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一刻時長,阿祿在議事處外已經等得有些焦急了,太後既然有了摒退閑雜的示意,她自然也不會留在現場旁聽,她不知道十一娘有何要事一定要在這節骨眼稟告,單憑那一言半句,卻也料到似乎有關高玉祥泄密案,這事雖然無關國政,更與晉王沒有幹係,但看得出一定是觸犯太後逆鱗,否則也不會當即將圖大海等處死,連賈三寶聞知事態後都不敢對圖、高二人任何維護,十一娘為何卻要淌這渾水?


    好容易才盼到十一娘出來,可四處耳目眾多,阿祿不敢詢問半句,隻好將關切藏在眼睛裏,四目相遇時刻,她隻見十一娘那雙清透烏目仍然風平浪靜,嗓子裏一口氣息才暗暗籲出,立即垂下眼瞼,放輕步伐入內。


    太後仍在上座,似乎若有所思,神情也仍然喜怒難測,可細心的阿祿卻瞧見太後微微靠倚於錦榻,這說明心情有所放鬆,並未動怒,阿祿一顆心終於安放,但仍舊謹慎地保持靜默,繼續當自己是一個透明人。


    心裏卻無比好奇剛才究竟發生了什麽,十一娘是怎麽撫平太後心頭焦怒,眾人都道必死無疑的高玉祥會否轉危為安,這一件驟然發生無比詭異的事件究竟會如何收場。


    太後心中的焦怒,的確有所鬆緩。


    她最為擔心的是自己這樁隱私被汝陽王黨察知,甚至於懷疑高玉祥其實已被汝陽王收買,這也難怪,做賊之人必定心虛,再兼太後正在布署鏟除汝陽王黨,她又怎能容許關鍵時刻任何節外生枝?


    十一娘一番提醒,對太後而言確為“誤打誤中”。


    倘若高玉祥無辜,並未泄露這件所謂禁密,而是被旁人察知,用作鏟除高玉祥的契機,那麽這個躲在陰影裏的人一定不是汝陽王,甚至並非義川王,否則圖大海與周季的死就不會這樣輕易揭過,尤其是周季,不待她去滅口,便會落於人手!


    甚至不會有元氏告密一事了,一國太後穢亂宮廷的秘醜必然會廣為張揚,引起物議沸騰。


    可事到如今仍然風平浪靜,那麽幕後策劃者確非敵對。


    排除了這一可能,太後便不那麽焦慮了。


    她現在仔細琢磨,真相無非為二,要麽便是高玉祥當真大意,將密事泄露給要好之人——那內仆局的閹宦陳十三,陳十三是圖大海義子,與高玉詳也算是“兄弟”,說不定並非高玉祥泄密,陳十三一直便有參與,但陳十三卻將這一類要秘泄露給了元氏殿中內宦,這才是導致太後震怒的主要原因!


    她一直信任圖大海與高玉祥行事謹慎,故而才放心將此事交予兩人,但陳十三倘若長著個漏風的嘴巴,圖大海與高玉祥竟然放心讓他參與此事,就算並非事後泄密,也是死罪。


    但高玉祥拒不認罪,否定了泄密,也否定了陳十三曾經參與。


    那麽隻有另一個可能,便是元妃從另一途徑察知此事,為了嫁禍高玉祥與圖大海,故意捏造陳十三泄密。


    陳十三雖為圖大海義子,但私下卻與元妃“眉來眼去”,元妃殿中那閹宦,以小利攀交,陳十三便與他相交有如莫逆,太後眼下雖然將宮務交予了蘭婕妤掌管,但關於這一類閹宦私交她卻了如指掌,這也是元妃告密後,她信以為真的根本原因。


    可這時冷靜下來,太後也不由得生疑。


    圖大海與高玉祥並非愚昧,怎能不察陳十三首鼠兩端?倘若他們不信陳十三,諸如周季之事,便絕不可能交由心懷二意者,也不可能事後泄露讓陳十三得知,可要是陳十三與元妃“眉來眼去”原本就是出自圖大海授意,那麽也必然為圖大海心腹,就算參與周季之事,又怎會當真泄露給元妃?


