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輛驢車停在張家側門,二十來歲的青年去投名刺。
門子頗為警惕,因為拜訪首相的人太多了,張根早就下達死命令,不準接待亂七八糟的客人。
“原來是範家八郎君!”
門子看清名刺,態度立即熱情:“快快進來喝茶。”
這位範家八郎名叫範浚,他爺爺範鍔去世時,是特進光祿大夫、上柱國、長社郡公。
他爹範筠如今還活著,在舊宋覆滅之時,已經是金紫光祿大夫、上柱國、少保、資政殿大學士、長社郡開國男。(曆史上被趙構進封榮國公,開府儀同三司。)
他還有九個親兄弟,其中七個已考上進士。
他的三哥範渭,迎娶了張根第五女,也即太子妃張錦屏的五姐。
他的五哥範浩,迎娶吳點第四女,而吳點是李綱的老師,李綱又是張根的女婿。
這些,隻是聯姻關係的冰山一角。
範浚在客廳等待片刻,張根的幼子張焄,快步趕來接待:“賢弟何時進京的,怎不提前知會一聲?”
“今日進京,”範浚起身作揖,“拜見兄長。”
二人敘舊幾句,張焄問道:“以賢弟之才學,若是科舉必定高中,恐怕還能躋身一甲。為何不參加新朝科舉呢?”
範浚說道:“我沒有考過舉人,按製不可參加禮部試。”
張焄說道:“今年浙江那邊管得寬鬆,好些沒考舉人的,也來東京中了進士。”
範浚說道:“君子慎獨。上可欺天,下可欺地,唯獨無法欺心。”
“賢弟果然是真君子。”張焄感慨道。
範家十兄弟,範浚最具才名,偏偏不願參加科舉。
範浚說道:“愚弟此次進京,卻是來求學的。聽聞東京有全套《道用策》,還有諸多大儒編修經典。”
“這些書籍,家中全都有,賢弟且去書房。”張焄笑道。
二人結伴前往書房,範浚拿到《道用策》,立即打開書卷閱讀起來。
張焄知道此君是什麽性子,搖頭苦笑默默離開。
曆史上的範浚,開浙東學派之先聲。朱熹兩次拜訪求教而不得,隻能謄抄其著作回家自學,並引用書中思想寫入《孟子集注》。
就在範浚認真看書時,張根終於下班回來。
“父親,範家八郎來了,正在書房裏看書。”張焄說道。
張根點頭說:“他自小是個書蟲,便由他去吧,吃飯之前莫要打擾。”
張焄問道:“聽說閣臣增至七人?”
“唉!”
張根一聲歎息:“閣臣有幾人無所謂,但那個投票製度,卻是限製了首相的封駁之權。官家這次惱怒了。”
張焄好奇道:“還在四川之時,局勢那般困難,官家與父親都能君臣相得。為何進京創立了新朝,反而還……”
張根說道:“官家和太子,行事都過於激進。便拿確立大明德運來說,有百利而無一害,不知官家為何非要將其廢除。”
張根確實想不明白,他積極推動確立德運,目的是為了鞏固朱家江山啊。
現在卻因此惹怒皇帝,搞得裏外不是人。
“會不會……”張焄猜測道,“會不會是官家猜忌我張家了?否則範伯父德高望重,怎到現在連個侍郎都不是?”
“不要亂講!”張根訓斥道。
這裏的範伯父,就是範浚的父親範筠,舊宋的資政殿大學士。
朱國祥登基之後,身為首相張根的兒女親家,範筠居然隻是被任命為知府。直至李寶攻占福建,範筠才被任命為福建右布政使。
右布政,二把手。
以範筠現在的年齡,幾乎沒有做尚書的可能,就更別談入閣為宰輔了。
這個任命,似乎非常合理,又似乎在防備張根。
張根因此非常警惕,故意壓製兒子。
長子張燾是探花郎出身,本來被朱銘任命為知府,張根卻以資曆不足為由,硬生生讓兒子先去做知縣。
次子連縣令都沒撈著,目前正在地方上收酒稅。
三子、四子、五子,更是沒有官身,也暫時不參加科舉。
兒子可以故意打壓,但張根不好打壓自己的姻親啊。
他的嶽父黃覆,以前做過宰相。
黃覆本來不願摻和黨爭,但做地方官時,認為剛剛實行新法,不應該朝令夕改,於是支持王安石在當地的變法。後來又發現新法當中的問題,上疏請求糾正市易法,結果遭到變法派打壓。
一來一回,把新舊兩黨全得罪了。
舊黨上台,因為黃覆跟新黨中人私交很好,於是再度遭到打壓。
黃覆在徽宗朝初期獲得重用,但很快就病死了,其子孫受到王黼排擠。論才論德,都該重用,張根沒理由壓著自己的小舅子們。
還有那些女婿,以及親家的兒子們。
隻範筠的十個兒子,就已經出了七個進士,接下來還可能繼續考中一兩個。
嶽父的家人親戚,就有一堆當官的。
兒女親家又是一堆當官。
這些人,又有自己的門生故吏、親朋好友。
再加上張根提拔的官員,不知不覺之間,張根在朝堂和地方,已經構建出一個巨大的文官派係。
雖然隻是隱形的,甚至都不一定聽張根的話,但已足夠讓皇帝和太子忌憚。
蔡京、王黼這些權臣殷鑒不遠,如今朱國祥又調整內閣,張根心裏難免感到擔憂。
畢竟,他要麵對的是兩個開國之君!
