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大陸的風雲變幻,牽動著李江遙的心。
盡管遠隔萬裏,消息傳送不及,但他還是非常敏銳地做出了一個判斷:赫思佳坦利所領導的突厥聯軍,根本無法抵禦波斯大軍的全麵侵襲。
至少在戰爭初期,虛弱不堪的突厥人,是沒辦法、也沒本錢跟多年來一直隔岸觀火、養精蓄銳的波斯人正麵抗衡的。
從李江遙的角度看,波斯軍隊的真實水準,即便不如強盛時期的突厥兵馬,但是應該也相差不太多。否則,他們恐怕早就被阿史那支斤先一步幹掉了,絕不可能消消停停地跟西大陸霸主做了那麽久的鄰居。
更何況,在西疆平叛的八年時間裏,鎮疆軍曾向波斯購買了大量的武器和甲胄,波斯的軍事裝備屬於什麽檔次,李江遙再清楚不過。
刀槍鋒利、盔甲精良,戰馬也都是名種神駒,隻要波斯人打仗不是特別拉胯,完全能夠稱得上是精銳之師,足堪比肩突厥帝國和聖唐皇朝。
像這樣的力量,又隱忍多年,當然是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因此,擺在突厥人麵前隻有兩條路:要麽,一味蠻幹,坐等亡國滅族的悲慘結局;要麽,揚長避短,用自己最熟悉的作戰方式應對入侵,拖延局勢,直至轉機來臨。
而所謂最熟悉的作戰方式,隻有一個,那就是突厥軍隊來去如風的運動戰。
放棄對國土的依存,不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哪怕犧牲大片的土地和人口,也要優先保存寶貴戰力,然後再利用騎兵的高機動性,在廣闊疆界中與敵人遊走纏鬥,甚至是把戰火引入波斯境內,燒殺劫掠、以戰養戰,無所不用其極。
唯有如此,才有希望。
李江遙相信,即便赫思佳想不到這一點,坦利、格瑪、雲千雪他們也一定能想到。而西疆鬼漠邊境地區忽然出現大批突厥難民,也恰恰是這種遊擊戰略的一個佐證或前兆。
讓民眾先躲到鎮疆軍的地盤上,暫時得以安身保存,不至於全被波斯人屠殺或掠走,這樣一來,那些留在帝國故土的突厥軍隊就可以徹底放開手腳,一邊實施堅壁清野,一邊遊走抵抗、四麵出擊。
不過,策略雖然沒錯,但由於雙方力量太過懸殊,突厥人肯定免不了要付出巨大的損失,才有機會穩住整個戰局。
這個損失,既包括了軍隊的傷亡,也包括了國土和資源的淪喪,更代表著突厥的帝國榮耀,將遭遇血洗和蒙塵。
而讓李江遙更擔心的,是接下來西疆的安危。
波斯的意誌,顯然不僅僅是征服突厥那麽簡單。經年累月的戰禍,同樣已經把聖唐拖得很慘,不論對任何一方來說,這都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
想象一下,若是能同時擊敗東西兩個大陸上實力最為強大的國家,這該是何等的豐功偉績?
而如果要進攻聖唐,那麽西疆鬼漠勢必又會成為一個重要的跳板。換句話說,作為聖唐的邊境安全屏障,西疆也必須擔負起阻止外敵入侵的重任。
李江遙反複翻看情報司西大陸分部匯總回來的各項資料,認真比較波斯軍隊與突厥軍隊的差異,並試圖從中分析出對方的戰爭能力和優劣特點。
這個昔日的盟友夥伴,如今變成了潛在的威脅和對手,那種既熟悉又陌生的特殊感覺,就仿佛一層薄薄的紗幔,被逐漸掀啟開來。
-
與突厥帝國不同,波斯的國家政治體係,更接近聖唐皇朝的組織形式,同樣是以職業官僚群體為核心基礎,層級分明、運轉成熟。
