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處勝人並不是一件好事
永爭第一是絕大多數人競爭的一種性格,但成大事者不在於處處爭強,而在於適當地保存實力,在最需要的地方爭第一。
處處要爭第一名就是爭強好勝。爭強好勝的性格特點如果控製得好的話,可以幫助一個人在人生道路上永葆充足的動力。然而,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兩麵性,爭強好勝也不例外,如果不能對它加以有效控製的話,它也很可能會成為影響我們正常發展的一個弱點,成為我們得罪別人的性格弱點。
1868年5月16日,曾國藩被授予武英殿大學士,其後,由於籌辦“剿”撚的後路軍火有功,封予他雲騎尉世職。在一年中數遷,曾國藩可謂榮耀之至,這也表示清政府似乎對他很重視。可是,恰恰相反,他感覺到有一個陰影一直圍繞著他,這就是曾國荃彈劾官文一事。
官文是旗人,在漢官密布的長江中下遊地區,深得清政府的器重,授以湖廣總督之職。胡林翼任湖北巡撫時,知其不可動,遂處處推美讓功,以籠絡官文,使得湘軍在諸事上均比較順利。胡林翼死後,官文與湘軍維持著表麵的和氣,但實際上已變得十分疏遠。此次,曾國荃接任湖北巡撫,與官文同居一城,驟然間雙方的關係緊張起來。
因為湖北按察司唐際盛與曾國荃的至友黃南坡仇隙很深,於是唐際盛便慫恿官文,奏請曾國荃幫辦軍務,以使其離開武昌,免於督撫同城。由此,曾國荃便與官文結怨,並伺機進行報複。
曾國荃先是奏參唐際盛,接著就彈劾官文。由於曾國荃營中無文員,奏折草擬後無人商量,恰逢曾紀澤在營中,但又不知參劾官文後的政治利害,因此奏折發出後,語句多不中肯,且文句冗長,首尾不相顧。曾國藩的心腹幕僚趙烈文在日記中載道:原折沅公親筆,而剛(曾紀澤)所商定,並為繕寫,以貪庸驕蹇,欺罔徇私,寵任家丁,貽誤軍政,循例糾參裝頭,後列各款,語多不中肯,文句亦冗遝拖長,首尾不相顧。曾國荃怕曾國藩知道後,阻撓其彈劾官文,因此故意背著他。外間知道曾國荃參劾官文後,不僅湖北的士紳持反對態度,就是曾國藩的門生故吏也認為此事大為不妥。曾國藩十分擔憂,唯恐由此開罪了滿洲貴族,於以後不利。因此,曾國藩在事先和事後均表示出憂慮之情,不太讚同此舉。在1865年9月《致沅弟》的書信中。他囑咐曾國荃說:“順齋排行一節,亦請暫置緩圖。”原因是:“此等事幸而獲勝,而眾人眈眈環伺,必欲尋隙一泄其忿。彼不能報複,而眾人若皆思代彼報者。”總之,“弟謀為此舉,則人指為恃武功,恃聖眷,恃門第,而巍巍招風之象見矣,請緩圖之”。隨後,曾國藩又在給曾國荃的書信中說:“順齋一案,接餘函後能否中輟?懸係之至。此等大事,人人皆疑為兄弟熟商而行,不關乎會晤與否。”再過十天,曾國藩已得知奏參官文之事已發,反複叮囑曾國荃:“吾輩在自修處求強則可,在勝人處求強則不可。”一再告誡:“福益外家若專在勝人處求強,其能強到底與否尚未可知。即使終身強橫安穩,亦君子所不屑道也。”曾國荃的性格是,一旦他認定了的事就非幹不可。他陳述自己為何要參劾官文的出發點是:“臣竊維端揆疆寄,乃國家之重臣,非於軍務、吏治、國計民生、地方安危,確有關係,雖至愚極戇,何敢曝其所短,輕列彈章?”進而,他在奏折中具體列舉了官文七條罪狀。事情發生後,經反複籌思,曾國藩便“密折保官(官文),請勿深究”。可是,曾國藩此舉,卻引起了外間的紛言,一時間曾國藩“劾老九”之語,紛紛揚揚,使得曾國藩無言以對,隻有“麻木不仁處之”,以靜觀時變。
軍機處派出專查此案的欽差,則“字字開脫,列據各司道文武稟覆供詞,以駁原參,幾無一事稍有影響,連閱前後兩折,直如兒戲,直足令人噴飯”。甚至有人認為曾國荃指責官文“肅黨”一事不實,要求照例反坐,治曾國荃誣陷罪。
慈禧那拉氏心裏清楚,此次參劾純屬湘係與滿洲權貴之間的權力之爭,而撚軍正盛,還需要利用湘淮兩軍出力,因此,開去官文的湖廣總督職,留大學士銜,回京後又令其掌管刑部,兼正白旗都統,實際上對官文並沒有什麽損害。
但令曾國藩擔心的事還是發生了。此後不久,一大批湘軍官員被紛紛開缺回籍,如陝甘總督楊嶽斌、陝西巡撫劉蓉、廣東巡撫郭嵩燾、湖北巡撫曾國荃、直隸總督劉長佑。這不由得使曾國藩警醒起來,他覺得這有可能是參劾事件所引起的後果。曾國藩在給郭嵩燾的信中寫道:官相(官文)剛才有署直隸之信,不知印渠何故開缺?近日厚(楊嶽斌)、霞(劉蓉)、筠(郭嵩燾)、沅(曾國荃)次第去位,而印(劉長佑)複繼之,吾鄉極盛困難之耶,思之悚惕。這不能不使曾國藩為自己的末路憂心,而且他日益感到朝廷對自己的冷淡和疏遠,對為官不得罪宦室更有了一層深切的體驗。9月13日,曾國藩奉到上諭:“著調補直隸總督,兩江總督著馬新貽調補。”曾國藩深知,由兩江調往直隸,這並非是對自己重用,而身在直隸,上下矚目,隻恐難以任久。可及早辭謝,又難於為陳請開缺的措辭。所以,曾國藩選擇了不以勝人為勝,而是以退為進,極為聰明。
在生活中,每個人都應當學會不必處處勝人。拿破侖的家務總管康斯坦在《拿破侖私生活拾遺》第1冊73頁曾寫道,他常和約瑟芬打台球:“雖然我的技術不錯,我總是讓她贏,這樣她就非常高興。”
