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九章 染指兵權
大明:我的祖父是朱元璋 作者:大明第一帥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文華殿。
禮部尚書李誌剛捧著一疊奏章對朱允熥說道:“皇太孫,翰林院學士黃子澄病死了……”
“嗯。”朱允熥點點頭,接過奏章邊翻閱邊問:“給他厚葬吧!”
不知何時,他也開始注重名聲了。
曆史上,在朱元璋晚年捅刀子的文官中,黃子澄是主力。
他為了讓朱允炆得到皇儲之位,費盡了心思,導演各種場麵,教朱允炆應對老朱的問話,以此獲取好感。
後又主張推行削藩,還是強行削藩,不帶腦子的那種。
典型的輕率寡謀,識見迂闊。
往深裏說,就是除掉潛在對手。
曆史上,黃子澄等人的文官集團,為了穩固朱允炆皇太孫的地位,進言借老朱之手除掉了藍玉等勳貴集團。
扶朱允炆登上皇位後,對文官集團權力威脅最大的隻有藩王。
所以他們力主削藩,借新皇之手廢掉老朱嘔心瀝血建立的藩王製度。
沒有藩王和勳貴製衡,誰還能對文官集團產生威脅?
自己調教出的小皇帝還不是乖乖聽話?
常常標榜自己是君子之人,往往用心險惡。
可惜,朱允熥不吃他們這一套。
黃子澄也清楚,因此三番兩次鋌而走險,想要改變現狀,打擊朱允熥的地位。
他雖然沒有翻起什麽大浪來,但朱允熥總覺得留著他是個麻煩。
這次,好不容易把他給治死了。
要不是黃子澄有一層東宮老師的身份護著,怕是死得更慘!
李誌剛看著朱允熥的臉色,慢慢說道:“殿下,臣以為黃子澄在您出征期間,有種種忤逆之行,不應厚葬。”
“大家都這樣認為嗎?”朱允熥意外地看了他一眼。
李誌剛道:“大多人這樣認為……”
“唔。”朱允熥的眉頭皺起來,突然問道,“齊泰和方孝孺呢?”
李誌剛說道:“齊泰尚未表態,方孝孺......他不等吏部批示,已經辭官回鄉了,舉家連夜走的。”
這廝跑的倒挺快......朱允熥有些吃驚。
還指望他們嘴炮硬剛呢!
“殿下,翰林院學士一職空缺,您覺得派人去比較好?”李誌剛問道。
翰林學士作為翰林院的最高長官,主管文翰,並備皇帝谘詢。
在後麵的明朝官場上流傳一句話: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
殿試前幾名,才有資格入翰林院當個六七品的小官,包括狀元。
翰林院學士雖然隻是正五品,但屬於小九卿之一,其在朝堂上的實權,相當於丞相。
黃子澄死後,李誌剛看上了這個位置,他打算讓東宮派係的人執掌翰林院。
整個朝堂上,也隻有翰林院沒有東宮派係的人。
必須填補這一空白!
哪知,朱允熥卻搖了搖頭:“讓劉三吾複出,接管翰林院吧。”
劉三吾,一個八十多歲的老頭子,明初文官集團的老大,也是前戶部尚書趙勉的嶽父。
他曾經執掌翰林院,洪武二十五年皇太子朱標死後,朱元璋議立儲君,說:“燕王英武似朕,立之何如?”
結果劉三吾反對立燕王朱棣,強推了朱允炆。
後因趙勉案,劉三吾被革職遣返回鄉。
李誌剛不明白,皇太孫為何要重新召回劉三吾?
是因為他編寫禦製《大誥》有功?
還是皇太孫想借此拉攏翰林院那幫人?
按皇太孫的性子,不應該啊......
細細一想,李誌剛陡然心中一寒。
或許皇太孫想找機會幹掉劉三吾!
李誌剛不愧是朱允熥的老師,一想就通。
朱允熥卻有此打算。
劉三吾那老東西,藏的很深。
據錦衣衛密報,這老東西回鄉後也沒閑著,一路作詩,廣認門人。
“老夫今日到長沙,風送歸舟日未斜......八十還鄉能有幾,當時畫錦亦堪誇。”
小詩寫的很狂!
