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人兩驢。


    顧擔和公尚過,騎著普普通通平平無奇的驢子,一同走出了夏朝的皇都。


    如今是夏朝四十三年。


    他們要再去外麵看一看。


    顧擔倒是還好,他向來是想去哪裏就去哪裏,公尚過除了因為公務腳步匆忙的行跡之外,其實從未有閑暇時光,真正再去看一看自己為止努力奮鬥一生的事業。


    當驢子真正托著他們走出皇都之後,之前還滿是不情願的公尚過,忽然說道:“不如.去羽州看一看?”


    “哦?”


    顧擔的本意是隨便亂逛,驢子想去哪裏都行,既然公尚過提起具體的地點,他倒也是不以為意,道:“當然可以。”


    沒記錯的話,公尚過就是從羽州出來的人。


    這麽多年,想再回到家鄉看一看,人之常情也。


    驢子的速度並不快,慢悠悠,路上的風景,已足夠讓他們好好欣賞。


    肉眼可見的是,夏朝多了不少的官道。


    官道並非是隻允許官員通行,夏朝的子民乃至商旅皆可用,隻不過商旅通行官道,需要繳納一部分稅賦,而子民通行的話,隻要不阻礙官員的正常行使便無礙。


    正所謂要想富,先修路,官道數量的大大增加,極大的方便了各地商旅,甚至是百姓彼此之間的往來。


    這些年王莽其實一直都沒有放棄過對外的探索,商旅自他國那裏交易過不少的好東西,帶到夏朝的國內。


    除此之外,每過大概十年,王莽就會在官道上巡遊各地,沿途撒錢。


    字麵意義上的撒錢!


    “上一次聽王莽告訴我,撒錢的官吏私底下都說民眾們有錢了,撒的銅板少,甚至都不樂意去撿,揚州那裏,這種情況格外嚴重些。”


    顧擔吐槽著。


    “揚州之地,水路暢通,商業發達,高門大戶也最多,商旅匯聚,素來繁榮。”


    公尚過下意識說道。


    “咱們是出來玩兒的,不要帶上你的職業病。”


    顧擔隨意的揮了揮手,“咱現在都是夏朝的升鬥小民,想那麽多原因幹什麽?”


    公尚過一時無言,身擔夏朝丞相幾十載,很多東西都已經快要深入骨髓。


    這種清閑和愜意的日子,竟都感到有些許的不適。


    不過,他畢竟是練髒大成的武者,這般放鬆閑適的遊覽一段日子之後,整個人的起色都好上了不少,也已經逐漸適應。


    當路過豫州的時候,能看到大片的金黃色的麥浪在翻騰。


    太陽高懸,灼熱的日芒照的人渾身流汗。


    如此熾熱的天氣,對麥子而言,卻是貨真價實的好天氣。


    讓顧擔和公尚過略有驚異的是,在一片大樹下,竟然有儒者在講學!


    講學的內容並非是什麽高深莫測的內容,他的聽眾也不是學堂中的學子,反而是一群農夫。


    “如今日子過得好了,積攢下了錢財,很多人都不舍得花掉,這是不合情理的。麻桑編織而成的衣物,不如綢緞舒適;帶有麥糠的小麥,比不過麵粉美味;不去花掉的錢財,與沒有無異。”


    那儒生竟還是個商旅,他一本正經的講述著自己領悟到的道,“隻有將一切運轉起來,錢財才有存在的意義。很多人掙錢,是為了日子過的更好,但掙到了錢,卻又開始想要更多。


    舒適的綢緞,少了珠寶的華美;麵粉的美味,缺了山珍的點綴;堆積不下的錢財,仍在不斷充盈.”


    顧擔和公尚過湊趣過去聽了起來。


    那個儒生在說為商之道,他在試圖解釋商旅的運轉,乃至為何人要掙錢,說給一群沒見過大世麵的尋常百姓。


    默默的聽了一會兒,在那儒生宣講一段時間後,立刻便有仆人提著綠豆粥過來,在場的所有人都能夠分得一碗。


    天氣雖熱,綠豆粥卻是涼絲絲的。


    從井水中抽出新的井水來鎮好吃食,是這個時代百姓們早已掌握的技能。


    然後那個儒生便開始賣東西。


    賣的也不是什麽貴重物品,皆是和農有關的各種器具。


    大熱的天,那儒生持著農具,自己在樹下做出各種示範的動作,來彰顯自己農具的好用之處。


    “人的名,樹的影。每年我都會來此一趟,諸位從我這裏采買的農具若是出了什麽問題,盡可來尋我,絕沒有半點推辭。”


    那儒生如此說道。


    “這大概就是荀軻所說的那個儒商了?”


