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較於聖恒帝的平靜冷淡,大虞皇朝各藩鎮節度使和藩王們此時都在是憂心忡忡。


    此時他們所屬的部隊差不多都已經到達邊塞。


    他們這些藩鎮節度使和藩王們雖然可以擁有屬於自己的私人軍隊,但是數量卻是有著嚴格的管控。


    並且大虞皇朝的北司還給各家軍隊都配備了軍司馬。


    北司有規定,凡是就任地方軍司馬的人必須是隻身前往,家眷必須留在原籍,這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證軍司馬對於朝廷的忠心。


    並且軍司馬每隔兩年一輪換,他們的軍餉都是大虞皇朝親自發放,這樣就也可以大幅度降低軍司馬被藩鎮節度使藩王們的收買可能。


    不過即使這樣也依舊不能完全限製藩鎮節度使和藩王們的野心。


    在聖湣帝時期,由於聖隱帝一朝宦官勢力日漸膨脹已經嚴重威脅到了皇權。


    聖湣帝登基之後由於急於求成,於是開始大肆打壓宦官那一時期北司的權利被極大的削弱,而藩鎮節度使和藩王們在那一時期開始跳過軍司馬的監管大肆擴張自己的軍事實力。


    直至最後他們的兵力已經遠遠超過大虞皇朝所規定的數量,最誇張的是有藩王所統領的軍隊數量超過規製的數十倍。


    不過之後,聖武帝繼位,這位皇帝雖然在位時間隻有短短的五年時間,但是他卻的確是一位雄才大略之主。


    他除了為兄長報仇,武力滅佛之外,最大的功績就是限製藩鎮節度使和藩王的兵力。


    相較於他滅佛的直截了當,他限製藩鎮節度使呼和藩王的手段就要高明很多。


    首先在他的手中北司的權利被再次提成,軍司馬輪換製也是由他從五年改為兩年的。


    並且他為了剪除節度使和藩王們手中多餘的兵馬,他直接下令所有藩鎮節度使和藩王的兵馬每年必須前往塞北協助邊軍抵禦草原部族的劫掠。


    此令一出當時天下震動,各藩鎮節度使和藩王們紛紛表示他們所屬之兵乃是為了護衛他們的安全,並沒有責任前往邊塞戍邊。


    要說這聖武帝也是個猛人,麵對藩鎮節度使藩王們的推諉,他直接一紙詔書就將所有藩鎮節度使和藩王們全部都召到皇城述職。


    藩鎮的節度使們和藩王們麵對聖武帝的詔書也沒有多想,他們這些節度使和藩王們平時都是嚴禁離開自己的封地的。


    在他們看來這一次的進京述職就相當於一次公費旅遊了,而且目的地還是全大虞最繁華的皇都又何樂而不為呢。


    於是他們便興衝衝地跑到了皇都之中。


    可還沒等他們好好享受幾天,聖武帝就直接帶著他們跑到了北部邊塞。


    與其說是帶著他們前往邊塞,倒不如說聖武帝是押送著他們進前往邊塞。


    原本還想好好享受享受的藩鎮節度使和藩王們實在沒有想到繁華的皇都並非是目的地,它隻是一個中轉站。


    而那寒風凜冽的邊塞才是他們真正的目的地。


    直到這個時候,有聰明的藩鎮的節度使和藩王們才明白聖武帝的用意。


    之後果然如他們所猜想的一樣,聖武帝再次下詔命令藩鎮節度使和藩王們調撥軍隊來邊塞協助邊塞軍抵禦草原部族的進攻。


    隻不過聖旨之上寫的乃是,前往邊塞保衛他們的主上。


    私下裏聖武帝還讓人透露,如果有節度使和藩王依舊不派兵,那麽等到草原部族進攻的時候遇到危險的他們隻能自求多福。


    於是,所有的藩鎮節度使和藩王們隻得派遣自己的兵馬前來邊塞。


    接下來聖武帝來了一招更狠的,他直接帶領著所有藩鎮節度使和藩王們主動北出長城與草原部族血戰在關外。


    雖然所有的藩鎮節度使和藩王們極力反對,但是奈何聖武帝直接不於他們討價還價,直接裹挾著他們出了長城。


    由於皇帝都親自出城了,藩鎮節度使和藩王們也隻能騎虎難下。


