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話的鮮卑首領名叫拓跋力微,是鮮卑族索頭部大人。
鮮卑族起源於東胡族,分布在中國北方。秦漢之際,東胡被匈奴冒頓單於打敗,分為兩部。分別退保烏桓山和鮮卑山,均以山名作為族名,形成烏桓族和鮮卑族,受匈奴奴役。所以鮮卑族的風俗習慣同烏桓、匈奴相似。
長期以來,做為匈奴人附庸的鮮卑族基本上充當著匈奴人打手的角色,或者說是替匈奴人做炮灰,一直到南北匈奴分裂之後,鮮卑人才逐步地強盛起來,取代北匈奴成為了大漠草原的主人。
東漢桓帝年間,鮮卑族出現了一位強人,名叫檀石槐,他統一了鮮卑諸部,分地為三:右北平以東為東部,右北平到上穀為中部,上穀以西為西部。三部各置大人管理,直屬檀石槐,在他的統帥之下,“因南抄緣邊,北拒丁零,東卻夫餘,西擊烏孫,盡據匈奴故地,東西萬餘裏,南北有七千多裏,地域廣闊,強盛之極。
為了消除鮮卑人的威脅,東漢靈帝命護烏桓校尉夏育,破鮮卑中郎將田晏、匈奴中郎將臧旻各率騎兵萬餘人,分別從高柳,雲中郡、雁門郡出塞,分三路進攻鮮卑。漢軍出塞二千餘裏,鮮卑首領檀石槐命東、中、西三部大人率眾分頭迎戰,大敗漢軍。
檀石槐死後,鮮卑分裂,西部鮮卑叛離,漠南自雲中以東分裂為三個集團:一是步度根集團,擁眾數萬,據有雲中、雁門一帶,二是軻比能集團,分布於代郡、上穀等地,三是原來聯盟“東部大人“所領屬的若幹小集團,散布於遼西、右北平和漁陽塞外。
其中軻比能集團勢力最強,軻比能誌在統一鮮卑,所以對剛建立的曹魏表示恭順,向魏文帝曹丕獻馬,交還留居鮮卑的漢族500餘家歸漢;又與魏國“互市“,再送歸漢人千餘家返回上穀等地。
同曹魏保持良好關係後,軻比能開始兼並其他部落,先後吞並東部鮮卑各部落,又滅掉了步度根部,統一漠南,對曹魏邊境形成威脅。
曹魏幽州刺史王雄派遣刺客韓龍將軻比能刺死,鮮卑開始“部落離散,互相征伐“,鮮卑各部進入獨立發展時期。
東部鮮卑先後形成慕容部、宇文部、段部三部,占據遼西;拓跋部也在拓跋力微的率領下,南遷來到雲中;禿發部也從拓跋部中分離出來,由塞北遷居到河西;乞伏部在魏國末期,就已經大規模遷入雍、涼二州。
拓跋力微出生於東漢建安二年,其父是索頭部首領拓跋詰汾,拓跋詰汾死後,部落之中為了繼承權發生了內亂,拓跋力微被迫逃走,投奔了沒鹿回部大人窫賓。
竇賓對拓跋力微極為的賞識,把女兒許配給了拓跋力微為妻,拓跋力微也就成為了竇賓的乘龍快婿。拓跋力微驍勇善戰,為沒鹿回部的擴張立下了不少的戰功。
後來竇賓去世,他的兒子速侯繼位,由於拓跋力微在部落之中功勳卓著,受人擁戴,速侯深以為憂,密謀除掉拓跋力微。
不過消息卻泄露了出去,拓跋力微決定先下手為強,他殺死了自己的妻子,謊稱是得病暴斃,然後把兩個小舅子誑來奔喪,暗伏人馬殺之。其後拓跋力微吞北鮮卑中部各部落,成為了鮮卑族最為強盛的一支,號稱控弦之士二十萬。
拓跋力微野心極大,他不僅有著稱霸草原大漠的想法,還有覦覷中原大地的念頭,盡管他從來沒有到過中原,但這不並妨礙他可以通過多種的渠道了解中原大地的繁華與富庶。
在吞並沒鹿回部和中部諸部之後,拓跋力微便將部落居住地遷往了雲中。
雲中靠近雁門和代郡,拓跋力微遷部落至此,意圖染指中原的野心昭然若揭。
自從匈奴人在並州叛亂以來,聲勢浩大,這不禁也讓拓跋力微是心癢難耐。
