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是東都洛陽那座威嚴霸氣的紫微宮。


    被葉淨能嚇成呆子的安祿山坐在龍椅上,他眼睜睜看著葉淨能從雲中來,伴著風雷去,揮手間憑空退散幾百個守衛,短短幾句話就嚇得他如同一堆爛泥。那個矮豆丁的常持滿,又把自己視如珍寶底牌的王小川四人如雜耍一般禁錮揉捏。


    雖然他非常不願意大開這種眼界,但形勢比人強,願不願意他安祿山說了不算。葉淨能留了一句話就匆匆而去,打發他如同打發一條狗,麵對如此侮辱,安祿山泛不起絲毫反抗之心,如臨深淵麵向巍峨都不足以表達他心底的畏懼。


    葉淨能是走了,可常持滿還在。


    那把要命的小玉劍又重新由風雷霧氣匯聚成型,化作了那個笨拙的小玉劍,依然安靜靜躺在那個木匣中。葉淨能走了有半個多時辰,安祿山才突然“哇”的一聲哭了出來,常持滿被這一嗓子嚇得打了個顫。大殿外埋伏伺候的親信侍衛們聽見安祿山的哭喊,一窩蜂闖了進來,一群人將安祿山保護的如同老王八一般,而常持滿,則是被另一群人團團圍住,刀劍相向。


    那一夜,安祿山不停的呼喊快來人啊,再多的人手他都覺得不夠,整座紫薇宮裏人心惶惶,人馬喧囂,折騰了一夜,一萬餘人湧入了皇宮,燈火通明,兵士們也不知道敵人是誰,各個如臨大敵,無頭蒼蠅一般亂哄哄。常持滿冷眼看著這些人忙活,因為有了葉淨能的出現,他軍心大定,知道往後的路該怎麽走。別看太史局隻有十來個人,可如果不顧世俗羈絆和天道報應,安祿山集團區區數萬世俗軍馬,再多他也不懼,土雞瓦狗而已。


    有師父撐腰,還怕個毛!


    就算老天爺真要將下神罰,還有師父在前麵頂著,他常持滿怕什麽!


    常持滿喜滋滋,安祿山苦哈哈。


    那把玉劍一直跟著安祿山,與他始終保持著二丈距離,無人知道那把玉劍如何行走,但安祿山就是能看見。苦熬了兩日,安祿山受不了這種身處砧板命懸一線的折磨,他請來了常持滿,問詢那把劍該如何處理。


    常持滿自從那一夜後姿態大變,麵對著安祿山也不行禮,甚至連“陛下”也不稱,對安祿山愛搭不理的,可安祿山隻能受著,甚至覺得常持滿越倨傲,他心越安。常持滿最終還是幫安祿山解了這份辛苦,他作法將那玉劍木匣請到了高台之上,令安祿山派人每日參拜上香,再叫他謹遵葉淨能法旨,不論潼關何日攻破,七日不得進入長安。安祿山怕死了,自然是惟命是從,這就有了前麵提到的,安祿山派人八百裏加急傳令安慶緒崔乾佑一事。


    此等機密,睢陽城裏交談的墨升不知道內情,張巡更是無從得知,大唐皇帝雖然也不知道是葉淨能出手相助,可他似乎也沒必要知道。事到如今,李隆基重新記起了他那份命數批言,事實勝於雄辯,不由得他不信。


    那是太史局的絕密,原來早在太宗時,李淳風就遵皇命為李唐王朝推演過天機,隻是那些讖言晦澀難懂,而且文字極少,又是絕密,李隆基也是做了好些年皇帝後才知道這件事。隻是那個時候的他春秋鼎盛,雖然已經見識過了方外修士們的手段,可他對那些雲山霧罩的猜字謎興趣不大,加之後來逆天改命成功,他更是隻信自己不信天。


    可如今潼關一破,安祿山不日就可攻入長安,這時候他才幡然驚醒,想起了太史局裏那些老書包們。其實很多人都不知道,潼關一破,李隆基就知道了消息,而就在他宴請群臣商議對策之前,早已經派高力士請過太史局的李仙師,替自己推演過了天機,最終結果他其實已經了然於胸。


    高力士親自去請來的太史局裏推演天機的那位李仙師,正是太宗時那位李淳風的嫡係後人,他們將以前李淳風的《推背圖》請出來,其中第五象【戊辰坤下巽上風地觀】正是講得今日之事。那明黃的絹布已經有些發暗,圖畫和文字的墨跡也已失了氣色,一看就知道年代不短。


    李淳風《推背圖》第五象,依卦相所顯,畫的內容正是:


    “山有一鹿負鞍,下有一女臥地死!”


