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末。
被特許先回家鄉探親的白崇彥,終於再次來到開封。
他的心情並不怎麽美好,因為父親病重在床,隨時有可能一命嗚呼。
得知兒子升為河南布政使,老白員外讓兒子趕緊進京,然後風風光光去上任。又稱自己還能再堅持活幾年,絕不會讓兒子短期內回家丁憂。
對了,老白員外現在有官身。
因為兩個兒子都是太子心腹,他被封為承事郎(正九品京官)。雖然屬於虛職,而且不領工資,但足以讓老白員外臉上有光。
就連他的亡母和老妻,也都獲賜誥命。
白崇彥來到京城,直接住進二哥家中。
兄弟見麵,極為感慨。
白崇彥說起父親的病情,白崇武也感到憂慮,又哀歎自己無法回家探望。
家事聊完,又談公事。
白崇武道:“此番一別,不知何時才能再見,我要被派去日本做事了。”
“日本?”白崇彥吃了一驚“兄長乃是太子心腹,怎麽去那海外番邦?”
白崇武歎息道:“這是重用啊,正三品的差事。”
這話讓白崇彥更加驚訝,因為改革之後的大明官製,正三品是六部侍郎級別的。
怎會突然在海外設立正三品官職?
白崇武拿來紙筆,隨便勾勒了幾下,又畫出三個小圓圈,說道:“這裏是石見國,這裏是對馬島,這裏是佐渡島。三處地點,皆有金銀,而且數量極大。隻派武人駐紮,朝廷放心不下,必須文武製衡方可。”
“朝廷打算在石見國城,設立石見總督府。在對馬島和佐渡島設立總督府的分衙。總督為正三品,副督為正四品,且副督必須由督察院官員擔任。”
“接下來幾十年,朝廷會鼓勵海外移民,以淘采金銀為餌,誘招大明百姓前往。等對馬、佐渡二島,漢人變得多起來,還會設縣開衙派遣流官治理。”
“三地獲取之金銀,一成收歸皇室,九成歸戶部。戶部也不能獨吞,須拿出來交給各部院分潤。”
“總督和駐軍大將,可以申請截留金銀,用來擴建港口、開采礦山、招攬移民。”
“軍隊方麵,朝廷會在石見國城設立鎮東將軍府。曆任駐軍大將,皆授從三品鎮東將軍職。”
“總督和鎮東將軍,五年一任。若無重大意外,不可連任。”
白崇彥已經從驚訝變成震驚,忙問道:“那裏究竟有多少金銀?能讓朝廷如此重視!”
白崇武說:“等一切鋪開,據太子殿下所言,估計每年能獲得上百萬兩銀子。甚至是更多!”
白崇彥目瞪口呆:“日本蕞爾小國,怎有如此多金銀埋藏?”
“對了,石見總督,還兼理對日邦交。”白崇武補充道。
白崇彥提醒道:“滿地金銀,兄長須警惕,莫要被黃白之物迷了心智。”
白崇武苦笑:“副督必然來自督察院,戶部還不定期派人查賬,俺就算想貪也得有那個膽子啊。”
大貪必然被懲處,但小貪肯定沒問題,查賬的官員根本別想查出來。
這是個油水豐厚的職務!
接下來幾天,白崇彥拜訪京中好友,了解到更多關於朝廷的信息。
他對自己的新差事,著實有些忐忑。
……
息兵一年,各省都有了盈餘。
文廟改造之事,最近在全國範圍推開,之前朝廷隻是建議而已。
文廟和孔廟從此必須分離。
新版文廟供奉的先賢,差點讓群臣吵出狗腦子。
法家之人,皆被排除在外。
韓非子列出的“五蠹八奸”,儒士被排在第一位,隻要還是儒家治國,這位老兄就永遠別想翻身。
至於商鞅,不用群臣反對,朱銘就無法接受,因為《商君書》太過反人類了!