我們可從康斯坦的話裏得到一個教訓:讓我們的顧客、朋友、丈夫、妻子,在瑣碎的爭論上贏過我們。
釋迦說:“根本消恨,端賴愛止。”爭強好勝不可能消除誤會,隻有靠技巧、協調、寬容,才能消除誤會。
林肯有一次斥責一位和同事發生激烈爭吵的青年軍官,他說:“任何決心有所成就的人,絕不會在私人爭執上耗時間,爭執的後果,不是他所能承擔得起的。而後果包括發脾氣、失去自製。要在跟別人擁有相等權利的事物上,多讓步一點;而那些顯然是你對的事情,就讓得少一點。與其跟狗爭道,被它咬一口,不如讓它先走。因為,就算宰了它,也治不好你的咬傷。”
孔子曰:“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因此便有“謙謙君子”之說。“謙”是傳統美德,“假謙”自然也威力無比。其一,溫溫恭人,如集於木,易於團結人;其二,惴惴小心,如臨於穀,易於驕敵;其三,戰戰兢兢,如履薄冰,易使敵疏於防備,偽謙假恭皆出於迷惑政敵的官場鬥爭需要,攻則出其不意,守則無懈可擊。
在困境中與人相處的方法
處於困難的時候,如何凝聚人心,這是最為關鍵的成功術。曾國藩在這方麵可謂很有招術,以致當時人們認為他也很崇尚權術。
曾國藩被困祁門時,李鴻章已回江西,幕僚也大多離開。幕府僅有程尚齋(桓生,字尚齋)等幾人,沒有一點生氣。麵對越來越冷落的“門庭”,曾國藩困窘不堪。這時李秀成帶太平軍大隊人馬破了羊棧嶺,進克黟縣,距曾國藩總指揮部的祁門大營僅八十裏,朝發夕至,毫無遮阻。當時,曾國藩身邊隻有三千防兵,駐紮休寧的張運蘭更是岌岌可危。曾國藩隻好急調鮑超馳援祁門。曾國藩此番處於絕境,自料難逃一死,連遺囑都寫好了。祁門大營的幕僚驚慌失措,亂做一團。曾國藩見人心已散,不可強留,乃心生一計。一天,對其中一人說:“死在一堆何如?”眾幕僚默不做答,悄悄將行李放在舟中,為逃避計。一日曾國藩忽傳令曰:“賊勢如此,有欲暫歸者,支付三月薪水,事平,仍來營,吾不介意。”眾幕僚聽到這段話,大受感動,都表示生死同之,人心遂固。
可是李秀成在休寧柏莊嶺與鮑超、張運蘭大戰失利,隨即匆匆撤兵南下,經屯溪、婺源轉入浙江,使曾國藩白撿了一條命。在此期間,曾國藩表麵上談笑風生,神態自若,內心則極為恐懼。據說,李秀成退兵之後,鮑超率親兵一隊前往祁門大營拜見曾國藩,曾國藩從容而出。鮑超下馬,將行禮,曾國藩快步上前,與鮑超相擁抱,並說:“不想仍能與老弟見麵!”言畢淚下,“不複能自持矣”。可見這次祁門被圍,在精神上對曾國藩打擊之重。
李秀成雖然走了,但太平軍仍有大批人馬留在皖南,尤其在占領徽州以後,太平軍隨時都有可能進攻祁門。所以,曾國藩令鮑超留駐漁亭,張運蘭駐紮黟縣,以加強祁門大營的防衛力量。但是,由於皖南地形特殊,而在兵力對比上湘軍又處於劣勢,因而,曾國藩仍沒有從根本上擺脫困境。
1860年12月中旬,太平軍兵馬三路再次向祁門發動進攻。東路破德清、婺源直趨祁門,西路破建德、鄱陽轉攻景德鎮,北路入洋棧嶺進逼黟縣。曾國藩四麵楚歌,再次陷於驚恐之中。他在家信中說:“自11月來,奇險萬狀,風波迭起,文報不通者5日,餉道不通者二十餘日。”曾國藩用兵皖南,全靠江西之餉,徽州被太平軍攻占之後,浮梁、樂平、景德鎮一線成為祁門大營唯一的對外通道,一旦被太平軍攻占,就會文報不通,糧餉斷絕,立刻陷入困境。此次太平軍進攻祁門的諸路人馬中,西路軍人數最多,大約不下二萬人,主將為太平軍著名驍將黃文金,成為對湘軍的最大威脅。因而,曾國藩急調鮑超趕赴景德鎮救援。此時,黃文金與鮑超、左宗棠軍激戰負傷,率軍退回皖南,使曾國藩得以很快恢複糧道,度過危機。
每個人都會遭遇困境,但應對困境的方法各不相同。曾國藩的過人之處在於:在困難之時,懂得怎樣與他人多溝通的技巧,善於從他人身上獲取成功的力量。實際上,這是做人的方法。
盲從隻能誤己
輕信別人者都是因為自己缺乏主見,誤以為真理總在別人的手中。曾國藩通曉人情世故,做到絕不盲從於人,認為盲從隻能誤己。
從事政治,當然不能固執己見,也不可輕信別人的話,必須經常權衡利弊,做出掌握根本、把握源流的辦法。
曾國藩在給丁雨生的回信中說:承蒙您論說淮鹽事的利弊,洋洋灑灑數千言,十分詳細。所說:“局外的議論,公正但不符合實際情況;局內的意見,親切但多有私心在裏麵。善於猜測的人,不去顧及物力盈虧;議論變法的人,不去考慮後果。”這幾句話特別中肯。國藩上封信裏要閣下審慎聽取意見,謹慎抉擇而不要輕易處置,正是這個意思。……國藩從來辦事,不固執己見,也不輕信別人的話,必須是看準了利害關係後,才肯放棄自己的意見而聽從別人的。閣下思想敏銳,常常有很多獨到的見解。如果鑽研得太過,看到處處都是荊棘,那也未免是舍棄康莊大道不走而去鑽牛角尖,厭棄牧畜而想螺蛤了。
在給胡林翼的信中,曾國藩說:收取的利多了,老百姓會怨恨,參劾別人多了,官員們會生誹謗,用這些話來勸告你的,雖有些不符合自己的情況,也不應該鬱鬱不樂放在心上。我們所以慎之又慎的,隻在“用人”二字上,此外就沒有需要下力氣的地方了。古人說:“如果從流俗毀譽上打聽消息,那他是站不住腳的。”總是想平日的短處,那隻能是在毀譽上打聽消息,近來應該多想想在用人妥當與否上打聽消息。
