鹹陽宮,大鍾轟鳴,一連九響。
掌管宗廟禮儀的“奉常”為這次的燕使朝拜,早早就準備好了一整套的禮樂流程。
太樂丞一聲令下,三百名身穿絳衣的樂官們立馬叮叮咚咚的敲了起來。
先是一排排編鍾發出聲音,緊接著鼓、笙、琴、瑟等樂器也開始奏響,共同演奏出悅耳動人的古老曲歌。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將。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鹿鳴,食野之蒿。我有嘉賓,德音孔昭。視民不恌,君子是則是效。我有旨酒,嘉賓式燕以敖。”
……
曲聲悠揚,充滿了歡快和樂之意,正是被稱作《小雅》之始的《鹿鳴》。
此詩本是周天子宴會群臣賓客時所作的樂歌,如今在秦王接見燕國使臣時使用,是為了顯示其懷柔之意。
隻要你誠心歸附,我便將你當做賓客接待,好吃好喝招待你。
但如果你要負隅頑抗,與我為敵,那下次演奏的便不是這《鹿鳴》之音,而是《無衣》、《采芑(qi)》、《出車》之類。
此曲,既是懷柔燕國,更是演奏給魏、楚、齊三國所聽。
趙佗的心思全然不在悠揚樂歌中,他雖麵色從容,但此刻即將見到那位“千古一帝”,心情豈會沒有起伏。
“燕使覲見!”
“燕使覲見……”
負責接待賓客的司儀大臣和傳聲的侍從發出一波波聲浪。
昌平君亦微笑指引。
荊軻整了整衣衫,在殿門前脫下鞋履。
趙佗也跟著脫鞋,腳上隻留潔白的足衣。
所有人入殿都必須脫下鞋履,所以腳部的衛生很重要,若是在這種重大場合,出現什麽奇怪的味道,那可是極其要命的。
荊軻麵不改色,懷抱盛裝了樊於期首級的銅匣邁入殿中。
趙佗則捧著卷起來的督亢地圖,跟在其後。
鹹陽宮的正殿宏偉壯麗,足有上百米的進深,裏麵金裝銀飾,珠玉鑲嵌,自有一番華麗氣象。
特別是一眼就能看到的,用以支撐宮殿穹頂的大柱,不僅數量有上百根之多,而且根根粗壯,起碼要兩人才能環抱。
“怪不得荊軻會失敗,給我一根這樣的柱子,我也不懼任何刺客。”
趙佗心中嘀咕,腦袋裏冒出兩人繞柱轉圈的場景,心情放鬆不少。
這時候,隨著樂曲演奏完畢,殿上的謁者高喊道:“趨”!
荊軻和趙佗立馬小步向前,向殿中快走。
按照禮儀,與地位尊貴者見麵時,必須要趨,也就是邁開腳小步快走,以示對對方的尊敬。
若是走的慢了,那就是不敬,是不講禮。
所以“入朝不趨”常常和“劍履上殿”相聯係,是隻有頂級權臣才能擁有的待遇。
自從呂不韋死後,秦國似乎就沒聽過有人享受過此等殊榮。
趙佗低著頭,捧著地圖跟著荊軻快步進入殿中深處,同時他用眼角的餘光掃視站在大殿兩側的秦國臣子。
站在殿內靠前位置的大多數都是些中老年人。
趙佗估摸著,曆史上有名的尉繚、姚賈、馮去疾、王綰等人肯定在裏麵,隻是趙佗分不清誰是誰,他唯一認識的也就是昌平君、蒙裕、李斯了。
“殿內的武將很少啊,怪不得曆史上荊軻刺秦近乎成功。”
趙佗若有所思,如今的秦國對外征戰頻頻。
秦王政十七年滅韓,十八年王翦楊端和攻趙、十九年王翦滅趙。
今年上將軍王翦更帶著辛勝、李信、楊端和、羌瘣等一幹大將屯軍中山,隨時可能渡過易水伐燕。其子王賁亦率軍防備楚、魏。
可以說秦國的武將大部分都在外麵征戰,殿上武人自然稀缺。
文臣雖多,終歸少了些武勇血氣,麵對刺客突襲,全都慌了神,這才被荊軻找了個空當,一顯身手。
不對。
趙佗眼睛微眯,他看到一群老臣中站了兩個青年,他們雖穿著文臣服飾,但身材壯碩,目中泛著精光,一看就是血勇銳士。
似乎是感應到趙佗的目光,其中一人竟露出淡淡的笑容。
不等趙佗深思,讚禮者已呼道:“燕國使者荊軻、高佗,拜見大王。”
“外臣荊軻,拜見大王。”
“外臣高佗,拜見大王。”
趙佗跟著荊軻行拜見之禮,他頭顱低垂,做出恭敬之態。
但眼光不停上瞥,想要看一看那位千古一帝到底是個什麽模樣。
秦王跪坐於帝榻上,身姿端正,腰部挺的筆直,身上負著一柄劍,但被身體和銅案所擋,看不清具體的長度。
他的身上穿著莊重的繡有日月星辰的王服,頭上冠冕垂下細細的珠旈,擋住他大半容貌,以趙佗的角度,隻能看到他頜下長長的髭須。
突然,這位王者似有所感,珠旈後,那雙明亮銳利的眼睛看了過來。
四目相對。
趙佗連忙低下腦袋,避開那威嚴的雙眸。
在這種莊嚴肅穆的大殿上,任誰也不敢直視王者的眼睛。
好在拜見完畢,趙佗起身,雖不敢直視,但目光還是將秦王珠旈後的麵容看了個大概。
麵無表情,不怒自威!
