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房傳喜訊,升了。
修路總督乃是正四品,少詹事是從四品,本職是少詹事,兼職是總督。
由此可見,這生的還是個雙胞胎。
不過這修路總督聽起來總覺得不中聽,感覺不氣派。
於是謝恩之後,夏源就提出了這個問題,“陛下,您有沒有覺得這個修路總督沒有朝廷威儀?”
“有嗎?”
弘治皇帝想了想,發現確實不大中聽,“那便與漕運總督相應,叫個陸路總督吧。”
陸路總督?
露露總督。
這聽著好像還不如修路總督,像是個賣杏仁露的。
“就這樣罷,先拔擢你為少詹事,這陸路總督等正月十六的朝議之後,待這修路一事推行下去,如此才可設這陸路總督一職。”
說完,弘治皇帝又用目光掃視著周遭的一眾護衛,“爾等都退遠些。”
一眾護衛不明所以,但還是老老實實的往後退。
等到退出十多米開外,弘治皇帝才壓低聲音問起了另一件事,“你這些日子在詔獄做的如何,那些犯官可能成為這變法的人選?”
“臣也不敢說的太絕對,但若是讓他們去推行變法,當可做到一往無前。”
聽到這話,朱佑樘心裏不由寬慰,“如此便好,也不枉朕這個年過的糟心。”
看在剛升了官的份上,夏源無比動情道:“君憂臣辱,看著陛下糟心,臣心中萬分難受。”
聞言,朱佑樘先是一怔,旋即嘴唇蠕動幾下,沒說話。
這無聲又委婉的樣子讓夏源大為受傷,還能不能一起愉快的玩耍了?
“陛下,臣是真的心裏難受。”
“好了,不說這個。等上元節一過,正月十六的那次朝會,朕便開始廷議修路一事。”
“朝會上廷議?”
夏源一滯,這皇帝怕不是飄了?
大明朝如今的朝政國事都是皇帝和內閣三位輔臣,六部諸公先私下裏開個小會。
就算政見不合,那也是擱置爭議,接著再在私下裏商量,爭取達成一個雙方都滿意的局麵,最後在朝堂上走個過場。
如此便可很輕鬆的推行下去。
“陛下,您不先跟內閣六部的那些大臣通個氣?”
“不必,此事朕自有計較。”
弘治皇帝眼中閃爍著莫測的光芒,臉上似乎帶著鬥誌。
短短幾天眨眼而過,轉眼就到了正月十六這天,停擺了半個月的朝廷終於又恢複運轉,奉天門前,文武百官站成兩排。
天寒地凍,齁冷齁冷的,夏源揣手縮脖站在隊列之中,這是弘治十六年的第一次朝會。
風波已是在寂靜中醞釀。
很不幸的,夏源也被拉來參與這次的朝會。
天色未亮,站在髹金龍椅跟前的簫敬,上前兩步,扯著嗓子喊道:“今朝聽政,皇帝若曰:諸卿,可有本奏!”
此言一出,也便預示著朝會正式開始。
“陛下,臣有本奏。”
頭一個站出來的不是那些六七品禦史言官,而是右副都禦使。
隻見這位三品大員撩起袍服,不疾不徐的跪倒在地,“陛下,月餘之前,數百犯官曾大鬧太倉,毆打上官,後又咆哮宮禁,驚擾皇駕,致使陛下龍顏大怒,這是臣等之罪責也。
現下這些狂悖之徒關入詔獄已是月餘,都察院想問明陛下,何時對這些犯官進行提審?”
話音方落,又有兩位高官站了出來,乃是大理寺右少卿,以及刑部右侍郎,毫無疑問,都是在三法司的高官。
兩人也一並跪倒:“大理寺、刑部也想問明陛下,何時提審這些大逆不道之徒?”
事情過去一個多月,如今才爆發出來。弘治皇帝對此半點不意外,因為這些大臣都是在等,在等各省各州各縣的奏疏遞上來,借著這群情激憤之時,再開始聯合發難。
“朕已將這些人關入詔獄大牢,如何提審,又如何定罪。自有錦衣衛督辦,就不勞諸卿費心了。”
最開始說話的副都禦史叩首道:“臣鬥膽請問陛下,此案錦衣衛而今督辦的如何?”
朱佑樘的表情未變,隻是沉聲道:“怎麽,都察院如今連錦衣衛的事宜都要插手?”