分析一下這裏的原因,大約有兩條。一是辦事的人,絕不可能隻有讚譽而沒有誹謗或評論,隻有恩寵而沒有怨恨;二是輿論往往隨時變化,並沒有一定的標準。所以,若不是自己要求樹立根基,專從流俗毀譽上去打聽消息,一定會有站不住腳的那一天。曾國藩在給惲中丞的信中說:凡是幹事的人,絕不可能隻有讚揚而沒有誹謗,隻有恩寵而沒有怨恨。自我修養的人,隻求心靜就夠了,且不可因譏諷議論而氣餒、消沉;衡量評價別人的人,隻求一個長處可取就行了,且不可因有小毛病而放棄了有用的人才。如果對佼佼者過於苛求,那麽庸庸碌碌的人反而會走運。
曾國藩強調辦事和做人權衡利害,把握輕重,要特別注意不以流俗的毀譽為轉移。他在給陳舫仙的回信中說:“京師的議論與樞密院的消息隨時變化。每逢遇到官員上下交接,本來眾望所歸的人,轉眼間就會被人唾棄;也有的群疑眾謗、被議論紛紛的人,轉眼功夫又風平浪靜了。隻有卓然自立的人士,經過紅與黑的變化也不改變自己的形象。閣下這次進京,時間沒有幾天,但上天的眷顧和輿論似乎都是很好的,望閣下不要沾沾自喜,將來如果有吹毛求疵的議論,恩顧無存,望閣下也不要因此而沮喪。早晚孜孜以求自立之道,私事就是幹自己的事與讀書二者並進,公事就是管理與防務二者兼營。以勤為本,輔之以誠。勤,雖然柔弱也會變強,雖然愚鈍但也會變得聰明。誠,誠心可以使金石為開,鬼神聽話,鄙陋的譏諷,就是跳進黃河也是洗不清的,那還有什麽可爭辯的呢?”這些話深刻明白,要旨不外是腳踏實地,努力做到自立自強,不以流俗的毀譽為轉移。
曾國荃就任湖北巡撫時,曾國藩給他寫信一封,信中說:督撫本來不容易做,近來又是多事之秋,必須招募兵員,籌措軍餉。招兵則怕失敗而受誹謗,籌措軍餉則怕說搜刮而招致怨恨。這兩樣都容易敗壞聲名,而由此引起紛紛議論,被人參劾的人,常在用人不當。沅浦弟的博愛形同軟弱,在用人上向來失於繁冗。以後要慎重選用賢人,以補救草率的毛病,少用幾人,以補救繁冗的毛病。地位很高但資曆很淺,外貌上貴在溫和恭敬,內裏貴在謙虛禮下。天下的事理人心,我們了解的不深,沒有料到的多著呢,且不可存一點自以為是的思想。用人不草率,存心不自滿,這兩條如果都做到了,一定可以免卻咎戾,不失去好名聲。這些話是最重要最重要的囑咐,千萬不要以為是泛泛的議論而忽視它!
從這裏完全可看出曾國藩的政治思想,同他的經驗閱曆是有著密切關係的。
曾國藩辦事,不固執己見,也不輕信別人的話,必須看準了利害關係後,才放棄自己的意見而聽從別人的。由此可見,曾國藩既不是頑固不化的人,也不是一個盲目屈從的人。他對於社會輿論就是抱著這樣的態度;對於別人的建議,也是抱著這樣的態度。他在給歐陽曉岑的回信中說:集思廣益,本來不是容易做好的事。而在省城裏尤其容易被人欺騙、蒙蔽。每天到我府上來的人,或者上書獻策,或者當麵陳說見解,大體上不出你寫的三條之列。對那些驕傲的人要抑製,然而,又不能因為這樣就完全廢除吐故納新的風氣。重要的應當是自己把握主見,如六轡在手;對外廣泛慢慢地吸收,如萬流赴壑,才是最完善的。我想古人全都應該這樣,而小小的我卻是做不到的。曾國藩為人處世,既能尊重他人意見,但絕不盲從,總能按照自己的意願去把一件事情想深想透,從而做到有的放矢。這說明:一切成功者皆不是一味模仿別人、聽信別人,而是相信自己,做自己認為對的事。
△曾氏避讓性格之解密:
進退自如人生一路平坦曾國藩的精明之處在於:知道如何在風口浪尖上搏擊,而又不致被浪頭卷走;既可進,又可退,遊刃有餘。他既善於出擊,又巧於自保。這說明,在人生的關鍵時刻,一定學會退讓。曾國藩的退讓之道對於張之洞頗有影響。
張之洞是一個成熟老到的政治家,他的自保意識很強,老謀深算,進退有術,處處為自己留下退路。他不結宗派、不樹私黨,他常常標榜自己“立身立朝之道,無台無閣,無湘無淮,無和無戰”,“既和又不能同,既群又不能黨”。在從政之中,由於政見趨同,很自然的會有至交好友。眾所周知,當初在京縱論時政時,張之洞附著李鴻藻這樣的閣臣,成為清流黨的“牛角”,而且在1876年底至1881年的四年多時間裏,其筆鋒所向、觸角所至,也無可辯駁地顯示他是清流黨的重要成員,但他卻時時處處竭力否認自己是清流黨。
當初當慈禧太後問訊起清流黨的有關情況時,張之洞就坦然奏道:“啟奏太後,臣以為清流黨一說不合事實。臣自從光緒二年從四川回京後,與李鴻藻、潘祖蔭、張佩綸、陳寶琛等人交往頗多。一則,臣仰慕他們持身謹嚴的人品和忠於太後皇上、關心國事的血性,二則,臣與他們有喜愛學問詩文、金石考辨等癖好。盡管從來便有君子之黨與小人之黨的分別,但臣仍凜於‘結黨營私’之儆戒,不敢與人結社組盟,以貽口實。據臣所知,李鴻藻等人與臣此心相同。且臣以為專門彈劾大員一說亦不全合事實。就拿臣來說吧,這幾年除代黃體芳起草過彈劾戶部尚書董恂外,其餘不論是為人代擬,還是自己署名的三十多道折子,全是言事陳策,並不以糾彈大員為主。比如這次伊犁事件,臣主張嚴懲崇厚,但亦非專門衝著崇厚而言。臣為此事草擬了七、八道折子,還有幾道未及上奏,所有這些奏章,都重在如何妥善處理伊犁歸還一事,而不重在如何懲處崇厚一人。臣幼讀先儒之書,粗明大義,既不敢結黨以營私,又不願以劾人而利己,側身於翰詹之際,留心國事,乃臣之本分。臣一向認為,當以剖析事理尋求善策為重,而不應以嚴峻懲罰罷官削職為目的。”