    顧擔看向一旁的公尚過。


    荀軻曾提到過對於商道的看法。


    雖然曆來,任何王朝都是重農抑商的,但商旅當然也有重要的一份作用。


    換句話說,再怎麽壓製,商旅也不會沒有。


    戴上再多的枷鎖,也總有人鑽空子。


    既然如此,荀軻幹脆提出了儒商的概念出來。


    首先最重要的一點便是:必須要誠信經營,還要專注於個人的修養,擁有責任感,能夠給不同人的人解釋清楚自己的商品。


    儒商的最終目的,必須要超越功利本身,要有救世濟民的念頭,明晰商道的好壞,追求達則兼濟天下的理念。


    立己立人,達己達人。


    說人話,便是互惠互利。


    做生意不能再局限於做生意,而是人與人之間的交往。


    “大抵是吧。”


    公尚過輕輕點頭,不予置評。


    他們並未在此停留太久的時間,一碗綠豆粥喝完之後,便繼續向著前方行去。


    當逛蕩到揚州之地的時候,他們去揚州最出名的酒樓裏,喝了一頓名傳夏朝的仙人醉,也嚐了嚐那裏的桂花糕。


    “仙人怕是醉不得的。”


    顧擔把玩著手中杯盞。


    美酒如喉,清冽甘醇,暖意通達,唯獨沒有醉意。


    “我倒是有幾分醉了。”


    坐在酒樓的窗前,公尚過向下看去。


    絡繹不絕的行人往來交織,遠處的江邊有客船駐足與此,又有商船遠行。


    繁忙,也繁華。


    揚州這裏,每個人好像都很忙碌,熱火朝天,欣欣向榮。


    便是在樓上吃酒的人,提及的也都是哪裏的生意好,什麽東西好賣。


    甚至還有消息靈通者,故作低聲,實則半點沒有收斂的提及夏朝的丞相,如今已經換成了儒者們的標杆,荀軻。


    上一位百官楷模,對於商道並沒有多少喜歡,但也沒有刻意的壓製。


    而荀軻,更想試圖引導商道前往正路上走。


    相比之下,他們自然更覺得荀軻更親切溫和一些,起碼對商道之事,更為積極。


    那些人討論著廟堂之事,不多時就有一大批人都加入了進去。


    顧擔二人隻是聽著,並不參與其中的討論。


    在夏朝的這個時候,尚且還沒有開始因言獲罪。


    便是廟堂內部,還分了儒生和墨者呢,真理不辨不明嘛,有什麽不敢說的?


    這個國家尚且年輕,還有很大的一份衝勁,再加上墨者和儒生的對弈已有多時,民間也多多少少被其所影響。


    隻是從大趨勢上來看的話,儒生已經占的上風。


    在亂世之時,墨家獨占鼇頭,獨領風騷。


    如今來到了盛世,大家口中紛紛誇讚墨者,卻又不肯成為墨者。


    口中的誇耀,是最無必要的。


    或許,正是看明白了這一點,荀軻才要站出來,有別與墨家。


    不順應時代的潮流,百姓的趨向,多麽光輝而美好的事跡,都會逐漸落寞。


    荀軻一直努力在做的事情,便是讓很多昔日未曾得到解決的問題,能夠邁向正途。


    無論收獲的結果如何,他起碼敢去做。


    一頓酒吃完之後,兩人走出了酒樓,繼續向著羽州之地而去。


    夏朝四十五年,曆時兩年有餘,兩人終於慢騰騰的挪到了目的地。


    說是目的地,其實也沒什麽特別要見的東西。


    “大變樣了啊。”


    剛進去羽州,顧擔尚且沒有什麽反應,公尚過便已經感慨了起來。


    那場戰火,距離今日已有四十餘年。


    四十餘年,凡間兩三代人的時間。


    昔日戰火的痕跡已經盡皆褪去,便是昔日被大青指揮使屠掉的城池,如今也是熙熙攘攘,往來之人摩肩擦踵,比之揚州的繁華都不遑多讓。


    夏朝和周圍的幾國,尚且處在蜜月期。


    特別是宗師們都離去之後,幾國又降低了關稅。


    這也就導致哪怕是邊疆之地,都一點也不缺四處跑動的商旅。


    他們雖不事生產,但就如同血管可以運輸血液一樣,這群搬運工的存在還是有其必要之處的,隻要不出現一切皆向錢看的情況,便還算可以接受。


    在邊疆之地,肉眼可見的是,各種‘奇裝異服’的人多了起來。


    “咚!”


