辟穀並不那麽神秘,也不是單純的不吃飯,那要餓壞腸胃的。
師娘每天早晚給我喝的是洗胃清腸湯,日裏喝的是黃精泡的茶湯,餓了就吃一顆藥丸,三顆藥丸吃完了,可以吃生花生米。
雖然我每天上午山上采藥,下午洗藥切曬,晚上讀書打坐,練習識別銅錢,一點也不感到累和餓。
陪師娘上山挖中藥,她教我認識了桔梗,天麻等許多中藥材。
不同的藥材采挖的季節和時間也不同,師娘說這關乎到藥材的藥性。
比如防風要十月下旬至十一月中旬采挖,現在正是時候。
采挖時從根部的一邊深挖,露出根後用手扒出,防止挖斷。
挖出後除淨殘莖和泥土,曬至半幹時去掉毛須,再曬至九成幹,按粗細長短分別紮成小捆,再曬至全幹即可。
但不能在強光下曝曬,藥力會揮發掉。
板藍根則在霜降前後,為最佳采收期。
要順坡向一邊挖開,選健壯、無病害的,稍微晾幹,去掉枯葉黃葉,從蘆頭處切或剪開,根按大小分開。
晾幹或陰處曬幹即可,也不能曝曬。
丹參要在十月下旬莖葉枯萎後采挖。
選晴天較幹燥時采挖,先把根部周圍土鋤鬆,然後把全根挖起,曝曬半幹後,洗淨泥土通風陰幹。
決明子在九~十月采收。
當果莢變成了黑褐色時采收,最後割下整株,運回曬幹,用木棒打下種子,除去雜質,曬至全幹。
和我們老家收油菜籽,芝麻差不多。
………
如遇陰雨天,應立即烘幹,以防黴爛,
這些天我們都忙壞了,師傅也上山采藥。
白天采藥,晚上洗還要晾幹烘幹。
原來采藥也好比種莊稼一樣搶收,過了采收季節,要麽藥性不足,要麽落果無收。
站在雲霧繚繞的山上,在遠方的群山環抱中,有一大片清澈碧綠的湖水。
湛藍的天空和翠綠的湖水交相輝映,山的綿延起伏,水的恬靜無瑕,融合成一幅夢幻般的水墨丹青。
那湖水綠得如翠,亮得如玉,清澈,純淨,恬靜,沒有半點瑕疵。
仿佛鑲嵌在群山中的一塊碧玉盤。
家鄉的黃梅戲《天仙配》中仙女唱的:
水似碧玉盤,山鑲翡翠邊。
出水紅蓮朵朵鮮,人間美景勝天上……
我指著遠方的湖水,對師傅說:
“師傅,我還沒有到過太陽湖玩過呢,什麽時候空了,我們去玩一玩好嗎?”
師傅對師娘說:“我們有好長時間沒有去看青兒了!什麽時候一起去看看?”
師娘抬頭說:“上次還是中秋節的時候,快一個月了。”
“那就明天好了,我們應該去看師太。”師傅說。
師娘說:“還是等兩天吧,嗯,丕揚給我買的布料,我讓鎮上的翟裁縫給婉青做了夾襖和褲子。天冷了,正好帶過去。”
我感到奇怪,難道師傅的的女兒在太陽湖上班或者上學嗎?那裏有學校嗎?