的確如此,被人視為“清流黨”的頭麵人物中,張佩綸、陳寶琛等人招怨最多,而張之洞確乎遭人攻詰不多,這正是因為他這個“清流黨”重在言事而少言人。張佩綸、陳寶琛,今天彈這個,明天糾那個,日後將積怨甚多。張之洞的確與他們有著極大的不同。
張之洞即使對自己的政敵也是虛與委蛇,盡管他縱橫捭闔,但始終告誡自己要盡量不貿然得罪他人。慈禧重用張之洞,本有分李鴻章之勢的用心,避免李鴻章集大權於一身。張之洞雖然與李鴻章在很多方麵意見不一致,如甲午之戰時,李鴻章主和,張之洞主戰,李鴻章視張之洞為“書生之見”,但張之洞表麵上還是表現出對李鴻章的極大推崇,據說當李鴻章70壽辰時,張之洞為他做壽文,忙活了3天3夜,這期間很少睡覺。琉璃廠書肆將這篇壽文以單行本付刻,一時洛陽紙貴,成為李鴻章所收到的壽文中的壓卷之作。張之洞如此處理與李鴻章的關係,顯然包含著深刻的外圓意識。
他的外圓謀略還表現在對光緒帝廢除與否的問題上。戊戌變法之後,張之洞鑒於西太後的威嚴,對廢除光緒皇帝之事一直不表態,總是含糊其詞,既不明說支持,又不明說反對,常常推說這是皇室家事。從他對這件事的態度上,更可看出張之洞的聰明老練、圓滑狡黠。
當軍機處發來密電,征詢他對廢除光緒帝的意見時,他很為難。因為他覺得當今的皇上,雖有許多缺陷,但他願行新政,有勵精圖治的抱負,這就是好皇帝。若有康熙、乾隆那樣的明君英主,也不是不能廢除皇上而改立賢者,但遍視當今,有資格繼承皇位的人,卻沒有一個像模像樣的。所以在張之洞看來,當然還是不廢皇上的好,但是西太後剛強明斷,看重權力,與一般女人大不相同。她是一個喜歡自己攬權弄權的人,雖然她口口聲聲地說,自己要還政頤養,可是據說百日新政期間,皇上12次赴頤和園稟報,二品以上的文武大員還得由太後親自決定,離京前還得去園子裏向她叩頭謝恩。這分明是她仍在控製著朝廷!再有魄力的皇帝,在這樣的控扼之下,也難以有所作為。因此,他覺得西太後的目的顯而易見是要廢除光緒帝的。自己雖不同意廢除,但是西太後大權在握,得罪不起,而自己又不願意違背良心說話,這個問題的確很棘手。於是他想起曆史上許多類似的例子,像楊修的被殺,就是因為他插手了曹家的立嗣事,引起曹操的憤怒。這是前車之鑒。而諸葛亮做的就比較明智,當劉琦兄弟相爭,請教諸葛亮時,諸葛亮說,立誰為荊州之主,這是你們的家事,外人不得多嘴。看來,帝王家從來都是把立嗣當作家事來對待的,而把它當做國事來看的,很少很少。
這件史事給了張之洞很大的啟發,他想:自古以來做官都講究“思不出位”,在其位,謀其政,要求說話辦事不要超越自己的名分地位,該說什麽、該做什麽,不該說什麽、不該做什麽,都以自己的職責為限,謹慎穩重,這是處事精明老練的表現之一。諸葛亮可說是精明老練之輩,他的一句“這是你們的家事”,堪稱絕佳妙語,包容量極大,在不卑不亢的情況下將“球”踢了回去。俗語都說:“疏不間親。”強調局外人不要參與他人家庭之間的糾紛,對皇室更不能說三道四,因為這涉及權力爭奪的中樞神經,格外敏感,否則會有性命之憂。況且現在西太後主意已定,她是不可能把一個外臣的話當一回事的。她現在要讓軍機處來征詢自己的意見,無非是利用利用自己而已。如果自己的話投合她的心思,她就會把自己的話拿出來做擋箭牌;如果自己的話不合她的心思,她或置之不理,或從此以後疏遠自己,那麽等待自己的結局,就一定是罷官解職了。所以他決定這樣回複軍機處:“廢立乃天子家事,當由太後聖心明斷,外臣不宜亦不應置喙。”張之洞覺得這樣的回答,是比較合適的,一是自己嚴守了君臣之分,不插手皇室家事;二是同意太後自己做出的決定,今後是廢還是不廢,自己都沒有意見,而且還巧妙地向太後表達了自己的忠心。張之洞覺得這是最恰當的處理方式,因為西太後是一個固執己見的人,對這樣的人又何必去多嘴呢,多說不但於事無補,反而無益。張之洞雖正直,但又善於設防自保;他既有主見和個性,又不失靈活性。也就是既富於剛性,又不失彈性,具有剛柔相濟的性格,是一個外圓內方的政治家,外表像柔軟的海綿,骨子裏卻如同鋼鐵。他努力使自己的生活呈現出圓形,他認為社會就是圓形。而圓的壓力最小,張力卻最大,並且圓的可塑性也最強。他崇尚做人要圓,這個圓是圓通,是一種寬厚、融通,是大智若愚,是與人為善。其實保全自己,不等於苟且偷安,苟且偷安之輩隻知蠅營狗苟、得過且過。保全自己,是為了不被別人吃掉搞垮,能在角逐中保持有利地位,遇上風頭,及時回避,一旦抓住機會就能重新崛起,更好地發揮自己的長處。
要想保全自己,首先必須對自己的處境、行為、目的有深刻的了解,對各種不測事件有充分的思想準備,隨形勢、人事的變化決定行為方式。雖然不以整人害人為目的,但在必要時,為了保全自己,應該毫不猶豫地以子之矛,擊子之盾,以攻為守,避免被動。
