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二十六年。


    正月十七,諸王就藩。


    正陽門外,黃土鋪地,清水灑掃。


    郊外還有十幾座黃綢和鬆柏搭建的大帳篷,裏麵裝飾錦繡,擺滿了美酒、時果、點心。


    文武百官,親來送行。


    再遠一些,軍旗浩蕩,兵馬遍地。


    朱允熥也在其中,今日他也要離京。


    “父皇,兒臣舍不得您!”


    代王朱桂,即將就藩山西大同府,十八歲了跟個孩子一樣依依不舍。


    代王妃徐氏挺著個大肚子,還有不到三個月就要生了,被特旨坐在馬車中。


    “父皇!”


    “父皇!”


    又是六七個道聲音。


    肅王朱楧,就藩甘肅平涼府。


    遼王朱植,就藩遼東廣寧府。


    慶王朱栴,就藩九邊軍事重鎮寧夏。


    寧王朱權,就藩大寧。


    岷王朱楩,就藩雲南。


    穀王朱橞,就藩九邊重鎮宣府。


    除了岷王朱楩,這批藩王都將前往長城戍邊。


    當然,朱楩的日子也不好過,雲南也是邊區,條件比九邊還差。


    分別時,朱元璋賜給每名藩王一條玉帶。


    他親自為遼王佩戴好玉帶:“小十五,你的遼王宮殿尚未建造,爹的意思是,就先暫駐在大淩河之北的軍營裏,以營地充當王宮。”


    “是,父皇!”朱植應道,沒有一絲不悅。


    一旁的朱允熥大為敬佩。


    大淩河,明朝曆史上耳熟能詳的地方,全因明末與滿清的戰爭而被頻頻提起。


    在崇禎朝,大淩河意味著與清軍的停戰邊界。


    朱元璋看向慶王:“小十六,你的封地寧夏鎮在邊外,是一個新設立的衛所,恐怕難以保證你的安全,你自己要萬分小心,別出去浪知道嗎?”


    慶王朱栴挺起胸膛:“兒臣不怕,若北元韃子敢來,兒臣親自率兵,出關殺他個片甲不留!”


    朱元璋笑著讚許:“吾兒勇氣可嘉!”


    轉身卻對護送慶王的將軍說道:“慶王暫時改駐韋州城,授權管理慶陽、寧夏、延安、綏德諸衛軍務,負責鎮守塞上疆土。”


    慶王這孩子才十五歲,這麽莽怎麽行呢?還是穩一點。


    此時朱元璋就像一個普通的老父親。


    “父皇,我也想改!”


    岷王朱楩湊上來叫苦:“我不想去雲南,我也想去北方殺韃子!”


    上次把黃子澄裝進麻袋毆打一事,朱楩從原來的陝西岷州衛,被發配到了雲南。


    朱元璋大手撫摸著兒子柔嫩的臉頰:“雲南暖和,那裏鬧事的土司多,你去教訓教訓他們。”


    朱楩才十四歲,這麽調皮去北方豈不送死?


    打土司就不一樣了,他們弱小無助,好收拾!


    假如捅出大簍子,還有沐家幫忙擦屁股。


    戴好玉帶,朱元璋命諸王轉身,讓他看看腰帶後方的裝飾品。


    諸王都轉身背對皇父,唯獨寧王朱權沒有轉身,反而將腰帶轉過來給父親查看。


    朱元璋問:“為何要這麽做呢?”


    朱權回答說:“君父不可背也!”


    朱元璋聽罷甚感歡慰,他拍著朱權單薄的肩膀:“十七,到了大寧你切記要收複朵顏三衛,他們若不聽話,寫信告訴爹!”


    朱權點頭,語氣堅定道:“父皇寬心,他們若不聽兒臣節製,兒臣自己會動手,斷了他們的狗頭!”


    “十七叔好樣的!”朱允熥上前鼓勵。


    按史書所載,寧王朱權以善於謀略著稱。


    他在封地內帶甲八萬,戰車六千,所屬朵顏三衛騎兵均驍勇善戰。


    朱權還多次會合諸王出塞作戰,敵人聞風色變。


    靖難之役,燕王朱棣要是沒有朱權的兵馬相助,隻怕很難打。


    “準備好了,都去吧!”


    朱元璋衝諸王揮手,轉過身去。


    “是!”


    諸王應聲,扶著玉帶,含淚與兄弟們作別。


    “保重!”


    朱允熥上前,與藩王們一一相擁。


    這一別,短則數月,長則數年才能一見。


    而藩王們之間,隻怕一輩子再也難見上幾次。


    幾人聚在一起的畫麵,幾乎不會再有。


    “上馬!”


    “嘩!”的一聲,數千甲士翻身上馬,甲葉碰撞之聲如潮湧動。


    朱元璋動用了親軍十二衛,每位親王配一支五千人的親軍護送,直到封地。


    又有錦衣衛貼身保護諸王。


    “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衛國家,下安生民。今諸子既長,宜各有爵封,分鎮諸國......”


    “朕非私其親,乃遵古先哲王之製,為久安長治之計!”


    禮部官員唱喝中,戰馬發出陣陣嘶鳴。


    各色旌旗翻湧,浩浩蕩蕩的人馬向著遠方緩緩移動。


    “都隻是十幾歲的孩子,他們就得擔著保家衛國的重任。”


    看著兒子們離去,朱元璋忍不住老淚縱橫。


    “皇爺爺.......”


    朱允炆上前安慰。


    朱元璋抹幹了眼淚,看著兩個皇孫,重新來了精神:“伱們也趕緊出發吧。”


    期間過年耽誤將近一個月,是時候去完成第三考了。


    “是!”


    朱允熥早已準備好了。


    “爺爺保重,孫兒定不負重望!”


    說完,朱允熥披上袍子,翻身上馬,舉臂喝道:“出發!”


    身後三千京衛迅速跟上,直奔蘇州府。


    一陣吃灰後,朱允炆這才不急不慢的上路。


    同樣有三千京衛護送出京。


    ......


    正月二十二日。


    朱允熥巡視江南的大隊人馬,浩浩蕩蕩地進入了蘇州城。


    在密密麻麻的旗幟和旗牌後麵,是三千名身披精甲、頭戴雲翅盔的虎賁衛精騎。


    隨著儀仗大隊的行進,鐵蹄轟隆作響,一股肅殺的氣勢蔓延,蘇州城內駐足觀看的百姓早己鴉雀無聲。


    “吳王?”


    看到旗牌番號,有人唏噓。


    在此之前,蘇州城裏也有一位吳王,他姓張,名叫張士誠。


    因為人厚道,張士誠在蘇州人中的聲望極高。


    大明立國前一年,朱元璋命徐達為主帥,常遇春為副帥,攻打蘇州。


    那時候蘇州叫隆平府,是張士誠割據政權的都城。


    張士誠扛不住,率上萬親軍冒險突圍,結果剛出城就遇到了常遇春那個煞星,被一頓砍。


    張士誠帶著親軍繼續跑路,半路又殺出個王弼。


    王弼和常遇春二人合圍,把張士誠萬餘扈衛精兵皆擠逼於沙盆潭中,殺掉十分之三,溺死十分之七。


    張士誠本人馬驚墮水,差點被淹死,最後親兵冒死把他救起,重新逃回城中。


    回去後還是上吊死了。


    張士誠的吳王,在蘇州百姓心中很又大的分量。


    現在大明的吳王也出現在蘇州府,很多人的心中,有著別樣的感覺。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我的祖父是朱元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大明第一帥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大明第一帥並收藏大明:我的祖父是朱元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