劉三吾在家鄉茶陵猛刷存在感,不時發表高見抨擊朝政。
常常有文人登門拜訪,得其字畫以引為豪。
......
兵部大堂。
長案上,公文和書信堆得像座小山。
朱允熥一件件翻看著,眉頭愈來愈緊。
猛然,他將一份公文往桌子上一拍,震怒地問道:“孤設立軍校的批示,為什麽還押在這裏?”
自南征歸來,朱允熥決定攜此大勝之際,在大明設立第一座軍校,以此培養年輕將領。
然而,兵部對此卻無動於衷。
幾位兵部官員訕訕的,誰也不吭聲。
朱允熥厲聲道:“啞了?問你們話呢!”
兵部尚書齊泰道:“回皇太孫的話,臣對這個軍校不太明白,因此......”
“不明白?”
朱允熥喝道:“孤交代的事情你們明白也好,不明白也罷,照辦就是!”
提前四百多年的事,他們不明白也正常。
朱允熥也懶得向他們解釋。
齊泰說道:“殿下這話臣不敢領受,若臣子一味的遵旨照辦,不解其意,不問青紅皂白,與奴才何異?”
聽了這話,朱允熥冷笑一聲:“齊泰,你對孤交代的事一味地搪塞拖延,是何居心?
“是覺得孤年少可欺,還是覺得孤不配監國?”
皇太孫說出這樣的話來,就是齊泰再怎麽不服,也不禁惶悚跪下,叩頭道:“殿下息怒,臣知罪了!”
主動認罪還有機會。
被動認罪死路一條。
朱允熥沒理會他,這次來就是整頓兵部的。
“你們兵部既然不肯辦事,那也不用幹了,都寫個致仕奏疏上來吧,孤痛快批了!”
集體辭退。
兵部眾人見這情勢,欲哭無淚,搞好不好會丟了飯碗。
紛紛看向齊泰,希望領導能處理好此事,哪怕是求爺爺告奶奶。
齊泰硬著頭皮道:“殿下,臣還年輕,不能致仕......”
“齊泰你頂的好啊!”
朱允熥餘怒未息:“昔日你君前對奏,對邊防之事了解甚多,如此甚好,就去交趾總督軍務吧!”
交趾剛打下來,後續問題很多,搞不好會重蹈曆史。
派齊泰去,若是丟了交趾,可名正言順殺他!
假如治理好了,代表齊泰有能力,朱允熥將毫不吝嗇的重用。
當然,放身邊肯定是不行的。
朱允熥兵部之行,不僅是為整頓兵部,換上自己人。
也為掌管兵權。
利用軍校,培養新型軍事人才,以備將來。
九月初五,世界上第一所軍校——大明陸軍學院成立。
從明軍各營中挑選精健、聰穎的低級軍官百餘人來陸軍學院學習。
由涼國公藍玉總管學院事宜,馮勝、王弼等老一輩將領,充當教官。
並督率學員赴營演試槍炮陣式、建造台壘、操習馬隊、步隊、炮隊及行軍、布陣、分合、攻守諸式。
至於新式戰術,則按照朱允熥親自編寫的冊子,教授天文地輿、格致、測繪、算化及行軍新法等課。
學員一年畢業,發回各營任用。
學習優等者,留在陸軍學院充當教習,或回營升職為主官,轉相傳授新式製勝之方。
為了適應全球新形勢的需要,朱允熥作出統一的規定:各省都指揮使司分別籌辦陸軍講武堂,為現帶兵者研究軍事之所。
每個省都要建一座軍事學院!
學科相對陸軍學院簡單些,隻分為步、騎、炮三個兵科,設甲、乙、丙三班。
各省陸軍講武堂,歸大明陸軍學院統一管理。
此時明軍雖強,保不準等馮勝、藍玉這群人死後,會出現優秀將領斷層的現象。
所以朱允熥讓這些老將發揮餘熱,培養接班人。
最起碼在他當皇帝時,手裏能有一大批能打的戰將!
