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講一點:一般而言,隻有中原養兵,草原不養兵。
關於這一點,我記得前麵有個單章提到過了,怎麽現在還有人問?一會問石勒怎麽這麽多騎兵,一會又問匈奴怎養得起這麽多兵?
說了等於白說。
我敢肯定,我這是第二次說了,後麵還會有人問。
其實可以去看看我的上本書《晚唐浮生》,裏麵對草原的生活、組織及動員模式講得很清楚,我覺得起點可能沒有其他曆史小說詳細寫過。
草原牧民平時有自己的生活,是“民”。
戰時打仗,是“兵”。
平時沒有維持成本,不需要養,知道嗎?
馬匹是他們生產生活的必備物資,家家戶戶都養,天天騎。
如果是沒什麽個人財產和人身自由的牧子,也會騎老爺的馬,去幫老爺放牧。
實在不行,被征發了當步兵,這又不是沒有過。
唐宋時奚人步兵就挺有名,戰鬥力不弱。
這種動員模式,好處是幾乎沒什麽維持成本。
馬:牧民自備。
武器:牧民自備。
就打仗的時候提供一下軍糧。
軍餉:沒有。
而且,兵力來源也不隻是自己國土範圍內的。
舉個例子。
唐末李克用在大同叛亂,被朝廷剿滅,父子北奔韃靼。
後來黃巢攻入關中,李克用父子被赦免,參與平叛,於是從沙陀三部招募一萬多人,由李友金帶著送過來。
李克用還從陰山韃靼、黑車子韃靼、吐穀渾、回鶻等各種雜胡“招誘”三萬多騎兵。
注意“招誘”這個詞,史書上多次出現,本書也出現過。
字麵理解即可。
就是招募、誘惑雜胡部落為你打仗。
打完仗各回各家。
你看看,李克用從幾乎沒什麽兵,一下子擁有了五萬騎兵。
李克用當河東節度使的時候,爭奪大同,驅逐了原節度使赫連鐸。
赫連鐸的吐穀渾部落都投降李克用了,此人跑路後,又施展三寸不爛之舌,說得草原數萬騎南下,進攻大同,被李克用擊敗。
赫連鐸再跑路,又說動黠嘎斯人,八萬騎南下,再被李克用擊敗。
唐代在草原用兵,也經常招誘部落為他們打仗。
沒什麽好處,就是許以劫掠厚利,另外再威脅一下,其實就是威逼利誘。
赫連鐸就是用大唐正牌節度使的虎皮,外加利誘,說動雜胡部落南下。
這種事情從東漢年間就很常見了,我就很不解了,怎麽還覺得奇怪?
東漢經常自己出重騎兵,讓草原部落出輕騎兵,然後一起去打別的部落,比如鮮卑。
難道別的作者提都沒提過這些事情?
再說一遍,可以去看看《晚唐浮生》,對草原部落描寫得很詳細,章節不少。
簡而言之,這些部落就是一個個兵員庫,他們是“中立野怪”,你招誘不到,還不允許別人招誘?
唐末河東、幽州這些緣邊將帥們經常一次性招誘數萬草原騎兵,南下參與藩鎮混戰,這是緣邊將帥的“福利”,別人享受不到。
當然,唐末時步兵的素質比較高,各個藩鎮也有部分騎兵。
比如,昭義鎮(今上黨一帶)自己就養馬,甚至打出了品牌,每年還給朝廷送馬五百匹。
蔡州有龍陂監。
陝州有牧場。
襄陽、淮南甚至附件都有牧場。
錢鏐直接在杭州城外養馬三萬匹。
等等。
中原遍地牧場,各個藩鎮養馬數量難以統計。
在這樣一種情況下,草原騎兵發揮不了多大的作用,還經常被痛打。
但在西晉這會,作用還是很大的,因為步兵大多數都是臨時拉起來的,又承平多年,還沒有職業化,對付這些草原騎兵就難了。
其次,石勒的騎兵數量,是史書明載。
在309年,有記錄石勒帳下三萬騎。
在310年,圍攻洛陽時二萬騎。
數字為什麽會變化?其實就是這個原因,這不是他養的職業化部隊。
有可能是匈奴朝廷配屬給他指揮的,戰鬥結束後歸建。
有可能是臨時招募的,打完仗,“合同”結束,走了,回家了。
也有可能是石勒出不起賞賜,提前終止合同,解散。
這三萬人裏麵,最多一半是他長期控製的。
注意,長期控製也不是養兵。
部落有各自的生活,平時都是農民、牧民。
這個階段,已經有大量雜胡到河北遊牧、遊耕或者定牧、定耕了。
跟著乞活軍來陳留、梁國的烏桓人,也是這種性質、
石勒隻要有錢,或者口才夠好,別說兩三萬騎,五萬騎、十萬騎也不無可能,隻要你支撐得起。
最後提另外一種情況,即草原如果統一在一個政權下,會怎樣?
