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章 挖文官牆角
大明:我的祖父是朱元璋 作者:大明第一帥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你就是解縉?”
“對對對,下臣正是解縉。”
解縉,妥妥的才子一枚。
長相也不賴,儒雅有範,就是這副嘴臉......
此時解縉在朱允熥麵前,這副表情,就好像是考公好幾年突然上岸了一樣。
眼神中全是故事!
解縉自幼聰明好學,出口成詩,過目不忘,在十裏八鄉是出了名的才子。
隻要是認識他的人,都覺得他將來一定能出人頭地。
沒有意外,解縉第一次科舉就中了進士。
他的名氣從家鄉傳到京師,連朱皇帝都知道了。
於是朱元璋在百忙之中抽空見了他,這一舉動意味著解縉受到大領導重視,未來官員亨通,前途不可限量。
殿試後,解縉被賜同進士出身,授中書庶吉士,也就是在中書署觀政的庶吉士。
明朝後麵有個規定,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南、北禮部尚書、侍郎及吏部右侍郎,非翰林不任。
而庶吉士地位更高,相當於儲相。
曆史上,解縉成了明朝第一位內閣首輔。
剛踏入仕途的解縉,當時朝中的環境很惡劣。
因為胡惟庸案持續了將近十來年,準確來說,有些人在利用胡惟庸案大肆打擊對手。
隻要把對付打成是胡惟庸的同黨,就能幹掉對方,抄家起步。
有些官員白天還好好的,晚上就被抓了,成了失蹤人員。
在如此腥風血雨的環境下,很多大臣畏畏縮縮,遇事低調解決,碰到麻煩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隻求能躲過這一劫。
可作為官場新人的解縉沒有這樣做,他非但沒有過著朝不保夕的生活,而是勇敢主動出擊!
剛上班沒幾天,解縉就向朱皇帝上書,呈上了一篇很有名的文章《太平十策》。
他詳細概述了自己的政治思想和治國理念,針砭時弊,批評朝廷政令屢改,殺戮太多。
認為按照他的十策建議辦,就可以取得天下太平。
很多人認為解縉不知好歹,要有麻煩,起碼剛殺完一批大臣的朱皇帝不會放過他。
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之外,朱元璋坦然接受了批評,也沒為難解縉,更別說殺他了。
很多人認為這是解縉的手段,看準政治投機,然後名滿天下,拉足了政治資本。
可後來才發現,解縉隻是個愣頭青!
不久,解縉因為去兵部索要仆役時傲慢無禮,被兵部尚書沈溍教做人。
從中央調到地方,改任江西道監察禦史。
第二年解縉又回來了,覲見朱皇帝後,上書《論袁泰奸黠狀》。
袁泰是都察院的二把手,身為禦史,舉報上司這種事確實不是一般人能做的。
這還沒完,又過段時間,朱元璋殺掉了李善長。
解縉又開始行動了,他代自己的好友寫了《論韓國公冤事狀》上書朱元璋,主張為李善長平反。
在別人看來他這是作死。
畢竟李善長被殺,有著很深的政治背景。
結果老朱還是沒殺解縉,隻是把他趕回老家了。
短短三年,解縉結束了官途,榮華富貴仿佛美夢一場。
罷官的日子是苦悶的,從雲端跌落凡間,不僅自己心灰意冷,還會遭遇一些人言語上的譏諷。
鬱鬱不得誌,解縉想明白了很多事,他想重返朝堂!
但沒有關係,如何返回?
直到老友李誌剛來信,介紹他到吳王府聽差,解縉欣喜若狂。
“吳王殿下但有差遣,臣絕不推辭!”
解縉這個人,性格剛直,說話辦事向來直來直往。
“你先當吳王府的教授如何?”
朱允熥笑眯眯地道,出言試探。
從九品的教授,幹不幹?
“好!”解縉不假思索,點頭應下,就像是不挑食的饑漢。
其實他有著自己的考慮。
教授雖然職位低下,但卻是教導吳王的老師,往後相處的機會太多了!
就像當年在皇帝身邊,雖然職位低下,勝在機會多!
“李長史,你安排一下。”朱允熥含笑道。
有明初第一大才子當老師,文化課應該可以直線上升吧!
解縉這種人的性格,不畏權威,敢於說真話。
你向他請教問題時,他會傾囊相授,不會藏著掖著,更不會玩鬼點子。
而且這種人發現你有錯誤,給你提意見時,也同樣是直截了當,不拐彎抹角。
當權者身邊不正是需要這種人嗎?