……
從南邊來了一條船,船上全是招安的福建農民軍領袖。
除了範積中、範汝為叔侄,還有劉時舉、廖公昭、餘勝、張萬全、張毅、葉鐵等人。
去年冬天,半個福建都炸了!
福建多山,百姓窮困。
本來農民就遭寺廟、士紳剝削,宋徽宗又在那裏橫征暴斂,把許多自耕農和小地主都逼得破產。
李寶殺去,迅速引爆火藥桶。
就連駐紮在閩北的浙江兵,都被農民起義軍殺敗。
而且福建的起義軍,比浙江起義軍更“凶殘”。他們不但殺官造反,還不約而同的對士紳、寺廟開刀,說白了就是殺地主分田產。
李寶提兵北上,由於戰鬥力太強,僅收複一座縣城,範氏叔侄就跑去山裏打遊擊。
這樣的義軍,林林總總二十餘萬,大大小小有十多股。
全靠武力清剿太麻煩,隻能進行招安,實在不聽話的隻能打。
“範兄弟,我總感覺不踏實啊。”葉鐵望著東京城牆。
範汝為說:“來都來了,還能把咱們全殺了不成?”
廖公昭說:“若是要殺,在福建就沒命了,不會把咱們招來京城。”
劉時舉道:“留在福建反而更危險,你我殺了多少士紳?那些餘孽肯定要報複。”
“也對。”範汝為點頭道。
範積中心裏頗有些期待,作為福建最大的反賊頭子,他其實最開始隻想安穩度日。
可惜他家的地賣光了,隻能轉行販私鹽。
宋徽宗在杭州重新登基,加緊了對東南的盤剝,同時還在整頓各種弊病。比如打擊私鹽,就抓得很嚴,走私生意越來越難做。
侄子範汝為多次慫恿造反,範積中一直舉棋不定。
於是,範汝為指使手下謀殺官差,把範積中給逼得不得不反。
即便到了這種時候,範積中依舊想著被詔安,因此嚴格約束起義軍的行為。但隨著義軍數量變多,情況很快失去控製,將士們見到士紳就殺,看到那些廟宇就拆。
範積中、範汝為叔侄倆,不敢違背義軍的集體意誌,幹脆順勢而為喊出均田口號。
他們心裏非常害怕,李寶剿撫並用,前後花了半年時間,才把他們給徹底招安。
範積中以前是小地主,他沒有太大追求,能做一縣主簿就已滿足。
葉鐵卻躊鑄滿誌,他是福建農民軍第一猛將,同樣是破產小地主兼私鹽販子。他想做將軍,憑一身武藝盡展抱負!
這些人被帶到東京城北,集體安置在軍營旁邊。
得知他們抵京,福建籍的在京官員,以及正在觀政的福建進士,紛紛上疏請求嚴懲凶手。
他們殺的士紳太多了,即便已經被詔安,也不能輕易饒恕,更不能隨隨便便給官做。
麵對群情洶湧,張根突然上疏一封。
朱國祥仔細把張根的奏疏讀完,玩味笑道:“我這個親家,居然也玩自汙那套。”
張根的奏疏寫得很正大光明,新朝初立,四麵皆敵,不可擅殺招安之賊,也不可言而無信損傷朝廷信譽。這些反賊頭子,既然接受招安,就該予以妥善安排。
這封奏疏,把福建籍官員和進士得罪一大半!
就連江西、浙江官員,都隱隱對張根不滿。
特別是閩北官員,族人多被殺害,連帶著把張根也恨上了。
一身疲憊回到家中,張焄急躁道:“父親為何給那些賊寇說情?”
張根瞪了兒子一眼:“既然已經招安,哪能出爾反爾?治國之道,持正而已。你可以回老家備考了,三年之後若考不上進士,看我到時候怎麽收拾你!”
張焄問道:“父親不是不讓孩兒科舉嗎?怎又突然能考了?”