如果遇到匈奴、突厥、回鶻、蒙古這種建立草原帝國的政權,你招誘雜胡就沒那麽容易了——多說一句,柔然、鮮卑、契丹這種連草原都沒統一的政權,真稱不上草原帝國。
以回鶻為例,他們在各個附庸部落都派有官員,征稅征兵,甚至監視。
回鶻崩潰後,原本被回鶻奴役的契丹是怎麽做的?
耶律氏貴人與監視他們的回鶻述律部聯姻,阿保機的妻子月理朵就出身回鶻述律部,月理朵的爺爺、父親在回鶻汗國都是中高層官員(梅錄之類)。
回鶻有明確的官製、兵製和財政製度,有自己的文字,該國的很多官名、製度,契丹起勢大量借用。
統一和分裂的草原,是兩回事。
西晉末年的草原,就是分裂的。
各個部落可以今天投鮮卑,明天投匈奴,後天投晉,這並不奇怪。
這些雜胡部落的丁壯,從某種程度上而言,就是“雇傭兵”。
隻不過這種雇傭兵,經常拿不到錢,甚至要為宗主白打仗。
受不了怎麽辦?受不了就走啊。
曆史上契丹在東北崛起,三十姓韃靼就受不了了,天天被征兵打仗,於是開始了長達百餘年的西遷,從中國東北遷徙到了中亞、北亞一帶。
人走了以後,空出的草場往往會給別的地方遷徙來的部落占據。
遷徙,本來就是草原常態。
先寫這麽多,再打一次廣告,上本書主角在邊地,接觸草原比較多,有關草原部落的章節也多,有空可以看看。
關於這一點,我記得前麵有個單章提到過了,怎麽現在還有人問?一會問石勒怎麽這麽多騎兵,一會又問匈奴怎養得起這麽多兵?
說了等於白說。
我敢肯定,我這是第二次說了,後麵還會有人問。
其實可以去看看我的上本書《晚唐浮生》,裏麵對草原的生活、組織及動員模式講得很清楚,我覺得起點可能沒有其他曆史小說詳細寫過。
草原牧民平時有自己的生活,是“民”。
戰時打仗,是“兵”。
平時沒有維持成本,不需要養,知道嗎?
馬匹是他們生產生活的必備物資,家家戶戶都養,天天騎。
如果是沒什麽個人財產和人身自由的牧子,也會騎老爺的馬,去幫老爺放牧。
實在不行,被征發了當步兵,這又不是沒有過。
唐宋時奚人步兵就挺有名,戰鬥力不弱。
這種動員模式,好處是幾乎沒什麽維持成本。
馬:牧民自備。
武器:牧民自備。
就打仗的時候提供一下軍糧。
軍餉:沒有。
而且,兵力來源也不隻是自己國土範圍內的。
舉個例子。
唐末李克用在大同叛亂,被朝廷剿滅,父子北奔韃靼。
後來黃巢攻入關中,李克用父子被赦免,參與平叛,於是從沙陀三部招募一萬多人,由李友金帶著送過來。
李克用還從陰山韃靼、黑車子韃靼、吐穀渾、回鶻等各種雜胡“招誘”三萬多騎兵。
注意“招誘”這個詞,史書上多次出現,本書也出現過。
字麵理解即可。
就是招募、誘惑雜胡部落為你打仗。
打完仗各回各家。
你看看,李克用從幾乎沒什麽兵,一下子擁有了五萬騎兵。
李克用當河東節度使的時候,爭奪大同,驅逐了原節度使赫連鐸。
赫連鐸的吐穀渾部落都投降李克用了,此人跑路後,又施展三寸不爛之舌,說得草原數萬騎南下,進攻大同,被李克用擊敗。
赫連鐸再跑路,又說動黠嘎斯人,八萬騎南下,再被李克用擊敗。
唐代在草原用兵,也經常招誘部落為他們打仗。
沒什麽好處,就是許以劫掠厚利,另外再威脅一下,其實就是威逼利誘。
赫連鐸就是用大唐正牌節度使的虎皮,外加利誘,說動雜胡部落南下。
這種事情從東漢年間就很常見了,我就很不解了,怎麽還覺得奇怪?