“臣萬萬不敢。”彭肅清大聲回稟,伏在地上接著道:“陛下,非是臣等要置喙此事,而是這些犯官的罪狀非以往任何罪官可比,甚至《大明律》中也無任何條文對比。
此事傳至天下後,上至兩京一十三省的布政使、按察使、轉運使、督撫;下至各省、各州、各道、各縣。諸多知府,知州,知縣,無不義憤填膺!”
“朝廷如今已收到了這天下各級官員的奏疏,紛紛上奏叱責這數百犯官樁樁罪行:毆打上官,咆哮宮禁,喪心病狂,暗藏禍心,邀買直名。陛下,請恕臣直言,此事若不盡早督辦定罪,恐將難服天下悠悠之口。”
見時機成熟,眾多大佬也紛紛跪倒,叩首啟奏道:“臣等伏惟啟奏,願陛下盡早將這數百犯官督辦定罪,以此平息天下之憤。”
讓一個正三品的副都禦使披堅執銳,衝鋒陷陣,足見這些重臣對此事之重視。
或者說這些重臣無人可用,那些往常衝鋒陷陣的低級官員許多都被關進了詔獄大牢裏,而剩下的其餘人,大多都和這幫倒黴蛋有交情,畢竟這數百犯官涉及到了京師的所有衙門。
所以這些低級小官顧念曾經的同僚之情,不願站出來。
至於具體是不是這樣,又到底是哪個原因,誰知道呢。
夏源目前還猜不出來,但他偏向於前者。
上不謀臣,下或不治;下不謀上,其身難晉;臣不謀僚,敵者勿去。官無恒友,禍存斯虛,勢之所然,智者弗怠焉。
官場沒有友情,或者有,但是極少。
因此讓一個三品大員去衝鋒陷陣,大概率是為了向皇帝展現他們對此事的重視程度,以此來逼迫皇帝表態。
夏源的目光望向那奉天門下,天色尚黑,周邊點著一盞盞紅色的燈籠。
在這些光芒的映襯下,坐在龍椅之上的身影有些朦朧,影影綽綽的看不真切。
弘治皇帝遲遲未有所表態。
一、二、三、四
夏源在心裏默默數著數,等數到十,他倏然咧嘴嗤的笑出了聲。
“嗤”
(本章完)
修路總督乃是正四品,少詹事是從四品,本職是少詹事,兼職是總督。
由此可見,這生的還是個雙胞胎。
不過這修路總督聽起來總覺得不中聽,感覺不氣派。
於是謝恩之後,夏源就提出了這個問題,“陛下,您有沒有覺得這個修路總督沒有朝廷威儀?”
“有嗎?”
弘治皇帝想了想,發現確實不大中聽,“那便與漕運總督相應,叫個陸路總督吧。”
陸路總督?
露露總督。
這聽著好像還不如修路總督,像是個賣杏仁露的。
“就這樣罷,先拔擢你為少詹事,這陸路總督等正月十六的朝議之後,待這修路一事推行下去,如此才可設這陸路總督一職。”
說完,弘治皇帝又用目光掃視著周遭的一眾護衛,“爾等都退遠些。”
一眾護衛不明所以,但還是老老實實的往後退。
等到退出十多米開外,弘治皇帝才壓低聲音問起了另一件事,“你這些日子在詔獄做的如何,那些犯官可能成為這變法的人選?”
“臣也不敢說的太絕對,但若是讓他們去推行變法,當可做到一往無前。”
聽到這話,朱佑樘心裏不由寬慰,“如此便好,也不枉朕這個年過的糟心。”
看在剛升了官的份上,夏源無比動情道:“君憂臣辱,看著陛下糟心,臣心中萬分難受。”
聞言,朱佑樘先是一怔,旋即嘴唇蠕動幾下,沒說話。
這無聲又委婉的樣子讓夏源大為受傷,還能不能一起愉快的玩耍了?
“陛下,臣是真的心裏難受。”
“好了,不說這個。等上元節一過,正月十六的那次朝會,朕便開始廷議修路一事。”
“朝會上廷議?”
夏源一滯,這皇帝怕不是飄了?
大明朝如今的朝政國事都是皇帝和內閣三位輔臣,六部諸公先私下裏開個小會。
就算政見不合,那也是擱置爭議,接著再在私下裏商量,爭取達成一個雙方都滿意的局麵,最後在朝堂上走個過場。
如此便可很輕鬆的推行下去。
“陛下,您不先跟內閣六部的那些大臣通個氣?”