朱允熥看向解縉,忽然道:“知道皇爺爺為什麽讓伱回鄉嗎?”
或許解縉根本不明白,他得罪的不是皇帝,而是他的同僚們!
想置李善長於死地的不是朱元璋,而是文官們!
不然朱元璋為什麽不殺解縉?還有解縉的朋友王國用,二人一起上書為李善長辯解。
結果兩人都沒事!
這是去年的事,朱允熥近段時間翻遍了朝廷各種公文,故而知曉。
“臣知道,陛下是在保護臣。”
解縉看向皇宮的方向,麵露崇敬之色。
“你知道?”朱允熥驚訝。
走眼了,大才子的智商杠杠的!
看來他在家沒閑著,政治覺悟成長了許多。
解縉點頭,說道:“如今朝中,有不少無恥之徒牢牢把握著權位!”
朱允熥不知道他說的是哪些人,但盲猜一波,應該有前兵部尚書沈溍。
還有右都禦史袁泰。
解縉被他們排擠過,所以要另投他處。
而這兩人有個共同特點:都得罪過淮西勳貴。
沈溍當兵部尚書時,禁止武官幹預民事,屢屢打擊武將。
而右都禦史袁泰,上次藍玉一事,他帶頭彈劾。
俗話說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
解縉投靠吳王,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這個。
“讀書人做官是為天下蒼生,可有些人自詡為君子,卻暗中幹些阿諛奉承,鏟除異己的勾當!”
解縉義憤填膺,向朱允熥表態。
“當初,臣不過說了幾句實話,就被罷官處罰,彈劾臣的是戶部尚書趙勉!”
又牽出一條魚來......
朱允熥認真道:“你繼續說。”
當年韓國公李善長之死,是都察院的禦史們競相上奏彈劾。
因當年被貶幹過一段時間禦史,解縉自然知道其中內情。
存心殿,二人對麵而坐,促膝而談。
而這一聊,牽扯出了眾多朝廷“大人物”!
那些文官手段的陰狠,讓朱允熥都為之一震。
也讓他更加清楚此時朝廷內,文官的派係格局。
“對對對,下臣正是解縉。”
解縉,妥妥的才子一枚。
長相也不賴,儒雅有範,就是這副嘴臉......
此時解縉在朱允熥麵前,這副表情,就好像是考公好幾年突然上岸了一樣。
眼神中全是故事!
解縉自幼聰明好學,出口成詩,過目不忘,在十裏八鄉是出了名的才子。
隻要是認識他的人,都覺得他將來一定能出人頭地。
沒有意外,解縉第一次科舉就中了進士。
他的名氣從家鄉傳到京師,連朱皇帝都知道了。
於是朱元璋在百忙之中抽空見了他,這一舉動意味著解縉受到大領導重視,未來官員亨通,前途不可限量。
殿試後,解縉被賜同進士出身,授中書庶吉士,也就是在中書署觀政的庶吉士。
明朝後麵有個規定,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南、北禮部尚書、侍郎及吏部右侍郎,非翰林不任。
而庶吉士地位更高,相當於儲相。
曆史上,解縉成了明朝第一位內閣首輔。
剛踏入仕途的解縉,當時朝中的環境很惡劣。
因為胡惟庸案持續了將近十來年,準確來說,有些人在利用胡惟庸案大肆打擊對手。
隻要把對付打成是胡惟庸的同黨,就能幹掉對方,抄家起步。
有些官員白天還好好的,晚上就被抓了,成了失蹤人員。
在如此腥風血雨的環境下,很多大臣畏畏縮縮,遇事低調解決,碰到麻煩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隻求能躲過這一劫。
可作為官場新人的解縉沒有這樣做,他非但沒有過著朝不保夕的生活,而是勇敢主動出擊!
剛上班沒幾天,解縉就向朱皇帝上書,呈上了一篇很有名的文章《太平十策》。
他詳細概述了自己的政治思想和治國理念,針砭時弊,批評朝廷政令屢改,殺戮太多。
認為按照他的十策建議辦,就可以取得天下太平。
很多人認為解縉不知好歹,要有麻煩,起碼剛殺完一批大臣的朱皇帝不會放過他。
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之外,朱元璋坦然接受了批評,也沒為難解縉,更別說殺他了。
很多人認為這是解縉的手段,看準政治投機,然後名滿天下,拉足了政治資本。
可後來才發現,解縉隻是個愣頭青!