趙佗不自覺的想起剛入鹹陽時,所見的美麗少女。
他忍不住腹誹:“這長得不太像啊,看來容貌是隨母親了。”
就在趙佗胡思亂想間,荊軻已開口道:“外臣燕國上卿荊軻,奉燕王之命出使秦國,今獻上逆賊樊於期首級,以及督亢之地地圖,還請大王勘驗。”
帝榻之上,秦王肅然開口:“燕國既知天時,願臣服於秦,獻人獻地,寡人心中甚慰。賜使者座。”
謁者亦宣示“請燕使入座”。
荊軻捧著銅匣,趙佗持著地圖,按照指引落座。
如同荊軻所料,他們兩人的位置在最前列,與右丞相昌平君相對,光是這座位的安排,就可看出秦國朝野對燕國使臣的重視。
但這恰好為荊軻提供了最好的機會!
隻要圖窮匕見,荊軻就近刺殺,趙佗亦掀案而起,隻需三步就能奔至秦王身側。
屆時,秦國諸臣定會震驚當場,來不及做出反應。
血濺三步,天下縞素!
入座禮節完畢,秦國重臣無人開口,皆將目光放在荊軻和趙佗身上,等待王命宣示。
很快,謁者高宣:
“燕國進獻叛臣首級。”
掌管宗廟禮儀的“奉常”為這次的燕使朝拜,早早就準備好了一整套的禮樂流程。
太樂丞一聲令下,三百名身穿絳衣的樂官們立馬叮叮咚咚的敲了起來。
先是一排排編鍾發出聲音,緊接著鼓、笙、琴、瑟等樂器也開始奏響,共同演奏出悅耳動人的古老曲歌。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將。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鹿鳴,食野之蒿。我有嘉賓,德音孔昭。視民不恌,君子是則是效。我有旨酒,嘉賓式燕以敖。”
……
曲聲悠揚,充滿了歡快和樂之意,正是被稱作《小雅》之始的《鹿鳴》。
此詩本是周天子宴會群臣賓客時所作的樂歌,如今在秦王接見燕國使臣時使用,是為了顯示其懷柔之意。
隻要你誠心歸附,我便將你當做賓客接待,好吃好喝招待你。
但如果你要負隅頑抗,與我為敵,那下次演奏的便不是這《鹿鳴》之音,而是《無衣》、《采芑(qi)》、《出車》之類。
此曲,既是懷柔燕國,更是演奏給魏、楚、齊三國所聽。
趙佗的心思全然不在悠揚樂歌中,他雖麵色從容,但此刻即將見到那位“千古一帝”,心情豈會沒有起伏。
“燕使覲見!”
“燕使覲見……”
負責接待賓客的司儀大臣和傳聲的侍從發出一波波聲浪。
昌平君亦微笑指引。
荊軻整了整衣衫,在殿門前脫下鞋履。
趙佗也跟著脫鞋,腳上隻留潔白的足衣。
所有人入殿都必須脫下鞋履,所以腳部的衛生很重要,若是在這種重大場合,出現什麽奇怪的味道,那可是極其要命的。
荊軻麵不改色,懷抱盛裝了樊於期首級的銅匣邁入殿中。
趙佗則捧著卷起來的督亢地圖,跟在其後。
鹹陽宮的正殿宏偉壯麗,足有上百米的進深,裏麵金裝銀飾,珠玉鑲嵌,自有一番華麗氣象。
特別是一眼就能看到的,用以支撐宮殿穹頂的大柱,不僅數量有上百根之多,而且根根粗壯,起碼要兩人才能環抱。
“怪不得荊軻會失敗,給我一根這樣的柱子,我也不懼任何刺客。”
趙佗心中嘀咕,腦袋裏冒出兩人繞柱轉圈的場景,心情放鬆不少。
這時候,隨著樂曲演奏完畢,殿上的謁者高喊道:“趨”!
