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啊對對對!
大明:我的祖父是朱元璋 作者:大明第一帥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起因是黃子澄講了一個韓信問路斬樵的故事。
說韓信曾在項羽手下當保安,覺得屈才,於是有了另投別處的念頭。
逃跑的時候幹掉了攔著他的人,遭到楚軍追殺。
無奈之下的韓信隻能一路逃往漢中投奔劉邦,途經地形複雜秦嶺,原本通行的棧道被漢軍一把火燒了。
那年頭沒有導航,走投無路的韓信前方沒路,後有追兵,在荒山野嶺的山溝裏亂竄。
好在遇上了一名樵夫。
樵夫常年在山中行走,那自然是熟門熟路的,聽到韓信問路,也很熱心地給他指出何去何從。
韓信很感激,也道了謝。
可是樵夫還沒離開,韓信轉念一想,萬一樵夫遇上追兵,把他的行蹤泄露了,這可如何是好?
於是,韓信心一橫,打馬追上,一劍刺去,結束了恩人樵夫的生命。
正經史料中沒有記載這件事,完全是黃子澄自己編排出來的課堂趣味小故事。
文人嘛,最喜歡編故事了。
而課堂小故事,一般是有教育意義的。
黃子澄沒有直接問諸王“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麽道理?”
而是問:“韓信做得對不對?”
身為一名教育工作者,黃子澄是專業的。
見學生們議論紛紛,黃子澄直接點名:“朱允熥,你來回答一下,韓信問路斬樵做的對嗎?”
我昨天才砍死一個人,你今天就編排出這個故事考較我?
這不是故意針對我嗎?
朱允熥站起身來,回道:“學生以為,韓信做得對。”
黃子澄眉間一蹙。
果然啊,你不是個好人!
“說說看。”
朱允熥道:“先生問路斬樵的故事教會了我們,做人做事要有長遠的全局觀念,在權衡利弊和進退取舍時,應該要有該舍即舍、當斷即斷的魄力。”
黃子澄一臉問號:我是這個意思嗎?
還有,什麽叫我問路斬樵,明明是韓信!
雖然這故事是我編的......
身為老師,一般情況下是不會直接出來反駁學生的。
除非急眼的時候。
黃子澄看了眼“學習委員”朱允炆。
很快啊,朱允炆收到暗示,站起身來:“先生,我覺得韓信做得不對!”
黃子澄微微點頭:“你說說看。”
“樵夫救他,韓信卻恩將仇報,毫無道德底線!”朱允炆直言道。
朱允熥反駁:“做大事者,怎可有婦人之仁?”
二人開始辯論。
朱允炆說:“善良仁義,能稱得上是婦人之仁?”
當然,光從道德上論,韓信這事確實做的不地道。
可現實中,韓信是什麽人?
評論曆史人物的行為,能用道德評判?
縱觀幾千年曆史中的諸多人物。
品德高尚的人能幹大事?
好人能當皇帝?
可黃子澄偏要教育大家,皇帝必須是好人!
現實中,“聖母聖父”已經不吃香了。
人到了一定年紀,閱曆多了就會看穿現實,變得更加慕強,推崇殺伐果決。
他們開始善於利用身邊的一切資源,甚至犧牲他人。
朱允熥就是這樣的人。
“對別人的仁慈,有時候卻會變成一種對自己的殘忍。”
朱允熥繼續道:“同樣是問路,項羽卻被老農所騙,陷入沼澤中,被漢軍追上,以至烏江自刎。”
曆史上,項羽垓下突圍後,迷失了道路,問一個老農哪裏的路好走。
結果這糟老頭子壞的很,給項羽指了錯誤的方向,讓項羽人馬陷入沼澤,以至於貽誤時間被漢軍追上。
項羽仁慈,沒殺那老農,被坑慘了。
當然,即便殺了也無濟於事。
究竟要如何取舍,如何決斷,最終隻能取決一個人的良知與智慧。
朱允炆不屑道:“韓信問路斬樵,終非君子所為。”
“真君子,往往人狠話不多!”朱允熥反駁。
他瞄了眼黃子澄,又道:“偽君子,好麵虛偽,自私自利藏於心中。”
“說的好!”遼王朱植出言聲援。
代王朱桂點頭稱是:“是有幾分道理,這世道偽君子忒多了!”
“胡說八道!”
內心受到暴擊的黃子澄終於忍不住,親自下場。
“陛下設立大本堂,請先生教導你們,就曾言說:正德先正心!”
朱允熥心說,老朱一邊讓你們遵守道德,自己一邊殺人去了,您怎麽不去規勸?
黃子澄受仁義教化,儒家君子那一套玩得一套一套的。
“道德是做人的根基,正心先要正德。正德方能正行!”
