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糧食是一切的根本(一)
我刷短視頻被古人看見了 作者:今日清風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唐朝。
李世民和一眾大臣看著天幕上的糧食,久久不語,他們多希望這天幕上的糧食是他們大唐的啊!
自他繼位以來,整個大唐就接連出現了各種自然災害。
許多百姓麵對著這樣的災害,無力反抗,隻能背井離鄉去別的地方求食。
他也為此想盡辦法,並且讓信得過的官員去賑災。
然而麵對不斷的天災,這些都杯水車薪,百姓們也隻是微微的喘了一口氣。
隻是在這種情況下,也隻是沒把他們逼到絕境,易子而食。
可是為了活命,還是有很多家庭不得不賣兒賣女,去換來一絲的口糧。
可是他怎麽辦?
他雖為一國之主,可不是天上的神仙,也阻止不了天災。
他能做的就是努力保證更多的人活下來,至於其他的隻能再想辦法。
這個時候,他多麽想和天幕溝通,那樣的話,他也可以知道紅薯和玉米到底在哪裏能夠得到。
他很想他的百姓,在麵對天災的時候能夠有反抗的能力。
明朝。
朱元璋看著天幕上的玉米,嚎嚎大哭。
雖然他知道明朝以後會出現一種高產的農作物紅薯,可是他還是忍不住想起他的父母和哥哥,他們就是在朱元璋小時候活生生餓死的。
如果那個時候有這樣的農作物,朱元璋覺得他們也不會餓死了。
同時朱元璋想起了前麵天幕說到的新大陸,他有種預感,這些農作物應該就是出自那裏。
“來人,把標兒找來,朕有要事找他商量。”
看到天幕上的農作物,朱元璋心動了。
他要和他的標兒商量下,如何下西洋,尋找那新大陸,尋找新的農作物。
……
朱由檢一邊看著天幕上的玉米,一邊派王承恩去尋找。
這是他總結的經驗,天幕上有啥東西,就趕緊抄,絕對有大用。
沒讓他等多久,王承恩就來到了他的麵前,和他一起來的還有禮部尚書徐光啟,而他手裏還捧著天幕上的農作物。
看到徐光啟手上的玉米,朱由檢非常高興。
上次他聽天幕上說,他這個時候有一種農作物紅薯,可以養活一億人口。
他就派人去尋找,沒想真讓他找到了紅薯。
根據以前種植過的農戶的描述,紅薯的產量那是極高的,就是不容易保存,哪怕窖藏也很容易壞。
雖然還可以曬成紅薯幹保存,可是相比傳統種植的五穀,還是不太方便,隻能作為救災糧的存在。
現在天幕上又給了一種新的農作物,雖然朱由檢不知道這種農作物有沒有紅薯的缺點,現在有沒有傳入大明。
可是他還是抱著試的心態,去讓王承恩尋找,沒想到禮部尚書徐光啟哪裏竟然有。
“這農作物的產量有多少?”朱由檢忐忑的向徐光啟問道。
雖然天幕上看著產量很高,在大明也可以種植。
可是朱由檢很怕這種農作物不適用大明的氣候,產量沒有那麽高,也怕這種農作物挑地,在很多地方種植不了。
那樣的話,這種農作物,在大明這種天災不斷的時期就沒有什麽作用。
“陛下,玉米這種農作物管理得當的話,能有四五百斤,管理不當的話,產量也很低。這種植物唯一的優點就是怕澇不怕旱,而且輕度的幹旱,有利於根係的發育和紮根。”
(大明時候的玉米產量,網上找了好久才找到了一個,不知道對不對。)
什麽?
朱由檢聽到這個產量有點驚訝,雖然他有心理準備,可是看著天幕上的玉米,他還是不敢相信產量低這麽多。
要知道上次天幕推薦的紅薯,那產量可是輕鬆上兩千斤的存在,怎麽到了玉米,產量就這麽低了?