東漢經常自己出重騎兵,讓草原部落出輕騎兵,然後一起去打別的部落,比如鮮卑。
難道別的作者提都沒提過這些事情?
再說一遍,可以去看看《晚唐浮生》,對草原部落描寫得很詳細,章節不少。
簡而言之,這些部落就是一個個兵員庫,他們是“中立野怪”,你招誘不到,還不允許別人招誘?
唐末河東、幽州這些緣邊將帥們經常一次性招誘數萬草原騎兵,南下參與藩鎮混戰,這是緣邊將帥的“福利”,別人享受不到。
當然,唐末時步兵的素質比較高,各個藩鎮也有部分騎兵。
比如,昭義鎮(今上黨一帶)自己就養馬,甚至打出了品牌,每年還給朝廷送馬五百匹。
蔡州有龍陂監。
陝州有牧場。
襄陽、淮南甚至附件都有牧場。
錢鏐直接在杭州城外養馬三萬匹。
等等。
中原遍地牧場,各個藩鎮養馬數量難以統計。
在這樣一種情況下,草原騎兵發揮不了多大的作用,還經常被痛打。
但在西晉這會,作用還是很大的,因為步兵大多數都是臨時拉起來的,又承平多年,還沒有職業化,對付這些草原騎兵就難了。
其次,石勒的騎兵數量,是史書明載。
在309年,有記錄石勒帳下三萬騎。
在310年,圍攻洛陽時二萬騎。
數字為什麽會變化?其實就是這個原因,這不是他養的職業化部隊。
有可能是匈奴朝廷配屬給他指揮的,戰鬥結束後歸建。
有可能是臨時招募的,打完仗,“合同”結束,走了,回家了。
也有可能是石勒出不起賞賜,提前終止合同,解散。
這三萬人裏麵,最多一半是他長期控製的。
注意,長期控製也不是養兵。
部落有各自的生活,平時都是農民、牧民。
這個階段,已經有大量雜胡到河北遊牧、遊耕或者定牧、定耕了。
跟著乞活軍來陳留、梁國的烏桓人,也是這種性質、
石勒隻要有錢,或者口才夠好,別說兩三萬騎,五萬騎、十萬騎也不無可能,隻要你支撐得起。
最後提另外一種情況,即草原如果統一在一個政權下,會怎樣?
如果遇到匈奴、突厥、回鶻、蒙古這種建立草原帝國的政權,你招誘雜胡就沒那麽容易了——多說一句,柔然、鮮卑、契丹這種連草原都沒統一的政權,真稱不上草原帝國。
以回鶻為例,他們在各個附庸部落都派有官員,征稅征兵,甚至監視。
回鶻崩潰後,原本被回鶻奴役的契丹是怎麽做的?
耶律氏貴人與監視他們的回鶻述律部聯姻,阿保機的妻子月理朵就出身回鶻述律部,月理朵的爺爺、父親在回鶻汗國都是中高層官員(梅錄之類)。
回鶻有明確的官製、兵製和財政製度,有自己的文字,該國的很多官名、製度,契丹起勢大量借用。
統一和分裂的草原,是兩回事。
西晉末年的草原,就是分裂的。
各個部落可以今天投鮮卑,明天投匈奴,後天投晉,這並不奇怪。
這些雜胡部落的丁壯,從某種程度上而言,就是“雇傭兵”。
隻不過這種雇傭兵,經常拿不到錢,甚至要為宗主白打仗。
受不了怎麽辦?受不了就走啊。
曆史上契丹在東北崛起,三十姓韃靼就受不了了,天天被征兵打仗,於是開始了長達百餘年的西遷,從中國東北遷徙到了中亞、北亞一帶。
人走了以後,空出的草場往往會給別的地方遷徙來的部落占據。
遷徙,本來就是草原常態。
先寫這麽多,再打一次廣告,上本書主角在邊地,接觸草原比較多,有關草原部落的章節也多,有空可以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