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興二十年,孟冬時節。
朱和幸學當知縣的課程還沒有結束,不過他已經學到了不少東西......至少大開了眼界!
首先他主持了一次鬧哄哄的科舉考試,同時也知道了一場公平的考試對許多而言,真的是非常珍貴的機會,足以讓他們拿命去搏——對於民間各種能折騰的人來說,如果不能像流寇那樣,用60萬府兵戶分鎮地方,把他們死死鎮壓,那就得多開一些上升通道,讓他們有個奔頭。
其次,在考試結束後,他又見識了馬萬春這個老牌縣令的能力和狠辣——一次考試加上一次推舉,就把石柱縣內最能折騰的幾十人都搜羅到手了。有了他們去組織動員,4000人的鄉勇沒費什麽勁兒就有了。
而這4000丁壯一旦到了馬萬春手中,大風堡上的3000流寇府兵戶就長久不了啦!大風堡上的3000人大多是老弱婦孺,丁壯不見得有300,要不然也不能讓馬萬春的1000西川兵鎮住局麵。現在又多了4000丁壯,還有朱和幸帶來的500近衛軍,大風堡之戰還有什麽懸念?
懸念隻是這些被馬萬春騙到手裏的丁壯會死多少?
不過無論死多少,馬萬春都不心疼......而且他的功勞都是大大的!
這家夥是狠人,更是個能吏!
而這樣的狠人能吏,如今的大明官場上還不知道有多少!要用好他們,管好他們,可不容易啊!
再次,朱和幸在石柱真正見識到了底層百姓的窮苦!
他現在正和丁玉英在南山鄉小李村視察分田工作——分田的事兒是主要由石柱縣的司戶校尉和下麵的各鄉鎮官長負責的,朱和幸和丁玉英就帶著幾百個殺氣騰騰的近衛軍四處走走,給下麵的小民壯壯膽,讓他們知道大明的精兵已經來了,大風堡上的流寇死定了,所以他們可以放心分田了......
至於下麵的官員在分田的過程中做手腳,占有農民土地的事兒,馬萬春倒是一點不操心——這些官員可不是原先的士大夫地主,他們本身沒有多大的勢力,是縣衙的“試辦科舉”給了他們出人頭地的機會。他們如果不知道珍惜,隨時撤職查辦都不用上報吏部,畢竟這些人都還在“試官”期限內呢!
所以在石柱鄉間晃悠了一二十天的朱和幸,倒是沒有發現什麽問題,但他的心情還是有點抑鬱。
因為他在石柱的鄉間見到了以往從沒見過的貧窮!
雖然他一向知道大明有不少窮鄉僻壤,即便在應天府內,也用不少吃飯都難的窮人。
但是他從沒有那麽近距離的接觸過真正的窮人——那些近衛軍士兵隻能算是苦出身,在成為了大明帝國最鋒利的寶劍之後,他們早就已經脫了貧,不是真正的窮人了。
而新軍的士兵雖然沒有近衛軍士兵那麽高的待遇,但也算不上真正的窮人——他們每年的淨收入(扣除夥食)大多在30兩白銀之上,相當於30石白米,而且都是可以用了供養家人或積攢下來的收入。
至於更窮一些的人,在進入四川之前,大概就是在虎牙鎮上見過——他在路過虎牙鎮的時候曾經短暫上岸,去丁玉英的老家轉悠了一圈,走馬觀花,也沒細看。
不過虎牙鎮的窮人怎麽看,都要比石柱縣鄉下的窮人要富多了。至少他們看上去都不是麵黃肌瘦的,而且也沒有在虎牙山的山坡上不惜工本的開出大片的梯田。
然而在石柱鄉間,朱和幸看到的是遍地的赤貧,真正的一無所有,家徒四壁。在東南和中原地方被人嫌棄的坡地、梯田,在這裏的人看來都成了寶貝,人均隻能分到三畝多不到四畝這樣的梯田坡地,還一個個樂得更什麽似的......
“玉英,你家是大農,你比我知道農事,你說一說,就這樣的梯田有個三四畝的,能養活一個五尺男兒嗎?”
攙扶著已經有了三四個月身子的丁玉英走在山間小道上的朱和幸,忽然問起了農事兒。
在石柱縣城獨自呆了一些日子的丁玉英(她不方便走得太遠,所以朱和幸去比較偏遠的鄉間視察的時候就沒帶上她),聽朱和幸問起這個問題,先是一愣,然後搖搖頭道:“夫君,這可不大好說......奴家裏雖是大農,卻沒有一畝梯田和坡田。”
朱和幸問:“這是為何?”
丁玉英說:“梯田在東南不太多,也不值錢,我家這樣的大農一般不要梯田,因為梯田很容易種虧。”
跟在朱和幸、丁玉英二人身後的李進學一起抵達南山鄉,現在是石柱縣的司戶縣尉,是管農事和戶口的官,分田的事兒也歸他管。他當然也懂得農事,但是卻不知道什麽叫“種虧”。
聽見丁玉英的話,他就忍不住插了話,道:“種虧?種地還有種虧的說法?朱夫人說的是歉收吧?”