在曹操時期,鮮卑人確實是被打怕了,尤其是軻比能之後,鮮卑諸部對曹魏政權是心生畏懼,十幾年來也不敢再輕易地滋擾中原。
但此次的匈奴叛亂,也確實是滋生了拓跋力微心中的小火苗。
對於匈奴人,拓跋力微是極度蔑視的,壓根兒就瞧不起,在拓跋力微的眼裏,匈奴人不過是手下敗將而已,如今鮮卑各部之中,還有不少的被捉來的匈奴人,全部是他們的奴隸,幹著最髒最累的活,稍不順眼,想殺便殺,想剮便剮。
至於那些南逃到並州的匈奴人,拓跋力微更視其為喪家之犬,就算他們能在並州興風作浪,那也是兔子的尾巴——長不了。
就在拓跋力微試圖蠢蠢欲動之時,草原之上卻有一個消息在盛傳,那就是魏國新任的並州刺史曹亮狂言不但要平滅匈奴,而且要北上出擊,消滅鮮卑,一統漠南。
聽到這個消息,索頭部的那些鮮卑人都是憤慨不己,魏人真是狂妄之極,匈奴人的叛亂他們還沒有解決呢,居然還膽敢叫板他們鮮卑,真是豈有此理。
這些頭人們跑到拓跋力微的帳中,紛紛請戰,想要去教訓一下那個不知天高地厚的並州刺史曹亮。
這事也正中拓跋力微的下懷,他本來就早有進軍之意,隻是苦無借口,怕遭來其他各部的反對,現在有這事做為借口,不管它是確有其事,還是空穴來風,都能做為拓跋力微進軍中原的理由了。
人家都已經在那兒喊話叫板了,鮮卑人再不拿出點勇氣和魄力來,豈不讓人給看扁了。
於是拓跋力微盡起大軍十萬,向雁門關殺來。
剛剛趕到了雁門山下,就遭遇到了徒步而行的匈奴人,這些人衣衫襤褸,形同乞丐,其中為首的那個叫中部帥劉蛟的人,居然還敢大言不慚地和他提條件,簡直就是一個大笑話,這些匈奴人,最多也就是當奴隸的材料。
如果說匈奴人在雁門關不被魏軍所殲,還能力七八千的數量,倒也勉強一用,可現在隻剩下幾百號人,完全成了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鮮卑族起源於東胡族,分布在中國北方。秦漢之際,東胡被匈奴冒頓單於打敗,分為兩部。分別退保烏桓山和鮮卑山,均以山名作為族名,形成烏桓族和鮮卑族,受匈奴奴役。所以鮮卑族的風俗習慣同烏桓、匈奴相似。
長期以來,做為匈奴人附庸的鮮卑族基本上充當著匈奴人打手的角色,或者說是替匈奴人做炮灰,一直到南北匈奴分裂之後,鮮卑人才逐步地強盛起來,取代北匈奴成為了大漠草原的主人。
東漢桓帝年間,鮮卑族出現了一位強人,名叫檀石槐,他統一了鮮卑諸部,分地為三:右北平以東為東部,右北平到上穀為中部,上穀以西為西部。三部各置大人管理,直屬檀石槐,在他的統帥之下,“因南抄緣邊,北拒丁零,東卻夫餘,西擊烏孫,盡據匈奴故地,東西萬餘裏,南北有七千多裏,地域廣闊,強盛之極。
為了消除鮮卑人的威脅,東漢靈帝命護烏桓校尉夏育,破鮮卑中郎將田晏、匈奴中郎將臧旻各率騎兵萬餘人,分別從高柳,雲中郡、雁門郡出塞,分三路進攻鮮卑。漢軍出塞二千餘裏,鮮卑首領檀石槐命東、中、西三部大人率眾分頭迎戰,大敗漢軍。
檀石槐死後,鮮卑分裂,西部鮮卑叛離,漠南自雲中以東分裂為三個集團:一是步度根集團,擁眾數萬,據有雲中、雁門一帶,二是軻比能集團,分布於代郡、上穀等地,三是原來聯盟“東部大人“所領屬的若幹小集團,散布於遼西、右北平和漁陽塞外。
其中軻比能集團勢力最強,軻比能誌在統一鮮卑,所以對剛建立的曹魏表示恭順,向魏文帝曹丕獻馬,交還留居鮮卑的漢族500餘家歸漢;又與魏國“互市“,再送歸漢人千餘家返回上穀等地。
同曹魏保持良好關係後,軻比能開始兼並其他部落,先後吞並東部鮮卑各部落,又滅掉了步度根部,統一漠南,對曹魏邊境形成威脅。