    自己也許真是被人利用,因為一時震怒,冤殺了圖大海與陳十三!


    但太後卻並不相信元賢妃有這手段,憑她對此婦的一貫了解,慢說根本不可能察知周季的存在,就算察知,也想不出這般迂回的辦法,必定會直接針對高玉祥,怒斥高玉祥泄密,而不會僅隻揭發陳十三心存不良造謠中傷。


    如果高玉祥真是無辜,那麽元妃身後必有人教唆指使。


    這個人,隻可能是元得誌!


    但元得誌身為外臣,又是如何察知禁內隱私?太後對實際上仍由自己掌管的宮禁還是相當自信,實難相信元得誌會有這般耳目通天,並且依據她對元得誌的了解,並非當真重視賢妃這個侄女,哪裏又會為了賢妃而冒這等風險?


    如若此事與元得誌有關,目的決非為了相助元妃掌管宮務,聯想到已經死了的姚姬,太後不得不疑心義川王與元得誌仍有勾聯,然而義川王若真為幕後指使,他與高玉祥無仇無怨,為何會挑選這一時刻發作?太後將身處地,她若為義川王,察知此事後,必定暫時放縱不管,待到將來可謀奪權時,再用作契機。


    隻不過太後一旦動疑,就不會置之不顧,必定會追根究底。


    心念一動,便欲讓阿祿傳詔竇輔安來見,但話已到了嘴邊,太後卻又咽了回去。


    她忽然想到圖、高二人與竇輔安曆來有怨,竇輔安未必不會忌恨高玉祥,再兼竇輔安掌管宮禁,相比義川、元得誌更加可能窺破宮闈秘事,這樣一想,竇輔安一貫深知自己心性,自己震怒之餘不會細審圖、陳二人必然在他意料之中,但竇輔安對自己忠心耿耿,必然不會將此秘事訴之汝陽王等敵對,這便足以解釋為何事發至今,外界依然風平浪靜……自己處死姚姬,憑元得誌之乖覺,必然明白自己不容他與義川王交密,但元得誌頗具野心,也許會另尋靠山以穩固權位,竇輔安豈非首選?倘若竇輔安意欲鏟除高玉祥,交待元得誌唆使元妃告密,倒是與事態嚴絲合縫。


    若要察明此案,看來應當繞開竇輔安了。


    “阿祿,你暗下察問仔細,賢妃交好那幾個內謁,五至十日前,可曾與賢妃私見。”


    元賢妃因有及恩侯與元相撐腰,尤其是當太後臨朝,一直就不那麽消停,但她此時已然是“守寡”的身份,又因為沒有子嗣不掌宮務,尋常也鮮少與家人麵見機會,便收買了幾個相對自由的內謁,以便與家人親朋遞傳訊信,這本是觸犯宮規的行為,自然瞞不住太後,不過太後並沒有阻止,隻當毫無察覺。


    不過太後這會子疑心元妃受人指使陷害高玉祥,但近段時日賢妃並未與家人麵見,料定元得誌隻能是通過內謁傳遞訊息,若要追察,也不是沒有痕跡可尋,隻要察實內謁與賢妃或者屬領宮人私見,用嚴刑逼問,不怕問不出結果。


    阿祿的效率也的確了得,不用半日便察實了一個內謁,太後將人拎到麵前,根本不需用刑,板著臉一問那人就交待了,說是喬嬌的兄長五日之前交給他一封書信,讓暗暗交予喬嬌。


    隻是那內謁卻不知書信內容,太後便又將喬嬌拎來篷萊殿親自審問,不到傍晚,喬嬌便成了一具屍體,元賢妃也被太後下令禁足!


    這兩件事太後並未嚴令保密,反而給了那內謁機會,讓他向元得誌通風報訊。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望族權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刹時紅瘦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刹時紅瘦並收藏望族權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