常浩南也沒道理放棄這樣一個大活。
一時間,所有人竟然都不知道現在該說點什麽。
不過,常浩南隻是短暫地停頓了一瞬間,便繼續解釋道:
“我軍確實有大量的戰術空運需求,從技術和裝備體係角度出發,一種比運8更先進的戰術運輸機顯然是有價值的。”
“我對安70的顧慮主要有兩點,一個是聯盟解體之後,基輔方麵並沒有維持一個穩定的局麵,西方勢力的滲透非常嚴重,我很難相信雙方之間能維持長達幾年的深入技術合作。”
這個判斷放在90年代末,確實有點早。
“這,最近幾年沒感覺啊……”
旁邊果然有人嘀咕道。
常浩南心說再等個一兩年你就有感覺了,不過這種拿未來做參考的理由顯然沒辦法說出來,所以他也就直接跳到了剛剛說的第二點上:
“還有就是,我們近期的戰略運輸機主力是加長、加重之後的伊爾76mf,未來則可能是我們自己研發的200噸級別運輸機,而安70的起飛重量也有140噸,無論是對於我軍,還是對於未來的潛在國外客戶來說都有點太大了,一種起飛重量110噸、最大載重在30噸左右的型號會更加符合定位。”
“但就算是這樣,我們短時間內恐怕也沒有多餘的力量用來攻關新型號,而且浩南同誌你畢竟分身乏術,不可能事事親力親為吧?”
周蓉還是想要掙紮一下。
“周司長不要著急,我也沒說什麽都不做”
常浩南當然也不是要完全站在另外一邊的立場上:
“對於二毛,我們還是應該以獲取聯盟解體時留下來的遺產為主,這樣周期更短,也不用擔心合作進行到一半對方突然變卦或者出現什麽其他問題。”
“蘇聯遺產……”
坐在對麵的另外一個人一愣:
“安70雖然從八十年代就開始研發,但主要還是在聯盟解體之後才完成的,其實算不上什麽遺產吧……”
“我說的不是安70,”
常浩南擺擺手,同時來了個戰術後仰:
“老大哥留下來最寶貴的遺產,其實是那些散落在各國的技術人員,我們完全可以想辦法把這些人給挖過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