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上了並州刺史,曹亮明顯地要比以前忙多了,畢竟在光做平北將軍和護匈奴中郎將的時候,曹亮隻需專心致誌地搞好軍事就行了,而且手下有五員得力的虎將,還有桓範、裴秀、傅玄這些頂尖的幕僚人員,許多事情都無需曹亮親自打理,他們就已經處理的井井有條了。
曹亮自擔任平北將軍之後,所負責的也就是一些大方向大策略的事,那些軍中的庶務,根本不用他來操心。
但當上並州刺史之後,繁雜的事務一下子就壓到了他的肩上。
由於曹亮將軍事和行政分為了兩個互不相通的係統,所以桓範等人也就幫不上他什麽忙了,曹亮所依靠的還是原先的刺史官署的那套班子。
前任刺史田豫雖然年逾古稀,但在任其間,卻是精力相當的旺盛,許多的事情,都是他親力親為,事無巨細,這無形之中,也就造成了刺史官署的那些從事佐官唯命是從,毫無主見,早請示晚匯報,沒有上頭拍板,什麽事也不敢承擔。
曹亮剛上任的第一天,就被如山的案牘給嚇了一跳,那厚厚的一撂公文帳冊堆滿了公案之上,而這僅僅隻是一天的公文,田豫臨去前的一天,已經把以前所有累積的公文給處理好了。
這尼瑪的是刺史府嗎?曹亮還真疑心自己是來到了尚書台,就算是處理全國政務的尚書台,撐死也就這麽多文書了吧?
曹亮感覺田豫這是給自己挖了個坑呀,如果每天都要處理這如山的案牘,還不得把人給活活累死。
不過在其位就得謀其政,曹亮沒辦法,隻好硬著頭皮去辦理。
一開始的時候,確實是比較棘手,畢竟曹亮先前可以沒有當地方官的履曆,沒有當過縣令,沒有當過太守,現在一屁股就坐到了州刺史的位置上,為政經驗的欠缺讓他有些手足無措。
最初的幾天,曹亮的確是比較累的,每天批閱那些公文,就占用了他的絕大部分時間,往往是到了更深漏盡的時候,才算是批閱完成。
但到了第二天睜開眼睛的時候,居然又有一堆的公文擺在了公案上。
這段時間,確實也讓曹亮是鬱悶的不行,如此枯坐在刺史府中,不停的批閱公文,非得抑鬱症不行。
看來這種工作方式非得改變不行。
經過幾天的摸索,曹亮還是有些心得的,於是他將刺史府的屬官全部召來,治中從事、別駕從事、功曹從事、簿曹從事、兵曹從事、郡國從事、文學從事、武猛從事、督郵、主簿、帳下督、門亭長、書佐、計吏等等一幹人全部到齊。
曹亮把那些公文早已是分門別類,他一一點名,治中從事、別駕從事等人一一上前,曹亮直接就把公文塞給他們,並要求他們立刻去辦理,同時曹亮宣布,以後但凡有類似的文書,都會先交到他們這些屬官的手中,其中一些大事要事需要報曹亮批準,而一些瑣事小事,則由他們自行處理,不必上報。
這些屬官們都是一頭的霧水,但凡那些是上位者,往往把權力緊緊地抓在手中,絕沒有讓別人發享的道理。
但曹亮不同,他似乎根本就沒有獨攬大權的想法和念頭,主動地把這些原本屬於刺史的權力分配了下去,交給這些屬官們來處理。
到不是說他們沒有這種能力,主要是田豫在任之時,他們就養成了這種習慣,凡事都要上報給田豫,由他來處置定奪。