曹魏幽州刺史王雄派遣刺客韓龍將軻比能刺死,鮮卑開始“部落離散,互相征伐“,鮮卑各部進入獨立發展時期。
東部鮮卑先後形成慕容部、宇文部、段部三部,占據遼西;拓跋部也在拓跋力微的率領下,南遷來到雲中;禿發部也從拓跋部中分離出來,由塞北遷居到河西;乞伏部在魏國末期,就已經大規模遷入雍、涼二州。
拓跋力微出生於東漢建安二年,其父是索頭部首領拓跋詰汾,拓跋詰汾死後,部落之中為了繼承權發生了內亂,拓跋力微被迫逃走,投奔了沒鹿回部大人窫賓。
竇賓對拓跋力微極為的賞識,把女兒許配給了拓跋力微為妻,拓跋力微也就成為了竇賓的乘龍快婿。拓跋力微驍勇善戰,為沒鹿回部的擴張立下了不少的戰功。
後來竇賓去世,他的兒子速侯繼位,由於拓跋力微在部落之中功勳卓著,受人擁戴,速侯深以為憂,密謀除掉拓跋力微。
不過消息卻泄露了出去,拓跋力微決定先下手為強,他殺死了自己的妻子,謊稱是得病暴斃,然後把兩個小舅子誑來奔喪,暗伏人馬殺之。其後拓跋力微吞北鮮卑中部各部落,成為了鮮卑族最為強盛的一支,號稱控弦之士二十萬。
拓跋力微野心極大,他不僅有著稱霸草原大漠的想法,還有覦覷中原大地的念頭,盡管他從來沒有到過中原,但這不並妨礙他可以通過多種的渠道了解中原大地的繁華與富庶。
在吞並沒鹿回部和中部諸部之後,拓跋力微便將部落居住地遷往了雲中。
雲中靠近雁門和代郡,拓跋力微遷部落至此,意圖染指中原的野心昭然若揭。
自從匈奴人在並州叛亂以來,聲勢浩大,這不禁也讓拓跋力微是心癢難耐。
在曹操時期,鮮卑人確實是被打怕了,尤其是軻比能之後,鮮卑諸部對曹魏政權是心生畏懼,十幾年來也不敢再輕易地滋擾中原。
但此次的匈奴叛亂,也確實是滋生了拓跋力微心中的小火苗。
對於匈奴人,拓跋力微是極度蔑視的,壓根兒就瞧不起,在拓跋力微的眼裏,匈奴人不過是手下敗將而已,如今鮮卑各部之中,還有不少的被捉來的匈奴人,全部是他們的奴隸,幹著最髒最累的活,稍不順眼,想殺便殺,想剮便剮。
至於那些南逃到並州的匈奴人,拓跋力微更視其為喪家之犬,就算他們能在並州興風作浪,那也是兔子的尾巴——長不了。
就在拓跋力微試圖蠢蠢欲動之時,草原之上卻有一個消息在盛傳,那就是魏國新任的並州刺史曹亮狂言不但要平滅匈奴,而且要北上出擊,消滅鮮卑,一統漠南。
聽到這個消息,索頭部的那些鮮卑人都是憤慨不己,魏人真是狂妄之極,匈奴人的叛亂他們還沒有解決呢,居然還膽敢叫板他們鮮卑,真是豈有此理。
這些頭人們跑到拓跋力微的帳中,紛紛請戰,想要去教訓一下那個不知天高地厚的並州刺史曹亮。
這事也正中拓跋力微的下懷,他本來就早有進軍之意,隻是苦無借口,怕遭來其他各部的反對,現在有這事做為借口,不管它是確有其事,還是空穴來風,都能做為拓跋力微進軍中原的理由了。
人家都已經在那兒喊話叫板了,鮮卑人再不拿出點勇氣和魄力來,豈不讓人給看扁了。
於是拓跋力微盡起大軍十萬,向雁門關殺來。
剛剛趕到了雁門山下,就遭遇到了徒步而行的匈奴人,這些人衣衫襤褸,形同乞丐,其中為首的那個叫中部帥劉蛟的人,居然還敢大言不慚地和他提條件,簡直就是一個大笑話,這些匈奴人,最多也就是當奴隸的材料。
如果說匈奴人在雁門關不被魏軍所殲,還能力七八千的數量,倒也勉強一用,可現在隻剩下幾百號人,完全成了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