“不必,此事朕自有計較。”
弘治皇帝眼中閃爍著莫測的光芒,臉上似乎帶著鬥誌。
短短幾天眨眼而過,轉眼就到了正月十六這天,停擺了半個月的朝廷終於又恢複運轉,奉天門前,文武百官站成兩排。
天寒地凍,齁冷齁冷的,夏源揣手縮脖站在隊列之中,這是弘治十六年的第一次朝會。
風波已是在寂靜中醞釀。
很不幸的,夏源也被拉來參與這次的朝會。
天色未亮,站在髹金龍椅跟前的簫敬,上前兩步,扯著嗓子喊道:“今朝聽政,皇帝若曰:諸卿,可有本奏!”
此言一出,也便預示著朝會正式開始。
“陛下,臣有本奏。”
頭一個站出來的不是那些六七品禦史言官,而是右副都禦使。
隻見這位三品大員撩起袍服,不疾不徐的跪倒在地,“陛下,月餘之前,數百犯官曾大鬧太倉,毆打上官,後又咆哮宮禁,驚擾皇駕,致使陛下龍顏大怒,這是臣等之罪責也。
現下這些狂悖之徒關入詔獄已是月餘,都察院想問明陛下,何時對這些犯官進行提審?”
話音方落,又有兩位高官站了出來,乃是大理寺右少卿,以及刑部右侍郎,毫無疑問,都是在三法司的高官。
兩人也一並跪倒:“大理寺、刑部也想問明陛下,何時提審這些大逆不道之徒?”
事情過去一個多月,如今才爆發出來。弘治皇帝對此半點不意外,因為這些大臣都是在等,在等各省各州各縣的奏疏遞上來,借著這群情激憤之時,再開始聯合發難。
“朕已將這些人關入詔獄大牢,如何提審,又如何定罪。自有錦衣衛督辦,就不勞諸卿費心了。”
最開始說話的副都禦史叩首道:“臣鬥膽請問陛下,此案錦衣衛而今督辦的如何?”
朱佑樘的表情未變,隻是沉聲道:“怎麽,都察院如今連錦衣衛的事宜都要插手?”
“臣萬萬不敢。”彭肅清大聲回稟,伏在地上接著道:“陛下,非是臣等要置喙此事,而是這些犯官的罪狀非以往任何罪官可比,甚至《大明律》中也無任何條文對比。
此事傳至天下後,上至兩京一十三省的布政使、按察使、轉運使、督撫;下至各省、各州、各道、各縣。諸多知府,知州,知縣,無不義憤填膺!”
“朝廷如今已收到了這天下各級官員的奏疏,紛紛上奏叱責這數百犯官樁樁罪行:毆打上官,咆哮宮禁,喪心病狂,暗藏禍心,邀買直名。陛下,請恕臣直言,此事若不盡早督辦定罪,恐將難服天下悠悠之口。”
見時機成熟,眾多大佬也紛紛跪倒,叩首啟奏道:“臣等伏惟啟奏,願陛下盡早將這數百犯官督辦定罪,以此平息天下之憤。”
讓一個正三品的副都禦使披堅執銳,衝鋒陷陣,足見這些重臣對此事之重視。
或者說這些重臣無人可用,那些往常衝鋒陷陣的低級官員許多都被關進了詔獄大牢裏,而剩下的其餘人,大多都和這幫倒黴蛋有交情,畢竟這數百犯官涉及到了京師的所有衙門。
所以這些低級小官顧念曾經的同僚之情,不願站出來。
至於具體是不是這樣,又到底是哪個原因,誰知道呢。
夏源目前還猜不出來,但他偏向於前者。
上不謀臣,下或不治;下不謀上,其身難晉;臣不謀僚,敵者勿去。官無恒友,禍存斯虛,勢之所然,智者弗怠焉。
官場沒有友情,或者有,但是極少。
因此讓一個三品大員去衝鋒陷陣,大概率是為了向皇帝展現他們對此事的重視程度,以此來逼迫皇帝表態。
夏源的目光望向那奉天門下,天色尚黑,周邊點著一盞盞紅色的燈籠。
在這些光芒的映襯下,坐在龍椅之上的身影有些朦朧,影影綽綽的看不真切。
弘治皇帝遲遲未有所表態。
一、二、三、四
夏源在心裏默默數著數,等數到十,他倏然咧嘴嗤的笑出了聲。
“嗤”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