    而在聖武帝的帶領之下,藩鎮節度使和藩王們領著自己的軍隊與草原部族展開了血腥的廝殺。


    據說那一戰直接屍橫遍野,將上百裏的草原都染成了紅色。


    藩鎮節度使和藩王的軍隊也在這一戰中傷亡慘重。


    僅此一戰藩鎮節度使和藩王的軍隊數量直線下降,他們從此也再無與大虞皇朝中央軍相抗衡的力量了。


    事後為了安撫這些損失慘重的藩鎮節度使和藩王們,聖武帝直接下詔公示天下褒揚了他們保家衛國,守土安邦的豐功偉績。


    從此藩鎮節度使和藩王們每年出兵協助邊塞守軍戍守邊疆也就成為了慣例。


    雖然也有藩鎮節度使和藩王極力抵抗,但是他們最終都會因為各種正當的理由被罷免或者下獄。


    因此,最終這也就形成了慣例。


    隻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藩鎮的節度使和藩王們雖然在派兵的數量上有著硬性的規定,但是在兵卒的質量上還是能做些文章的。


    不少藩鎮節度使和藩王們會在出征之前用老弱病殘或者直接用百姓替換自己的精銳送往前線。


    但是也也是有一個限度的,因為畢竟還有軍司馬在監視。


    除此之外,不少藩鎮節度使和藩王們在送自己的軍隊前往邊塞的時間上也會做些手腳。


    不少都是在接到詔令後拖延個一兩日才發兵,美其名曰準備需要準備時間,但是同樣的這也得把握一個度。


    這乃是藩鎮節度使和藩王與朝廷之間的博弈,雙方都不能做的太過,一旦一方做的太過分就容易導致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默契瞬間坍塌。


    各地的藩鎮節度使和藩王們都通過自己的渠道打聽了今年前來進犯的草原部族有十五萬之多,比之往年的十萬之要多處三分之一。


    這就代表著今年的草原部族對大虞皇朝的進攻將會更加激烈,而結果也將會更加慘烈。


    所以即使他們延遲幾天到達邊塞,很可能還是會麵臨的就是草原部族的大軍。


    大虞皇朝東南部滬國王府


    行宮之內,滬王穆為正此時正在行宮中與自己的幕僚們商議此次草原部族進攻之事。


    “此次草原部族出動十五萬人,延期一個多月才進攻,看來這一次北方戰事將會很吃緊啊!”


    滬王穆為正坐在交椅之上麵色嚴肅地說道。


    作為藩王中勢力最大的幾人之一,雖然他飽受朝廷的猜忌,但是每年他還是會派遣自己的精銳前往邊塞協助戍邊。


    這一次他除了派遣了自己所屬的藩王軍之外他還把依附於自己的另外一支軍隊也給派出去了。


    這種依附於自己的軍隊被藩王們統稱為“乞兒軍”。


    之所以會有這麽一個聽起來有些侮辱性的軍隊,是因為這些所謂的“乞兒軍”,乃是那位聖武帝想出來的另外一種製衡藩鎮和藩王的手段。


    這些乞兒軍,大多數都是草原部族戰敗後投降或者被俘者組成的。


    原本草原部族和大虞皇朝的戰爭都是草原部族的來劫掠大虞皇朝的物資和人口。


    但是聖武帝卻是個不按常理出牌的家夥。


    他一反以前被動防守的戰爭模式,改用了主動進攻,並且他還在草原上到處劫掠草原部族。


    為此他不惜喊出了:寇可往,我亦可往,這種很損皇帝顏麵的話來。


    所以,幾年的戰爭打下來,大虞皇朝也擄掠了不少草原部族過來。


    後來對於如何安置這些草原部族,朝廷之中出現了不同的意見。


    文臣們認為,應該將他們全部打散送到大虞皇朝的不同地區,這樣經過幾代的教化之後他們就會變成地地道道的大虞人。


    但是武將們卻不這麽認為,他們覺得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如果將他們分散開來很難管理,一旦局勢有變,這些人將會是懸在大虞皇朝頭頂的劍,隨時會出現叛亂。