而如今曹亮把這些事分派給他們來做,和田豫的手段是完全不同的,眾人詫異之餘,個個不禁是欣喜萬分。
當官為了什麽,還不就是手中的有一定的權力麽,但在田豫時代,他們大多成了聾子的耳朵——擺設,除了田豫交待給他們的事,別的一切權力都沾不上邊。
而曹亮則是主動地將權力分配給他們,這柴從事佐官們幹活則極是賣力,很快便將曹亮交給他們的任務順利地完成了。
當然,曹亮這麽做是別有深意的,如今分配給他們的,其實都是一些芝麻蒜皮的小事,正在關乎國計民生的大事,曹亮必將會親力親為,絕不假他人之手。
曹亮要的這是這種效果,這些無足輕重的小事交給屬官們辦,自己正好可以集中精力,去處置那些大事要事。
現在擺在曹亮麵前的頭等大事就是如何安置各地的平民百姓。
在匈奴叛亂之時,晉陽周邊郡縣的百姓一窩蜂地湧向了晉陽城,最高峰時,晉陽城的人口達到了三十餘萬人。
或許這個數字看起來並沒有什麽,但要知道,在三國時代,比起前代的漢朝,人口是大大的銳減,蜀漢一國,人口尚無百萬,就算是人口眾多的魏國,也不過才有五六百萬人,晉陽城短時間內就集中了魏國近半成的人數,其規模之大,也令人歎為觀止了。
如此多的人口,自然得耗費大量的糧食才能養活得了,這些百姓大多是逃難而來,身無餘資,為了不讓這些百姓餓死,田豫隻能是打開府庫,拿出來官糧來,賑濟這些難民。
也幸虧晉陽是州城,有著充足的庫存糧食,換做是其他地方,不激起民變才怪。
但盡管如此,三十萬的難民給晉陽城帶來的也是沉重的負擔,糧食再多也有吃盡的一天,如果不是曹亮極早地率軍解了圍,晉陽城長久被匈奴人圍困的話,最終晉陽城很可能會垮在糧食上麵,人真到了餓極了的時候,是什麽事都可能都會做出來的。
隨著匈奴人的敗逃,原先他們侵占的城池都一一收複了,於是如何地回遷安置這些難民成為了頭等大事。
田豫這回當了甩手掌櫃,把這個燙手的山芋扔給了曹亮,他自己則是悠哉悠哉地回洛陽去了,曹亮上任伊始,就麵臨著如此大的難題。
安居樂業,首先是安居,隻有安頓好難民,才能真正地讓並州的局勢穩定下來。
曹亮自擔任平北將軍之後,所負責的也就是一些大方向大策略的事,那些軍中的庶務,根本不用他來操心。
但當上並州刺史之後,繁雜的事務一下子就壓到了他的肩上。
由於曹亮將軍事和行政分為了兩個互不相通的係統,所以桓範等人也就幫不上他什麽忙了,曹亮所依靠的還是原先的刺史官署的那套班子。
前任刺史田豫雖然年逾古稀,但在任其間,卻是精力相當的旺盛,許多的事情,都是他親力親為,事無巨細,這無形之中,也就造成了刺史官署的那些從事佐官唯命是從,毫無主見,早請示晚匯報,沒有上頭拍板,什麽事也不敢承擔。
曹亮剛上任的第一天,就被如山的案牘給嚇了一跳,那厚厚的一撂公文帳冊堆滿了公案之上,而這僅僅隻是一天的公文,田豫臨去前的一天,已經把以前所有累積的公文給處理好了。
這尼瑪的是刺史府嗎?曹亮還真疑心自己是來到了尚書台,就算是處理全國政務的尚書台,撐死也就這麽多文書了吧?