“此一時,彼一時,伱今後就會知道。”張根懶得解釋那麽許多。
(本章完)
門子頗為警惕,因為拜訪首相的人太多了,張根早就下達死命令,不準接待亂七八糟的客人。
“原來是範家八郎君!”
門子看清名刺,態度立即熱情:“快快進來喝茶。”
這位範家八郎名叫範浚,他爺爺範鍔去世時,是特進光祿大夫、上柱國、長社郡公。
他爹範筠如今還活著,在舊宋覆滅之時,已經是金紫光祿大夫、上柱國、少保、資政殿大學士、長社郡開國男。(曆史上被趙構進封榮國公,開府儀同三司。)
他還有九個親兄弟,其中七個已考上進士。
他的三哥範渭,迎娶了張根第五女,也即太子妃張錦屏的五姐。
他的五哥範浩,迎娶吳點第四女,而吳點是李綱的老師,李綱又是張根的女婿。
這些,隻是聯姻關係的冰山一角。
範浚在客廳等待片刻,張根的幼子張焄,快步趕來接待:“賢弟何時進京的,怎不提前知會一聲?”
“今日進京,”範浚起身作揖,“拜見兄長。”
二人敘舊幾句,張焄問道:“以賢弟之才學,若是科舉必定高中,恐怕還能躋身一甲。為何不參加新朝科舉呢?”
範浚說道:“我沒有考過舉人,按製不可參加禮部試。”
張焄說道:“今年浙江那邊管得寬鬆,好些沒考舉人的,也來東京中了進士。”
範浚說道:“君子慎獨。上可欺天,下可欺地,唯獨無法欺心。”
“賢弟果然是真君子。”張焄感慨道。
範家十兄弟,範浚最具才名,偏偏不願參加科舉。
範浚說道:“愚弟此次進京,卻是來求學的。聽聞東京有全套《道用策》,還有諸多大儒編修經典。”
“這些書籍,家中全都有,賢弟且去書房。”張焄笑道。
二人結伴前往書房,範浚拿到《道用策》,立即打開書卷閱讀起來。
張焄知道此君是什麽性子,搖頭苦笑默默離開。
曆史上的範浚,開浙東學派之先聲。朱熹兩次拜訪求教而不得,隻能謄抄其著作回家自學,並引用書中思想寫入《孟子集注》。
就在範浚認真看書時,張根終於下班回來。
“父親,範家八郎來了,正在書房裏看書。”張焄說道。
張根點頭說:“他自小是個書蟲,便由他去吧,吃飯之前莫要打擾。”
張焄問道:“聽說閣臣增至七人?”
“唉!”
張根一聲歎息:“閣臣有幾人無所謂,但那個投票製度,卻是限製了首相的封駁之權。官家這次惱怒了。”
張焄好奇道:“還在四川之時,局勢那般困難,官家與父親都能君臣相得。為何進京創立了新朝,反而還……”
張根說道:“官家和太子,行事都過於激進。便拿確立大明德運來說,有百利而無一害,不知官家為何非要將其廢除。”
張根確實想不明白,他積極推動確立德運,目的是為了鞏固朱家江山啊。
現在卻因此惹怒皇帝,搞得裏外不是人。
“會不會……”張焄猜測道,“會不會是官家猜忌我張家了?否則範伯父德高望重,怎到現在連個侍郎都不是?”
“不要亂講!”張根訓斥道。
這裏的範伯父,就是範浚的父親範筠,舊宋的資政殿大學士。
朱國祥登基之後,身為首相張根的兒女親家,範筠居然隻是被任命為知府。直至李寶攻占福建,範筠才被任命為福建右布政使。
右布政,二把手。
以範筠現在的年齡,幾乎沒有做尚書的可能,就更別談入閣為宰輔了。
這個任命,似乎非常合理,又似乎在防備張根。
張根因此非常警惕,故意壓製兒子。
長子張燾是探花郎出身,本來被朱銘任命為知府,張根卻以資曆不足為由,硬生生讓兒子先去做知縣。
次子連縣令都沒撈著,目前正在地方上收酒稅。
三子、四子、五子,更是沒有官身,也暫時不參加科舉。
兒子可以故意打壓,但張根不好打壓自己的姻親啊。
他的嶽父黃覆,以前做過宰相。
黃覆本來不願摻和黨爭,但做地方官時,認為剛剛實行新法,不應該朝令夕改,於是支持王安石在當地的變法。後來又發現新法當中的問題,上疏請求糾正市易法,結果遭到變法派打壓。
一來一回,把新舊兩黨全得罪了。
舊黨上台,因為黃覆跟新黨中人私交很好,於是再度遭到打壓。
黃覆在徽宗朝初期獲得重用,但很快就病死了,其子孫受到王黼排擠。論才論德,都該重用,張根沒理由壓著自己的小舅子們。
還有那些女婿,以及親家的兒子們。
隻範筠的十個兒子,就已經出了七個進士,接下來還可能繼續考中一兩個。
嶽父的家人親戚,就有一堆當官的。
兒女親家又是一堆當官。
這些人,又有自己的門生故吏、親朋好友。
再加上張根提拔的官員,不知不覺之間,張根在朝堂和地方,已經構建出一個巨大的文官派係。
雖然隻是隱形的,甚至都不一定聽張根的話,但已足夠讓皇帝和太子忌憚。
蔡京、王黼這些權臣殷鑒不遠,如今朱國祥又調整內閣,張根心裏難免感到擔憂。
畢竟,他要麵對的是兩個開國之君!