“恩者仁也,理者義也,節者禮也,權者知也,仁義禮知,人道具矣!”
黃子澄滔滔不絕,開始論述道德對於人類的重要性。
朱允熥壓根插不上嘴。
“啊對對對,黃先生說的對。”
朱允熥頻頻點頭,眼神真誠。
這就服氣了?
黃子澄自詡是狀元之才,心說伱不過是個沒讀幾年書的毛頭小子,如何與我論道?
論學識講聖人之道,朱允熥確實不如他,甚至連給他提鞋的資格都沒有。
畢竟人家學富五車,差點當過狀元。
洪武十八年的會試,黃子澄考中進士第一名。
在最後一個環節的殿試中,朱元璋麵試問他年齡。
黃子澄回答說三十四歲。
再問他是哪年出生的,他一時緊張答不上來。
因為表現不佳,朱元璋把黃子澄從第一名改成第三名,也就是從狀元變成了探花。
“先生才思敏捷,出口成章,對答如流,不愧為狀元,學生受教了。”
朱允熥對著黃子澄躬身一禮。
空氣一下子安靜了。
所有人都看向朱允熥。
這小子太敢說了!
這不是拿刀子往黃先生身上紮嗎?
“黃先生是狀元?”遼王朱植露出驚訝的表情。
幾位藩王紛紛望向他。
這傻弟弟,您可別說了!
被當眾諷刺,扒黑曆史,黃子澄臉色刷的由白變紅。
他雖憤怒,卻並未動粗。
文化人最大優勢就是,罵人不帶髒字,你還不好發飆。
我又沒罵你,你當老師的,說不過就打我?
傳出去豈不讓人笑死!
代王朱桂幾個調皮的藩王頓時樂了,嗷嗚一聲起哄,充當氛圍組。
朱允炆臉色陰沉著,仿佛他自己受到了侮辱。
黃子澄道:“巧言令色,皇孫殿下似乎不認可我?”
朱允熥深施一禮:“先生大才,名動江南文壇,所言皆是聖賢之道,學生豈敢反駁?”
他的意思很明白。
你以才壓人,以老欺小,完全不講道理。
你們文人討論學問道理,開始和武夫一樣,誰拳頭大誰就有道理了?
這番陰陽怪氣的話,黃子澄顯然無法接受。
文化人最怕名聲受汙,當下惱怒道:“我與你說道理,你提名聲作甚?”
“哦,說道理是嗎?那請先生繼續。”
朱允熥擺了一個請的手勢。
說韓信曾在項羽手下當保安,覺得屈才,於是有了另投別處的念頭。
逃跑的時候幹掉了攔著他的人,遭到楚軍追殺。
無奈之下的韓信隻能一路逃往漢中投奔劉邦,途經地形複雜秦嶺,原本通行的棧道被漢軍一把火燒了。
那年頭沒有導航,走投無路的韓信前方沒路,後有追兵,在荒山野嶺的山溝裏亂竄。
好在遇上了一名樵夫。
樵夫常年在山中行走,那自然是熟門熟路的,聽到韓信問路,也很熱心地給他指出何去何從。
韓信很感激,也道了謝。
可是樵夫還沒離開,韓信轉念一想,萬一樵夫遇上追兵,把他的行蹤泄露了,這可如何是好?
於是,韓信心一橫,打馬追上,一劍刺去,結束了恩人樵夫的生命。
正經史料中沒有記載這件事,完全是黃子澄自己編排出來的課堂趣味小故事。
文人嘛,最喜歡編故事了。
而課堂小故事,一般是有教育意義的。
黃子澄沒有直接問諸王“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麽道理?”
而是問:“韓信做得對不對?”
身為一名教育工作者,黃子澄是專業的。
見學生們議論紛紛,黃子澄直接點名:“朱允熥,你來回答一下,韓信問路斬樵做的對嗎?”
我昨天才砍死一個人,你今天就編排出這個故事考較我?
這不是故意針對我嗎?
朱允熥站起身來,回道:“學生以為,韓信做得對。”
黃子澄眉間一蹙。
果然啊,你不是個好人!
“說說看。”
朱允熥道:“先生問路斬樵的故事教會了我們,做人做事要有長遠的全局觀念,在權衡利弊和進退取舍時,應該要有該舍即舍、當斷即斷的魄力。”
黃子澄一臉問號:我是這個意思嗎?
還有,什麽叫我問路斬樵,明明是韓信!
雖然這故事是我編的......
身為老師,一般情況下是不會直接出來反駁學生的。
除非急眼的時候。
黃子澄看了眼“學習委員”朱允炆。
很快啊,朱允炆收到暗示,站起身來:“先生,我覺得韓信做得不對!”
