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來說,謝敏洪和鄭壽這兩位內閣之位競爭者麵對麵遇上的可能性非常小,不過今日路過的少數官員驚訝地看到,他們不僅相遇,而且還攀談起來。


    和瘦高的謝敏洪相比,「九頭鳥」鄭壽幾乎矮了他半頭,不過他有自己的優勢——比謝敏洪年長六歲,在官場上更富有經驗以及更深厚的人脈。


    鄭壽兩度入職吏部,先做廣南司、河南司主事,到工部轉了圈回來又接著做右侍郎,所以他對上下官員的情況熟絡得很,簡直可以了然於心,這就是一直在中書省的謝敏洪欠缺的了。


    所以謝敏洪的堂上客多為中下級官僚,而鄭壽做生(過生日)時來送禮的卻以中上層官員為主。


    加上他還有個任川南宣慰使的弟弟鄭言,兄弟倆一個正三品,一個從三品,讓人不得不重視鄭家的實力。.


    用鄭壽的話來說,自己是個慢性子,什麽時候都不緊不慢,就算天大事情落下來他也還是會臉不變色心不跳地娓娓道來,這叫養氣功夫。


    在他看來謝敏洪在這方麵有些刻意模仿自己,但隻學到了皮毛而缺乏精髓。從宦二十餘年,鄭壽早就看穿了許多事。


    作為湖廣、川蜀(即川楚係)官員的領軍人物,他經曆了兩代君王,深知君心難測。他知道謝敏洪總覺得陛下年輕,這點鄭壽極其不同意。


    主不可輕、君不可欺,這是他做人的原則,也是他自認謹慎保身的基本點,絕對不能夠逾越!