    繁華熱鬧的城池之中,忽有一聲震耳欲聾的鑼鼓敲響。


    緊接著,便能看到一群身著素白之衣的人並行在被清空的街道上。


    在那群人的兩旁,還有套白獅子的人在舞動。


    顧擔牽著毛驢挪到一邊,問向身旁的老者:“敢問老丈,這種作何啊?”


    那老丈滿臉風霜的說道:“祭奠仙人的在天之靈。”


    神色很是有些蕭索。


    但除了他之外,很多年輕人的臉上,其實是洋溢著笑容的。


    四十餘年,已經足夠凡塵更新換代了。


    當初的親曆者,怕是所剩無幾。


    這種祭奠的日子,對後來人而言,似乎也就成為了一種特殊的節日,跑出來看個熱鬧。


    顧擔和公尚過跟隨著眾人的腳步,走出繁華熱鬧的城池,來到江邊。


    很多人開始往河裏丟小紙船,還有人點起了白燈籠。


    浩大的樂音,響徹在遼闊的天地之間。


    顧擔聽到有人在感念先人的仁慈。


    “不知是在感謝哪位豪傑,有何事跡可聞?”


    顧擔略有幾分好奇。


    能夠有如此盛大的規格,看來祭奠的也不是一般人。


    “是大月的一位皇子。”


    有知情者告知。


    “哦?”


    顧擔眉頭微挑,好家夥,在夏朝祭奠大月的皇子,有點東西啊!


    提及這個,記憶中的某些東西好像被喚醒了,顧擔目光看向始終一言不發的公尚過。


    果不其然,公尚過目光幽幽,注視著江邊燈火,心神似乎都沉浸到了回憶之中。


    “二皇子?”


    顧擔湊了過來,提及一個人。


    準確的說,那個人,應該是公尚過的父親。


    “是他。”


    公尚過微微點頭,“當初他死在了這裏。”


    “聽你這意思,你好像不太喜歡他?”


    顧擔略顯詫異。


    仔細想來,公尚過也從未提及過自己家的情況。


    “他並不是什麽好人。”


    出乎意料的,公尚過開口便毫不客氣,“作為二皇子,他既無讓人敬佩的頭腦,又無讓人崇尚的品德。不管怎麽看,皇位都沾不了一點邊,這輩子最大的心願,便是青史留名。”


    提起這個,公尚過臉上露出些許不屑,“但除了青史留名的念想之外,他什麽本事也沒有,也就身份稍顯尊貴一些。所以在謀士的諫言之下,他腦袋一熱,就敢跑到養心殿中訓斥宗明帝求仙問道罔顧百姓。


    可你要問他該如何對待百姓,他必然也隻會說出些耳朵都聽出繭子的話,什麽勤政愛民、勵精圖治、仁厚禮賢.可你要問他如何去做,那是一點也不會的。


    被扔到羽州後,他初時懊惱,可民間竟有人稱讚起了他的賢明,說他能夠體察民情,大愛蒼生。


    於是便將心中的懊惱全都拋去,每日裏飲酒作樂,聘請各地的‘賢人’來自己的閣樓中,不斷地吹噓自己的‘豐功偉績’。甚至私底下予人錢財,懇請別人為他著書立說.”


    公尚過搖了搖頭,臉上的表情也變得有些複雜,“我也不知道羽州事發之後,他是為何要留下來斷後的,怕是真信了自己的豐功偉績,被架了上去,不肯丟臉吧?”


    “自古以來,論跡不論心。”


    顧擔想了想,說道。


    論跡不論心。


    無論當初二皇子的初衷為何,是不是隻想留點名聲,但他的存在,的確給了一些人希望,以至於到了今日,還有人感念他的事跡,為他定下了一場節日。


    他的確成功了。


    公尚過沒有再言語。


    他走到了江邊,撿起一個疊好的小白船,放在了江上。


    輕輕一推,小白船便蕩開極為細微的波紋,向前晃晃悠悠的隨波逐流著。


    跟浩大的江麵相比,它固然不值一提。


    可也足以承載一縷懷念。


    (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懸壺濟世,我隻是想長生不老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每天三問吃什麽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每天三問吃什麽並收藏懸壺濟世,我隻是想長生不老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