……
從南邊來了一條船,船上全是招安的福建農民軍領袖。
除了範積中、範汝為叔侄,還有劉時舉、廖公昭、餘勝、張萬全、張毅、葉鐵等人。
去年冬天,半個福建都炸了!
福建多山,百姓窮困。
本來農民就遭寺廟、士紳剝削,宋徽宗又在那裏橫征暴斂,把許多自耕農和小地主都逼得破產。
李寶殺去,迅速引爆火藥桶。
就連駐紮在閩北的浙江兵,都被農民起義軍殺敗。
而且福建的起義軍,比浙江起義軍更“凶殘”。他們不但殺官造反,還不約而同的對士紳、寺廟開刀,說白了就是殺地主分田產。
李寶提兵北上,由於戰鬥力太強,僅收複一座縣城,範氏叔侄就跑去山裏打遊擊。
這樣的義軍,林林總總二十餘萬,大大小小有十多股。
全靠武力清剿太麻煩,隻能進行招安,實在不聽話的隻能打。
“範兄弟,我總感覺不踏實啊。”葉鐵望著東京城牆。
範汝為說:“來都來了,還能把咱們全殺了不成?”
廖公昭說:“若是要殺,在福建就沒命了,不會把咱們招來京城。”
劉時舉道:“留在福建反而更危險,你我殺了多少士紳?那些餘孽肯定要報複。”
“也對。”範汝為點頭道。
範積中心裏頗有些期待,作為福建最大的反賊頭子,他其實最開始隻想安穩度日。
可惜他家的地賣光了,隻能轉行販私鹽。
宋徽宗在杭州重新登基,加緊了對東南的盤剝,同時還在整頓各種弊病。比如打擊私鹽,就抓得很嚴,走私生意越來越難做。
侄子範汝為多次慫恿造反,範積中一直舉棋不定。
於是,範汝為指使手下謀殺官差,把範積中給逼得不得不反。
即便到了這種時候,範積中依舊想著被詔安,因此嚴格約束起義軍的行為。但隨著義軍數量變多,情況很快失去控製,將士們見到士紳就殺,看到那些廟宇就拆。
範積中、範汝為叔侄倆,不敢違背義軍的集體意誌,幹脆順勢而為喊出均田口號。
他們心裏非常害怕,李寶剿撫並用,前後花了半年時間,才把他們給徹底招安。
範積中以前是小地主,他沒有太大追求,能做一縣主簿就已滿足。
葉鐵卻躊鑄滿誌,他是福建農民軍第一猛將,同樣是破產小地主兼私鹽販子。他想做將軍,憑一身武藝盡展抱負!
這些人被帶到東京城北,集體安置在軍營旁邊。
得知他們抵京,福建籍的在京官員,以及正在觀政的福建進士,紛紛上疏請求嚴懲凶手。
他們殺的士紳太多了,即便已經被詔安,也不能輕易饒恕,更不能隨隨便便給官做。
麵對群情洶湧,張根突然上疏一封。
朱國祥仔細把張根的奏疏讀完,玩味笑道:“我這個親家,居然也玩自汙那套。”
張根的奏疏寫得很正大光明,新朝初立,四麵皆敵,不可擅殺招安之賊,也不可言而無信損傷朝廷信譽。這些反賊頭子,既然接受招安,就該予以妥善安排。
這封奏疏,把福建籍官員和進士得罪一大半!
就連江西、浙江官員,都隱隱對張根不滿。
特別是閩北官員,族人多被殺害,連帶著把張根也恨上了。
一身疲憊回到家中,張焄急躁道:“父親為何給那些賊寇說情?”
張根瞪了兒子一眼:“既然已經招安,哪能出爾反爾?治國之道,持正而已。你可以回老家備考了,三年之後若考不上進士,看我到時候怎麽收拾你!”
張焄問道:“父親不是不讓孩兒科舉嗎?怎又突然能考了?”
“此一時,彼一時,伱今後就會知道。”張根懶得解釋那麽許多。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