    從麵相上看,鄭壽也認為自己的四方臉比謝敏洪的長臉更有福相,他總是和和氣氣,不與人爭,也不居高臨下待人,更不會像謝敏洪那樣覺得自己聰明到可以弄人於鼓掌。


    這點是鄭壽極其看不上謝敏洪的,他雖然承認此人聰明,但同時也堅持認為聰明容易反被聰明誤,隻是還未到遭反噬的時候而已,克己度人才是官場上的正道。


    這樣兩個互相欽佩卻又觀點、風格截然不同的人,就像兩塊色澤不同的燧石,還好一個在六部、一個在中書,不常見麵就能維持著距離感,一旦碰麵說不定就會擦出火花。


    他們走到了一起會談些什麽、又會聊出怎樣的結果呢?官員們遠遠地避著,不時瞟上一眼,腳下加快步伐,盡量不出聲地從兩側院牆下廊子迅速通過。


    這小院屬於通政司,中書省在北,六部在南,所以這二位定是都想找對方說話,結果在這裏不期而遇。


    院落的一角是株梅子樹,現在早已不是掛果的季節,滿枝的葉片已染上秋的黃褐,恰好映襯斜對角紫蘿架上變得稀稀落落的葉子,和曾經恣意生長的藤條,加重了季節帶來的蕭瑟感。


    「從安(謝敏洪字)是什麽時候聽說此事的?」鄭壽笑眯眯地問。


    「和同瀾(鄭壽字)兄前後腳而已。」謝敏洪苦笑,這次皇帝任命新內閣完全是乾綱獨斷,沒和太多朝臣商議就下旨了。


    「別以為中書什麽都知道,你瞧,現成的例子,這事我們事前就不知道。」


    鄭壽相信他說的是實話。按常例,內閣的任免應該是由所有內閣成員商議後向皇帝推薦,但其實隻要符合三品以上、有館閣學士稱號的大臣,經皇帝下詔任命就可以成為內閣成員。


    且這種旨意還不在六科給事中的封駁權限(三品以下官員任免詔旨需經過給事中審核)之內,內閣因事涉同僚,一般隻要人品過得去也不會橫加阻攔。


    所以……這道突然任性的旨意就這麽發出去了,直到行人司從黃門那裏接到旨意,派人到內閣和中書省分別告知,大家這才被聽說:姬總的退休申請朕批了,讓古林和他交接下吧。


    「此事既突然又微妙嗬。」


    鄭壽聽到這話,瞥了高個的後肩一眼,不緊不慢地說:「


    陛下聖心,聽說從勰接旨後亦涕泣不已。賜金還鄉,莫大的殊榮,更何況還蔭及兩子,本朝以來罕見呐!」


    「陛下究竟還是長大了,開始有自己的獨斷啦!」


    鄭壽腳步滯了下:「從安,以後這樣的話還是少說為好!」


    「嗬嗬,同瀾兄在怕什麽?難不成怕皇上也給你來這麽一個恩旨?」


    「唉,你這人就是鋒銳太盛了。」鄭壽搖頭:「不說這個,老夫心中有一疑惑難解,故而來尋你,想請‘天下聰明謝從安為老夫解惑。不知可願賜教?」


    「嘿!不敢當、不敢當。老大人且說說看,是什麽事讓您這樣不安呢?」謝敏洪故意調侃,鄭壽翻翻眼皮卻沒搭理他。


    「從安可想到過,陛下把大森(古林字)提為兵部尚書嗎?」


    「大森年方三十八歲,當年的探花郎如今執掌兵部,這沒什麽可奇怪的。


    何況他曾經在平定廣西洞蠻之亂、備倭戰爭、收複哈密衛中都有很好表現,背後又有個做過大將軍的通惠侯父親,他上來主持兵部是可以想見的事。」謝敏洪回答。


    「可,為什麽不是範大垣呢?」


    「老範?他要是離開五軍都督府去兵部,誰接他的班?再者朝廷也不會同意一個武將接手兵部的,武人做大誰也不會同意!」謝敏洪注意地看了眼鄭壽:


    「我知君意矣。這兩個人都是當初侯又安(侯燮字)向陛下推薦,接替他進內閣的人選,咱們誰也沒料到被陛下給用來接替姬從勰(姬國梁字)了。」


    「是啊,走了一個南人卻進來一個北人。哦,我這樣說沒問題吧?」


    謝敏洪笑:「可以這麽說,畢竟通惠侯祖籍雖在南,但他自己便是出生在北方,其子自然也該算是北人。」


    「這麽說如今內閣可算是北四、南一?」


    「是啊,韓公家在巴陵恰是長江之南,勉強算是南人僅存的碩果,且武人那邊似乎多了一張牌。」


    「陛下這招很厲害,從安你要小心了。」


    「唔?」謝敏洪轉過臉來:「為何是我?」


    「似乎陛下近來對江南人不感興趣。」鄭壽帶著神秘的笑容回答:「原因很簡單,江南出事太多了些。」除去江西的亂匪,浙江的海關稅銀失竊案、南直隸境內漕運糧船傾覆案都是讓朝廷很丟臉的事。


    謝敏洪兩眼一眯:「鄭大人是指……戶部?」


    「我可什麽也沒說,從安切勿瞎猜。」鄭壽擺擺手撇清自己。


    「當然,大人什麽也沒說。」謝敏洪走了幾步,忽然問:「為何鄭大人不擔心自己呢?」


    「無欲則剛,老夫沒有這個奢求。」鄭壽微笑:「從安身近中樞是天子近臣,進內閣是遲早的,但目下機會不太好,或者說是不大有利。


    老夫多嘴勸君一句,凡事不可強求,順水行舟方是正理。如今天子因南方屢屢出事,更主要的,姬從勰處置失當,喪師辱國,故而皇上拿他做伐給大家看。


    年輕人看事物非黑即白,自然覺得看江南籍臣子都不爽利,更遑論往內閣裏放了。這時候最好是退一步,和陛下硬頂殊為不智。」


    「所以同瀾兄是想讓江南退避,把這個機會讓給川楚?」


    「嗬嗬,老夫可並無此意。後麵如何安排,自有聖斷。我等豈可妄加揣度?」


    謝敏洪冷笑,他相信鄭壽是要以此勸說自己看清形勢,主動退出,但他並不想這樣做。


    方才鄭壽的話裏意思很明白,戶部尚書應該是另一個為近來江南諸案擔責的家夥,那麽崔俊勇就很懸了。「可……還有一種可能。」謝敏洪喃喃地說。


    鄭壽停住腳步:「你是


    指,太閣?」謝敏洪輕輕閉了下眼睛。鄭壽拈著胡須想想搖頭:「我覺得這個可能性有,但是近期不會實現。」


    「為何?」


    鄭壽向周圍掃視了一眼,笑笑說:「這院子太狹小,不如我們到外麵走走?」


    謝敏洪立即明白了他的意思:「也好。」


    兩人一起並肩出來,沿著十字東街朝西走去。宮城內東南部分是三省六部的主官辦公場所和文書、檔案存放地。


    十字街西北是門下省;東北是內閣(相當於尚書省,但權力更大)和中書省;