禮部尚書李誌剛捧著一疊奏章對朱允熥說道:“皇太孫,翰林院學士黃子澄病死了……”
“嗯。”朱允熥點點頭,接過奏章邊翻閱邊問:“給他厚葬吧!”
不知何時,他也開始注重名聲了。
曆史上,在朱元璋晚年捅刀子的文官中,黃子澄是主力。
他為了讓朱允炆得到皇儲之位,費盡了心思,導演各種場麵,教朱允炆應對老朱的問話,以此獲取好感。
後又主張推行削藩,還是強行削藩,不帶腦子的那種。
典型的輕率寡謀,識見迂闊。
往深裏說,就是除掉潛在對手。
曆史上,黃子澄等人的文官集團,為了穩固朱允炆皇太孫的地位,進言借老朱之手除掉了藍玉等勳貴集團。
扶朱允炆登上皇位後,對文官集團權力威脅最大的隻有藩王。
所以他們力主削藩,借新皇之手廢掉老朱嘔心瀝血建立的藩王製度。
沒有藩王和勳貴製衡,誰還能對文官集團產生威脅?
自己調教出的小皇帝還不是乖乖聽話?
常常標榜自己是君子之人,往往用心險惡。
可惜,朱允熥不吃他們這一套。
黃子澄也清楚,因此三番兩次鋌而走險,想要改變現狀,打擊朱允熥的地位。
他雖然沒有翻起什麽大浪來,但朱允熥總覺得留著他是個麻煩。
這次,好不容易把他給治死了。
要不是黃子澄有一層東宮老師的身份護著,怕是死得更慘!
李誌剛看著朱允熥的臉色,慢慢說道:“殿下,臣以為黃子澄在您出征期間,有種種忤逆之行,不應厚葬。”
“大家都這樣認為嗎?”朱允熥意外地看了他一眼。
李誌剛道:“大多人這樣認為……”
“唔。”朱允熥的眉頭皺起來,突然問道,“齊泰和方孝孺呢?”
李誌剛說道:“齊泰尚未表態,方孝孺......他不等吏部批示,已經辭官回鄉了,舉家連夜走的。”
這廝跑的倒挺快......朱允熥有些吃驚。
還指望他們嘴炮硬剛呢!
“殿下,翰林院學士一職空缺,您覺得派人去比較好?”李誌剛問道。
翰林學士作為翰林院的最高長官,主管文翰,並備皇帝谘詢。
在後麵的明朝官場上流傳一句話: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
殿試前幾名,才有資格入翰林院當個六七品的小官,包括狀元。
翰林院學士雖然隻是正五品,但屬於小九卿之一,其在朝堂上的實權,相當於丞相。
黃子澄死後,李誌剛看上了這個位置,他打算讓東宮派係的人執掌翰林院。
整個朝堂上,也隻有翰林院沒有東宮派係的人。
必須填補這一空白!
哪知,朱允熥卻搖了搖頭:“讓劉三吾複出,接管翰林院吧。”
劉三吾,一個八十多歲的老頭子,明初文官集團的老大,也是前戶部尚書趙勉的嶽父。
他曾經執掌翰林院,洪武二十五年皇太子朱標死後,朱元璋議立儲君,說:“燕王英武似朕,立之何如?”
結果劉三吾反對立燕王朱棣,強推了朱允炆。
後因趙勉案,劉三吾被革職遣返回鄉。
李誌剛不明白,皇太孫為何要重新召回劉三吾?
是因為他編寫禦製《大誥》有功?
還是皇太孫想借此拉攏翰林院那幫人?
按皇太孫的性子,不應該啊......
細細一想,李誌剛陡然心中一寒。
或許皇太孫想找機會幹掉劉三吾!
李誌剛不愧是朱允熥的老師,一想就通。
朱允熥卻有此打算。
劉三吾那老東西,藏的很深。
據錦衣衛密報,這老東西回鄉後也沒閑著,一路作詩,廣認門人。
“老夫今日到長沙,風送歸舟日未斜......八十還鄉能有幾,當時畫錦亦堪誇。”
小詩寫的很狂!