朱由檢有點不敢相信,兩者之間差別竟然這麽大。
不甘心的他,接過徐光啟手裏的玉米,和天幕上的一對比,他就知道原因了。
天幕上的玉米,棒子粗大顆粒飽滿,而自己手裏的玉米,棒子比較細,而且還沒有長到頭,兩者的差距簡直是天壤之別。
朱由檢有點失望,不過想到就算這樣,相比夏天的其他傳統農作物,玉米的產量還是比較高的,他的臉就又露出了笑容。
以前他老是為災區的百姓吃不飽發愁,現在已經有了天幕上推薦的兩種高產農作物,就算這個產量低點,也沒什麽,他相信明年就可以讓他們吃飽了。
而且他聽到了徐光啟介紹玉米的優點,朱由檢坐不住了,現在陝西河南幹旱,不正是需要這樣的作物。
而且現在天幕上播放種植地區,也正好是大明正在鬧旱災的河南。
不過現在天氣已經入秋,種植玉米已經不適合,看來隻能明年種植。
今年先種那個紅薯,哪怕沒有產量,朱由檢覺得吃那個紅薯藤,也比讓那些災民沒得吃好。
當然他更加希望,這紅薯在寒冬來臨的時候,能夠有一點作用。
同時他得趕緊籌集糧食,怎麽也得讓那些災民熬過今年這個艱難的冬天。
安排完這一切後,朱由檢又想起大明的玉米和天幕上的玉米的產量差別。
他雖然不知道為什麽天幕上的玉米產量那麽高,而大明的玉米產量就那麽低?
不過他還是知道的,這些東西最好交給懂的人去研究。
而現在自己麵前的徐光啟,不隻是軍事方麵懂,沒想到這農學也懂,朱由檢決定把玉米怎麽增產的工作交給他了。
朱由檢相信他不會讓自己失望的,就像軍事方麵他沒讓自己失望一樣。
就在這個時候,天幕上的畫麵一轉,一個機器進入了鏡頭,隨後視線又被拉遠,好幾個機器擺成一字型進入了鏡頭。
他們一起向前吞著黃金色的玉米杆,連帶著玉米一起被吞進了機器。
隨後畫麵又是一轉,收割完成的機器,把玉米倒入了另一個車裏。
那金燦燦的糧食,看著讓人很是安心。
很多古人看到這裏都驚呆了。
雖然他們前麵也了解過天幕上的百姓對機械的利用,可是他們還是沒想到,還有可以收割莊稼的機器。
更加沒想到,那機器竟然在短短的十幾分鍾就收割了一畝。
求收藏,求月票,求推薦票,各種求
(本章完)
李世民和一眾大臣看著天幕上的糧食,久久不語,他們多希望這天幕上的糧食是他們大唐的啊!
自他繼位以來,整個大唐就接連出現了各種自然災害。
許多百姓麵對著這樣的災害,無力反抗,隻能背井離鄉去別的地方求食。
他也為此想盡辦法,並且讓信得過的官員去賑災。
然而麵對不斷的天災,這些都杯水車薪,百姓們也隻是微微的喘了一口氣。
隻是在這種情況下,也隻是沒把他們逼到絕境,易子而食。
可是為了活命,還是有很多家庭不得不賣兒賣女,去換來一絲的口糧。
可是他怎麽辦?
他雖為一國之主,可不是天上的神仙,也阻止不了天災。
他能做的就是努力保證更多的人活下來,至於其他的隻能再想辦法。
這個時候,他多麽想和天幕溝通,那樣的話,他也可以知道紅薯和玉米到底在哪裏能夠得到。
他很想他的百姓,在麵對天災的時候能夠有反抗的能力。
明朝。
朱元璋看著天幕上的玉米,嚎嚎大哭。
雖然他知道明朝以後會出現一種高產的農作物紅薯,可是他還是忍不住想起他的父母和哥哥,他們就是在朱元璋小時候活生生餓死的。
如果那個時候有這樣的農作物,朱元璋覺得他們也不會餓死了。
同時朱元璋想起了前麵天幕說到的新大陸,他有種預感,這些農作物應該就是出自那裏。
“來人,把標兒找來,朕有要事找他商量。”
看到天幕上的農作物,朱元璋心動了。
他要和他的標兒商量下,如何下西洋,尋找那新大陸,尋找新的農作物。
……
朱由檢一邊看著天幕上的玉米,一邊派王承恩去尋找。
這是他總結的經驗,天幕上有啥東西,就趕緊抄,絕對有大用。
沒讓他等多久,王承恩就來到了他的麵前,和他一起來的還有禮部尚書徐光啟,而他手裏還捧著天幕上的農作物。