永爭第一是絕大多數人競爭的一種性格,但成大事者不在於處處爭強,而在於適當地保存實力,在最需要的地方爭第一。
處處要爭第一名就是爭強好勝。爭強好勝的性格特點如果控製得好的話,可以幫助一個人在人生道路上永葆充足的動力。然而,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兩麵性,爭強好勝也不例外,如果不能對它加以有效控製的話,它也很可能會成為影響我們正常發展的一個弱點,成為我們得罪別人的性格弱點。
1868年5月16日,曾國藩被授予武英殿大學士,其後,由於籌辦“剿”撚的後路軍火有功,封予他雲騎尉世職。在一年中數遷,曾國藩可謂榮耀之至,這也表示清政府似乎對他很重視。可是,恰恰相反,他感覺到有一個陰影一直圍繞著他,這就是曾國荃彈劾官文一事。
官文是旗人,在漢官密布的長江中下遊地區,深得清政府的器重,授以湖廣總督之職。胡林翼任湖北巡撫時,知其不可動,遂處處推美讓功,以籠絡官文,使得湘軍在諸事上均比較順利。胡林翼死後,官文與湘軍維持著表麵的和氣,但實際上已變得十分疏遠。此次,曾國荃接任湖北巡撫,與官文同居一城,驟然間雙方的關係緊張起來。
因為湖北按察司唐際盛與曾國荃的至友黃南坡仇隙很深,於是唐際盛便慫恿官文,奏請曾國荃幫辦軍務,以使其離開武昌,免於督撫同城。由此,曾國荃便與官文結怨,並伺機進行報複。
曾國荃先是奏參唐際盛,接著就彈劾官文。由於曾國荃營中無文員,奏折草擬後無人商量,恰逢曾紀澤在營中,但又不知參劾官文後的政治利害,因此奏折發出後,語句多不中肯,且文句冗長,首尾不相顧。曾國藩的心腹幕僚趙烈文在日記中載道:原折沅公親筆,而剛(曾紀澤)所商定,並為繕寫,以貪庸驕蹇,欺罔徇私,寵任家丁,貽誤軍政,循例糾參裝頭,後列各款,語多不中肯,文句亦冗遝拖長,首尾不相顧。曾國荃怕曾國藩知道後,阻撓其彈劾官文,因此故意背著他。外間知道曾國荃參劾官文後,不僅湖北的士紳持反對態度,就是曾國藩的門生故吏也認為此事大為不妥。曾國藩十分擔憂,唯恐由此開罪了滿洲貴族,於以後不利。因此,曾國藩在事先和事後均表示出憂慮之情,不太讚同此舉。在1865年9月《致沅弟》的書信中。他囑咐曾國荃說:“順齋排行一節,亦請暫置緩圖。”原因是:“此等事幸而獲勝,而眾人眈眈環伺,必欲尋隙一泄其忿。彼不能報複,而眾人若皆思代彼報者。”總之,“弟謀為此舉,則人指為恃武功,恃聖眷,恃門第,而巍巍招風之象見矣,請緩圖之”。隨後,曾國藩又在給曾國荃的書信中說:“順齋一案,接餘函後能否中輟?懸係之至。此等大事,人人皆疑為兄弟熟商而行,不關乎會晤與否。”再過十天,曾國藩已得知奏參官文之事已發,反複叮囑曾國荃:“吾輩在自修處求強則可,在勝人處求強則不可。”一再告誡:“福益外家若專在勝人處求強,其能強到底與否尚未可知。即使終身強橫安穩,亦君子所不屑道也。”曾國荃的性格是,一旦他認定了的事就非幹不可。他陳述自己為何要參劾官文的出發點是:“臣竊維端揆疆寄,乃國家之重臣,非於軍務、吏治、國計民生、地方安危,確有關係,雖至愚極戇,何敢曝其所短,輕列彈章?”進而,他在奏折中具體列舉了官文七條罪狀。事情發生後,經反複籌思,曾國藩便“密折保官(官文),請勿深究”。可是,曾國藩此舉,卻引起了外間的紛言,一時間曾國藩“劾老九”之語,紛紛揚揚,使得曾國藩無言以對,隻有“麻木不仁處之”,以靜觀時變。
軍機處派出專查此案的欽差,則“字字開脫,列據各司道文武稟覆供詞,以駁原參,幾無一事稍有影響,連閱前後兩折,直如兒戲,直足令人噴飯”。甚至有人認為曾國荃指責官文“肅黨”一事不實,要求照例反坐,治曾國荃誣陷罪。
慈禧那拉氏心裏清楚,此次參劾純屬湘係與滿洲權貴之間的權力之爭,而撚軍正盛,還需要利用湘淮兩軍出力,因此,開去官文的湖廣總督職,留大學士銜,回京後又令其掌管刑部,兼正白旗都統,實際上對官文並沒有什麽損害。
但令曾國藩擔心的事還是發生了。此後不久,一大批湘軍官員被紛紛開缺回籍,如陝甘總督楊嶽斌、陝西巡撫劉蓉、廣東巡撫郭嵩燾、湖北巡撫曾國荃、直隸總督劉長佑。這不由得使曾國藩警醒起來,他覺得這有可能是參劾事件所引起的後果。曾國藩在給郭嵩燾的信中寫道:官相(官文)剛才有署直隸之信,不知印渠何故開缺?近日厚(楊嶽斌)、霞(劉蓉)、筠(郭嵩燾)、沅(曾國荃)次第去位,而印(劉長佑)複繼之,吾鄉極盛困難之耶,思之悚惕。這不能不使曾國藩為自己的末路憂心,而且他日益感到朝廷對自己的冷淡和疏遠,對為官不得罪宦室更有了一層深切的體驗。9月13日,曾國藩奉到上諭:“著調補直隸總督,兩江總督著馬新貽調補。”曾國藩深知,由兩江調往直隸,這並非是對自己重用,而身在直隸,上下矚目,隻恐難以任久。可及早辭謝,又難於為陳請開缺的措辭。所以,曾國藩選擇了不以勝人為勝,而是以退為進,極為聰明。
在生活中,每個人都應當學會不必處處勝人。拿破侖的家務總管康斯坦在《拿破侖私生活拾遺》第1冊73頁曾寫道,他常和約瑟芬打台球:“雖然我的技術不錯,我總是讓她贏,這樣她就非常高興。”