丁玉英回頭看了李進學一眼,“做什麽買賣能穩賺不賠啊?種地又怎麽可能例外?
梯田都是一小塊一小塊的,根本沒有辦法用少量人力配合耕牛廣種,隻能投入大量的人力精耕。而且梯田很難存住雨水和肥力,不能抗旱,而且還需要耗費很大的人力去積肥......在山坡上開辟梯田要花很多錢,雇農精耕又要花錢,購買糞肥也要花錢。投入那麽多本錢下去,又能收獲多少?投入多,產出少,怎麽會不虧本?而且梯田容易受旱災,一旦天旱少雨,很容易顆粒無收,那可就虧得血本無歸了!”
“種地是養人的事情,怎麽能計較盈虧呢?”李進學完全不能理解丁玉英的話,“難道因為種地不賺錢就不種了?不種地,那麽多人吃什麽呢?”
丁玉英搖搖頭,“雖然做買賣也有先賠後賺的,但是終究是為了賺錢,要是一直賠本,怎麽做得下去?種地也是一樣啊,農民如果一直賠本,手頭的本錢就會越來越薄,沒有了本錢,你怎麽種地?”
“種地能要多少本錢?有種子,有幾樣農具,有塊土地,再有把子力氣不就行了?”
“這就是本錢啊!”丁玉英道,“種子、農具、土地不是錢?力氣也可以賣錢,堂堂五尺的壯漢去當雇農,包吃包住後也能有個五六兩可以拿。如果去城裏做工,賺得就更多了,當然開支也大。另外還可以出洋謀生,風險是大,但是發財的機會也多。”
“進城?出洋?”李進學愣了又愣,“難道大明不禁農人離土遷徙?”
“早就不禁了,”丁玉英道,“而且也禁止不住啊!在鄉能安居樂業的,自然不會外遷,活不下去的,或是想外出求富貴的,強使之在鄉又有何益?”
李進學連連搖頭,“自古農耕之人都是安土重遷的,如果能在家鄉有幾畝薄田守著,誰願意背井離鄉去往它處?流寇偽朝這幾年也想使人去緬甸,說是去了就白給土地,還能得水田。可是又有多少人肯去那等瘴痢之地?”
丁玉英搖搖頭:“強使人外遷和強使人在鄉都是不行的,是去是留還得由著自己啊!”
“都由著自己?那朝廷就不管了?”李進學實在不大理解丁玉英的腦回路了。
“朝廷還管這個?”丁玉英同樣不能理解李進學的思路——他們倆都有代溝了!不,不僅是他們倆,是大順朝治下的百姓和大明朝治下的百姓有了代溝!
朱和幸學當知縣的課程還沒有結束,不過他已經學到了不少東西......至少大開了眼界!
首先他主持了一次鬧哄哄的科舉考試,同時也知道了一場公平的考試對許多而言,真的是非常珍貴的機會,足以讓他們拿命去搏——對於民間各種能折騰的人來說,如果不能像流寇那樣,用60萬府兵戶分鎮地方,把他們死死鎮壓,那就得多開一些上升通道,讓他們有個奔頭。
其次,在考試結束後,他又見識了馬萬春這個老牌縣令的能力和狠辣——一次考試加上一次推舉,就把石柱縣內最能折騰的幾十人都搜羅到手了。有了他們去組織動員,4000人的鄉勇沒費什麽勁兒就有了。
而這4000丁壯一旦到了馬萬春手中,大風堡上的3000流寇府兵戶就長久不了啦!大風堡上的3000人大多是老弱婦孺,丁壯不見得有300,要不然也不能讓馬萬春的1000西川兵鎮住局麵。現在又多了4000丁壯,還有朱和幸帶來的500近衛軍,大風堡之戰還有什麽懸念?
懸念隻是這些被馬萬春騙到手裏的丁壯會死多少?
不過無論死多少,馬萬春都不心疼......而且他的功勞都是大大的!
這家夥是狠人,更是個能吏!
而這樣的狠人能吏,如今的大明官場上還不知道有多少!要用好他們,管好他們,可不容易啊!
再次,朱和幸在石柱真正見識到了底層百姓的窮苦!
他現在正和丁玉英在南山鄉小李村視察分田工作——分田的事兒是主要由石柱縣的司戶校尉和下麵的各鄉鎮官長負責的,朱和幸和丁玉英就帶著幾百個殺氣騰騰的近衛軍四處走走,給下麵的小民壯壯膽,讓他們知道大明的精兵已經來了,大風堡上的流寇死定了,所以他們可以放心分田了......
至於下麵的官員在分田的過程中做手腳,占有農民土地的事兒,馬萬春倒是一點不操心——這些官員可不是原先的士大夫地主,他們本身沒有多大的勢力,是縣衙的“試辦科舉”給了他們出人頭地的機會。他們如果不知道珍惜,隨時撤職查辦都不用上報吏部,畢竟這些人都還在“試官”期限內呢!
所以在石柱鄉間晃悠了一二十天的朱和幸,倒是沒有發現什麽問題,但他的心情還是有點抑鬱。
因為他在石柱的鄉間見到了以往從沒見過的貧窮!