黃子澄微微點頭:“你說說看。”
“樵夫救他,韓信卻恩將仇報,毫無道德底線!”朱允炆直言道。
朱允熥反駁:“做大事者,怎可有婦人之仁?”
二人開始辯論。
朱允炆說:“善良仁義,能稱得上是婦人之仁?”
當然,光從道德上論,韓信這事確實做的不地道。
可現實中,韓信是什麽人?
評論曆史人物的行為,能用道德評判?
縱觀幾千年曆史中的諸多人物。
品德高尚的人能幹大事?
好人能當皇帝?
可黃子澄偏要教育大家,皇帝必須是好人!
現實中,“聖母聖父”已經不吃香了。
人到了一定年紀,閱曆多了就會看穿現實,變得更加慕強,推崇殺伐果決。
他們開始善於利用身邊的一切資源,甚至犧牲他人。
朱允熥就是這樣的人。
“對別人的仁慈,有時候卻會變成一種對自己的殘忍。”
朱允熥繼續道:“同樣是問路,項羽卻被老農所騙,陷入沼澤中,被漢軍追上,以至烏江自刎。”
曆史上,項羽垓下突圍後,迷失了道路,問一個老農哪裏的路好走。
結果這糟老頭子壞的很,給項羽指了錯誤的方向,讓項羽人馬陷入沼澤,以至於貽誤時間被漢軍追上。
項羽仁慈,沒殺那老農,被坑慘了。
當然,即便殺了也無濟於事。
究竟要如何取舍,如何決斷,最終隻能取決一個人的良知與智慧。
朱允炆不屑道:“韓信問路斬樵,終非君子所為。”
“真君子,往往人狠話不多!”朱允熥反駁。
他瞄了眼黃子澄,又道:“偽君子,好麵虛偽,自私自利藏於心中。”
“說的好!”遼王朱植出言聲援。
代王朱桂點頭稱是:“是有幾分道理,這世道偽君子忒多了!”
“胡說八道!”
內心受到暴擊的黃子澄終於忍不住,親自下場。
“陛下設立大本堂,請先生教導你們,就曾言說:正德先正心!”
朱允熥心說,老朱一邊讓你們遵守道德,自己一邊殺人去了,您怎麽不去規勸?
黃子澄受仁義教化,儒家君子那一套玩得一套一套的。
“道德是做人的根基,正心先要正德。正德方能正行!”
“恩者仁也,理者義也,節者禮也,權者知也,仁義禮知,人道具矣!”
黃子澄滔滔不絕,開始論述道德對於人類的重要性。
朱允熥壓根插不上嘴。
“啊對對對,黃先生說的對。”
朱允熥頻頻點頭,眼神真誠。
這就服氣了?
黃子澄自詡是狀元之才,心說伱不過是個沒讀幾年書的毛頭小子,如何與我論道?
論學識講聖人之道,朱允熥確實不如他,甚至連給他提鞋的資格都沒有。
畢竟人家學富五車,差點當過狀元。
洪武十八年的會試,黃子澄考中進士第一名。
在最後一個環節的殿試中,朱元璋麵試問他年齡。
黃子澄回答說三十四歲。
再問他是哪年出生的,他一時緊張答不上來。
因為表現不佳,朱元璋把黃子澄從第一名改成第三名,也就是從狀元變成了探花。
“先生才思敏捷,出口成章,對答如流,不愧為狀元,學生受教了。”
朱允熥對著黃子澄躬身一禮。
空氣一下子安靜了。
所有人都看向朱允熥。
這小子太敢說了!
這不是拿刀子往黃先生身上紮嗎?
“黃先生是狀元?”遼王朱植露出驚訝的表情。
幾位藩王紛紛望向他。
這傻弟弟,您可別說了!
被當眾諷刺,扒黑曆史,黃子澄臉色刷的由白變紅。
他雖憤怒,卻並未動粗。
文化人最大優勢就是,罵人不帶髒字,你還不好發飆。
我又沒罵你,你當老師的,說不過就打我?
傳出去豈不讓人笑死!
代王朱桂幾個調皮的藩王頓時樂了,嗷嗚一聲起哄,充當氛圍組。
朱允炆臉色陰沉著,仿佛他自己受到了侮辱。
黃子澄道:“巧言令色,皇孫殿下似乎不認可我?”
朱允熥深施一禮:“先生大才,名動江南文壇,所言皆是聖賢之道,學生豈敢反駁?”
他的意思很明白。
你以才壓人,以老欺小,完全不講道理。
你們文人討論學問道理,開始和武夫一樣,誰拳頭大誰就有道理了?
這番陰陽怪氣的話,黃子澄顯然無法接受。
文化人最怕名聲受汙,當下惱怒道:“我與你說道理,你提名聲作甚?”
“哦,說道理是嗎?那請先生繼續。”
朱允熥擺了一個請的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