    西南的北側是欽天監、行人司和太醫院,南側是禮、工、刑三部;


    東南的北側是都察院、通政司和皇室宬南側是吏、兵、戶三部。


    他們兩個的出現讓更多來往的官吏側目,不知道今天哪塊雲彩把太陽遮蔽了,走個對麵的趕緊讓道到一旁,然後邊納悶邊頭也不回地繼續趕路。


    「陛下已經動了一個人,如果近期再動一個也隻會是副相。」鄭壽輕聲說:「他雖年輕你卻小瞧不得,更何況他後麵還站著太後老人家呢。」聽到太後二字,謝敏洪肩膀動了下。


    「陛下若是換首輔,兩相更迭兼有首輔的話,則天下震動,這在眼下看對朝廷是不利的。即便陛下真的有心換首輔,也要耐心找一個更合適的機會才行。」


    「同瀾兄,若是隻換副相,那麽韓、侯、崔三人中,你認為最有可能是崔?」


    「怎麽,從安不這樣認為麽?」


    「難道不會是韓或者侯?」


    「韓公謹慎且正直,陛下不會輕易把這根柱子撤掉。不過有傳聞,韓公打算辭去尚書之職,從安可有聽說?」


    謝敏洪一怔,繼而明白了裏麵的奧妙:「韓公要接替崔公的次輔之位?」


    「不僅如此,吏部尚書和侍郎都是荊湖人,多少有些不合適。」


    「這樣說來要恭喜鄭大人,大概您會接任尚書之位吧?」


    鄭壽笑笑又沒接這個話題:「那麽很顯然,陛下的矛對準的是崔,這樣推論沒問題吧?」


    「如此說來,崔無論如何也不能留在內閣了?」謝敏洪歎口氣:「隻是即便將崔趕下台,於我又有什麽幹係呢?隻怕又是為他人做嫁衣!」


    「崔下台,換一個南人上來,這樣也是合理的。」


    「你剛還說陛下近來看我等江南人士不順眼。」謝敏洪提醒他話的前後矛盾。


    「的確。」鄭壽點頭:「但是這個位置若換上的是北人,那麽幾年之內南人是無法翻身的!而有韓公在,我最多隻能接他吏部的位置,不可能再去爭副相。


    剩下的要麽找出別個人選來送到陛下眼前,若要現成的那就隻有幫你努力上位。」他說著已經走到了十字街的中心位置,然後站住腳轉身對謝敏洪道:


    「方才相勸,是想試試從安的想法。不過我看你始終意誌堅決要爭這個副相。也罷,我就幫你爭取!」


    「同瀾兄不怕觸怒陛下?」


    「怕,但我更怕以後北四南一成了定例!」


    「那麽同瀾兄打算如何幫我?」


    「請太後出麵,把平衡南北的重要性和陛下好好分說一番。」鄭壽微笑,看著皺眉的謝敏洪說:「從安放心,我不會胡來。當今最理解南北之事的,太後當是第一人!」


    話音剛落,忽然聽到一陣轟隆隆的聲響,就有人大叫:「兩位大人閃開,馬車來了!」還未明白怎麽回事,就有兩名膀大腰圓的侍衛衝過來,將二人拉到一旁。


    「駕、駕!」一輛馬車風馳電掣地從他們身邊衝了過去。


    「這、誰如此大膽,敢在宮城內馳騁?去將車夫斬了!