雖然他一向知道大明有不少窮鄉僻壤,即便在應天府內,也用不少吃飯都難的窮人。
但是他從沒有那麽近距離的接觸過真正的窮人——那些近衛軍士兵隻能算是苦出身,在成為了大明帝國最鋒利的寶劍之後,他們早就已經脫了貧,不是真正的窮人了。
而新軍的士兵雖然沒有近衛軍士兵那麽高的待遇,但也算不上真正的窮人——他們每年的淨收入(扣除夥食)大多在30兩白銀之上,相當於30石白米,而且都是可以用了供養家人或積攢下來的收入。
至於更窮一些的人,在進入四川之前,大概就是在虎牙鎮上見過——他在路過虎牙鎮的時候曾經短暫上岸,去丁玉英的老家轉悠了一圈,走馬觀花,也沒細看。
不過虎牙鎮的窮人怎麽看,都要比石柱縣鄉下的窮人要富多了。至少他們看上去都不是麵黃肌瘦的,而且也沒有在虎牙山的山坡上不惜工本的開出大片的梯田。
然而在石柱鄉間,朱和幸看到的是遍地的赤貧,真正的一無所有,家徒四壁。在東南和中原地方被人嫌棄的坡地、梯田,在這裏的人看來都成了寶貝,人均隻能分到三畝多不到四畝這樣的梯田坡地,還一個個樂得更什麽似的......
“玉英,你家是大農,你比我知道農事,你說一說,就這樣的梯田有個三四畝的,能養活一個五尺男兒嗎?”
攙扶著已經有了三四個月身子的丁玉英走在山間小道上的朱和幸,忽然問起了農事兒。
在石柱縣城獨自呆了一些日子的丁玉英(她不方便走得太遠,所以朱和幸去比較偏遠的鄉間視察的時候就沒帶上她),聽朱和幸問起這個問題,先是一愣,然後搖搖頭道:“夫君,這可不大好說......奴家裏雖是大農,卻沒有一畝梯田和坡田。”
朱和幸問:“這是為何?”
丁玉英說:“梯田在東南不太多,也不值錢,我家這樣的大農一般不要梯田,因為梯田很容易種虧。”
跟在朱和幸、丁玉英二人身後的李進學一起抵達南山鄉,現在是石柱縣的司戶縣尉,是管農事和戶口的官,分田的事兒也歸他管。他當然也懂得農事,但是卻不知道什麽叫“種虧”。
聽見丁玉英的話,他就忍不住插了話,道:“種虧?種地還有種虧的說法?朱夫人說的是歉收吧?”
丁玉英回頭看了李進學一眼,“做什麽買賣能穩賺不賠啊?種地又怎麽可能例外?
梯田都是一小塊一小塊的,根本沒有辦法用少量人力配合耕牛廣種,隻能投入大量的人力精耕。而且梯田很難存住雨水和肥力,不能抗旱,而且還需要耗費很大的人力去積肥......在山坡上開辟梯田要花很多錢,雇農精耕又要花錢,購買糞肥也要花錢。投入那麽多本錢下去,又能收獲多少?投入多,產出少,怎麽會不虧本?而且梯田容易受旱災,一旦天旱少雨,很容易顆粒無收,那可就虧得血本無歸了!”
“種地是養人的事情,怎麽能計較盈虧呢?”李進學完全不能理解丁玉英的話,“難道因為種地不賺錢就不種了?不種地,那麽多人吃什麽呢?”
丁玉英搖搖頭,“雖然做買賣也有先賠後賺的,但是終究是為了賺錢,要是一直賠本,怎麽做得下去?種地也是一樣啊,農民如果一直賠本,手頭的本錢就會越來越薄,沒有了本錢,你怎麽種地?”
“種地能要多少本錢?有種子,有幾樣農具,有塊土地,再有把子力氣不就行了?”
“這就是本錢啊!”丁玉英道,“種子、農具、土地不是錢?力氣也可以賣錢,堂堂五尺的壯漢去當雇農,包吃包住後也能有個五六兩可以拿。如果去城裏做工,賺得就更多了,當然開支也大。另外還可以出洋謀生,風險是大,但是發財的機會也多。”
“進城?出洋?”李進學愣了又愣,“難道大明不禁農人離土遷徙?”
“早就不禁了,”丁玉英道,“而且也禁止不住啊!在鄉能安居樂業的,自然不會外遷,活不下去的,或是想外出求富貴的,強使之在鄉又有何益?”
李進學連連搖頭,“自古農耕之人都是安土重遷的,如果能在家鄉有幾畝薄田守著,誰願意背井離鄉去往它處?流寇偽朝這幾年也想使人去緬甸,說是去了就白給土地,還能得水田。可是又有多少人肯去那等瘴痢之地?”
丁玉英搖搖頭:“強使人外遷和強使人在鄉都是不行的,是去是留還得由著自己啊!”
“都由著自己?那朝廷就不管了?”李進學實在不大理解丁玉英的腦回路了。
“朝廷還管這個?”丁玉英同樣不能理解李進學的思路——他們倆都有代溝了!不,不僅是他們倆,是大順朝治下的百姓和大明朝治下的百姓有了代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