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劉邦建立西漢,戶口有多少?
最少的說不足1000萬人,最多的說是1800萬,現代學者認為加上隱藏、流散人口,大概1500萬,我折中一下,二百萬戶出頭。
那麽他封了多少功臣呢?
“侯者百四十有三人”,也就是143人。
這143個徹侯中,食邑多的超過一萬,少的不足千。
下麵我們一個個看。
1、韓信被殺就不論了,其實一開始也是封的,還賊多。
2、蕭何,一開始8000戶,又加2000,總共10000戶。
3、曹參,10630戶;
4、張耳,他死得早,之前是萬戶侯,兒子張敖襲爵宣平侯,不知道多少食邑。
5、周勃,8100戶。
6、樊噲,5000戶。
7、酈商,4800戶。
8、奚涓,4800戶。
9、夏侯嬰,6900戶。
10、灌嬰,5000戶。
……
後麵還有很多,我不一一列舉了,隻算數字。
一千戶以上的有記錄的,不過四十個上下,其中還有很多具體數字不明的,我都沒算在內,就十幾萬戶了。
剩下的100個裏麵,大部分是1000戶左右,少數突破1000戶,少數低於1000戶,我打包算十萬戶。
功臣總共給出去二十多萬戶食邑,至少天下十分之一在編人口作為食邑。
而且是“至少”,實際可能是八分之一。
劉邦封的宗室呢?不好估算,因為是有國的,如果折算成人口,是大大超過功臣的。
54個郡裏麵,宗王占了39郡。
不過時代背景如此,那會分封製風氣很強,不能一概而論。
但無論如何,也比本書邵梁王朝封出去的多太多了。
二、劉秀建立東漢。
他去世時大概2100萬,大概四百萬戶稍多。而在建立初期,應該是三百多萬戶,而且這個三百多萬還是現代學者推算,並不是東漢政府實際掌握的人口。
從雲台二十八將說起。
1、東漢給縣做食邑,具體數目不知,比如鄧禹,食高密、昌安、夷安、淳於四縣。
他二十多歲就食萬戶了,食四縣時三十多歲,待遇不會降低,至少不會少於一萬戶,更大可能是更多。
2、吳漢,食四縣。
3、賈複,食六縣。
4、耿弇,食二縣。
5、寇恂,雍奴侯,邑萬戶。
6、岑彭,舞陰侯,具體數目不知,應該是萬戶級別。
7、馮異,陽夏侯,同上。
8、朱祐,7300戶。
9、祭遵,潁陽侯,具體數目不知。
10、景丹,邑萬戶。
11、蓋延,邑萬戶。
……
不一一寫了,簡單來說,雲台二十八將裏麵少數食邑超過一萬,據後世學者按照人口比例推算,二萬戶、三萬戶都有,我覺得有些誇張。
少數少於一萬戶。
二十八將加起來食邑超過三十萬戶是大概率的。
但這隻是28個人,事實上劉秀封了三四百個侯!!!
具體發出去多少食邑我不敢想。
對待開國功臣,劉秀肯定比劉邦慷慨太多了,這和起家底色有關。
我懷疑東漢開國初期,全天下至少三分之一的民戶作為食邑發放出去了。
宗王就不說了,和西漢一樣,有封地。
東漢同樣比邵梁慷慨得多得多得多得多……
三、曹魏
人口就少多了,編戶人口四百多萬。
這個肯定不是實際人口,真實的翻個倍都算少的。
曹丕開國,還繼承他老爹封的,總共多少呢?
曹植10000戶、曹據、曹臨、曹彰各五千戶,曹丕稱帝後,曹彰變成了一萬戶。
然後曹孟德平漢中時封了三個萬戶,然後還有各種宗室、功臣,太多了,我都寫得頭皮發麻。
說個結論吧,至少全國一半以上的民戶作為功臣、宗王食邑發下去了。
慷慨程度超過東漢。
四、西晉
用我多說嗎?那些宗室萬戶、五千戶就不提了,全國可是封了五百餘國。
仿佛一夜之間回到春秋時代。
結論:有史以來最慷慨。
五、說下南北結束後的唐代
唐代貞觀後期二百多萬戶,可見隋末人口損失極其嚴重,李世民都當了十幾年皇帝了,流亡人口基本都回去授田了——因為真給田。
人口也自然增長一部分了。
居然才1200萬人!