我們可從康斯坦的話裏得到一個教訓:讓我們的顧客、朋友、丈夫、妻子,在瑣碎的爭論上贏過我們。
釋迦說:“根本消恨,端賴愛止。”爭強好勝不可能消除誤會,隻有靠技巧、協調、寬容,才能消除誤會。
林肯有一次斥責一位和同事發生激烈爭吵的青年軍官,他說:“任何決心有所成就的人,絕不會在私人爭執上耗時間,爭執的後果,不是他所能承擔得起的。而後果包括發脾氣、失去自製。要在跟別人擁有相等權利的事物上,多讓步一點;而那些顯然是你對的事情,就讓得少一點。與其跟狗爭道,被它咬一口,不如讓它先走。因為,就算宰了它,也治不好你的咬傷。”
孔子曰:“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因此便有“謙謙君子”之說。“謙”是傳統美德,“假謙”自然也威力無比。其一,溫溫恭人,如集於木,易於團結人;其二,惴惴小心,如臨於穀,易於驕敵;其三,戰戰兢兢,如履薄冰,易使敵疏於防備,偽謙假恭皆出於迷惑政敵的官場鬥爭需要,攻則出其不意,守則無懈可擊。
在困境中與人相處的方法
處於困難的時候,如何凝聚人心,這是最為關鍵的成功術。曾國藩在這方麵可謂很有招術,以致當時人們認為他也很崇尚權術。
曾國藩被困祁門時,李鴻章已回江西,幕僚也大多離開。幕府僅有程尚齋(桓生,字尚齋)等幾人,沒有一點生氣。麵對越來越冷落的“門庭”,曾國藩困窘不堪。這時李秀成帶太平軍大隊人馬破了羊棧嶺,進克黟縣,距曾國藩總指揮部的祁門大營僅八十裏,朝發夕至,毫無遮阻。當時,曾國藩身邊隻有三千防兵,駐紮休寧的張運蘭更是岌岌可危。曾國藩隻好急調鮑超馳援祁門。曾國藩此番處於絕境,自料難逃一死,連遺囑都寫好了。祁門大營的幕僚驚慌失措,亂做一團。曾國藩見人心已散,不可強留,乃心生一計。一天,對其中一人說:“死在一堆何如?”眾幕僚默不做答,悄悄將行李放在舟中,為逃避計。一日曾國藩忽傳令曰:“賊勢如此,有欲暫歸者,支付三月薪水,事平,仍來營,吾不介意。”眾幕僚聽到這段話,大受感動,都表示生死同之,人心遂固。
可是李秀成在休寧柏莊嶺與鮑超、張運蘭大戰失利,隨即匆匆撤兵南下,經屯溪、婺源轉入浙江,使曾國藩白撿了一條命。在此期間,曾國藩表麵上談笑風生,神態自若,內心則極為恐懼。據說,李秀成退兵之後,鮑超率親兵一隊前往祁門大營拜見曾國藩,曾國藩從容而出。鮑超下馬,將行禮,曾國藩快步上前,與鮑超相擁抱,並說:“不想仍能與老弟見麵!”言畢淚下,“不複能自持矣”。可見這次祁門被圍,在精神上對曾國藩打擊之重。
李秀成雖然走了,但太平軍仍有大批人馬留在皖南,尤其在占領徽州以後,太平軍隨時都有可能進攻祁門。所以,曾國藩令鮑超留駐漁亭,張運蘭駐紮黟縣,以加強祁門大營的防衛力量。但是,由於皖南地形特殊,而在兵力對比上湘軍又處於劣勢,因而,曾國藩仍沒有從根本上擺脫困境。
1860年12月中旬,太平軍兵馬三路再次向祁門發動進攻。東路破德清、婺源直趨祁門,西路破建德、鄱陽轉攻景德鎮,北路入洋棧嶺進逼黟縣。曾國藩四麵楚歌,再次陷於驚恐之中。他在家信中說:“自11月來,奇險萬狀,風波迭起,文報不通者5日,餉道不通者二十餘日。”曾國藩用兵皖南,全靠江西之餉,徽州被太平軍攻占之後,浮梁、樂平、景德鎮一線成為祁門大營唯一的對外通道,一旦被太平軍攻占,就會文報不通,糧餉斷絕,立刻陷入困境。此次太平軍進攻祁門的諸路人馬中,西路軍人數最多,大約不下二萬人,主將為太平軍著名驍將黃文金,成為對湘軍的最大威脅。因而,曾國藩急調鮑超趕赴景德鎮救援。此時,黃文金與鮑超、左宗棠軍激戰負傷,率軍退回皖南,使曾國藩得以很快恢複糧道,度過危機。
每個人都會遭遇困境,但應對困境的方法各不相同。曾國藩的過人之處在於:在困難之時,懂得怎樣與他人多溝通的技巧,善於從他人身上獲取成功的力量。實際上,這是做人的方法。
盲從隻能誤己
輕信別人者都是因為自己缺乏主見,誤以為真理總在別人的手中。曾國藩通曉人情世故,做到絕不盲從於人,認為盲從隻能誤己。
從事政治,當然不能固執己見,也不可輕信別人的話,必須經常權衡利弊,做出掌握根本、把握源流的辦法。
曾國藩在給丁雨生的回信中說:承蒙您論說淮鹽事的利弊,洋洋灑灑數千言,十分詳細。所說:“局外的議論,公正但不符合實際情況;局內的意見,親切但多有私心在裏麵。善於猜測的人,不去顧及物力盈虧;議論變法的人,不去考慮後果。”這幾句話特別中肯。國藩上封信裏要閣下審慎聽取意見,謹慎抉擇而不要輕易處置,正是這個意思。……國藩從來辦事,不固執己見,也不輕信別人的話,必須是看準了利害關係後,才肯放棄自己的意見而聽從別人的。閣下思想敏銳,常常有很多獨到的見解。如果鑽研得太過,看到處處都是荊棘,那也未免是舍棄康莊大道不走而去鑽牛角尖,厭棄牧畜而想螺蛤了。
在給胡林翼的信中,曾國藩說:收取的利多了,老百姓會怨恨,參劾別人多了,官員們會生誹謗,用這些話來勸告你的,雖有些不符合自己的情況,也不應該鬱鬱不樂放在心上。我們所以慎之又慎的,隻在“用人”二字上,此外就沒有需要下力氣的地方了。古人說:“如果從流俗毀譽上打聽消息,那他是站不住腳的。”總是想平日的短處,那隻能是在毀譽上打聽消息,近來應該多想想在用人妥當與否上打聽消息。