    其後再有四句讖曰:


    “春色正濃濃,榮華隻兩枝。又逢木易壞,驚起太原塵!”


    看著絹布上這四句讖言,結合當下的情勢,李隆基隱約明白了一些,他命令那位李仙師依此卦象,結合當日的星辰方位,用陰陽易數為他做了最後的推演,又因此得出了最終的四句批言,正是頌曰:


    “楊花飛,蜀道難,截斷竹蕭方見日,更無一史乃乎安!”


    李隆基看著圖和字陷入了沉思,就在這個時候,高力士突然插了一句話:


    “陛下可曾記得羅公遠托人送來的那封信?”


    乍聞此言,李隆基有點莫名其妙,他抬起頭,看著身邊這位老友,有點不明白這話什麽意思。但他素知高力士深淺,知道他在如此緊要關頭能說出這話,肯定大有深意,當下就令高力士去自己密室,將羅公遠那封信取來。


    不一會那信就擺上了李隆基的禦案,要說這封信,其實還很有故事。當時因為玄宗要逆天改命,作為心腹仙師的“雙葉一羅”態度不一。葉法善祖上四代天師,到了他這一代更有越國公爵位,因為氣運龍脈的守衛之責,他隻能全力支持皇帝的決斷。而葉淨能卻早已遁走多年,玄宗苦尋不到,最終恩威並施才在最後關頭請到了葉淨能出手。


    至於那位“一羅”的羅公遠,他對李隆基逆天改命的謀劃卻是極力反對,那人甚至不惜冷言相對當今天子,斷然拒絕了皇帝的請求。再加上這位羅公遠平日裏對後宮那位恃寵而驕的武惠妃極度厭惡,見了麵便是橫眉冷對譏諷不斷,武惠妃便借此煽風點火,玄宗一氣之下,就對羅公遠動了殺心。而羅公遠這人性情剛烈,他得了皇帝欲殺他的消息後先是大聲數落玄宗的過錯,之後當夜就狂笑著揮袖遁去,自那以後數年不見其蹤跡。


    不曾想之後的一年,有一次皇帝差內官輔仙玉到蜀中公幹,路過彭縣,竟然遇到了羅公遠,輔仙玉素來仰慕羅公遠神仙之名,便是多有請教。羅公遠也因此托他給皇帝帶了一封信,另外還有一塊蜀地產的當歸,他送完東西,又對輔仙玉說道:“當年我去度化三郎,是想天下黎民免了這場劫難,不想三郎誌不在此,可惜,可惜。”說罷羅公遠人就不見了。輔仙玉回來麵見玄宗複命,特將此事重點說明,玄宗打開信,卻是四句讖語:


    “漁陽鼙鼓過潼關,此日君王幸劍山,木易若逢山下鬼,定於此處葬金環。”


    皇帝當時看到羅公遠這四句話,心中不明是什麽意思,便問及張果。誰料那張果看到這四句後,心裏掐指一算,大驚失色,忙以年老為由,立即自袖中取出那張紙驢,吹紙化驢,當即就騎上那紙驢歸隱山林去了。皇帝再問葉法善,葉法善雖然知道一些內情,但不好明說這是皇帝自己種的惡因,因此結出的惡果,隻好托詞自身修為不夠,要多花時日詳細參悟,皇帝再追問下去葉法善便是默不作聲,玄宗似有所感,卻抓不住關鍵,時間久了便把那事忘了。今夜經高力士提醒,此刻再看羅公遠寫給自己的這四句話,心裏不由得有所醒悟。


    不論是李仙師讖言裏的“蜀道”,還是羅公遠批頌裏的“劍山”,都不約而同的指向了同一個地方,這由不得皇帝不深思。潼關已破,長安城注定失守,他可沒有漢宣帝劉詢那樣的魄力,可以在渭水橋上令那些萬國蠻夷心生狂熱山呼萬歲,他現在連安祿山都降不住,自己反而被對方肆意拿捏,所以他壓根沒去計劃如何堅守京師。他目前隻想一件事,那就是“往哪逃?”卦象給了他明示,再想想羅公遠送的那個“當歸”,看來莫非真的要往劍南而歸?