看到徐光啟手上的玉米,朱由檢非常高興。
上次他聽天幕上說,他這個時候有一種農作物紅薯,可以養活一億人口。
他就派人去尋找,沒想真讓他找到了紅薯。
根據以前種植過的農戶的描述,紅薯的產量那是極高的,就是不容易保存,哪怕窖藏也很容易壞。
雖然還可以曬成紅薯幹保存,可是相比傳統種植的五穀,還是不太方便,隻能作為救災糧的存在。
現在天幕上又給了一種新的農作物,雖然朱由檢不知道這種農作物有沒有紅薯的缺點,現在有沒有傳入大明。
可是他還是抱著試的心態,去讓王承恩尋找,沒想到禮部尚書徐光啟哪裏竟然有。
“這農作物的產量有多少?”朱由檢忐忑的向徐光啟問道。
雖然天幕上看著產量很高,在大明也可以種植。
可是朱由檢很怕這種農作物不適用大明的氣候,產量沒有那麽高,也怕這種農作物挑地,在很多地方種植不了。
那樣的話,這種農作物,在大明這種天災不斷的時期就沒有什麽作用。
“陛下,玉米這種農作物管理得當的話,能有四五百斤,管理不當的話,產量也很低。這種植物唯一的優點就是怕澇不怕旱,而且輕度的幹旱,有利於根係的發育和紮根。”
(大明時候的玉米產量,網上找了好久才找到了一個,不知道對不對。)
什麽?
朱由檢聽到這個產量有點驚訝,雖然他有心理準備,可是看著天幕上的玉米,他還是不敢相信產量低這麽多。
要知道上次天幕推薦的紅薯,那產量可是輕鬆上兩千斤的存在,怎麽到了玉米,產量就這麽低了?
朱由檢有點不敢相信,兩者之間差別竟然這麽大。
不甘心的他,接過徐光啟手裏的玉米,和天幕上的一對比,他就知道原因了。
天幕上的玉米,棒子粗大顆粒飽滿,而自己手裏的玉米,棒子比較細,而且還沒有長到頭,兩者的差距簡直是天壤之別。
朱由檢有點失望,不過想到就算這樣,相比夏天的其他傳統農作物,玉米的產量還是比較高的,他的臉就又露出了笑容。
以前他老是為災區的百姓吃不飽發愁,現在已經有了天幕上推薦的兩種高產農作物,就算這個產量低點,也沒什麽,他相信明年就可以讓他們吃飽了。
而且他聽到了徐光啟介紹玉米的優點,朱由檢坐不住了,現在陝西河南幹旱,不正是需要這樣的作物。
而且現在天幕上播放種植地區,也正好是大明正在鬧旱災的河南。
不過現在天氣已經入秋,種植玉米已經不適合,看來隻能明年種植。
今年先種那個紅薯,哪怕沒有產量,朱由檢覺得吃那個紅薯藤,也比讓那些災民沒得吃好。
當然他更加希望,這紅薯在寒冬來臨的時候,能夠有一點作用。
同時他得趕緊籌集糧食,怎麽也得讓那些災民熬過今年這個艱難的冬天。
安排完這一切後,朱由檢又想起大明的玉米和天幕上的玉米的產量差別。
他雖然不知道為什麽天幕上的玉米產量那麽高,而大明的玉米產量就那麽低?
不過他還是知道的,這些東西最好交給懂的人去研究。
而現在自己麵前的徐光啟,不隻是軍事方麵懂,沒想到這農學也懂,朱由檢決定把玉米怎麽增產的工作交給他了。
朱由檢相信他不會讓自己失望的,就像軍事方麵他沒讓自己失望一樣。
就在這個時候,天幕上的畫麵一轉,一個機器進入了鏡頭,隨後視線又被拉遠,好幾個機器擺成一字型進入了鏡頭。
他們一起向前吞著黃金色的玉米杆,連帶著玉米一起被吞進了機器。
隨後畫麵又是一轉,收割完成的機器,把玉米倒入了另一個車裏。
那金燦燦的糧食,看著讓人很是安心。
很多古人看到這裏都驚呆了。
雖然他們前麵也了解過天幕上的百姓對機械的利用,可是他們還是沒想到,還有可以收割莊稼的機器。
更加沒想到,那機器竟然在短短的十幾分鍾就收割了一畝。
求收藏,求月票,求推薦票,各種求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