    邊塞地區的夜狼營就是典型。


    就在雙方爭執不休的時候,聖武帝卻突然有了自己的想法。


    他決定將這些被擄掠來的草原部族按照各自的部族分類,然後將他們送到各個藩鎮和藩王那裏去。


    名義上讓他們依附於各家藩鎮和藩王,藩鎮與藩王們要負責給他們提供衣食住行。


    而這些草原部族的軍隊每年可以抵充藩鎮和藩王們自己的軍隊前往邊塞協助邊塞軍戍邊。


    這樣一來,大虞皇朝即解決了這些草原部族的去處問題,又有多了一些對抗草原部族的強大武力。


    更加關鍵的是,這些寄人籬下的草原部族是需要替代藩鎮和藩王軍們上戰場的,因此他們對於藩鎮節度使和藩王們並沒有什麽歸屬感。


    而藩鎮節度使和藩王們每年卻要無辜地掏出一大筆錢糧來養著這些草原部族們,因此他們對於這些草原部族也沒有什麽好感。


    其實,聖武帝如此安排正是想要借此多一支牽製藩鎮和藩王的力量。


    這可謂是一舉多得。


    而滬王穆為正的手下所以依附的乃是一支處月族的乞兒軍。


    這支處月族的乞兒軍首領原本叫作大沙虎。


    這大沙虎原本乃是處月族的一位非常有名的將領,他有勇有謀乃是不可多得的猛將。


    但是奪嫡之爭這種事情不光是大虞皇朝有,草原部族也不缺。


    當時由於聖武帝的主動進攻,導致草原部族損失慘重,不巧的是他們處月族的可汗就在大虞皇朝的那次進攻中戰死。


    他死後,他的汗位由他六歲的兒子繼承。


    之所以要選擇這個六歲的孩子來繼承乃是因為草原部族自古以來就秉承著幼子守業的傳統。


    而當這個六歲的小可汗登位之後,處月族內部就開始了各種鬥爭。


    這些人除了其他幾位王子還有閼氏家族。


    他們為了處月族的大權可以說無所不用其極。


    而大沙虎作為處月族的大將軍,又與大王子乃是莫逆之交因此他自然就被歸屬到了大王子的陣營之中。


    由於大王子有大部分軍隊的支持,導致了其他幾王子與閼氏非常忌憚他。


    於是其他幾位王子與閼氏在私下裏聯合起來對付大王子。


    最終大王子遭遇刺客刺殺身亡,而作為他盟友的大沙虎也難逃他們的魔爪。


    但是他們又忌憚與大沙虎實力,他們便編造了大沙虎才是殺害大王子的凶手這種荒謬的說法來詆毀大沙虎。


    至於大沙虎殺害大王子的理由則是大沙虎看上了大王子的女人,他們在私會時被大王子發現大沙虎才會暴起殺人。


    這樣一來,不明真相的處月百姓和士兵們都開始咒罵大沙虎,並要求小可汗處死大沙虎。


    隨後小可汗在閼氏的攛掇之下真的下令要誅殺大沙虎。


    還好大沙虎有一部分忠心的下屬,他們護著大沙虎成功地逃離了處月族。


    隻可惜除了他一直帶在身邊的一個兒子之外,其他所有親人皆被殺害。


    至此大沙虎便發誓有朝一日必定要屠盡處月可汗一族,還要將閼氏那毒婦的一族也屠殺幹淨。


    之後他們便帶著忠於自己的那一部分族人投降了大虞皇朝。


    自從投降了大虞皇朝之後,大沙虎在戰場上誓死拚殺,勇猛無比這讓聖武帝甚是喜歡,因此將他調到了自己的近衛營之中。


    而在一次戰鬥之中,聖武帝因為衝鋒過前被草原部族的大軍包圍,當時局勢萬分危機。


    大沙虎在此時挺身而出,他帶領著不多的近衛營組織成衝鋒敢死隊,將聖武帝護在中央,最終成功殺出包圍圈。


    而這一戰近衛營犧牲近大半,大沙虎也在此次的戰鬥中為聖武帝連擋倆箭。


    其中一箭射中了他的左眼,導致他稱為了獨眼龍。


    事後聖武帝感念他的勇武和忠心,便當場給他賜國姓為穆,並為他取名為穆翼正。


    而後聖武帝將他留在身邊悉心教導,他也不負聖武帝的厚望,每年在對抗草原部族的戰鬥中都表現勇武。


    直至聖武帝打算組織草原部族軍隊來牽製藩鎮和藩王,穆翼正才被聖武帝安排到滬國。


    當時聖武帝答應穆翼等個兩三年他將會為穆翼正補充兵力,讓他獨立成為一支隻屬於聖武帝自己的強大騎兵部隊。


    隻可惜聖武帝英年早逝突然暴斃,而聖武帝死後穆翼正也隻能繼續寄人籬下仰人鼻息。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寧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綠毛臭豆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綠毛臭豆腐並收藏寧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