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教育是讓每個眾生都以一種平等的方式得到解脫的法門。佛陀對於眾生是不分貴賤,不論年齡大小,也不管是初學或是老生,隻要我們自己的虔誠足夠,得到的加持力以及對法門的理解能力是不會有太大差別的。要具備足夠的虔誠心來學佛,首先就要對佛產生強烈的信心。這種信心有一種是宿世因緣,有一種則是通過別人來調伏而慢慢入門的。


    有些人一看到佛像、寺廟、佛塔或佛經等與佛相關的象征物時,會不由自主產生一種強烈的歡喜之心,甚至會掉眼淚或是毛發聳立。這樣的反應,表示他前世就已有修行,今生隻要接續前世的因緣修行就可以。有時候我們沒有這麽強烈的感受,看到莊嚴的佛像、莊嚴的法師或是莊嚴的佛堂,雖然沒有掉眼淚,也不會毛發聳立,但會產生歡喜之心,其實也是非常有佛緣的。如果不是上述兩種情形,當然就需要靠自己的努力,通過了解佛陀廣大利益眾生的大慈大悲對佛陀產生虔誠之心,再慢慢培養,讓自己的虔誠心漸漸增長,到最後能夠成為一種不退轉的信仰。


    很多佛教徒認為,受了皈依戒之後,皈依已經圓滿,所以大部分時間都不念誦皈依文,甚至認為念誦皈依文是比較初級的法門。這是非常錯誤的觀念。就好比從一個地方要出發到另外一個地方,時時刻刻都要記得你的目的地,或是記得引領你、讓你到達目的地的那條道路。如果忘記了你要走的道路,那要到達目的地就很困難了。如果你忘記了目的地,那就更嚴重了!不是停留在半途,就是折返原點。所以,一個佛教徒培養自己的虔誠心,是非常重要的基礎功課。虔誠心培養出來之後,才能讓你經過長時間的摸索、磨煉而生成不退轉的信心。


    佛陀宣說的一切法就是引導我們如何走上解脫的道路。並非在家裏畫幅佛像,或雕塑一尊觀音,然後拿著香拜,就算學佛。那是在供佛,是在敬佛,而不是學佛。做一個真正的佛教徒,必須學習佛陀的思想、思維的方式和行為。


    佛陀的教義非常深奧,簡單來說,所傳達的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隻要是傷害性的惡因,都要避免;如果是行善的善因,就盡量去做。重點是要能“自淨其意”,也就是調伏自己的心——這也是最難的部分。


    佛陀對眾生的慈悲以及加持力不分貧富貴賤、無所不在,有分別的是眾生的根器。換句話說,佛陀的慈悲沒有分別,我們的虔誠心卻有所差別。因為眾生有分別心,所以佛陀的加持力在每個眾生的感受上便完全不一樣。


    一個人對佛有完全的虔誠,他所得到的加持力是一百分;虔誠心隻有一半,得到的加持力就減半;如果虔誠心隻是少許,得到的加持力就隻有一點點。如果你的虔誠心不夠,業障沒有清淨,就是佛陀坐在我們前麵,對我們的遭遇也無可奈何。因為業力是我們自己的,跟佛陀沒有關係。佛陀有慈悲力,但因為業力的遮蓋,使我們的心無法跟佛相應;沒有辦法跟佛相應,當然就得不到佛陀的加持力。


    成就快慢的關鍵不在於外相,而在於我們內在心量所發出來的能力強度。例如,一個剛學佛的人和一個學了幾十年佛的人,若在同一時間點上,此二者的心念沒有差別,雖然在學佛的時間上有先後與長短的不同,但在修行的福報與智慧增長上沒有高低。如果先學者的心沒有常常安住在佛法上,而後學者的虔誠心跟慈悲心極為強烈,那麽後者的成就可能超出前者。當你達到“人無我”的境界時,“法無我”也就隨之而來,達到這兩個無我境界的智慧後,再具備布施、持戒、忍辱、精進和禪定等慈悲力,就是悲智雙運,我們了脫生死就比較容易了。


    佛陀告訴我們輪回之苦的原因,又指引我們可以解脫輪回之苦的方向和方法。但是路是要靠我們自己走的。在這個行進的過程中,我們需要背負一些必要的行囊來作為自己在路途中的支撐。正知正見和虔誠心是必須的,這就像我們知道路途的大方向,但仍然需要導航一樣。當具備正知見和虔誠心,我們就不會迷失方向,也會在解脫之路上少走很多冤枉路。如果我們隻是行者,其實本身意義不大,如果我們在行進的過程中,還能做好指引他人共同在解脫之路上前行的導遊,那就更有意義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生命的覺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嘎瑪仁波切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嘎瑪仁波切並收藏生命的覺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