當然這個數字肯定也是偏少的,但真實數字多不到哪去。
推算下建國初年,大概率最多二百萬戶。
唐代爵位製度,親王一萬戶、郡王五千戶、國公三千戶,其實和書裏邵梁差不多。
唐代對功臣是比較吝嗇的。
國公名義上三千戶,實際隻有一兩千戶。
李靖甚至隻有四百戶。
宗王也差不多,鄭王李元禮,食封一萬戶,實封70戶,逗你玩!
當然不是每個都如此,看親疏遠近的。
有的郡王食封5000戶,實給3000戶。
李元禮親王之尊,食封10000戶,實給70戶,委實辣眼睛。
可能李世民對他爹當太上皇後不停造人不滿吧。
但好在唐朝封的功臣、宗室數量多,而且每朝每代都大封特封,單個食邑少,架不住數量多,所以到了唐玄宗那會,財政開支就大了,開始找茬降爵。
總的算下來,唐代宗王、功臣食邑占比遠小於之前的朝代,大概不會超過十分之一(20萬戶),比西漢水平略低,而且沒有裂土封國。
這就導致唐初官員俸祿不足,食邑也沒錢,生活水平大大降低,以至於李世民不得不三天兩頭舉辦宴會,拿國庫的錢賞賜群臣。
六、個人想法
有些人的認知中,功臣、宗王食邑隻占國家財政“幾分之一”就覺得震驚了。
那是因為你以前沒研究過這些數據,不清楚平均水平,認知裏這些都是“小錢”。
從來沒想過三分之一、一半以上的民戶是作為功臣食邑存在的。
漢魏晉以來的風氣如此,還沒經過南北朝“食封”、“實封”的文字遊戲洗禮。
總體而言,越往前越慷慨,越往後越吝嗇。
邵梁王朝說實話已經夠吝嗇了,比唐慷慨,比漢魏晉開國初年吝嗇得不要不要的。
即便按照唐代較低的十分之一的占比水平,邵梁王朝也要封出去二十多萬戶。
比如某個功臣封豫章郡公,豫章郡指定的1500戶租賦給你,其他人不給你。
遭災了,你收益下降,豐收了,也是你的。不是中央統一收稅上來按戶數發錢,和地域強相關。
按照西漢八分之一比例,三十萬戶以上。
按照東漢,70-80萬戶作為食邑。
按照曹魏,一百多萬戶食邑。
按照西晉,不好意思,數據溢出……
有概念了嗎?
最後加一段:還有人認知裏就是中央把稅收上來,然後按照食邑戶數發錢,錯!
並非如此。
這年代是和封地強相關的,雖然是虛封,但會給你一張地圖,告訴你哪裏百姓是你的食邑,你無法管理,但可以享受收入,這叫“虛封”。不一定精確到你的具體食邑數量,因為地有大有小,比如西晉荀勖的封地就比實際少了方圓五裏,因為濟川墟恰好就那麽大。
如果參與管理,那就是封國了。
所以功臣們經常為誰的地好,誰的地壞而攀比不休。
比如王衍封平原郡公,平原郡就要拿出1500戶租賦收入給他。這就是主角封的功臣基本不在直接征稅範圍內的原因。
晉武帝司馬炎死之前做過人口統計,全國編戶到1600萬人口,學者普遍認為至少3500萬,我認為在世家大族大量占據人口的情況下,翻一倍不是問題。
3500萬中,南方500萬,北方3000萬——和元朝末年南方5000萬,北方1000萬恰好掉了個個,朱元璋能以南統北不是沒原因的。
經曆了八王之亂、天災人禍,北方此時大概還有1000-1500萬人,也就是200-300萬戶。
最少的說不足1000萬人,最多的說是1800萬,現代學者認為加上隱藏、流散人口,大概1500萬,我折中一下,二百萬戶出頭。
那麽他封了多少功臣呢?
