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陶基之子陶璜挺身而出,慷然地道:“父親,孩兒願率一軍前往揭陽鎮守,絕不讓魏人踏足交州半步!”
陶璜是陶基的長子,此時在州中任奮武校尉,年二十五歲,正是血氣方剛之時,勇武過人,聽聞魏軍犯境,他立刻是主動地請纓出戰。
陶基聞言大喜,打虎親兄弟,上仗父子兵,關鍵時候,還是自己的兒子能給自己分憂啊,當下便任命陶璜為揭陽督,修則為副將,領兵一萬,鎮守揭陽。
陶璜率兵離去,但陶基卻是心自難平,原本以為很遙遠的戰爭,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居然也降臨到了他的頭上,國破江山碎,如今隻剩下了他自己在交州,也是獨木難支啊。
交州有多少的實力,陶基自然是比誰也清楚的,全部的兵力加起來,也不足五萬之數,而且還分散在相隔數千裏的地域上,要知道從最東麵的揭陽,到西南麵的日南郡,至少也相隔了三四千裏地,交州的遼闊,或許是一種優勢,可一旦魏軍大舉來犯,如此分散的兵力,又轉瞬變成了劣勢。
其實現在直接掌握在陶基手中的兵力並不多,陶璜此次帶去了一萬人,幾乎等於是抽走了陶基一半左右的兵力。
而且就算是陶璜的一萬人,真能擋得往魏國的大軍嗎?
號稱天險的長江防線,堅如磐石的石頭城,最終都在魏軍強大的攻擊力麵前灰飛煙滅,別的人或許不知道這些消息,但身為交州刺史,他有著自己專屬的情報來源係統,所以建業那邊的情況陶基還是一清二楚的。
越是了解實情,陶基就越是心懷恐懼,就他手中現在的這點牌,根本就沒有和魏軍抗衡的底氣,唯一能夠利用的,也隻有交州的地利之勢了。
但打仗畢竟是多方麵的事,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僅僅擁有地利之便,想打勝仗,難度也不是一般的大。
陶基在交州刺史任上,也不是沒有打過仗,但那些戰鬥,都是些小規模的衝突和叛亂,以陶基的實力,還是很容易就能平定的,基本上沒有什麽挑戰性。
但這一次不同,根據確切的消息來源,此次進攻建安郡的魏軍是羊祜所率領的中軍團,這支軍隊堪稱是魏軍的精銳之師,總兵力達到了八萬人,其中騎兵三萬,步兵五萬,如此強端的戰力配置,根本就是陶基望塵莫及的。
如何才能抵擋得住魏軍的進攻,讓陶基是頭痛不已。
就在此時,陶基突然接到了鬱林太守米卓的急報,稱荊州牧施績率一萬餘人南下,此刻已抵達鬱林。
陶基聞訊之後,大喜過望,且不說施績是他的表兄,單就是施績所帶來的一萬人馬,就值得陶基高興上一陣了。
一萬人馬雖然不多,但對於目前兵力匱乏的陶基來說,無異於雪中送炭啊!
陶基即刻給米卓回書,讓他陪同施績前來番禺,數日後,聞施績已至,陶基親自出城三十裏相迎,足見陶基對施績的尊重。
相見之後,兩人遂是抱頭痛哭,施家和陶家皆有家人在建業,建業城破之後,也都斷了音訊,生死未知,此刻親人相見,自是感慨萬千,皆是封疆大吏的二人此刻也顧不上官威顏麵,相顧涕淚,互訴離情。
隨後,陶基將施績迎入城中,設宴為之接風洗塵,筵宴之奢豪,令人咋舌。
不過施績卻是停杯投箸,不住歎息,陶基遂問:“表兄,莫非是這飯菜不合口味?”