分析一下這裏的原因,大約有兩條。一是辦事的人,絕不可能隻有讚譽而沒有誹謗或評論,隻有恩寵而沒有怨恨;二是輿論往往隨時變化,並沒有一定的標準。所以,若不是自己要求樹立根基,專從流俗毀譽上去打聽消息,一定會有站不住腳的那一天。曾國藩在給惲中丞的信中說:凡是幹事的人,絕不可能隻有讚揚而沒有誹謗,隻有恩寵而沒有怨恨。自我修養的人,隻求心靜就夠了,且不可因譏諷議論而氣餒、消沉;衡量評價別人的人,隻求一個長處可取就行了,且不可因有小毛病而放棄了有用的人才。如果對佼佼者過於苛求,那麽庸庸碌碌的人反而會走運。
曾國藩強調辦事和做人權衡利害,把握輕重,要特別注意不以流俗的毀譽為轉移。他在給陳舫仙的回信中說:“京師的議論與樞密院的消息隨時變化。每逢遇到官員上下交接,本來眾望所歸的人,轉眼間就會被人唾棄;也有的群疑眾謗、被議論紛紛的人,轉眼功夫又風平浪靜了。隻有卓然自立的人士,經過紅與黑的變化也不改變自己的形象。閣下這次進京,時間沒有幾天,但上天的眷顧和輿論似乎都是很好的,望閣下不要沾沾自喜,將來如果有吹毛求疵的議論,恩顧無存,望閣下也不要因此而沮喪。早晚孜孜以求自立之道,私事就是幹自己的事與讀書二者並進,公事就是管理與防務二者兼營。以勤為本,輔之以誠。勤,雖然柔弱也會變強,雖然愚鈍但也會變得聰明。誠,誠心可以使金石為開,鬼神聽話,鄙陋的譏諷,就是跳進黃河也是洗不清的,那還有什麽可爭辯的呢?”這些話深刻明白,要旨不外是腳踏實地,努力做到自立自強,不以流俗的毀譽為轉移。
曾國荃就任湖北巡撫時,曾國藩給他寫信一封,信中說:督撫本來不容易做,近來又是多事之秋,必須招募兵員,籌措軍餉。招兵則怕失敗而受誹謗,籌措軍餉則怕說搜刮而招致怨恨。這兩樣都容易敗壞聲名,而由此引起紛紛議論,被人參劾的人,常在用人不當。沅浦弟的博愛形同軟弱,在用人上向來失於繁冗。以後要慎重選用賢人,以補救草率的毛病,少用幾人,以補救繁冗的毛病。地位很高但資曆很淺,外貌上貴在溫和恭敬,內裏貴在謙虛禮下。天下的事理人心,我們了解的不深,沒有料到的多著呢,且不可存一點自以為是的思想。用人不草率,存心不自滿,這兩條如果都做到了,一定可以免卻咎戾,不失去好名聲。這些話是最重要最重要的囑咐,千萬不要以為是泛泛的議論而忽視它!
從這裏完全可看出曾國藩的政治思想,同他的經驗閱曆是有著密切關係的。
曾國藩辦事,不固執己見,也不輕信別人的話,必須看準了利害關係後,才放棄自己的意見而聽從別人的。由此可見,曾國藩既不是頑固不化的人,也不是一個盲目屈從的人。他對於社會輿論就是抱著這樣的態度;對於別人的建議,也是抱著這樣的態度。他在給歐陽曉岑的回信中說:集思廣益,本來不是容易做好的事。而在省城裏尤其容易被人欺騙、蒙蔽。每天到我府上來的人,或者上書獻策,或者當麵陳說見解,大體上不出你寫的三條之列。對那些驕傲的人要抑製,然而,又不能因為這樣就完全廢除吐故納新的風氣。重要的應當是自己把握主見,如六轡在手;對外廣泛慢慢地吸收,如萬流赴壑,才是最完善的。我想古人全都應該這樣,而小小的我卻是做不到的。曾國藩為人處世,既能尊重他人意見,但絕不盲從,總能按照自己的意願去把一件事情想深想透,從而做到有的放矢。這說明:一切成功者皆不是一味模仿別人、聽信別人,而是相信自己,做自己認為對的事。
△曾氏避讓性格之解密:
進退自如人生一路平坦曾國藩的精明之處在於:知道如何在風口浪尖上搏擊,而又不致被浪頭卷走;既可進,又可退,遊刃有餘。他既善於出擊,又巧於自保。這說明,在人生的關鍵時刻,一定學會退讓。曾國藩的退讓之道對於張之洞頗有影響。
張之洞是一個成熟老到的政治家,他的自保意識很強,老謀深算,進退有術,處處為自己留下退路。他不結宗派、不樹私黨,他常常標榜自己“立身立朝之道,無台無閣,無湘無淮,無和無戰”,“既和又不能同,既群又不能黨”。在從政之中,由於政見趨同,很自然的會有至交好友。眾所周知,當初在京縱論時政時,張之洞附著李鴻藻這樣的閣臣,成為清流黨的“牛角”,而且在1876年底至1881年的四年多時間裏,其筆鋒所向、觸角所至,也無可辯駁地顯示他是清流黨的重要成員,但他卻時時處處竭力否認自己是清流黨。
當初當慈禧太後問訊起清流黨的有關情況時,張之洞就坦然奏道:“啟奏太後,臣以為清流黨一說不合事實。臣自從光緒二年從四川回京後,與李鴻藻、潘祖蔭、張佩綸、陳寶琛等人交往頗多。一則,臣仰慕他們持身謹嚴的人品和忠於太後皇上、關心國事的血性,二則,臣與他們有喜愛學問詩文、金石考辨等癖好。盡管從來便有君子之黨與小人之黨的分別,但臣仍凜於‘結黨營私’之儆戒,不敢與人結社組盟,以貽口實。據臣所知,李鴻藻等人與臣此心相同。且臣以為專門彈劾大員一說亦不全合事實。就拿臣來說吧,這幾年除代黃體芳起草過彈劾戶部尚書董恂外,其餘不論是為人代擬,還是自己署名的三十多道折子,全是言事陳策,並不以糾彈大員為主。比如這次伊犁事件,臣主張嚴懲崇厚,但亦非專門衝著崇厚而言。臣為此事草擬了七、八道折子,還有幾道未及上奏,所有這些奏章,都重在如何妥善處理伊犁歸還一事,而不重在如何懲處崇厚一人。臣幼讀先儒之書,粗明大義,既不敢結黨以營私,又不願以劾人而利己,側身於翰詹之際,留心國事,乃臣之本分。臣一向認為,當以剖析事理尋求善策為重,而不應以嚴峻懲罰罷官削職為目的。”