“侯者百四十有三人”,也就是143人。
這143個徹侯中,食邑多的超過一萬,少的不足千。
下麵我們一個個看。
1、韓信被殺就不論了,其實一開始也是封的,還賊多。
2、蕭何,一開始8000戶,又加2000,總共10000戶。
3、曹參,10630戶;
4、張耳,他死得早,之前是萬戶侯,兒子張敖襲爵宣平侯,不知道多少食邑。
5、周勃,8100戶。
6、樊噲,5000戶。
7、酈商,4800戶。
8、奚涓,4800戶。
9、夏侯嬰,6900戶。
10、灌嬰,5000戶。
……
後麵還有很多,我不一一列舉了,隻算數字。
一千戶以上的有記錄的,不過四十個上下,其中還有很多具體數字不明的,我都沒算在內,就十幾萬戶了。
剩下的100個裏麵,大部分是1000戶左右,少數突破1000戶,少數低於1000戶,我打包算十萬戶。
功臣總共給出去二十多萬戶食邑,至少天下十分之一在編人口作為食邑。
而且是“至少”,實際可能是八分之一。
劉邦封的宗室呢?不好估算,因為是有國的,如果折算成人口,是大大超過功臣的。
54個郡裏麵,宗王占了39郡。
不過時代背景如此,那會分封製風氣很強,不能一概而論。
但無論如何,也比本書邵梁王朝封出去的多太多了。
二、劉秀建立東漢。
他去世時大概2100萬,大概四百萬戶稍多。而在建立初期,應該是三百多萬戶,而且這個三百多萬還是現代學者推算,並不是東漢政府實際掌握的人口。
從雲台二十八將說起。
1、東漢給縣做食邑,具體數目不知,比如鄧禹,食高密、昌安、夷安、淳於四縣。
他二十多歲就食萬戶了,食四縣時三十多歲,待遇不會降低,至少不會少於一萬戶,更大可能是更多。
2、吳漢,食四縣。
3、賈複,食六縣。
4、耿弇,食二縣。
5、寇恂,雍奴侯,邑萬戶。
6、岑彭,舞陰侯,具體數目不知,應該是萬戶級別。
7、馮異,陽夏侯,同上。
8、朱祐,7300戶。
9、祭遵,潁陽侯,具體數目不知。
10、景丹,邑萬戶。
11、蓋延,邑萬戶。
……
不一一寫了,簡單來說,雲台二十八將裏麵少數食邑超過一萬,據後世學者按照人口比例推算,二萬戶、三萬戶都有,我覺得有些誇張。
少數少於一萬戶。
二十八將加起來食邑超過三十萬戶是大概率的。
但這隻是28個人,事實上劉秀封了三四百個侯!!!
具體發出去多少食邑我不敢想。
對待開國功臣,劉秀肯定比劉邦慷慨太多了,這和起家底色有關。
我懷疑東漢開國初期,全天下至少三分之一的民戶作為食邑發放出去了。
宗王就不說了,和西漢一樣,有封地。
東漢同樣比邵梁慷慨得多得多得多得多……
三、曹魏
人口就少多了,編戶人口四百多萬。
這個肯定不是實際人口,真實的翻個倍都算少的。
曹丕開國,還繼承他老爹封的,總共多少呢?
曹植10000戶、曹據、曹臨、曹彰各五千戶,曹丕稱帝後,曹彰變成了一萬戶。
然後曹孟德平漢中時封了三個萬戶,然後還有各種宗室、功臣,太多了,我都寫得頭皮發麻。
說個結論吧,至少全國一半以上的民戶作為功臣、宗王食邑發下去了。
慷慨程度超過東漢。
四、西晉
用我多說嗎?那些宗室萬戶、五千戶就不提了,全國可是封了五百餘國。
仿佛一夜之間回到春秋時代。
結論:有史以來最慷慨。
五、說下南北結束後的唐代
唐代貞觀後期二百多萬戶,可見隋末人口損失極其嚴重,李世民都當了十幾年皇帝了,流亡人口基本都回去授田了——因為真給田。
人口也自然增長一部分了。
居然才1200萬人!
