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9章0844【奇葩年號】


    新的年號,在去年冬天定下。


    當時朱銘領兵在遼陽,收到開封送來的十多個備用年號。


    他全都不怎滿意,於是自己整了一個。


    而且還是四字年號:複興中華!


    朱國祥收到這個年號時,驚詫之餘差點笑噴,於是跑去請教內閣與禮部。


    然後,朱國祥發現,似乎真的可以用。


    年號字數是不限的,兩字、三字、四字都可以。


    三字年號比較少見,例如王莽的“始建國”。


    四字年號卻一大堆,例如:太初元將、建武中元、太平真君、天冊萬歲、太平興國、大中祥符……等等。


    內閣和禮部好一通研究,認為“複興”的詞源來自《左傳》,不過當時還寫做“興複”。


    一直發展衍化到宋代,“複興”始終特指重振宗廟、社稷、國祚。


    暫時還沒有民族複興、產業複興、文化複興等詞義。


    因此想以“複興”為年號,必須再加特定詞匯,否則在國朝初立時反而有負麵含義。


    而“中華”源於魏晉時期,是“中國”與“華夏”的合稱。


    五胡亂華之後,更是被賦予特殊意義。


    ?ttkдn?¢○


    或許對現代人來說,“複興中華”隻是一個很常見的口號。


    但此時此刻,這兩個詞首次組合起來,其意義明顯是要“再造漢唐盛世,恢複宇內一統”。


    這個在朱國祥看來非常兒戲的年號,朝中重臣居然無人反對,甚至覺得皇帝陛下擁有宏圖大誌。


    很簡單,第一次和無數次的區別。


    “複興中華”四個字,朱國祥已經聽得耳朵起繭了,但文武百官卻是第一次見到。


    至於西夏使者,得知大明使用這個年號,第一反應是感到恐慌不安。


    ……


    大明複興中華元年,西元1133年。


    獻俘大典還在準備當中,朱銘第一次作為皇帝主持殿試。


    今年的殿試題目,翻譯成白話就是:“上古神州有諸夏,也有蠻夷戎狄。那時的中國,特指中原一丟丟。現在的中國,已經北抵大漠、南至滄海。那時的蠻夷戎狄,後代很多都變成中國人。他們居住的土地,也都已經成了中國。這是為什麽呢?”


    “而今中國之內,有漢,有羌,有奚,有吐蕃,有契丹,有黨項,有女真,有回鶻……各族共居中國,是否可以混為一大族?又該如何混一族裔?”


    “中國之外,亦有漢唐故土未複。是否該收複故土,又該如何統治那裏的各族?”


    “皇帝對此感到很疑惑,請各位考生詳細議論之。”


    上次全國性的興大獄,殺頭、流放、坐牢了許多官員。如今又收複大片國土,更是需要官員治理。


    因此今年的進士名額很多,足足錄取四百人。


    朱銘掃視大殿內的考生,有的抓耳撓腮,有的奮筆疾書,還有的在偷偷觀察皇帝。


    能參加殿試的士子都很聰明,他們拿到題目之後,第一反應就跟年號對上。


    年號都是有寓意的,代表著朝廷的執政方針或美好願景。


    殿試題目也有來頭,必為此時皇帝關注的問題。


    年號與殿試兩相結合,還能想不明白嗎?


    三日之後,閱卷大臣們把考試結果送來。


    朱銘懶得聽他們誦讀,直接拿到手裏自己看。


    前幾名都寫得文采斐然,而且論點鮮明、論據充分。內容都差不多,隻不過側重點不同,無非是族源血脈、武力征服、德治教化等等。


    一直看到第十八名的卷子,朱銘覺得有點新意。


    這張答卷的文筆相對樸實,而且典故也不多,能被皇帝看到實屬不易。


    剛開始也從炎黃血脈講起,漸漸的著重論述民族問題。而且以陝西邊境的吐蕃族舉例,他認為這些吐蕃族的祖先,在唐代大部分都屬於漢人。為什麽幾百年過去,後代竟然吐蕃化呢?


    接著又分析民族構成要素,即語言、文字、服飾、風俗、外貌。


    朱銘提筆一圈,評價道:“缺了宗教。”


    繼而又討論漢人吐蕃化的過程,武力征服是個最大的前提。當地漢人迫於強權,為了生存主動向吐蕃族靠攏,模仿吐蕃族的服飾和風俗。而且長期不接受教化,失去了漢人的語言和文字。


    以上這些,其實還不算什麽。


    該考生還分析地理環境的影響,闡述即便是吐蕃族內部,風俗習慣也就極大差異。以農耕為主的吐蕃族,跟那些以放牧為生的吐蕃族,在服裝、婚姻等習俗上就有巨大差異。


    最後得出的結論是,如果大明要混一各族,不能強行的一刀切,必須根據當地實情來求同存異。


    比如以放牧為生的吐蕃化漢人,如果想要重新漢化,不能強求他們改變婚姻習俗。因為那些看似不合禮儀、違反倫常的婚姻製度,是礙於惡劣的生活環境而產生,隻有通過收繼、異輩婚等方式,才能盡可能的延續部族生存。