施績輕歎了一聲,道:“國破家亡,社稷傾危,終然是龍肝鳳膽,亦難下咽矣。”
陶基道:“兄心憂國事,忠直耿義,真我等之楷模。”
於是宴席草草散去,陶基遣散眾人,獨與施績坐於書房,命人煮茶上來,與施績品茗傾談,共商大計。
從接到施績之後,便是前呼後擁,一大群人陪侍左右,陶基和施績有些話就不方便講了,隻有兩人獨處之時,施績才將此番他南下之事詳說了一遍,聽得陶基是暗暗心驚。
陶基原本以施績此次南下,是奉了陸抗之命前來的,沒想到竟是施績自己的叛逃之舉,不過知悉了真相之後,陶基也沒怪罪施績的意思,畢竟現在國破戰亂之際,如何明哲保身才是最大的事。
陸抗和施績政見不同,按理說陸抗是大將軍,職位在施績之上,施績就得無條件服從於他,但施績認為留在荊州有全軍覆滅的風險,這個時候,誰也說服不了誰,施績的出走便成為了必然,這也是無可厚非的。
就算陸抗身為大將軍,也不能證明他的所有決定就是正確的,也許施績的出走,能讓吳國保存一份力量,從一點上來講,施績也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施績告訴陶基,魏軍此次南下,已經攻取了荊南七郡,此刻劉靖所率的三萬魏軍,已經陳兵與桂陽和零陵,很有可能他們下一步的動作就是進攻交州,施績要陶基早做準備,以免被魏軍殺個措手不及。
陶基聞言大吃一驚,臉色頓時是慘白如紙,冷汗涔涔,這可是他確實也沒有想到的,而且施績剛剛到來,陶基暫時也沒有荊州那方麵的新情報,所以對魏軍抵達桂陽和零陵之事還一無所知。
如果真如施績所言的,魏軍從荊南方向發起進攻,再配合建安郡方向的魏軍,交州立刻會陷入到腹背受敵的困境之中,天呐,這還了得?
光是建安郡的魏軍現在已經是讓陶基甚是頭疼了,本以為施績引兵一萬前來,可以成為他極大的助力,但沒想到施績的人是來了,但身後麵卻跟著一隻狼,虎視眈眈,這可該如何是好?
施績有些納悶,雖然說魏軍已經抵達荊南,但隻有三萬人馬,尚不足以對交州構成威脅,自己也不過是提醒陶基一番,讓他有所防備便是,但看陶基的模樣,分明嚇得有些魂不守舍,這反應,是不是有些太大了?
陶璜是陶基的長子,此時在州中任奮武校尉,年二十五歲,正是血氣方剛之時,勇武過人,聽聞魏軍犯境,他立刻是主動地請纓出戰。
陶基聞言大喜,打虎親兄弟,上仗父子兵,關鍵時候,還是自己的兒子能給自己分憂啊,當下便任命陶璜為揭陽督,修則為副將,領兵一萬,鎮守揭陽。
陶璜率兵離去,但陶基卻是心自難平,原本以為很遙遠的戰爭,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居然也降臨到了他的頭上,國破江山碎,如今隻剩下了他自己在交州,也是獨木難支啊。
交州有多少的實力,陶基自然是比誰也清楚的,全部的兵力加起來,也不足五萬之數,而且還分散在相隔數千裏的地域上,要知道從最東麵的揭陽,到西南麵的日南郡,至少也相隔了三四千裏地,交州的遼闊,或許是一種優勢,可一旦魏軍大舉來犯,如此分散的兵力,又轉瞬變成了劣勢。
其實現在直接掌握在陶基手中的兵力並不多,陶璜此次帶去了一萬人,幾乎等於是抽走了陶基一半左右的兵力。
而且就算是陶璜的一萬人,真能擋得往魏國的大軍嗎?