推崇商鞅的,大概隻有三種人:一種把自己代入君王;一種是腦子有毛病;還有一種是不清楚商鞅的主張。
墨子卻是被選入文廟,由朱銘強行決定。
老子則沒啥爭議,文官們並不反感。
荀子也保住了席位,沒有被踢出文廟。
漢代大臣,進文廟的一大堆。
司馬遷、司馬相如、揚雄、蘇武、張騫、張衡、蔡倫……
朱銘評選曆代先賢,以立功、立德、立言為標準。
像司馬相如就是立言,搞文學創作也算立言嘛,而且這位還安撫平定西南夷,對中國收服開發西南地區有功。立言為主,立功兼之。
屈原則是德言兼備。
張騫那就是妥妥的立功了,而且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經張騫之手,引入中國的作物有:葡萄、苜蓿、核桃、石榴、芝麻、黃瓜、蠶豆、大蒜……誰要是敢反對,朱銘可以理直氣壯的懟回去:你丫吃不吃大蒜?
群臣對於蔡倫的爭論,一點不亞於墨子。
文官們不願祭拜太監是一方麵,還有就是蔡倫此人的品性低劣。
蔡倫先是卷入儲位之爭,栽贓嫁禍誣陷宋貴人,逼得這位太子的生母服毒自殺,太子本人也被廢為清河王。
接著又陷害梁貴人,奪走梁貴人的兒子,把這個未來皇帝轉給竇氏撫養。
蔡倫一直都奉竇氏為主,後來卻又把竇氏給賣了,幫助想要親政的小皇帝幹翻竇家。
文廟裏的先賢,神主下方都有記載其成就。
朱銘強行把蔡倫送進文廟,為了安撫群臣情緒,特地讓人加一句評價:“公之為人固不足取,然改良造紙,其利在千秋也。”
現在地方財政寬裕朝廷下令各府縣必須改建新文廟。
但因為富有爭議的先賢太多,一些地方官陽奉陰違,偷偷把墨子、蔡倫等人的神主取消。而多數官吏和儒生,並不知道哪些先賢入選,就算知道了也裝作不知道。
於是乎,巡查禦史又有了附帶任務,勒令不規範的文廟限期整改。
……
例行禦前會議,這玩意兒相當於小朝會。
閣部院重臣都很輕鬆,畢竟今明兩年不打仗,隻要有錢有糧就沒啥大問題。
禮部尚書孟昭說:“陛下,各省府縣改建新文廟,蔡倫引起的爭議太大。內閣接到幾百個地方官的反對奏疏,便勒令禮部再議此事,禮部也多有反對之聲。”
朱國祥微笑看向兒子。
朱銘也笑道:“反對無效。”
孟昭撇撇嘴,他是禮部尚書,文廟之事背鍋背定了。
翟汝文喝了口茶潤喉,說道:“陛下,新上任的明州知府有奏。明州諱犯國名,請求朝廷改之。閣臣皆知陛下並不避諱此事,但連續兩任明州知府請求改名。朝廷若是一直不改,估計明州就一直有奏。”
朱國祥也怕麻煩,回答說:“那就改吧。但批複時應該說清楚,並非因諱而改,乃是更有佳名。”
李邦彥別的不擅長,取名字這種事情卻願意摻和:“陛下,臣對明州很熟知,那裏的市舶司日進鬥金啊。聽說有個古名叫句章,可以改為句章府。”
朱銘說道:“明州海貿興盛,可改為寧波府。”
“好名字!”
眾人眼前一亮,皆拍手讚歎。
李邦彥更是馬屁如潮:“太子不愧為辭章聖手,就連改名也令人驚豔。寧波一名,既吉利,又好聽。臣即便搜腸刮肚,也想不出來更好的名字。”
朱國祥笑了笑,由著兒子去裝逼。
眾人笑完,種師道說:“翰林院那邊,已按陛下要求,編完《古文觀止》初稿。這是選入的駢文、散文目錄。”
種師道真就是不務正業,他迫切想要獲得文官認同,現在不怎麽關心軍事,反而對文事無比熱衷。
聽說朱國祥讓翰林院編《古文觀止》,種師道主動請纓做了編輯組的總裁。
朱國祥拿來隨便掃了兩眼,便遞給兒子說:“太子且觀之。”
朱銘仔細查看文章目錄,點頭讚許道:“選得不錯。可刊行於世,再選一些名篇,讓府縣官學傳授。”
種師道笑得合不攏嘴,這本書一旦印刷出版,他必然被後世讀書人記住。
朱國祥突然問:“《宋史》編得如何?”