劉三吾在家鄉茶陵猛刷存在感,不時發表高見抨擊朝政。
常常有文人登門拜訪,得其字畫以引為豪。
......
兵部大堂。
長案上,公文和書信堆得像座小山。
朱允熥一件件翻看著,眉頭愈來愈緊。
猛然,他將一份公文往桌子上一拍,震怒地問道:“孤設立軍校的批示,為什麽還押在這裏?”
自南征歸來,朱允熥決定攜此大勝之際,在大明設立第一座軍校,以此培養年輕將領。
然而,兵部對此卻無動於衷。
幾位兵部官員訕訕的,誰也不吭聲。
朱允熥厲聲道:“啞了?問你們話呢!”
兵部尚書齊泰道:“回皇太孫的話,臣對這個軍校不太明白,因此......”
“不明白?”
朱允熥喝道:“孤交代的事情你們明白也好,不明白也罷,照辦就是!”
提前四百多年的事,他們不明白也正常。
朱允熥也懶得向他們解釋。
齊泰說道:“殿下這話臣不敢領受,若臣子一味的遵旨照辦,不解其意,不問青紅皂白,與奴才何異?”
聽了這話,朱允熥冷笑一聲:“齊泰,你對孤交代的事一味地搪塞拖延,是何居心?
“是覺得孤年少可欺,還是覺得孤不配監國?”
皇太孫說出這樣的話來,就是齊泰再怎麽不服,也不禁惶悚跪下,叩頭道:“殿下息怒,臣知罪了!”
主動認罪還有機會。
被動認罪死路一條。
朱允熥沒理會他,這次來就是整頓兵部的。
“你們兵部既然不肯辦事,那也不用幹了,都寫個致仕奏疏上來吧,孤痛快批了!”
集體辭退。
兵部眾人見這情勢,欲哭無淚,搞好不好會丟了飯碗。
紛紛看向齊泰,希望領導能處理好此事,哪怕是求爺爺告奶奶。
齊泰硬著頭皮道:“殿下,臣還年輕,不能致仕......”
“齊泰你頂的好啊!”
朱允熥餘怒未息:“昔日你君前對奏,對邊防之事了解甚多,如此甚好,就去交趾總督軍務吧!”
交趾剛打下來,後續問題很多,搞不好會重蹈曆史。
派齊泰去,若是丟了交趾,可名正言順殺他!
假如治理好了,代表齊泰有能力,朱允熥將毫不吝嗇的重用。
當然,放身邊肯定是不行的。
朱允熥兵部之行,不僅是為整頓兵部,換上自己人。
也為掌管兵權。
利用軍校,培養新型軍事人才,以備將來。
九月初五,世界上第一所軍校——大明陸軍學院成立。
從明軍各營中挑選精健、聰穎的低級軍官百餘人來陸軍學院學習。
由涼國公藍玉總管學院事宜,馮勝、王弼等老一輩將領,充當教官。
並督率學員赴營演試槍炮陣式、建造台壘、操習馬隊、步隊、炮隊及行軍、布陣、分合、攻守諸式。
至於新式戰術,則按照朱允熥親自編寫的冊子,教授天文地輿、格致、測繪、算化及行軍新法等課。
學員一年畢業,發回各營任用。
學習優等者,留在陸軍學院充當教習,或回營升職為主官,轉相傳授新式製勝之方。
為了適應全球新形勢的需要,朱允熥作出統一的規定:各省都指揮使司分別籌辦陸軍講武堂,為現帶兵者研究軍事之所。
每個省都要建一座軍事學院!
學科相對陸軍學院簡單些,隻分為步、騎、炮三個兵科,設甲、乙、丙三班。
各省陸軍講武堂,歸大明陸軍學院統一管理。
此時明軍雖強,保不準等馮勝、藍玉這群人死後,會出現優秀將領斷層的現象。
所以朱允熥讓這些老將發揮餘熱,培養接班人。
最起碼在他當皇帝時,手裏能有一大批能打的戰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