的確如此,被人視為“清流黨”的頭麵人物中,張佩綸、陳寶琛等人招怨最多,而張之洞確乎遭人攻詰不多,這正是因為他這個“清流黨”重在言事而少言人。張佩綸、陳寶琛,今天彈這個,明天糾那個,日後將積怨甚多。張之洞的確與他們有著極大的不同。
張之洞即使對自己的政敵也是虛與委蛇,盡管他縱橫捭闔,但始終告誡自己要盡量不貿然得罪他人。慈禧重用張之洞,本有分李鴻章之勢的用心,避免李鴻章集大權於一身。張之洞雖然與李鴻章在很多方麵意見不一致,如甲午之戰時,李鴻章主和,張之洞主戰,李鴻章視張之洞為“書生之見”,但張之洞表麵上還是表現出對李鴻章的極大推崇,據說當李鴻章70壽辰時,張之洞為他做壽文,忙活了3天3夜,這期間很少睡覺。琉璃廠書肆將這篇壽文以單行本付刻,一時洛陽紙貴,成為李鴻章所收到的壽文中的壓卷之作。張之洞如此處理與李鴻章的關係,顯然包含著深刻的外圓意識。
他的外圓謀略還表現在對光緒帝廢除與否的問題上。戊戌變法之後,張之洞鑒於西太後的威嚴,對廢除光緒皇帝之事一直不表態,總是含糊其詞,既不明說支持,又不明說反對,常常推說這是皇室家事。從他對這件事的態度上,更可看出張之洞的聰明老練、圓滑狡黠。
當軍機處發來密電,征詢他對廢除光緒帝的意見時,他很為難。因為他覺得當今的皇上,雖有許多缺陷,但他願行新政,有勵精圖治的抱負,這就是好皇帝。若有康熙、乾隆那樣的明君英主,也不是不能廢除皇上而改立賢者,但遍視當今,有資格繼承皇位的人,卻沒有一個像模像樣的。所以在張之洞看來,當然還是不廢皇上的好,但是西太後剛強明斷,看重權力,與一般女人大不相同。她是一個喜歡自己攬權弄權的人,雖然她口口聲聲地說,自己要還政頤養,可是據說百日新政期間,皇上12次赴頤和園稟報,二品以上的文武大員還得由太後親自決定,離京前還得去園子裏向她叩頭謝恩。這分明是她仍在控製著朝廷!再有魄力的皇帝,在這樣的控扼之下,也難以有所作為。因此,他覺得西太後的目的顯而易見是要廢除光緒帝的。自己雖不同意廢除,但是西太後大權在握,得罪不起,而自己又不願意違背良心說話,這個問題的確很棘手。於是他想起曆史上許多類似的例子,像楊修的被殺,就是因為他插手了曹家的立嗣事,引起曹操的憤怒。這是前車之鑒。而諸葛亮做的就比較明智,當劉琦兄弟相爭,請教諸葛亮時,諸葛亮說,立誰為荊州之主,這是你們的家事,外人不得多嘴。看來,帝王家從來都是把立嗣當作家事來對待的,而把它當做國事來看的,很少很少。
這件史事給了張之洞很大的啟發,他想:自古以來做官都講究“思不出位”,在其位,謀其政,要求說話辦事不要超越自己的名分地位,該說什麽、該做什麽,不該說什麽、不該做什麽,都以自己的職責為限,謹慎穩重,這是處事精明老練的表現之一。諸葛亮可說是精明老練之輩,他的一句“這是你們的家事”,堪稱絕佳妙語,包容量極大,在不卑不亢的情況下將“球”踢了回去。俗語都說:“疏不間親。”強調局外人不要參與他人家庭之間的糾紛,對皇室更不能說三道四,因為這涉及權力爭奪的中樞神經,格外敏感,否則會有性命之憂。況且現在西太後主意已定,她是不可能把一個外臣的話當一回事的。她現在要讓軍機處來征詢自己的意見,無非是利用利用自己而已。如果自己的話投合她的心思,她就會把自己的話拿出來做擋箭牌;如果自己的話不合她的心思,她或置之不理,或從此以後疏遠自己,那麽等待自己的結局,就一定是罷官解職了。所以他決定這樣回複軍機處:“廢立乃天子家事,當由太後聖心明斷,外臣不宜亦不應置喙。”張之洞覺得這樣的回答,是比較合適的,一是自己嚴守了君臣之分,不插手皇室家事;二是同意太後自己做出的決定,今後是廢還是不廢,自己都沒有意見,而且還巧妙地向太後表達了自己的忠心。張之洞覺得這是最恰當的處理方式,因為西太後是一個固執己見的人,對這樣的人又何必去多嘴呢,多說不但於事無補,反而無益。張之洞雖正直,但又善於設防自保;他既有主見和個性,又不失靈活性。也就是既富於剛性,又不失彈性,具有剛柔相濟的性格,是一個外圓內方的政治家,外表像柔軟的海綿,骨子裏卻如同鋼鐵。他努力使自己的生活呈現出圓形,他認為社會就是圓形。而圓的壓力最小,張力卻最大,並且圓的可塑性也最強。他崇尚做人要圓,這個圓是圓通,是一種寬厚、融通,是大智若愚,是與人為善。其實保全自己,不等於苟且偷安,苟且偷安之輩隻知蠅營狗苟、得過且過。保全自己,是為了不被別人吃掉搞垮,能在角逐中保持有利地位,遇上風頭,及時回避,一旦抓住機會就能重新崛起,更好地發揮自己的長處。
要想保全自己,首先必須對自己的處境、行為、目的有深刻的了解,對各種不測事件有充分的思想準備,隨形勢、人事的變化決定行為方式。雖然不以整人害人為目的,但在必要時,為了保全自己,應該毫不猶豫地以子之矛,擊子之盾,以攻為守,避免被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