內閣、樞密院、元老會,三大機構圍繞著波斯皇帝,分別掌管民政權、軍政權和財政權。而在地方上,則是以省長為支柱,再向下發散市、鎮兩級治理層次,恰好與聖唐的州、府、縣類似對應。
另外,波斯帝國還有一個極為特殊的地方,那就是政教合一的體製屬性。波斯皇帝,沙普爾三世,他既是帝國最高的皇權君主,同時也是波斯國教——瑣羅亞斯德教的教宗。
沙普爾在波斯的地位,相較於其他國家的皇帝君王而言會更加穩固,正因為他不僅是世俗統治者,而且還是波斯人精神信仰的代表。
這種情況也就導致另外一種特別的現象:波斯軍隊的使命通常有兩個。一是為了國家的利益而戰,一是為了神的意誌而戰。二者既有統一之處,又存在一定的區別,且完全由波斯皇帝沙普爾來認定。或者說,最終解釋權隻在沙普爾三世的手上。
皇帝沙普爾說這場仗是為了保家衛國,那就是護國之戰;教宗沙普爾說這一戰是遵行神的旨意,那就是護教之戰。
波斯軍隊經過了幾百年的發展變遷,也逐漸形成了兩個相對獨立的體係。一個是國家軍隊,即常備軍,另一個則是宗教軍隊,對外稱為教團或教軍。
時至今日,波斯軍隊仍舊是兩者並行。常備軍的規模大概在三十萬至三十五萬人之間,由樞密院負責指揮;教軍的兵力相對較少,目前約有十萬人左右。不過,相比官方常備軍的征募效率,波斯人被教會感召入伍的積極性和速度,則顯得更加厲害。
據情報司預計,隻要教宗傳下神旨,轉眼就能有二三十萬適齡男子投身教團,拿起武器變成護法軍人,並且他們不要軍餉,隻需管飯就行。
這樣算起來,波斯帝國最基本的戰爭動員力,至少也在六七十萬人的規模,難怪突厥當初不願輕易逼他們太緊。
除了兵力數量上的條件,波斯的武器裝備水平也非常值得一提。眾所周知,波斯鐵匠的經驗和技藝,在整個西大陸都是首屈一指的存在。尤其是盔甲鍛造,曾一度成為周圍各國軍事采購的必選項。
連武德充沛、不可一世的突厥鐵騎也不能不承認,波斯造的鎖鏈甲胄,既堅固又靈活,雖然分量上是重了一些,但防護力確實好到沒話說。
據艾麥尼當初跟李江遙介紹,波斯帝國的經濟發展在西大陸同樣可圈可點。
突厥人以遊牧為主,城市化水平並不十分突出,甚至很多部族到現在都還處於相對原始的狀態,民眾散居在遼闊的草原與山林之間,手工業單一,貿易規模很小。
相比之下,波斯就是另一個翻版聖唐。
首先,波斯帝國的農業非常發達,很早就從東方引入了農田灌溉技術,特別是近幾年風調雨順、連續豐收。
其次,波斯位於西大陸的中部地區,與西疆鬼漠、突厥、天竺、閃米特、歐羅巴都有接壤,因此波斯自古以來就極為重視國與國之間的商貿往來。作為絲路商道西端的核心節點和聖唐產品的最大中轉站,波斯帝國儼然成為了西大陸的貿易中心,也培養出了像艾麥尼這樣在政商兩界都頗有影響力的商業巨子。
繁榮的商貿,為波斯帝國積攢了豐富的財力和物力,這些資源一旦運用到戰爭之中,將會發揮巨大的作用。
可以說,一向沒怎麽引起過聖唐重視的波斯,其實是一個潛在的軍事巨人,隻不過以前在突厥的光芒四射之下,他並未得到應有的關注而已。
李江遙凝視地圖,默默地思索著,眉頭也不禁皺了起來:
根據眼下的情報顯示,波斯帝國出動了三十萬大軍,閃米特人的兵力則在十五萬左右,聯手入侵突厥。這股力量,雖然說不上有毀天滅地之能,但侵占突厥的大片領土、壓製坦利格瑪的軍隊還是很有把握的。
而突厥一旦被順利壓製,波斯帝國的戰爭潛力會不會進一步激發,數十萬大軍有沒有可能繼續逼近西疆鬼漠?倘若真的發生這種情況,霍麗婭他們有沒有辦法頂住對方的壓力?
