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了一圈,李恪最後把磚窯的位置定在灃河上遊的一處土崗的位置,一點一點的挖,把那裏鏟平挖成魚塘之後這邊的磚頭也差不多夠用了。
後期李恪還打算沿著地塊的南麵和東麵在新挖一條溝渠,加上渭河灃河之後就形成了一個護城河城防係統。
預防戰爭倒還是其次,關鍵是宵小之徒想要進去偷東西就沒有這麽容易了。
確定了位置之後,李恪就按照圖紙開始放線撒石灰。
忙活到晚上總算把磚廠的輪廓標注清楚,第二天還要繼續標注窯口還有各個工作區域的位置。
第二天李恪先標注磚窯的位置,然後吩咐人購買青磚建窯,大型輪窯除了泥土之外還需要一些磚頭的支撐。
李恪也懶得為了節省這一點磚錢去建一個小窯口了,直接購買一些就是了。
楊管事把會砌窯的工匠送過來,李恪仔細的教他們要砌的是什麽樣的窯,未開建先挖土,夯實基礎墊高窯底才是砌窯體。
第二天李恪就這樣在問答指揮之中過去一天。
第三天大批工匠進場,各種工具有的自備有的需要采購,沒有幹活之前先把工棚還有食堂廁所這些東西建好。
李恪反複強調了衛生問題,方便要上廁所,吃飯前要洗手等等,李恪還專門安排了衛生巡視人員,一旦發現有人違反直接罰錢加罰站亮相,甚至罰掃廁所。
因為是夏天,工棚不用修的太過精致,采購了木料竹子蘆葦蒲草等物資,李恪安排了各個工作組,在工匠頭目的協調下整個工地開始從亂慢慢的有了規律。
第四天繼續邊修工棚邊調整工匠隊分組,招工的消息傳出,周圍陸陸續續的有鄉民來找活幹。
李恪一口氣招募了三百人,分成了八個大組,其中有鐵匠組、木匠組、後勤組、窯工組、力工組、紀律組、運輸組、倉管組。
技術工種這邊選的就是有經驗的工匠任組長,而後勤、力工、紀律、運輸、倉庫管理這些都是從蜀王府找的管事還有護衛兼任管理。
開工太急,很多物資都沒有準備好,經常出現人等物資的情況,李恪隻能先一點一點的幹。
真指揮這麽多人之後李恪才發覺這有一個管理人才是多麽的重要。
沒人用的時候李恪幹脆讓楊管事頂上。
經過這幾天的做事,李恪才真正的認識到,原來自己母妃給自己選的這個管事並不是隻是親近之人,他確實有點能力。
好在工棚也不是什麽高級的東西,物資到了之後進度很快,第八天的時候工棚食堂都搭建好了,終於開始開挖窯地基。
地基采用的是三合土,石灰黏土加上碎石子的混合,挖好地基之後一層一層的填充然後再壓實,直到高於地麵為止,要不然有一天下雨了雨水灌進窯洞裏就搞笑了。
這個工作量不小,力工那邊說要五天才能挖好,墊好的話要半個月時間,李恪讓其他工匠幫著建鐵匠爐子和木匠作坊。
剩下的人去那邊清理土堆準備開始製作磚坯,順便休整磚坯晾曬場找平,編織草簾,修建擋雨草棚,三百人的隊伍都給找點活幹,既然發了錢,那肯定不能讓人閑著。
畢竟一般磚坯從製好到入窯燒紙要晾一個月才行,總不能等窯都建好了在開始製作磚坯吧。
紅磚的材料是泥土加上煤矸石,也可以用煤灰,這些要等九成宮那邊的煤運過來,楊管事說快了,幾天之後肯定能到。
理順了管理問題之後,李恪把工地交給楊管事,自己繼續對各個產業進行規劃。
按照這個進度到今年年底能把第一個高爐立起來就不錯了,所以鋼鐵廠往後的產業都不用考慮。
重工業這邊,隻需要修建好一個裝卸貨的碼頭,一個煉焦爐,一個煉鐵爐和一個煉鋼爐就行。
而輕工業那邊,毛紡織機、肥皂、白糖、酒精、玻璃、這些東西都會陸續上馬,李恪可是指望著這些產品賣錢養活自己的重工業和科研的,等磚窯建好這些工坊都要優先建造。