曹亮感覺田豫這是給自己挖了個坑呀,如果每天都要處理這如山的案牘,還不得把人給活活累死。
不過在其位就得謀其政,曹亮沒辦法,隻好硬著頭皮去辦理。
一開始的時候,確實是比較棘手,畢竟曹亮先前可以沒有當地方官的履曆,沒有當過縣令,沒有當過太守,現在一屁股就坐到了州刺史的位置上,為政經驗的欠缺讓他有些手足無措。
最初的幾天,曹亮的確是比較累的,每天批閱那些公文,就占用了他的絕大部分時間,往往是到了更深漏盡的時候,才算是批閱完成。
但到了第二天睜開眼睛的時候,居然又有一堆的公文擺在了公案上。
這段時間,確實也讓曹亮是鬱悶的不行,如此枯坐在刺史府中,不停的批閱公文,非得抑鬱症不行。
看來這種工作方式非得改變不行。
經過幾天的摸索,曹亮還是有些心得的,於是他將刺史府的屬官全部召來,治中從事、別駕從事、功曹從事、簿曹從事、兵曹從事、郡國從事、文學從事、武猛從事、督郵、主簿、帳下督、門亭長、書佐、計吏等等一幹人全部到齊。
曹亮把那些公文早已是分門別類,他一一點名,治中從事、別駕從事等人一一上前,曹亮直接就把公文塞給他們,並要求他們立刻去辦理,同時曹亮宣布,以後但凡有類似的文書,都會先交到他們這些屬官的手中,其中一些大事要事需要報曹亮批準,而一些瑣事小事,則由他們自行處理,不必上報。
這些屬官們都是一頭的霧水,但凡那些是上位者,往往把權力緊緊地抓在手中,絕沒有讓別人發享的道理。
但曹亮不同,他似乎根本就沒有獨攬大權的想法和念頭,主動地把這些原本屬於刺史的權力分配了下去,交給這些屬官們來處理。
到不是說他們沒有這種能力,主要是田豫在任之時,他們就養成了這種習慣,凡事都要上報給田豫,由他來處置定奪。
而如今曹亮把這些事分派給他們來做,和田豫的手段是完全不同的,眾人詫異之餘,個個不禁是欣喜萬分。
當官為了什麽,還不就是手中的有一定的權力麽,但在田豫時代,他們大多成了聾子的耳朵——擺設,除了田豫交待給他們的事,別的一切權力都沾不上邊。
而曹亮則是主動地將權力分配給他們,這柴從事佐官們幹活則極是賣力,很快便將曹亮交給他們的任務順利地完成了。
當然,曹亮這麽做是別有深意的,如今分配給他們的,其實都是一些芝麻蒜皮的小事,正在關乎國計民生的大事,曹亮必將會親力親為,絕不假他人之手。
曹亮要的這是這種效果,這些無足輕重的小事交給屬官們辦,自己正好可以集中精力,去處置那些大事要事。
現在擺在曹亮麵前的頭等大事就是如何安置各地的平民百姓。
在匈奴叛亂之時,晉陽周邊郡縣的百姓一窩蜂地湧向了晉陽城,最高峰時,晉陽城的人口達到了三十餘萬人。
或許這個數字看起來並沒有什麽,但要知道,在三國時代,比起前代的漢朝,人口是大大的銳減,蜀漢一國,人口尚無百萬,就算是人口眾多的魏國,也不過才有五六百萬人,晉陽城短時間內就集中了魏國近半成的人數,其規模之大,也令人歎為觀止了。
如此多的人口,自然得耗費大量的糧食才能養活得了,這些百姓大多是逃難而來,身無餘資,為了不讓這些百姓餓死,田豫隻能是打開府庫,拿出來官糧來,賑濟這些難民。
也幸虧晉陽是州城,有著充足的庫存糧食,換做是其他地方,不激起民變才怪。
但盡管如此,三十萬的難民給晉陽城帶來的也是沉重的負擔,糧食再多也有吃盡的一天,如果不是曹亮極早地率軍解了圍,晉陽城長久被匈奴人圍困的話,最終晉陽城很可能會垮在糧食上麵,人真到了餓極了的時候,是什麽事都可能都會做出來的。
隨著匈奴人的敗逃,原先他們侵占的城池都一一收複了,於是如何地回遷安置這些難民成為了頭等大事。
田豫這回當了甩手掌櫃,把這個燙手的山芋扔給了曹亮,他自己則是悠哉悠哉地回洛陽去了,曹亮上任伊始,就麵臨著如此大的難題。
安居樂業,首先是安居,隻有安頓好難民,才能真正地讓並州的局勢穩定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