胡安國回答說:“恐怕還要一兩年,許多史料都在反複比對斟酌。”
朱銘忽然來一句:“譴使去金國,讓他們運來遼國史料,我大明順便把《遼史》也編了。”
翟汝文道:“恐怕金國不會同意。金人自稱繼承遼國法統,一旦同意大明編撰《遼史》,便是把到手的法統拱手讓人。”
“不管他們給不給,我們都該派人去索要,上次和談居然把這事兒忘了。”朱太子有點不開心。
君臣們開會很輕鬆,就跟拉家常一樣。
等眾臣散去,朱國祥帶著兒子去禦花園,回京述職的白崇彥已在那裏等著。
“拜見官家,拜見太子!”
白崇彥作揖而拜。
朱銘哈哈大笑,走過去拍打其肚皮:“三郎,好久不見,你在杭州卻是發福了,看來南方的大米很養人啊。”
白崇彥哭笑不得,連忙吸氣收肚子:“年歲漸長,腹生贅肉,殿下見笑了。”
“怎沒把嫂子也帶來?”朱銘問道。
白崇彥道:“內子在兄長家中。”
朱銘說道:“明日去金明池劃船,你把嫂子帶上,伱二哥夫妻也來。還有李含章、孟昭他們,全都帶上家屬。咱這些洋州舊人,好久沒有聚聚了。”
“是!”
白崇彥頓時高興起來,看來太子還是那個太子,過這許多年也沒有生分。
(汪汪汪,明天肯定加更。)
(本章完)
被特許先回家鄉探親的白崇彥,終於再次來到開封。
他的心情並不怎麽美好,因為父親病重在床,隨時有可能一命嗚呼。
得知兒子升為河南布政使,老白員外讓兒子趕緊進京,然後風風光光去上任。又稱自己還能再堅持活幾年,絕不會讓兒子短期內回家丁憂。
對了,老白員外現在有官身。
因為兩個兒子都是太子心腹,他被封為承事郎(正九品京官)。雖然屬於虛職,而且不領工資,但足以讓老白員外臉上有光。
就連他的亡母和老妻,也都獲賜誥命。
白崇彥來到京城,直接住進二哥家中。
兄弟見麵,極為感慨。
白崇彥說起父親的病情,白崇武也感到憂慮,又哀歎自己無法回家探望。
家事聊完,又談公事。
白崇武道:“此番一別,不知何時才能再見,我要被派去日本做事了。”
“日本?”白崇彥吃了一驚“兄長乃是太子心腹,怎麽去那海外番邦?”
白崇武歎息道:“這是重用啊,正三品的差事。”
這話讓白崇彥更加驚訝,因為改革之後的大明官製,正三品是六部侍郎級別的。
怎會突然在海外設立正三品官職?
白崇武拿來紙筆,隨便勾勒了幾下,又畫出三個小圓圈,說道:“這裏是石見國,這裏是對馬島,這裏是佐渡島。三處地點,皆有金銀,而且數量極大。隻派武人駐紮,朝廷放心不下,必須文武製衡方可。”
“朝廷打算在石見國城,設立石見總督府。在對馬島和佐渡島設立總督府的分衙。總督為正三品,副督為正四品,且副督必須由督察院官員擔任。”
“接下來幾十年,朝廷會鼓勵海外移民,以淘采金銀為餌,誘招大明百姓前往。等對馬、佐渡二島,漢人變得多起來,還會設縣開衙派遣流官治理。”
“三地獲取之金銀,一成收歸皇室,九成歸戶部。戶部也不能獨吞,須拿出來交給各部院分潤。”
“總督和駐軍大將,可以申請截留金銀,用來擴建港口、開采礦山、招攬移民。”
“軍隊方麵,朝廷會在石見國城設立鎮東將軍府。曆任駐軍大將,皆授從三品鎮東將軍職。”
“總督和鎮東將軍,五年一任。若無重大意外,不可連任。”
白崇彥已經從驚訝變成震驚,忙問道:“那裏究竟有多少金銀?能讓朝廷如此重視!”