昨天楊管事還跟李恪說,最近香皂的生意已經能日賺一百五十貫了。
可是李恪小嶺鎮那邊修路開礦,九宮山買地挖煤,再加上這邊的工廠工地,蜀王府每天花錢如流水,在不節約可能會入不敷出。
五天之後地基挖好,李恪看了一下沒有發現問題就開始加固回填,一批批的青磚也送到了工地上。
簡易臨時碼頭那邊,李恪要得煤炭也順利送來了第一船,李恪很開心,隻要有了第一船,後麵就能有第二第三乃至源源不斷的煤送到。
這玩意哈啊!就算其他不掙錢,冬天光製蜂窩煤然後賣煤球和煤球爐都能不少賺。
皇宮內,最近李世民一直在跟大臣研究府兵兵製的問題,太子也在一旁協助,經過近半個月的商討,總算是擬定了一個改革方案。
大體框架就是李恪說的那樣,有地就分地,如果地不夠分的地方或者不願意要地的地方也可以領軍餉當府兵。
而且取消了對府兵分戶的限製,府兵戶隻需要家族有人繼承就好,其餘兄弟親族,如果不願意繼續當府兵,可以退還土地之後成為非府兵戶。
府兵土地隻能府兵戶繼承,禁止轉賣租借侵占等。
李世民幾次想要叫李恪來商議看看,一問李恪住在城外莊子裏工地上忙活沒有回京。
現在最後政策商定之後,李世民突然想聽聽李恪的意見,不用問,這臭小子肯定又在工地上呢。
李世民喊來太子:“乾兒,這次府兵製度的修訂,你表現的非常不錯,不過朕心裏還是不踏實,你拿著這個去給你三弟看看,問問他對這個有啥看法。
還有,不要說是我讓你問的,你可明白?”
李承乾心中不悅,在他看來經過他的努力還有一眾大臣討論的府兵製度已經趨於完美了,為何還要問老三。
這不是代表著在父皇眼裏,老三比起滿朝文武都要聰明?
不過李承乾麵上沒有表現:“兒臣知道了,兒臣這就啟程,絕對不耽誤此策頒行天下。”
後期李恪還打算沿著地塊的南麵和東麵在新挖一條溝渠,加上渭河灃河之後就形成了一個護城河城防係統。
預防戰爭倒還是其次,關鍵是宵小之徒想要進去偷東西就沒有這麽容易了。
確定了位置之後,李恪就按照圖紙開始放線撒石灰。
忙活到晚上總算把磚廠的輪廓標注清楚,第二天還要繼續標注窯口還有各個工作區域的位置。
第二天李恪先標注磚窯的位置,然後吩咐人購買青磚建窯,大型輪窯除了泥土之外還需要一些磚頭的支撐。
李恪也懶得為了節省這一點磚錢去建一個小窯口了,直接購買一些就是了。
楊管事把會砌窯的工匠送過來,李恪仔細的教他們要砌的是什麽樣的窯,未開建先挖土,夯實基礎墊高窯底才是砌窯體。
第二天李恪就這樣在問答指揮之中過去一天。
第三天大批工匠進場,各種工具有的自備有的需要采購,沒有幹活之前先把工棚還有食堂廁所這些東西建好。
李恪反複強調了衛生問題,方便要上廁所,吃飯前要洗手等等,李恪還專門安排了衛生巡視人員,一旦發現有人違反直接罰錢加罰站亮相,甚至罰掃廁所。
因為是夏天,工棚不用修的太過精致,采購了木料竹子蘆葦蒲草等物資,李恪安排了各個工作組,在工匠頭目的協調下整個工地開始從亂慢慢的有了規律。
第四天繼續邊修工棚邊調整工匠隊分組,招工的消息傳出,周圍陸陸續續的有鄉民來找活幹。
李恪一口氣招募了三百人,分成了八個大組,其中有鐵匠組、木匠組、後勤組、窯工組、力工組、紀律組、運輸組、倉管組。
技術工種這邊選的就是有經驗的工匠任組長,而後勤、力工、紀律、運輸、倉庫管理這些都是從蜀王府找的管事還有護衛兼任管理。
開工太急,很多物資都沒有準備好,經常出現人等物資的情況,李恪隻能先一點一點的幹。