還是那句話,昨天的朋友,隨時可能變成明天的敵人。強敵從來不會講什麽情誼和道理,對方唯一能聽得懂的語言,就是實力。
你實力強悍,大家就好商好量、和平相處;你實力不足,那他們就能找出諸多借口,踹門而入、替你做主。
而西疆又恰好是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融通的橋梁地帶,誰掌控了這個地方,誰就拿住了大陸戰略的主動權,不僅進可攻退可守,還能匯聚東西貿易的巨大利益。所以,若說波斯皇帝沙普爾三世對西疆鬼漠完全沒有任何想法,那可就太幼稚天真了。
楠花郡主手裏的十六萬鎮疆留守部隊,從戰力上來說是有比較可靠的自保能力,但戰略威懾力卻稍顯不足。萬一波斯人或閃米特人當中出現幾個膽大妄為、被勝利衝昏了頭腦的統兵將軍,說不準就會趁鎮疆主力尚未回來的機會,決定搶先出手,悍然發起對西疆鬼漠的進攻。
最根本的解決辦法,還是實力為王。
想到這裏,李江遙深吸了一口氣,轉頭吩咐道:“去請徐帥和各軍主將立刻來這裏集合,我要對杭州地區的軍事行動做出調整。”
盡管遠隔萬裏,消息傳送不及,但他還是非常敏銳地做出了一個判斷:赫思佳坦利所領導的突厥聯軍,根本無法抵禦波斯大軍的全麵侵襲。
至少在戰爭初期,虛弱不堪的突厥人,是沒辦法、也沒本錢跟多年來一直隔岸觀火、養精蓄銳的波斯人正麵抗衡的。
從李江遙的角度看,波斯軍隊的真實水準,即便不如強盛時期的突厥兵馬,但是應該也相差不太多。否則,他們恐怕早就被阿史那支斤先一步幹掉了,絕不可能消消停停地跟西大陸霸主做了那麽久的鄰居。
更何況,在西疆平叛的八年時間裏,鎮疆軍曾向波斯購買了大量的武器和甲胄,波斯的軍事裝備屬於什麽檔次,李江遙再清楚不過。
刀槍鋒利、盔甲精良,戰馬也都是名種神駒,隻要波斯人打仗不是特別拉胯,完全能夠稱得上是精銳之師,足堪比肩突厥帝國和聖唐皇朝。
像這樣的力量,又隱忍多年,當然是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因此,擺在突厥人麵前隻有兩條路:要麽,一味蠻幹,坐等亡國滅族的悲慘結局;要麽,揚長避短,用自己最熟悉的作戰方式應對入侵,拖延局勢,直至轉機來臨。
而所謂最熟悉的作戰方式,隻有一個,那就是突厥軍隊來去如風的運動戰。
放棄對國土的依存,不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哪怕犧牲大片的土地和人口,也要優先保存寶貴戰力,然後再利用騎兵的高機動性,在廣闊疆界中與敵人遊走纏鬥,甚至是把戰火引入波斯境內,燒殺劫掠、以戰養戰,無所不用其極。
唯有如此,才有希望。
李江遙相信,即便赫思佳想不到這一點,坦利、格瑪、雲千雪他們也一定能想到。而西疆鬼漠邊境地區忽然出現大批突厥難民,也恰恰是這種遊擊戰略的一個佐證或前兆。
讓民眾先躲到鎮疆軍的地盤上,暫時得以安身保存,不至於全被波斯人屠殺或掠走,這樣一來,那些留在帝國故土的突厥軍隊就可以徹底放開手腳,一邊實施堅壁清野,一邊遊走抵抗、四麵出擊。
不過,策略雖然沒錯,但由於雙方力量太過懸殊,突厥人肯定免不了要付出巨大的損失,才有機會穩住整個戰局。
這個損失,既包括了軍隊的傷亡,也包括了國土和資源的淪喪,更代表著突厥的帝國榮耀,將遭遇血洗和蒙塵。
而讓李江遙更擔心的,是接下來西疆的安危。
波斯的意誌,顯然不僅僅是征服突厥那麽簡單。經年累月的戰禍,同樣已經把聖唐拖得很慘,不論對任何一方來說,這都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
想象一下,若是能同時擊敗東西兩個大陸上實力最為強大的國家,這該是何等的豐功偉績?
而如果要進攻聖唐,那麽西疆鬼漠勢必又會成為一個重要的跳板。換句話說,作為聖唐的邊境安全屏障,西疆也必須擔負起阻止外敵入侵的重任。
李江遙反複翻看情報司西大陸分部匯總回來的各項資料,認真比較波斯軍隊與突厥軍隊的差異,並試圖從中分析出對方的戰爭能力和優劣特點。
這個昔日的盟友夥伴,如今變成了潛在的威脅和對手,那種既熟悉又陌生的特殊感覺,就仿佛一層薄薄的紗幔,被逐漸掀啟開來。
-
與突厥帝國不同,波斯的國家政治體係,更接近聖唐皇朝的組織形式,同樣是以職業官僚群體為核心基礎,層級分明、運轉成熟。
內閣、樞密院、元老會,三大機構圍繞著波斯皇帝,分別掌管民政權、軍政權和財政權。而在地方上,則是以省長為支柱,再向下發散市、鎮兩級治理層次,恰好與聖唐的州、府、縣類似對應。