荊軻和趙佗立馬小步向前,向殿中快走。
按照禮儀,與地位尊貴者見麵時,必須要趨,也就是邁開腳小步快走,以示對對方的尊敬。
若是走的慢了,那就是不敬,是不講禮。
所以“入朝不趨”常常和“劍履上殿”相聯係,是隻有頂級權臣才能擁有的待遇。
自從呂不韋死後,秦國似乎就沒聽過有人享受過此等殊榮。
趙佗低著頭,捧著地圖跟著荊軻快步進入殿中深處,同時他用眼角的餘光掃視站在大殿兩側的秦國臣子。
站在殿內靠前位置的大多數都是些中老年人。
趙佗估摸著,曆史上有名的尉繚、姚賈、馮去疾、王綰等人肯定在裏麵,隻是趙佗分不清誰是誰,他唯一認識的也就是昌平君、蒙裕、李斯了。
“殿內的武將很少啊,怪不得曆史上荊軻刺秦近乎成功。”
趙佗若有所思,如今的秦國對外征戰頻頻。
秦王政十七年滅韓,十八年王翦楊端和攻趙、十九年王翦滅趙。
今年上將軍王翦更帶著辛勝、李信、楊端和、羌瘣等一幹大將屯軍中山,隨時可能渡過易水伐燕。其子王賁亦率軍防備楚、魏。
可以說秦國的武將大部分都在外麵征戰,殿上武人自然稀缺。
文臣雖多,終歸少了些武勇血氣,麵對刺客突襲,全都慌了神,這才被荊軻找了個空當,一顯身手。
不對。
趙佗眼睛微眯,他看到一群老臣中站了兩個青年,他們雖穿著文臣服飾,但身材壯碩,目中泛著精光,一看就是血勇銳士。
似乎是感應到趙佗的目光,其中一人竟露出淡淡的笑容。
不等趙佗深思,讚禮者已呼道:“燕國使者荊軻、高佗,拜見大王。”
“外臣荊軻,拜見大王。”
“外臣高佗,拜見大王。”
趙佗跟著荊軻行拜見之禮,他頭顱低垂,做出恭敬之態。
但眼光不停上瞥,想要看一看那位千古一帝到底是個什麽模樣。
秦王跪坐於帝榻上,身姿端正,腰部挺的筆直,身上負著一柄劍,但被身體和銅案所擋,看不清具體的長度。
他的身上穿著莊重的繡有日月星辰的王服,頭上冠冕垂下細細的珠旈,擋住他大半容貌,以趙佗的角度,隻能看到他頜下長長的髭須。
突然,這位王者似有所感,珠旈後,那雙明亮銳利的眼睛看了過來。
四目相對。
趙佗連忙低下腦袋,避開那威嚴的雙眸。
在這種莊嚴肅穆的大殿上,任誰也不敢直視王者的眼睛。
好在拜見完畢,趙佗起身,雖不敢直視,但目光還是將秦王珠旈後的麵容看了個大概。
麵無表情,不怒自威!
趙佗不自覺的想起剛入鹹陽時,所見的美麗少女。
他忍不住腹誹:“這長得不太像啊,看來容貌是隨母親了。”
就在趙佗胡思亂想間,荊軻已開口道:“外臣燕國上卿荊軻,奉燕王之命出使秦國,今獻上逆賊樊於期首級,以及督亢之地地圖,還請大王勘驗。”
帝榻之上,秦王肅然開口:“燕國既知天時,願臣服於秦,獻人獻地,寡人心中甚慰。賜使者座。”
謁者亦宣示“請燕使入座”。
荊軻捧著銅匣,趙佗持著地圖,按照指引落座。
如同荊軻所料,他們兩人的位置在最前列,與右丞相昌平君相對,光是這座位的安排,就可看出秦國朝野對燕國使臣的重視。
但這恰好為荊軻提供了最好的機會!
隻要圖窮匕見,荊軻就近刺殺,趙佗亦掀案而起,隻需三步就能奔至秦王身側。
屆時,秦國諸臣定會震驚當場,來不及做出反應。
血濺三步,天下縞素!
入座禮節完畢,秦國重臣無人開口,皆將目光放在荊軻和趙佗身上,等待王命宣示。
很快,謁者高宣:
“燕國進獻叛臣首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