但我沒有問。
我們去太陽湖是三天後了。
從鎮上有去太陽湖的公交車。
師傅介紹說:太陽湖始建於1958年,水麵有十三萬畝之多,是省內最大的人工湖,也是省內湖水最深、跨度最長、景色最美的高山峽穀湖泊。
湖底有兩千多年廣陽古縣城,龍門古街。
下了車,走了一段土路,可看見太陽湖了。
我站太陽湖邊,看著溫婉柔潤的湖水,湖風撲兩麵,
宛如一位含羞溫柔的徽州姑娘,羞羞答答、若隱若現地在你眼前舞動,展現著皖南特有的靈秀。
我讀過明代湯顯祖的《遊黃山白嶽不果》:
欲識金銀氣,多從黃白遊。
一生癡絕處,無夢到徽州。
江南以南,徽之故裏,山河綿邈,黛瓦粉牆,
她有山,雲蒸霧繞的陽陵山;
她有水,澄澈瀲灩的青弋江;
有食,八大菜係之一的徽菜;
有文,三大地方顯學之一的徽學。
民諺中徽州的“徽”字是:
“一座大山下,住著兩個人,
穿著絲綢褂,說著文言文”。
這裏麵蘊含著徽州人的斯文優雅和鄉紳文化。
己是深秋季節,天高雲淡,陽光溫和,一點也不覺得秋燥。
湖風裏泛著清甜滋潤的馨香,讓你不由自主地大口大口的呼吸,仿佛能把五髒六腑會被洗得幹幹淨淨,令人神清氣爽。
山道上落滿枯葉,踩在沙沙的聲音上,如夢似幻。
太平湖的水,經過夏天的醞釀,已經綠的深沉,綠的豐滿,綠的成熟。
在秋陽的照耀下,湖麵波光粼粼,遠處青磚黛瓦的徽式民居和眼前漫山遍野的五彩斑斕倒映在水中,彌漫濃濃的皖南秋韻。
縷縷秋風才會給太平湖披上絢麗多彩的衣表,把一年中的美展現的淋漓盡致。
我形容不出,還是古人寫的妙:
滿載一船秋色,平鋪十裏湖光。
波神留我看斜陽,放起鱗鱗細浪。
……
師傅叫了一隻漁船,看樣子他們非常熟悉。
坐在船中,般如簪子劃開碧玉盤,水波蕩漾,船槳點落,漣漪散開。
湖岸宛延逶邐,清澈的是水,蓊鬱的是山,一座座小島臥在水中,如珍珠散落碧玉盤。
船劃了很久,拐進了一個湖灣中,小島如臂環抱,湖灣如心形,碧綠幽靜。
心形的凹處,一座古舊的院子,掩映在樹蔭中,不注意看,根本就看不到。
船係石岸,有青石板簡陋的碼頭。
上了岸,也是一黃一黑的兩個哼哈二將,搖著尾巴迎了出來。
一個老態龍鍾的道裝師太倚門拄杖,笑吟吟的道:“秋月,胡晟,今天咋有空來啦?”
原來師娘叫秋月,師傅叫胡晟。
師娘親熱的趕上前,雙手握著師太的手:“師傅,您老人家可好?”
師太望向我問:“這個小伢子是誰呀?我眼生呢!”
師傅笑著說:“這是我剛收的徒弟,叫張丕揚。
師傅又對我說:“丕揚,給師太磕頭。”
我說:“師太好。”趴在地上磕了三個頭。
師太點點頭:“好吧,起來吧。”
我們走進院子,院子有一個葡萄架,葡萄枝葉繁茂,蓋了小半院子,樹蔭下有li石桌。
石桌邊坐著一位仙女,正笑盈盈的看著我們。
師娘每天早晚給我喝的是洗胃清腸湯,日裏喝的是黃精泡的茶湯,餓了就吃一顆藥丸,三顆藥丸吃完了,可以吃生花生米。
雖然我每天上午山上采藥,下午洗藥切曬,晚上讀書打坐,練習識別銅錢,一點也不感到累和餓。
陪師娘上山挖中藥,她教我認識了桔梗,天麻等許多中藥材。
不同的藥材采挖的季節和時間也不同,師娘說這關乎到藥材的藥性。
比如防風要十月下旬至十一月中旬采挖,現在正是時候。
采挖時從根部的一邊深挖,露出根後用手扒出,防止挖斷。
挖出後除淨殘莖和泥土,曬至半幹時去掉毛須,再曬至九成幹,按粗細長短分別紮成小捆,再曬至全幹即可。
但不能在強光下曝曬,藥力會揮發掉。
板藍根則在霜降前後,為最佳采收期。
要順坡向一邊挖開,選健壯、無病害的,稍微晾幹,去掉枯葉黃葉,從蘆頭處切或剪開,根按大小分開。
晾幹或陰處曬幹即可,也不能曝曬。
丹參要在十月下旬莖葉枯萎後采挖。
選晴天較幹燥時采挖,先把根部周圍土鋤鬆,然後把全根挖起,曝曬半幹後,洗淨泥土通風陰幹。
決明子在九~十月采收。
當果莢變成了黑褐色時采收,最後割下整株,運回曬幹,用木棒打下種子,除去雜質,曬至全幹。
和我們老家收油菜籽,芝麻差不多。
………
如遇陰雨天,應立即烘幹,以防黴爛,
這些天我們都忙壞了,師傅也上山采藥。
白天采藥,晚上洗還要晾幹烘幹。
原來采藥也好比種莊稼一樣搶收,過了采收季節,要麽藥性不足,要麽落果無收。
站在雲霧繚繞的山上,在遠方的群山環抱中,有一大片清澈碧綠的湖水。
湛藍的天空和翠綠的湖水交相輝映,山的綿延起伏,水的恬靜無瑕,融合成一幅夢幻般的水墨丹青。
那湖水綠得如翠,亮得如玉,清澈,純淨,恬靜,沒有半點瑕疵。
仿佛鑲嵌在群山中的一塊碧玉盤。
家鄉的黃梅戲《天仙配》中仙女唱的:
水似碧玉盤,山鑲翡翠邊。
出水紅蓮朵朵鮮,人間美景勝天上……
我指著遠方的湖水,對師傅說:
“師傅,我還沒有到過太陽湖玩過呢,什麽時候空了,我們去玩一玩好嗎?”