當然這個數字肯定也是偏少的,但真實數字多不到哪去。
推算下建國初年,大概率最多二百萬戶。
唐代爵位製度,親王一萬戶、郡王五千戶、國公三千戶,其實和書裏邵梁差不多。
唐代對功臣是比較吝嗇的。
國公名義上三千戶,實際隻有一兩千戶。
李靖甚至隻有四百戶。
宗王也差不多,鄭王李元禮,食封一萬戶,實封70戶,逗你玩!
當然不是每個都如此,看親疏遠近的。
有的郡王食封5000戶,實給3000戶。
李元禮親王之尊,食封10000戶,實給70戶,委實辣眼睛。
可能李世民對他爹當太上皇後不停造人不滿吧。
但好在唐朝封的功臣、宗室數量多,而且每朝每代都大封特封,單個食邑少,架不住數量多,所以到了唐玄宗那會,財政開支就大了,開始找茬降爵。
總的算下來,唐代宗王、功臣食邑占比遠小於之前的朝代,大概不會超過十分之一(20萬戶),比西漢水平略低,而且沒有裂土封國。
這就導致唐初官員俸祿不足,食邑也沒錢,生活水平大大降低,以至於李世民不得不三天兩頭舉辦宴會,拿國庫的錢賞賜群臣。
六、個人想法
有些人的認知中,功臣、宗王食邑隻占國家財政“幾分之一”就覺得震驚了。
那是因為你以前沒研究過這些數據,不清楚平均水平,認知裏這些都是“小錢”。
從來沒想過三分之一、一半以上的民戶是作為功臣食邑存在的。
漢魏晉以來的風氣如此,還沒經過南北朝“食封”、“實封”的文字遊戲洗禮。
總體而言,越往前越慷慨,越往後越吝嗇。
邵梁王朝說實話已經夠吝嗇了,比唐慷慨,比漢魏晉開國初年吝嗇得不要不要的。
即便按照唐代較低的十分之一的占比水平,邵梁王朝也要封出去二十多萬戶。
比如某個功臣封豫章郡公,豫章郡指定的1500戶租賦給你,其他人不給你。
遭災了,你收益下降,豐收了,也是你的。不是中央統一收稅上來按戶數發錢,和地域強相關。
按照西漢八分之一比例,三十萬戶以上。
按照東漢,70-80萬戶作為食邑。
按照曹魏,一百多萬戶食邑。
按照西晉,不好意思,數據溢出……
有概念了嗎?
最後加一段:還有人認知裏就是中央把稅收上來,然後按照食邑戶數發錢,錯!
並非如此。
這年代是和封地強相關的,雖然是虛封,但會給你一張地圖,告訴你哪裏百姓是你的食邑,你無法管理,但可以享受收入,這叫“虛封”。不一定精確到你的具體食邑數量,因為地有大有小,比如西晉荀勖的封地就比實際少了方圓五裏,因為濟川墟恰好就那麽大。
如果參與管理,那就是封國了。
所以功臣們經常為誰的地好,誰的地壞而攀比不休。
比如王衍封平原郡公,平原郡就要拿出1500戶租賦收入給他。這就是主角封的功臣基本不在直接征稅範圍內的原因。
晉武帝司馬炎死之前做過人口統計,全國編戶到1600萬人口,學者普遍認為至少3500萬,我認為在世家大族大量占據人口的情況下,翻一倍不是問題。
3500萬中,南方500萬,北方3000萬——和元朝末年南方5000萬,北方1000萬恰好掉了個個,朱元璋能以南統北不是沒原因的。
經曆了八王之亂、天災人禍,北方此時大概還有1000-1500萬人,也就是200-300萬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