真指揮這麽多人之後李恪才發覺這有一個管理人才是多麽的重要。
沒人用的時候李恪幹脆讓楊管事頂上。
經過這幾天的做事,李恪才真正的認識到,原來自己母妃給自己選的這個管事並不是隻是親近之人,他確實有點能力。
好在工棚也不是什麽高級的東西,物資到了之後進度很快,第八天的時候工棚食堂都搭建好了,終於開始開挖窯地基。
地基采用的是三合土,石灰黏土加上碎石子的混合,挖好地基之後一層一層的填充然後再壓實,直到高於地麵為止,要不然有一天下雨了雨水灌進窯洞裏就搞笑了。
這個工作量不小,力工那邊說要五天才能挖好,墊好的話要半個月時間,李恪讓其他工匠幫著建鐵匠爐子和木匠作坊。
剩下的人去那邊清理土堆準備開始製作磚坯,順便休整磚坯晾曬場找平,編織草簾,修建擋雨草棚,三百人的隊伍都給找點活幹,既然發了錢,那肯定不能讓人閑著。
畢竟一般磚坯從製好到入窯燒紙要晾一個月才行,總不能等窯都建好了在開始製作磚坯吧。
紅磚的材料是泥土加上煤矸石,也可以用煤灰,這些要等九成宮那邊的煤運過來,楊管事說快了,幾天之後肯定能到。
理順了管理問題之後,李恪把工地交給楊管事,自己繼續對各個產業進行規劃。
按照這個進度到今年年底能把第一個高爐立起來就不錯了,所以鋼鐵廠往後的產業都不用考慮。
重工業這邊,隻需要修建好一個裝卸貨的碼頭,一個煉焦爐,一個煉鐵爐和一個煉鋼爐就行。
而輕工業那邊,毛紡織機、肥皂、白糖、酒精、玻璃、這些東西都會陸續上馬,李恪可是指望著這些產品賣錢養活自己的重工業和科研的,等磚窯建好這些工坊都要優先建造。
昨天楊管事還跟李恪說,最近香皂的生意已經能日賺一百五十貫了。
可是李恪小嶺鎮那邊修路開礦,九宮山買地挖煤,再加上這邊的工廠工地,蜀王府每天花錢如流水,在不節約可能會入不敷出。
五天之後地基挖好,李恪看了一下沒有發現問題就開始加固回填,一批批的青磚也送到了工地上。
簡易臨時碼頭那邊,李恪要得煤炭也順利送來了第一船,李恪很開心,隻要有了第一船,後麵就能有第二第三乃至源源不斷的煤送到。
這玩意哈啊!就算其他不掙錢,冬天光製蜂窩煤然後賣煤球和煤球爐都能不少賺。
皇宮內,最近李世民一直在跟大臣研究府兵兵製的問題,太子也在一旁協助,經過近半個月的商討,總算是擬定了一個改革方案。
大體框架就是李恪說的那樣,有地就分地,如果地不夠分的地方或者不願意要地的地方也可以領軍餉當府兵。
而且取消了對府兵分戶的限製,府兵戶隻需要家族有人繼承就好,其餘兄弟親族,如果不願意繼續當府兵,可以退還土地之後成為非府兵戶。
府兵土地隻能府兵戶繼承,禁止轉賣租借侵占等。
李世民幾次想要叫李恪來商議看看,一問李恪住在城外莊子裏工地上忙活沒有回京。
現在最後政策商定之後,李世民突然想聽聽李恪的意見,不用問,這臭小子肯定又在工地上呢。
李世民喊來太子:“乾兒,這次府兵製度的修訂,你表現的非常不錯,不過朕心裏還是不踏實,你拿著這個去給你三弟看看,問問他對這個有啥看法。
還有,不要說是我讓你問的,你可明白?”
李承乾心中不悅,在他看來經過他的努力還有一眾大臣討論的府兵製度已經趨於完美了,為何還要問老三。
這不是代表著在父皇眼裏,老三比起滿朝文武都要聰明?
不過李承乾麵上沒有表現:“兒臣知道了,兒臣這就啟程,絕對不耽誤此策頒行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