    」謝敏洪官袍肩部被扯開道縫,他氣急敗壞地怒吼著。


    「大、大人別嚷,那、那是聖駕!」氣喘籲籲的劉太監停下來喘息,對二人說:「江西進貢的寶車,陛、陛下在試、試車呢!」


    「啊?」兩人大吃一驚:「陛下在那車上?」


    「正、正是!」


    謝敏洪漲紅臉正要說什麽,就聽又是陣「轟隆」聲,那馬車又從十字南街裏鑽出來,拐個彎,繼續向天街方向去了。


    「混賬!爾等怎敢讓陛下涉險?要是有個萬一,你劉家有幾顆人頭夠砍的?」鄭壽也生氣了,指著劉太監罵道。


    劉太監追到此處累得像狗,來不及分辨原委,隻得又帶人掉頭往回跑。


    「唉,陛下真是孩子氣,這種事豈是能拿來當耍子的?」一著急,鄭壽忘記自己那些規矩,竟將趙拓說成是小孩子了。


    對趙重弼進貢的這輛車趙拓真是太喜歡了!


    兩側開門、輪高四分之一處的低底盤不僅方便上下車,重心較低也帶來了安全性,人不僅可以坐靠,而且小腿可以自然地放置於地板,比傳統底盤高於車軸的方式也更舒適。


    車廂四角彈簧加皮條懸掛,底盤四角與前後軸間皮條軟懸掛,讓全車行進中即便在石板路上也不顯太多顛簸。


    廂內木製部分大都采用髹漆桃木,七道明漆下煥發出美麗的木紋。


    牛皮包裹的座椅內裏采用棕墊和多層麻、毛織物,不但坐上去彈性好、透氣,而且經過水蠟處理的皮子還散發出迷人的紅褐色光澤。


    尤其是車門和舷窗,兩層木條之間夾著透明如水晶,被稱作玻璃的奇妙東西,可以讓車裏的人看到外麵的風景。


    比如剛才,皇帝就從車廂裏瞥見謝敏洪和鄭壽這兩個對手,他們居然站在一起,大驚失色地看著馬車馳過。


    馬車直奔到宮城牆根下,然後靈巧地轉個彎便駛入皇室宬和戶部牆外的防火夾道。


    一隊巡城禁軍目瞪口呆地看著迎麵而來的馬車,發現車夫旁邊坐著劉傅年,領頭的校尉忽然明白過來立即讓道、行軍禮,兵士們也趕緊有樣學樣。


    「這車子轉彎很容易嗬?」皇帝立即發現了這個情況。


    對麵側身坐著的是押車回來繳旨的行人司行人張平,他此時被皮革的保險帶(李丹要求裝的,革帶斜挎式,防止車速快時出現安全問題)拘束著,隻好側身(因聽說要貢給宮內,李丹寫信讓陳三文改裝,其中一項便是將對麵雙排座的前排,拆開改成兩個麵對麵側坐車位供內侍或宮人伴乘,座椅舒適度和規格也相應降低。)回答:


    「陛下,這正是此四輪駟馬車的優勢所在。該車有一種特殊的轉向機構,前輪轉向則後輪亦轉向,故而轉彎行駛於街巷、山間彎道時極為機敏便利。


    據說當初李爵爺就是憑借此車行於山路,出其不意到攻打鳳棲關的賊軍背後,擊潰賊軍給守關將士解圍的。」


    「但他那時用的是貨車對吧?」


    「陛下聖明,小臣見過一輛那種貨車,長有一丈二尺,寬約六尺,車廂高處五尺六分。


    舊車是木製龍骨,可載貨最多四十石。新車已經改用鐵製龍骨和鐵輪轂,載貨最多至六十石,以五馬牽引。」張平躬身回答。


    「原來如此,怪不得別人做不到的事他能做到。」趙拓笑了。


    張平回答:「李爵爺年紀雖輕,見識之廣博高遠卻足令小臣汗顏。他常說:欲成其事,必先工其器。


    還說:人與獸的區別就在於人能製造並利用工具,使得做事省力、省時,如此則人能勝獸,亦能勝敵。」


    「欲成其事,必先工其器。」趙拓重複了一遍。他側頭透過玻璃看馬車現在的大


    概位置,感覺車夫將車子速度放慢了。便拉了下身邊的瓔珞。


    車夫頭頂的那對小鈴「叮鐺」響了下,劉傅年拉開窗板問:「陛下有何吩咐?」


    「快點,我們拐回十字街,然後從天街回太仆寺去!」


    於是謝、鄭二人便看到馬車再次隆隆駛過的情形,劉太監不得不帶著一眾人等趕緊又往回跑去追趕聖駕。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布衣首輔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霽雪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霽雪齋並收藏布衣首輔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