    李隆基思考了好久好久,最終還是覺得應該差不了,所以那夜的朝會上,當李隆基聽聞楊國忠的提議正是退往四川蜀地,與天機推演的不謀而合,當即更確定了心思,不日就出逃長安歸往蜀地。心裏打定好了主意,所以皇帝才有興致給手下的臣子和百姓演一場戲,所以便安排演奏了“霓裳羽衣曲”,他自己更是興致頗佳飲酒斜臥,聽高適講李白尋仙的趣事,一派寧和淡然的氣度。


    高適不知道皇帝的主意,隻能小心伺候著,繼續講著他和李白杜甫那一行的故事。殿上百官都是人精,看著皇帝不慌不忙,他們心裏不由得猜測,莫非皇帝陛下真要采納高適的提議,在長安城與叛軍拚死一戰,這可咋辦啊,我可不想跟著一起死啊!


    “高愛卿,不知你等最後上的那王屋山麽?見到那仙人司馬道長否?”


    玄宗皇帝語帶輕笑,喜盈盈看著台下的高適。高適不敢隱瞞,立刻回答道:


    “啟稟陛下,王屋山是上去了,隻是不曾想,那司馬道長卻無緣得見,蓋因仙人早已十年前飛升仙界,臣等三人實在仙緣淺薄,每每想起好不遺憾!”


    皇帝聽了這回答,忍不住哈哈大笑起來。你們三個能見上司馬道長才算見鬼了,看你李十二,白跑一趟,哈哈哈哈,有趣有趣!


    高適自然不明白皇帝的惡趣味,他看著皇帝開懷大笑,也隻好陪著笑,將那親眼目睹潼關城破的惆悵也淡化了些。


    話說那日三人在岸上看著那船夫刻舟撈劍,震驚的不止他們三個,圍觀的上百人各個都是如遭雷擊,今天也不知是出門撞了鬼,還是命好遇了仙,如此匪夷所思之事就在他們眼皮底下發生了。


    那幾個綠衣和尚眼見自己賭約已輸,而且在場之人眾多,逃肯定是逃不得,當下心思電轉,紛紛在肚子裏盤算著如何賴賬,該用什麽托詞解這個麻煩。


    大和尚還是道行深,他偷偷朝弟子傳音,叫他們用佛門大理來蒙混過關,就說那賭約不過是“君子問道”,試圖用佛門的大勢來壓人。


    那手下弟子聽了師父的囑咐,當下就朝著李白三人拱手行禮,嘴裏一邊宣著法號,一邊說下去:


    “阿彌陀佛,恭喜這位施主重得寶劍,真是菩薩顯靈!”


    他故意不去理會那個主角瘸子,而是先拿話來賣李白的好,看似放低了姿態,其實是得了個先手,將難題丟到了李白這邊。按他的揣測,李白幾個讀書人到底還是會顧及文人風骨,再加上寶劍意外找回,心裏一高興,說不定就不為難他們幾個了。


    算盤打得不錯,可惜對象沒選對。如果劍主人是杜甫高適,杜甫高適都是傳統的儒生,麵情軟有氣度,又顧及自身體麵,說不定和尚這般冠冕堂皇的話還能有用,可惜李白不是杜甫,做事情全看自己高不高興,管你和尚還是道士,皇帝我都敢懟,何況是你這麽個禿驢。


    李白似乎沒聽見那個和尚徒弟的恭維,自顧自撫摸著寶劍,他左手握住劍鞘,右手按上劍柄,倉啷啷一聲,將那把寶劍拔了出來,順手挽了個劍花,似有意似無意的朝著大和尚幾人唰唰舞了兩下。大和尚幾個見李白不答話,反而朝著他們幾個揮劍,當下心裏就不舒服,看來這人不吃他們這一套。


    李白耍了幾下,心裏美極了,右手劍刃一翻,將劍往空中一拋,那劍飛上去不到一丈後下落,李白也不去看,伸出左手劍鞘,往上一迎,那劍像自己長了眼睛一般,劍尖就盯著那劍鞘口鑽了進去,“啪”的一聲,飛劍入鞘,幹淨利落,實在是瀟灑的不像樣子。


    眾人被李白如此拉風的劍技折服,紛紛喝起了彩,杜甫高適也是大加讚賞,拍手叫好。李白神態自如的接受著眾人的歡呼,此時江上有風,吹的李白衣衫飄飄,美須飛揚,再加上長劍在手,氣宇軒昂,可不就像個下凡的劍仙麽!


    那個拄拐的瘸子看著李白這番舉動,雖然也覺得賞心悅目,可到底有些華而不實。修為境界到他這個份上,不說塵世,就是仙界也是罕有敵手,站在七八樓的境界上看一樓的舞劍,可不就覺得是花架子嗎?