另外,波斯帝國還有一個極為特殊的地方,那就是政教合一的體製屬性。波斯皇帝,沙普爾三世,他既是帝國最高的皇權君主,同時也是波斯國教——瑣羅亞斯德教的教宗。
沙普爾在波斯的地位,相較於其他國家的皇帝君王而言會更加穩固,正因為他不僅是世俗統治者,而且還是波斯人精神信仰的代表。
這種情況也就導致另外一種特別的現象:波斯軍隊的使命通常有兩個。一是為了國家的利益而戰,一是為了神的意誌而戰。二者既有統一之處,又存在一定的區別,且完全由波斯皇帝沙普爾來認定。或者說,最終解釋權隻在沙普爾三世的手上。
皇帝沙普爾說這場仗是為了保家衛國,那就是護國之戰;教宗沙普爾說這一戰是遵行神的旨意,那就是護教之戰。
波斯軍隊經過了幾百年的發展變遷,也逐漸形成了兩個相對獨立的體係。一個是國家軍隊,即常備軍,另一個則是宗教軍隊,對外稱為教團或教軍。
時至今日,波斯軍隊仍舊是兩者並行。常備軍的規模大概在三十萬至三十五萬人之間,由樞密院負責指揮;教軍的兵力相對較少,目前約有十萬人左右。不過,相比官方常備軍的征募效率,波斯人被教會感召入伍的積極性和速度,則顯得更加厲害。
據情報司預計,隻要教宗傳下神旨,轉眼就能有二三十萬適齡男子投身教團,拿起武器變成護法軍人,並且他們不要軍餉,隻需管飯就行。
這樣算起來,波斯帝國最基本的戰爭動員力,至少也在六七十萬人的規模,難怪突厥當初不願輕易逼他們太緊。
除了兵力數量上的條件,波斯的武器裝備水平也非常值得一提。眾所周知,波斯鐵匠的經驗和技藝,在整個西大陸都是首屈一指的存在。尤其是盔甲鍛造,曾一度成為周圍各國軍事采購的必選項。
連武德充沛、不可一世的突厥鐵騎也不能不承認,波斯造的鎖鏈甲胄,既堅固又靈活,雖然分量上是重了一些,但防護力確實好到沒話說。
據艾麥尼當初跟李江遙介紹,波斯帝國的經濟發展在西大陸同樣可圈可點。
突厥人以遊牧為主,城市化水平並不十分突出,甚至很多部族到現在都還處於相對原始的狀態,民眾散居在遼闊的草原與山林之間,手工業單一,貿易規模很小。
相比之下,波斯就是另一個翻版聖唐。
首先,波斯帝國的農業非常發達,很早就從東方引入了農田灌溉技術,特別是近幾年風調雨順、連續豐收。
其次,波斯位於西大陸的中部地區,與西疆鬼漠、突厥、天竺、閃米特、歐羅巴都有接壤,因此波斯自古以來就極為重視國與國之間的商貿往來。作為絲路商道西端的核心節點和聖唐產品的最大中轉站,波斯帝國儼然成為了西大陸的貿易中心,也培養出了像艾麥尼這樣在政商兩界都頗有影響力的商業巨子。
繁榮的商貿,為波斯帝國積攢了豐富的財力和物力,這些資源一旦運用到戰爭之中,將會發揮巨大的作用。
可以說,一向沒怎麽引起過聖唐重視的波斯,其實是一個潛在的軍事巨人,隻不過以前在突厥的光芒四射之下,他並未得到應有的關注而已。
李江遙凝視地圖,默默地思索著,眉頭也不禁皺了起來:
根據眼下的情報顯示,波斯帝國出動了三十萬大軍,閃米特人的兵力則在十五萬左右,聯手入侵突厥。這股力量,雖然說不上有毀天滅地之能,但侵占突厥的大片領土、壓製坦利格瑪的軍隊還是很有把握的。
而突厥一旦被順利壓製,波斯帝國的戰爭潛力會不會進一步激發,數十萬大軍有沒有可能繼續逼近西疆鬼漠?倘若真的發生這種情況,霍麗婭他們有沒有辦法頂住對方的壓力?
還是那句話,昨天的朋友,隨時可能變成明天的敵人。強敵從來不會講什麽情誼和道理,對方唯一能聽得懂的語言,就是實力。
你實力強悍,大家就好商好量、和平相處;你實力不足,那他們就能找出諸多借口,踹門而入、替你做主。
而西疆又恰好是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融通的橋梁地帶,誰掌控了這個地方,誰就拿住了大陸戰略的主動權,不僅進可攻退可守,還能匯聚東西貿易的巨大利益。所以,若說波斯皇帝沙普爾三世對西疆鬼漠完全沒有任何想法,那可就太幼稚天真了。
楠花郡主手裏的十六萬鎮疆留守部隊,從戰力上來說是有比較可靠的自保能力,但戰略威懾力卻稍顯不足。萬一波斯人或閃米特人當中出現幾個膽大妄為、被勝利衝昏了頭腦的統兵將軍,說不準就會趁鎮疆主力尚未回來的機會,決定搶先出手,悍然發起對西疆鬼漠的進攻。
最根本的解決辦法,還是實力為王。
想到這裏,李江遙深吸了一口氣,轉頭吩咐道:“去請徐帥和各軍主將立刻來這裏集合,我要對杭州地區的軍事行動做出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