白崇武說:“等一切鋪開,據太子殿下所言,估計每年能獲得上百萬兩銀子。甚至是更多!”
白崇彥目瞪口呆:“日本蕞爾小國,怎有如此多金銀埋藏?”
“對了,石見總督,還兼理對日邦交。”白崇武補充道。
白崇彥提醒道:“滿地金銀,兄長須警惕,莫要被黃白之物迷了心智。”
白崇武苦笑:“副督必然來自督察院,戶部還不定期派人查賬,俺就算想貪也得有那個膽子啊。”
大貪必然被懲處,但小貪肯定沒問題,查賬的官員根本別想查出來。
這是個油水豐厚的職務!
接下來幾天,白崇彥拜訪京中好友,了解到更多關於朝廷的信息。
他對自己的新差事,著實有些忐忑。
……
息兵一年,各省都有了盈餘。
文廟改造之事,最近在全國範圍推開,之前朝廷隻是建議而已。
文廟和孔廟從此必須分離。
新版文廟供奉的先賢,差點讓群臣吵出狗腦子。
法家之人,皆被排除在外。
韓非子列出的“五蠹八奸”,儒士被排在第一位,隻要還是儒家治國,這位老兄就永遠別想翻身。
至於商鞅,不用群臣反對,朱銘就無法接受,因為《商君書》太過反人類了!
推崇商鞅的,大概隻有三種人:一種把自己代入君王;一種是腦子有毛病;還有一種是不清楚商鞅的主張。
墨子卻是被選入文廟,由朱銘強行決定。
老子則沒啥爭議,文官們並不反感。
荀子也保住了席位,沒有被踢出文廟。
漢代大臣,進文廟的一大堆。
司馬遷、司馬相如、揚雄、蘇武、張騫、張衡、蔡倫……
朱銘評選曆代先賢,以立功、立德、立言為標準。
像司馬相如就是立言,搞文學創作也算立言嘛,而且這位還安撫平定西南夷,對中國收服開發西南地區有功。立言為主,立功兼之。
屈原則是德言兼備。
張騫那就是妥妥的立功了,而且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經張騫之手,引入中國的作物有:葡萄、苜蓿、核桃、石榴、芝麻、黃瓜、蠶豆、大蒜……誰要是敢反對,朱銘可以理直氣壯的懟回去:你丫吃不吃大蒜?