    要知道,自秦以後,劍已經慢慢退出了曆史舞台,直到漢時刀的普及,劍越來越不受重視,直到現在,劍技一般隻流行於戲曲之中,而真正實戰用劍的高手,少之又少。劍自古就有,這種劍一開始是為了攻伐和防禦之用,後來慢慢變成了身份地位的象征。"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現今的人佩劍,更多的是模仿古人遺風,從沒見過哪個攻城略地的先登猛將,是拿著一把劍衝上城樓的。


    就連那些專門鑽研打磨功夫招式的江湖門派,劍法雖然也是有的,可一般都由那些悟性心智絕佳的內門棟梁來修習,外門弟子沒有那個時間和心思去習練劍術,學的都是更好上手的刀棒錘棍。有句武術諺語這樣講:“月棍年刀一輩子槍,寶劍更要隨身藏。”棍子練上個把月就能用,而刀就得幾年,可要學會用槍,就得鑽一輩子;至於要把劍練好,那必需時刻劍不離身,聞雞起舞熟能生巧。但凡練劍之人,一日不摸劍,手便生的沒了感覺。


    李白曾在《俠客行》中寫過這麽幾句:


    “十步殺一人,千裏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


    這幾句霸氣難擋,底氣十足。畢竟李白是個風流才子,他一開始的夢想是做個俠客,所以從小就學習劍術,家裏也有錢,供得起他玩劍。長大以後他又喜歡到處遊山玩水尋仙訪友,世俗條框羈絆不住他的灑脫。遊山玩水的過程中,不免遇到一些山賊猛獸,不論是自保還是懲惡揚善,揮劍殺一些賊人野獸,在李白這裏也是太自然不過。


    再後來由於道士吳筠的推薦,李白被皇帝召入宮中,本想一展才華的他,卻並不被重用;加上他不喜同流合汙,得罪了權貴,才一年多的時間,就被皇帝賜金放還。雖然那些腹黑的官場他待得不痛快,可有一個人卻很對他的脾氣,此人正是那位官至左金吾大將軍,號稱“大唐第一劍客”的裴旻。雖然裴旻這個“第一”跟南霽雲的那個“第一”都隻是世俗中的稱呼,可能得此盛名,手上本領絕對不淺。


    而李白剛才的那個飛劍入鞘,就是學自裴旻,不過裴旻那個更難。據說當時裴旻的母親去世,他想請大畫家吳道子在母親墓穴上畫壁畫,一來超度二來護佑。吳道子則是提了一個要求,他希望看一次裴旻舞劍。世人盛傳裴旻劍法玄妙,吳道子對此早就眼饞不已,裴旻為了母親,欣然答應了吳道子的要求,當即就耍了一套劍法。那劍出若遊龍驚世、疾如雷霆電馳,門戶大開大合,招式有進有退,霸道剛猛至極,堂皇之氣澎湃。一套劍術展示完,鎮住了周圍數十位看官。裴旻也是舞到性起,隻見他將長劍拋出十丈之高,然後腳尖點地,身軀蹭的一下射出去,人在半空將手中劍鞘伸出,疾如閃電的長劍分毫不差呼嘯著歸入劍鞘,裴旻也手握寶劍落回地麵。


    就因為這一手高絕的劍法,裴旻收獲了大量的仰慕者,上到皇帝,下到將軍,貴妃公主為他編排劍舞,顏真卿為他寫過《贈裴將軍》,跟李白不對付的王維也寫過《贈裴旻將軍》,李白更是願意行弟子禮,求裴旻教自己劍術。裴旻也是來者不拒,你要學我便教,氣度胸懷寬廣毫不藏私,李白因此學了一些裴旻的本領,劍術修為自此大增。


    拄拐的瘸子雖然看不上李白的這些花架子,可並不妨礙他對李白的喜歡,他已經下定決心要送李白一場造化,當下也笑著喝起彩。


    那幾個和尚臉色就難看的多了,別看那瘸子瞧不上李白的劍法,可身處世俗中的和尚就不得不重視起來。那幾個和尚雖然修行有佛法,可那是內功,是對付山精鬼怪的法訣,要跟普通人摔跤動手,要用外功,他們的拳頭可不怎麽行,至少比不上李白手裏的劍犀利。


    正所謂,功夫再高也怕菜刀啊!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枕刀黃粱記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山下嶺頭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山下嶺頭人並收藏枕刀黃粱記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