    朱銘親自閱讀了三十份試卷,把第十八名挪到第一位,其他排名都沒去改變。


    “拆卷吧,”朱銘指著欽定的狀元卷說,“禮部把狀元郎的行狀(個人及家庭資料)送來。”每個考生進京之時,都要在禮部登記資料。


    很快,新科狀元的詳細資料,就出現在皇帝和大臣麵前。


    幾位閱卷大臣,表情都有點詭異。


    李中,字至誠,陝西湟州人。


    他爹的信息還算正常,前宋的邊軍低級將領,收複河湟時被調去湟州。


    他爺爺的信息就有點離譜了,居然是宋朝招募的番兵軍官。雖然沒有寫明白,但稍微懂行的都知道,肯定是大宋邊境地區的異族。


    ……


    傳臚大典。


    一個眼眶稍顯凹陷、鼻梁也很高的青年,被叫到最前麵獨占鼇頭。


    新科進士集體去換官服時,這個青年引來一眾側目。


    沒辦法,具有明顯異族特征的士子,居然被欽點為新科狀元,實在是有點兒過於離譜了。


    進士們被領著前往大殿,狀元李中走在最前麵,殿中官員也紛紛看來。


    參拜皇帝之後,平身排隊站立。


    朱銘喊道:“狀元郎近前來。”


    李中連忙趨步上前。


    朱銘仔細打量:“你祖上是哪族的?”


    李中老老實實回答:“回稟陛下,家祖父是回鶻人,家祖母是吐蕃人,曾祖父是……是黨項人。不過,家母是漢人,家祖母的祖上也可能是漢人。”


    民族構成好複雜!


    朱銘並未繼續探究,因為肯定有問題。


    一個北宋的邊境番兵,正常而言屬於炮灰。兒子居然做了低級將領,孫子竟然有錢讀書科舉,這太不符合常理了。


    其實很簡單,李中的爺爺做了大宋番兵軍官,在宋國對西夏進行貿易製裁時,他利用族人幫上級走私西夏青鹽。漸漸的,跟好幾任上官都關係很好,還給兄弟、兒子謀求軍官職務。


    到了李中他爹的時候,被調去河湟擔任低級將領,開始悄悄跟黃頭回鶻做生意。


    大明建國之後,不允許軍隊將領經商,但李中的叔父可以啊。也不必借助軍隊的力量,老老實實跑絲綢之路,把貨物賣到西夏的沙州就能賺錢。


    新科進士的初授官職已經定下,朱銘臨時改變任命,親自說道:“狀元李中,不必留在朝中觀政,直接前往柔遠(張北縣)做主簿。”


    “謝陛下!”李中作揖拜謝。


    柔遠縣的民族構成也極為複雜,是朝廷控製漠南蒙古的重要跳板。


    如果李中認認真真做事,估計一兩年時間就能升為柔遠縣令。


    今年的榜眼,是福建莆田人黃公度,曆史上他在南宋考中了狀元。


    探花卻名不見經傳,叫做劉傳先,開封府人。如果沒有朱銘改變曆史,或許他會死於靖康之難,所以才沒有在史書中留下名號。


    所有新科進士都得到初授官,拜謝皇帝排隊退出。


    他們從東華門出去,簪花騎馬遊街。


    開封府尹親自幫狀元郎牽馬,李中坐在馬背上仿佛夢中。


    他從小在河湟長大,根本沒有名師教導。大明開國之後,他被父親送去蘭州進修,總算能夠正正經經學儒家經典。


    但連考兩次舉人失敗,於是帶著錢財去洋州求學——洋州書院如今名氣很大。


    他靠著物理、數學等科目拉分,終於在陝西考上舉人。今年會試也排名靠後,勉強踩著尾巴才沒落榜。


    就這破成績,突然做了狀元是什麽鬼?


    街道兩旁全是歡呼聲,李中夢遊般騎馬走完全程。


    傍晚,新科進士們聚餐,一個又一個進士,跑來給李中敬酒求交往。


    李中的酒量極好,來者不拒。


    榜眼黃公度就坐在他身邊,忍不住問道:“至誠兄,可否告知你殿試文章寫的什麽?”


    會試文章必須公布,以此展示科舉的公平性,杜絕有垃圾文章被打高分。甚至印刷成冊,讓天下士子學習觀摩。


    但殿試文章基本不外露,反正不存在落榜,隻是重新排名而已。


    黃公度心裏非常納悶兒,他自負文采斐然、用典精妙、有理有據,實在想不通會輸給一個邊疆士子。


    李中已不記得文章詞句,簡單複述自己的答卷內容。


    這一桌的新科進士聽完,基本確定了兩件事:


    第一,這位狀元的儒學造詣很差,辭章典故也不精通,放在南方估計中舉都困難。


    第二,這位狀元的殿試文章,某些內容獲得了皇帝認可。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北宋穿越指南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王梓鈞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王梓鈞並收藏北宋穿越指南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