號稱天險的長江防線,堅如磐石的石頭城,最終都在魏軍強大的攻擊力麵前灰飛煙滅,別的人或許不知道這些消息,但身為交州刺史,他有著自己專屬的情報來源係統,所以建業那邊的情況陶基還是一清二楚的。
越是了解實情,陶基就越是心懷恐懼,就他手中現在的這點牌,根本就沒有和魏軍抗衡的底氣,唯一能夠利用的,也隻有交州的地利之勢了。
但打仗畢竟是多方麵的事,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僅僅擁有地利之便,想打勝仗,難度也不是一般的大。
陶基在交州刺史任上,也不是沒有打過仗,但那些戰鬥,都是些小規模的衝突和叛亂,以陶基的實力,還是很容易就能平定的,基本上沒有什麽挑戰性。
但這一次不同,根據確切的消息來源,此次進攻建安郡的魏軍是羊祜所率領的中軍團,這支軍隊堪稱是魏軍的精銳之師,總兵力達到了八萬人,其中騎兵三萬,步兵五萬,如此強端的戰力配置,根本就是陶基望塵莫及的。
如何才能抵擋得住魏軍的進攻,讓陶基是頭痛不已。
就在此時,陶基突然接到了鬱林太守米卓的急報,稱荊州牧施績率一萬餘人南下,此刻已抵達鬱林。
陶基聞訊之後,大喜過望,且不說施績是他的表兄,單就是施績所帶來的一萬人馬,就值得陶基高興上一陣了。
一萬人馬雖然不多,但對於目前兵力匱乏的陶基來說,無異於雪中送炭啊!
陶基即刻給米卓回書,讓他陪同施績前來番禺,數日後,聞施績已至,陶基親自出城三十裏相迎,足見陶基對施績的尊重。
相見之後,兩人遂是抱頭痛哭,施家和陶家皆有家人在建業,建業城破之後,也都斷了音訊,生死未知,此刻親人相見,自是感慨萬千,皆是封疆大吏的二人此刻也顧不上官威顏麵,相顧涕淚,互訴離情。
隨後,陶基將施績迎入城中,設宴為之接風洗塵,筵宴之奢豪,令人咋舌。
不過施績卻是停杯投箸,不住歎息,陶基遂問:“表兄,莫非是這飯菜不合口味?”
施績輕歎了一聲,道:“國破家亡,社稷傾危,終然是龍肝鳳膽,亦難下咽矣。”
陶基道:“兄心憂國事,忠直耿義,真我等之楷模。”
於是宴席草草散去,陶基遣散眾人,獨與施績坐於書房,命人煮茶上來,與施績品茗傾談,共商大計。
從接到施績之後,便是前呼後擁,一大群人陪侍左右,陶基和施績有些話就不方便講了,隻有兩人獨處之時,施績才將此番他南下之事詳說了一遍,聽得陶基是暗暗心驚。
陶基原本以施績此次南下,是奉了陸抗之命前來的,沒想到竟是施績自己的叛逃之舉,不過知悉了真相之後,陶基也沒怪罪施績的意思,畢竟現在國破戰亂之際,如何明哲保身才是最大的事。
陸抗和施績政見不同,按理說陸抗是大將軍,職位在施績之上,施績就得無條件服從於他,但施績認為留在荊州有全軍覆滅的風險,這個時候,誰也說服不了誰,施績的出走便成為了必然,這也是無可厚非的。
就算陸抗身為大將軍,也不能證明他的所有決定就是正確的,也許施績的出走,能讓吳國保存一份力量,從一點上來講,施績也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施績告訴陶基,魏軍此次南下,已經攻取了荊南七郡,此刻劉靖所率的三萬魏軍,已經陳兵與桂陽和零陵,很有可能他們下一步的動作就是進攻交州,施績要陶基早做準備,以免被魏軍殺個措手不及。
陶基聞言大吃一驚,臉色頓時是慘白如紙,冷汗涔涔,這可是他確實也沒有想到的,而且施績剛剛到來,陶基暫時也沒有荊州那方麵的新情報,所以對魏軍抵達桂陽和零陵之事還一無所知。
如果真如施績所言的,魏軍從荊南方向發起進攻,再配合建安郡方向的魏軍,交州立刻會陷入到腹背受敵的困境之中,天呐,這還了得?
光是建安郡的魏軍現在已經是讓陶基甚是頭疼了,本以為施績引兵一萬前來,可以成為他極大的助力,但沒想到施績的人是來了,但身後麵卻跟著一隻狼,虎視眈眈,這可該如何是好?
施績有些納悶,雖然說魏軍已經抵達荊南,但隻有三萬人馬,尚不足以對交州構成威脅,自己也不過是提醒陶基一番,讓他有所防備便是,但看陶基的模樣,分明嚇得有些魂不守舍,這反應,是不是有些太大了?