師傅對師娘說:“我們有好長時間沒有去看青兒了!什麽時候一起去看看?”
師娘抬頭說:“上次還是中秋節的時候,快一個月了。”
“那就明天好了,我們應該去看師太。”師傅說。
師娘說:“還是等兩天吧,嗯,丕揚給我買的布料,我讓鎮上的翟裁縫給婉青做了夾襖和褲子。天冷了,正好帶過去。”
我感到奇怪,難道師傅的的女兒在太陽湖上班或者上學嗎?那裏有學校嗎?
但我沒有問。
我們去太陽湖是三天後了。
從鎮上有去太陽湖的公交車。
師傅介紹說:太陽湖始建於1958年,水麵有十三萬畝之多,是省內最大的人工湖,也是省內湖水最深、跨度最長、景色最美的高山峽穀湖泊。
湖底有兩千多年廣陽古縣城,龍門古街。
下了車,走了一段土路,可看見太陽湖了。
我站太陽湖邊,看著溫婉柔潤的湖水,湖風撲兩麵,
宛如一位含羞溫柔的徽州姑娘,羞羞答答、若隱若現地在你眼前舞動,展現著皖南特有的靈秀。
我讀過明代湯顯祖的《遊黃山白嶽不果》:
欲識金銀氣,多從黃白遊。
一生癡絕處,無夢到徽州。
江南以南,徽之故裏,山河綿邈,黛瓦粉牆,
她有山,雲蒸霧繞的陽陵山;
她有水,澄澈瀲灩的青弋江;
有食,八大菜係之一的徽菜;
有文,三大地方顯學之一的徽學。
民諺中徽州的“徽”字是:
“一座大山下,住著兩個人,
穿著絲綢褂,說著文言文”。
這裏麵蘊含著徽州人的斯文優雅和鄉紳文化。
己是深秋季節,天高雲淡,陽光溫和,一點也不覺得秋燥。
湖風裏泛著清甜滋潤的馨香,讓你不由自主地大口大口的呼吸,仿佛能把五髒六腑會被洗得幹幹淨淨,令人神清氣爽。
山道上落滿枯葉,踩在沙沙的聲音上,如夢似幻。
太平湖的水,經過夏天的醞釀,已經綠的深沉,綠的豐滿,綠的成熟。
在秋陽的照耀下,湖麵波光粼粼,遠處青磚黛瓦的徽式民居和眼前漫山遍野的五彩斑斕倒映在水中,彌漫濃濃的皖南秋韻。
縷縷秋風才會給太平湖披上絢麗多彩的衣表,把一年中的美展現的淋漓盡致。
我形容不出,還是古人寫的妙:
滿載一船秋色,平鋪十裏湖光。
波神留我看斜陽,放起鱗鱗細浪。
……
師傅叫了一隻漁船,看樣子他們非常熟悉。
坐在船中,般如簪子劃開碧玉盤,水波蕩漾,船槳點落,漣漪散開。
湖岸宛延逶邐,清澈的是水,蓊鬱的是山,一座座小島臥在水中,如珍珠散落碧玉盤。
船劃了很久,拐進了一個湖灣中,小島如臂環抱,湖灣如心形,碧綠幽靜。
心形的凹處,一座古舊的院子,掩映在樹蔭中,不注意看,根本就看不到。
船係石岸,有青石板簡陋的碼頭。
上了岸,也是一黃一黑的兩個哼哈二將,搖著尾巴迎了出來。
一個老態龍鍾的道裝師太倚門拄杖,笑吟吟的道:“秋月,胡晟,今天咋有空來啦?”
原來師娘叫秋月,師傅叫胡晟。
師娘親熱的趕上前,雙手握著師太的手:“師傅,您老人家可好?”
師太望向我問:“這個小伢子是誰呀?我眼生呢!”
師傅笑著說:“這是我剛收的徒弟,叫張丕揚。
師傅又對我說:“丕揚,給師太磕頭。”
我說:“師太好。”趴在地上磕了三個頭。
師太點點頭:“好吧,起來吧。”
我們走進院子,院子有一個葡萄架,葡萄枝葉繁茂,蓋了小半院子,樹蔭下有li石桌。
石桌邊坐著一位仙女,正笑盈盈的看著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