群臣對於蔡倫的爭論,一點不亞於墨子。
文官們不願祭拜太監是一方麵,還有就是蔡倫此人的品性低劣。
蔡倫先是卷入儲位之爭,栽贓嫁禍誣陷宋貴人,逼得這位太子的生母服毒自殺,太子本人也被廢為清河王。
接著又陷害梁貴人,奪走梁貴人的兒子,把這個未來皇帝轉給竇氏撫養。
蔡倫一直都奉竇氏為主,後來卻又把竇氏給賣了,幫助想要親政的小皇帝幹翻竇家。
文廟裏的先賢,神主下方都有記載其成就。
朱銘強行把蔡倫送進文廟,為了安撫群臣情緒,特地讓人加一句評價:“公之為人固不足取,然改良造紙,其利在千秋也。”
現在地方財政寬裕朝廷下令各府縣必須改建新文廟。
但因為富有爭議的先賢太多,一些地方官陽奉陰違,偷偷把墨子、蔡倫等人的神主取消。而多數官吏和儒生,並不知道哪些先賢入選,就算知道了也裝作不知道。
於是乎,巡查禦史又有了附帶任務,勒令不規範的文廟限期整改。
……
例行禦前會議,這玩意兒相當於小朝會。
閣部院重臣都很輕鬆,畢竟今明兩年不打仗,隻要有錢有糧就沒啥大問題。
禮部尚書孟昭說:“陛下,各省府縣改建新文廟,蔡倫引起的爭議太大。內閣接到幾百個地方官的反對奏疏,便勒令禮部再議此事,禮部也多有反對之聲。”
朱國祥微笑看向兒子。
朱銘也笑道:“反對無效。”
孟昭撇撇嘴,他是禮部尚書,文廟之事背鍋背定了。
翟汝文喝了口茶潤喉,說道:“陛下,新上任的明州知府有奏。明州諱犯國名,請求朝廷改之。閣臣皆知陛下並不避諱此事,但連續兩任明州知府請求改名。朝廷若是一直不改,估計明州就一直有奏。”
朱國祥也怕麻煩,回答說:“那就改吧。但批複時應該說清楚,並非因諱而改,乃是更有佳名。”
李邦彥別的不擅長,取名字這種事情卻願意摻和:“陛下,臣對明州很熟知,那裏的市舶司日進鬥金啊。聽說有個古名叫句章,可以改為句章府。”
朱銘說道:“明州海貿興盛,可改為寧波府。”
“好名字!”
眾人眼前一亮,皆拍手讚歎。
李邦彥更是馬屁如潮:“太子不愧為辭章聖手,就連改名也令人驚豔。寧波一名,既吉利,又好聽。臣即便搜腸刮肚,也想不出來更好的名字。”
朱國祥笑了笑,由著兒子去裝逼。
眾人笑完,種師道說:“翰林院那邊,已按陛下要求,編完《古文觀止》初稿。這是選入的駢文、散文目錄。”
種師道真就是不務正業,他迫切想要獲得文官認同,現在不怎麽關心軍事,反而對文事無比熱衷。
聽說朱國祥讓翰林院編《古文觀止》,種師道主動請纓做了編輯組的總裁。
朱國祥拿來隨便掃了兩眼,便遞給兒子說:“太子且觀之。”
朱銘仔細查看文章目錄,點頭讚許道:“選得不錯。可刊行於世,再選一些名篇,讓府縣官學傳授。”
種師道笑得合不攏嘴,這本書一旦印刷出版,他必然被後世讀書人記住。
朱國祥突然問:“《宋史》編得如何?”
胡安國回答說:“恐怕還要一兩年,許多史料都在反複比對斟酌。”
朱銘忽然來一句:“譴使去金國,讓他們運來遼國史料,我大明順便把《遼史》也編了。”
翟汝文道:“恐怕金國不會同意。金人自稱繼承遼國法統,一旦同意大明編撰《遼史》,便是把到手的法統拱手讓人。”
“不管他們給不給,我們都該派人去索要,上次和談居然把這事兒忘了。”朱太子有點不開心。
君臣們開會很輕鬆,就跟拉家常一樣。
等眾臣散去,朱國祥帶著兒子去禦花園,回京述職的白崇彥已在那裏等著。
“拜見官家,拜見太子!”
白崇彥作揖而拜。
朱銘哈哈大笑,走過去拍打其肚皮:“三郎,好久不見,你在杭州卻是發福了,看來南方的大米很養人啊。”
白崇彥哭笑不得,連忙吸氣收肚子:“年歲漸長,腹生贅肉,殿下見笑了。”
“怎沒把嫂子也帶來?”朱銘問道。
白崇彥道:“內子在兄長家中。”
朱銘說道:“明日去金明池劃船,你把嫂子帶上,伱二哥夫妻也來。還有李含章、孟昭他們,全都帶上家屬。咱這些洋州舊人,好久沒有聚聚了。”
“是!”
白崇彥頓時高興起來,看來太子還是那個太子,過這許多年也沒有生分。
(汪汪汪,明天肯定加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