不久,解縉因為去兵部索要仆役時傲慢無禮,被兵部尚書沈溍教做人。
從中央調到地方,改任江西道監察禦史。
第二年解縉又回來了,覲見朱皇帝後,上書《論袁泰奸黠狀》。
袁泰是都察院的二把手,身為禦史,舉報上司這種事確實不是一般人能做的。
這還沒完,又過段時間,朱元璋殺掉了李善長。
解縉又開始行動了,他代自己的好友寫了《論韓國公冤事狀》上書朱元璋,主張為李善長平反。
在別人看來他這是作死。
畢竟李善長被殺,有著很深的政治背景。
結果老朱還是沒殺解縉,隻是把他趕回老家了。
短短三年,解縉結束了官途,榮華富貴仿佛美夢一場。
罷官的日子是苦悶的,從雲端跌落凡間,不僅自己心灰意冷,還會遭遇一些人言語上的譏諷。
鬱鬱不得誌,解縉想明白了很多事,他想重返朝堂!
但沒有關係,如何返回?
直到老友李誌剛來信,介紹他到吳王府聽差,解縉欣喜若狂。
“吳王殿下但有差遣,臣絕不推辭!”
解縉這個人,性格剛直,說話辦事向來直來直往。
“你先當吳王府的教授如何?”
朱允熥笑眯眯地道,出言試探。
從九品的教授,幹不幹?
“好!”解縉不假思索,點頭應下,就像是不挑食的饑漢。
其實他有著自己的考慮。
教授雖然職位低下,但卻是教導吳王的老師,往後相處的機會太多了!
就像當年在皇帝身邊,雖然職位低下,勝在機會多!
“李長史,你安排一下。”朱允熥含笑道。
有明初第一大才子當老師,文化課應該可以直線上升吧!
解縉這種人的性格,不畏權威,敢於說真話。
你向他請教問題時,他會傾囊相授,不會藏著掖著,更不會玩鬼點子。
而且這種人發現你有錯誤,給你提意見時,也同樣是直截了當,不拐彎抹角。
當權者身邊不正是需要這種人嗎?
朱允熥看向解縉,忽然道:“知道皇爺爺為什麽讓伱回鄉嗎?”
或許解縉根本不明白,他得罪的不是皇帝,而是他的同僚們!
想置李善長於死地的不是朱元璋,而是文官們!
不然朱元璋為什麽不殺解縉?還有解縉的朋友王國用,二人一起上書為李善長辯解。
結果兩人都沒事!
這是去年的事,朱允熥近段時間翻遍了朝廷各種公文,故而知曉。
“臣知道,陛下是在保護臣。”
解縉看向皇宮的方向,麵露崇敬之色。
“你知道?”朱允熥驚訝。
走眼了,大才子的智商杠杠的!
看來他在家沒閑著,政治覺悟成長了許多。
解縉點頭,說道:“如今朝中,有不少無恥之徒牢牢把握著權位!”
朱允熥不知道他說的是哪些人,但盲猜一波,應該有前兵部尚書沈溍。
還有右都禦史袁泰。
解縉被他們排擠過,所以要另投他處。
而這兩人有個共同特點:都得罪過淮西勳貴。
沈溍當兵部尚書時,禁止武官幹預民事,屢屢打擊武將。
而右都禦史袁泰,上次藍玉一事,他帶頭彈劾。
俗話說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
解縉投靠吳王,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這個。
“讀書人做官是為天下蒼生,可有些人自詡為君子,卻暗中幹些阿諛奉承,鏟除異己的勾當!”
解縉義憤填膺,向朱允熥表態。
“當初,臣不過說了幾句實話,就被罷官處罰,彈劾臣的是戶部尚書趙勉!”
又牽出一條魚來......
朱允熥認真道:“你繼續說。”
當年韓國公李善長之死,是都察院的禦史們競相上奏彈劾。
因當年被貶幹過一段時間禦史,解縉自然知道其中內情。
存心殿,二人對麵而坐,促膝而談。
而這一聊,牽扯出了眾多朝廷“大人物”!
那些文官手段的陰狠,讓朱允熥都為之一震。
也讓他更加清楚此時朝廷內,文官的派係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